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6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7-10-29 00: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7-10-31 00:25 编辑


    白云冈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刚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
    组长陈秉正是位七十六岁的老人。按一般说,这样大的年纪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了。可是这位老人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儿;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儿比不上他。
    陈秉正的技术,不但在大磨岭是第一,就整个白云冈山区来说,他也曾被评为特等模范。经他手垒起的石头地堰,从来不会塌壑儿;经他手压的熏肥窖,从来不会半路熄了火;至于犁、种、锄、收那些普通活儿,更是没有一样会落在马下的。
    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儿,不但要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式。他说架式不对就不会做出合乎规格的活儿来。例如锄二遍地。他要求的架式是这样:腰要弯到一定的度数;一定要斜侧步,不许乱动脚;两手要攥紧锄把,叫每一锄下去都有准儿,不许让锄头自己颤动。他要求的规格是这样:一定要锄到庄稼根边,不许埋住生地皮;在庄稼根上壅土,尽可能做到平平整整三锄壅一个堆,要平顶不要尖顶。开始教的时候,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规矩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该是一下就能办的事儿却几下也没办好……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这个,招呼那个,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累了,老组长陈秉正就跟他们休息一阵子。相隔八九级梯田下边的沟岸上,有副组长王新春领着另一批徒弟在那里教练种园地。休息时候,上下两批人常好打个招呼,两位老人好在一块儿啄着旱烟闲谈一会儿,徒弟们也好凑在一处读读报,或者说说笑笑。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跟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跟陈秉正很友好,就是怕跟他握手,因为手一被他握住象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在就近捡柴,却找不到什么,只捡了两段二寸来长的干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那个学生看了看,没看到什么柴。陈秉正也说“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擦着火柴点着,陈秉正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那个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他也去抓。陈秉正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拦得慢了点儿,那个学生的中指已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
    那个学生一边揉着中指,一边看着陈秉正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跟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象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个指头都伸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象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象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那个学生看了这一双手并不欣赏,而且有点儿鄙视,好象说,“那怎么能算‘手’呢?”
    那个学生的神情,两位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没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旱烟袋来凑着柴火吸烟了。王新春点着了烟,却教训起那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都是他老哥和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䦆头一䦆头刨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那个学生听了虽然有点儿后悔,可是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是没有那样的两只手!”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秉正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他那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他爱纺织,常用荆条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用具,还会用高粱秆子编成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他编生产用具的时候,破荆条不用牛角寨子,只要把荆条分作三股,把食指塞在中间当塞子,吱吱吱……就破开了,而他的手皮一点儿也磨不伤。可是他做起细活来细得真想不到是用那两只手做成的。他用高粱杆子扎成的“叫哥哥”笼子,是有门有窗又分楼上楼下的小楼房。二寸见方的小窗户上,窗格子还能做成好多不同角度的图案,图案中间的小窟窿,连个蜜蜂也钻不过去。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20页~第2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7-10-29 00:1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7-10-31 00:26 编辑

赶集

    两旁地里的小道上三三两两有人在走动,都汇合到公路上来。老汉衔着旱烟管。老太太带着小孙女儿,手里拄着拐杖,可是脚步挺松爽。壮年男子跑得热了,簇新的青布棉短褂搭在肩上。年轻妇女当然爱打扮,无论留发的剪发的都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有些个留发的还在发髻旁边插朵菊花。他们大都有说有笑的,瞧那神气好象赴什么宴会。
    不但汇合到公路上来的行人越来越多,看,大车也不少呢。一辆大车往往挤着一二十人,偏着身子,挨着肩膀,有些人两条腿挂在车沿,那么一颠一荡地按着韵律前进。骡子拉着重载本来跑得慢,又因出身在乡间,跟汽车还有些生分,见我们的汽车赶过去,它索性停了步。于是赶车的老乡下来遮住骡子的视线,我们的汽车也开得挺慢,那么轻轻悄悄地过去。
    打听之后才知道斜口逢集,这些人大都是赶集来的。我们停车去看看。经过一条小道,从一排房子的后面抄过去就是斜口。铺子前面一些摊子已经摆得端端正正了——卖东西的到得早。菜蔬、布匹、饮食、杂用零件,陈设跟一般市集差不多。需要东西的人这边看一看,那边挑些合用的什么,或者坐下来吃一碗泡馍,几乎可以说摩肩接踵,颇有一番热烘烘的景象。市梢头陈列着许多木柜子和门窗隔扇,全是木工手制品。秋收差不多了,农民们添置个新柜子储藏家用东西,或者买些现成的门窗隔扇把房子刷新一下,这也是改善生活的要求,料想四年以前的市集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24页~第2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7-10-31 00:19:39 | 只看该作者
劳动的开端

