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日出印象

值此2021牛年春节,各位老友新春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6 0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3-2-6 01:38 编辑

故乡灯事
作者:秦川

  我的故乡大荔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每年正月的“灯事”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凡家有女儿,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就要给出嫁的女儿每年“送灯”。“送灯”时一般会送两个大灯笼和10支蜡烛,寓意着女儿一家前途光明、生活幸福美好。
  接到灯笼后,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儿们便会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人便会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们,每年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支小蜡烛,直至孩子年满12周岁。接到灯的孩子们会在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
  送给孩子们的灯笼要比原先送给女儿的灯笼要小一点,以方便孩子提携。除此以外,娘家还要给孩子们送各种花馍(包括老虎、狮子、龙、蛇、鸡、鱼等),我们当地人叫“送鹣”,以示对孩子们的祝愿和保佑。当小孩子长到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当地民间称“完灯”或“全灯”,这也是外婆家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便表明孩子长大了,以后也就不用再送了。
  大荔家乡的送灯礼仪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灯,是要送上以鸡、鱼、蛇等一组动物图腾的花馍,寓意多生快生;到了第二年送灯,面塑上的图案则换成了以青蛙为主的一组动物,我们家乡俗称为蛤蟆鱼,寓意是千子千孙的意思。
  家乡人们制作鹣儿时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要求制作的各种动物眼要大、额要宽,显然是长辈们希望祝福自己的外甥、外孙们聪明伶俐、前途无量。
  在老家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们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舅”这句歇后语了,并且这一送就是12年,中途是万不能停止的。
  到了正月十一、二,巷道上就陆续有了孩子们挑起了灯笼,十四、十五是孩子们的灯笼会,也就是高潮了。孩子们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村头,或是游走于巷道中,他们小心翼翼,一路前行,一群群孩子们的灯光,照得乡村街道繁星点点,如天上的街市,给寒冷清静的村庄夜晚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故乡大荔人们将正月十四称为“试灯”,十五称为“正灯”,十六叫做“烘灯”,所谓“烘灯”,就是孩子们在睡觉之前,故意点燃自己钟爱的灯笼,在挑着燃烧的灯笼的同时,许下自己今年的愿望,祈愿梦想成真。
  几十年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都能为孩子买得起灯笼的人家不多,父母们或长辈们便用红纸、铁丝、竹蔑子等原料年年为孩子们现做各种灯笼。鉴于此,孩子们大都十分珍爱各自的灯笼,一路小心翼翼。即便如此但总有几个捣蛋鬼,趁个别打着纸灯笼的孩子们忘乎所以的时候,黑暗中对准一个纸灯笼扔出一块小土疙瘩,顿时会手起灯灭,遭殃的往往是那些弱小好欺的孩子,随着“哇”地就一声哭出声来,接着就见这孩子一手抹着眼泪,一手提着被打灭的灯笼,跑回家向父母告状的情景。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孩子,在人群中故意推推搡搡,便有一些纸灯笼内的蜡烛会被晃倒,从而引燃了纸灯笼,火借风势,整个灯笼“呼呼“地燃烧起来,“烘灯啦!”看热闹的小孩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哭声、闹声混成一片。有时还不到正月十六晚上“烘灯”的时刻,一些孩子的纸灯笼就被“偷袭”提前“烘灯”了。
  正月十六是“烘灯”的日子。晚上,大家提着灯笼你撵我,我撵你,三三两两的灯笼对撞着,提竿提线缠结在一起,又互相撕来扯去,于是灯笼中的蜡烛歪倒了,接着就有灯笼烧着了。到了九、十点钟,快到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巷道上便会传来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的声音,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也闹得越凶,此时巷道里就会此起彼伏地传来孩子们“烘了,烘了,又烘了!”的叫喊着。孩子们闹得越凶,大人们便越是高兴,大家会说说:“闹火得美,闹火得嫽,闹火得颤!”因为“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记得十二岁那年,舅家给我送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莲花状纸灯笼,里面还用红纸包着10根红蜡烛,配着一根细竹棍。期间我在十四、十五的晚上小心翼翼的打出来;十六晚上挑灯笼出去时,以防不测,我叫来左邻右舍几个大点的哥哥给我做护卫。我那盏漂亮的莲花灯得以躲过无数小朋友们的侵袭而安然无恙。最后,在依依不舍中,我还是用火柴点燃了自己的灯笼,并默默地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来年还能打上莲花灯……
  近几年,“完灯”习俗又在老家城乡逐渐兴起,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舅舅家除要蒸一对“老虎”花馍及别的鹣鹣外,还要给外甥们送台灯或“手电筒”(寓意前途光明),有的还送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亲朋好友们也大都赠送衣服等礼品或行“干礼”(现金)。人们延续着古老的“完灯”习俗,为孩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与期盼。孩子们收到的灯笼现在也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有丝绸的、电动的、电子的,应有尽有,即便“猴”了,再买个就是,怕是再难有我们儿时那份欢乐和“伤心”了……
  再过几天便又是一年一度的故乡灯会了,不知今年故乡的灯事如何,但“烘灯了,烘灯了!”的欢呼声又仿佛回响在我的耳畔……

——“渭南文艺”百家号2023年2月4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9 14: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的“年火”还旺着
作者:张晓飞

  每到新年,围炉煮茶,听老一辈讲述年俗记忆,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
  伯父已年过八旬,近事常忘,但儿时的年景却记得很清晰。伯父生于冷水湾村,村子荫蔽在苍天古木之中,数十年前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不少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最向往的日子便是过年。过年,就算再穷的家庭,也总要想办法为孩子弄件新衣、烧点肉吃。
  大年三十,一大早便听到从各家传来的菜刀与砧板有规律撞击的声音。家中主妇在切菜叶和萝卜,为中午烧大锅饭做准备。冷水湾村多姓杂居,各姓有不同年俗:林家大锅饭吃到正月初三,陈家大锅饭却要吃到正月初五。传说林姓祖上是做官的,所以与只是普通百姓的陈姓不同——至于曾做过什么官、官有多大,却是谁也说不清了。
  拜年是重头戏。
  早上拜祖先。村中三台殿供的是陈老相公和钱老相公,传说陈公烧炭出身,所以脸被烘得通红,后来立了战功被封为侯爷。另有一种说法:江河溪水多自西向东流,流经冷水湾村的河水却自东向西,就是因为出了护佑穷苦人的陈老相公。另一位钱老相公却不知何方人士,右膝外露,在膝盖处长有一肿瘤。传说他是个私盐贩子,为穷苦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长期挑担长途行走,导致膝盖受损而病。各家条件不同,贡品也不尽相同,条件好的人家往往更体面些。
  中午拜五圣老爷庙。庙里供的是孔子的五大门徒:子贡、子夏、曾子、子路、颜回。从这个小庙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我们的先祖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非常崇拜。许多人虽然不识字,却尊重文字、尊重读书人。有的家里,大人看到写字的纸丢在地上都要捡起来,不允许孩子用脚去踏,吓唬孩子“会瞎眼呢”。
  下午拜财神,希望财神保佑大家财运好一些。拜完财神,也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时大锅中的猪头已经烂熟,将猪头拿出锅,便准备谢年了。多数人家都是天快黑的时候谢年,称为“关门福”,个别人家也有一大早就开始谢年的,称为“开门福”。各家供品集中在宗祠颇为壮观——一个猪头、一小段猪肠、一根猪尾巴、一条猪肉,表示全猪的意思。在正式祭拜前,大家还会评论一番,其实也是一次展览和评比,看看谁家主妇的养猪本领高。
  开始谢年了,大家穿戴整齐,神情严肃,鸣锣、放炮、举香,感谢过去一年来天地、神明、祖先对自己的照应。礼仪结束,孩子就等着大人将猪头切开,迫不及待地抢那块“核桃肉”吃。乡邻亲近,每家每户都盛情邀请:“三十夜,来我家吃猪头肉啊!”
年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千里之外的游子也会尽可能赶回来吃这顿团圆饭。忙活了一整年,总算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顿饭,孩子的心却飞向了厅上的“年火”——他们是那堆火最热心的守护者。
  “年火”起源于什么年代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守着。祖先画像前,有了这堆火,大家就可以围拢而聚,连往日孤单的画像也不觉得冷清了。最热闹的是年轻人,有人提议“镇夹”——厅上有几条可坐多人的长凳,他们以中心为界,两边坐满人,指挥一声令下,互相向对方挤去,直到把对方挤出凳子,引得一群人哄堂大笑。时间到了半夜,又有“头家”出来喊:“拜夜太公了!”这个太公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人,传说他很是勤劳,每天不劳作到天黑不回家,可惜后来被老虎吃掉了。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年三十半夜就去他的坟前祭拜。
  热闹了一天,孩子都累了,但是晚上不能去床上睡,传说祖先要回来睡的!灶头下早已准备好稻草,孩子都和衣在稻草上睡了——醒来,便又长一岁了。
  睁开眼,厅上的“年火”还旺着。

——2023年2月8日一期《中国教师报》第16版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3-6-11 06:25 , Processed in 0.1461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