    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象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萍乡煤矿四面是高山,在东北方的深山里,煤藏离地面很近。土煤窑星星点点,到处都是。土煤窑完全靠人工开采。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象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象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把煤从山里运到外地去,也靠人工。挑脚的一担一担地把煤挑到车站去。
    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脚,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我去找从小在一起玩的小赵商量,想叫他带我去。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右看,笑了笑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象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交试试!”
    “我不跟你摔交。你要去就去吧,明天早点儿起来!”
    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母亲知道我要去挑煤,心里舍不得,可是她也不愿意眼看着孩子们挨饿。她半夜起来不声不响地送我到门口。我约上小赵,急急忙忙走了。
    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哪知来得太早,还没有一个人影,小煤窑办事的地方门关得紧紧的,里面没有灯光,人都在睡觉。
    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帐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象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我爬起来揉揉胳膊,心想,出门做工真不容易,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儿。
    矿上办事人不耐烦地说:“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
    我一赌气挑上就走。
    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走出一二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连一条路也没有,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象是打秋千。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我鼓起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煤的人都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就是我挑到地方,收煤站也收秤关门了。我怎么办呢?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一进门,我一头倒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饥饿和疲劳把我压倒了。
    母亲走过来轻轻地问道:“孩子,你怎么啦?”
    我说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我怕母亲见了我的伤口又要难过,不肯下地洗脚。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母亲问我:“你吃过饭了吗?”
    我回答:“我不饿。”
    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26页~第2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7-10-31 00:21:24 | 只看该作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30页~第3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7-10-31 00:23:40 | 只看该作者
至理名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多问,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多思。

绿了荒山头,干沟清水流。
一堵防风墙,十年丰收粮。
栽上“摇钱树”,农业迈大步。
攒粪就是攒粮,造林就是造福。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36页~第3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7-10-31 22:28:29 | 只看该作者
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这就是我故乡的杨梅树。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它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欢。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只是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过去,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变成几乎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象黑的。你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太饱,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31页~第32页
(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7-10-31 22:37:09 | 只看该作者
挑山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在你身旁慢吞吞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象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别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象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象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象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38页~第40页
(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7-10-31 22:42:55 | 只看该作者
大理石街

    云南大理三塔寺后面,有一条础石街,闻名世界的大理石就产在这个地方。
    我们沿着山路爬上础石街,好象寻找童话中的宫殿一般,以为将会看见一座闪着光辉的大理石建造的城市。但是一走进这条完全象内地小镇的街道,我们迟疑了,以为只是个大理石制品的市场,不是它的产地。如果说这座小镇的面貌有什么特别,那就是几乎没有一块砖瓦,有的只是石头。形状不整齐的石头房子一座连着一座,老得生了绿苔。人们告诉我,大理石是从后面的山上开采出来的,街背后就是磨制大理石的工厂。
    顺着叮当的斧凿声传过来的方向,我们转进一条巷子。巷子窄得只能容下一辆牛车,站在街心,伸开两臂就可以摸到两旁的墙壁。两旁是一模一样的、矮小方形的石头房子,就着山坡建筑在石头路面上,象是由石头中天然生长出来的。这些白色的、略微发些青光的石头没有经过打磨,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凿整,只是按照它们被开采出来的样式,一块一块地,但是又十分巧妙地往上堆,堆成一座一座整齐的小小的房子。石头房子下面是大理石,里面也是大理石。
    我们访问了几家这样的石头房子,里面响着叮当的斧凿声,沙沙的摩擦声。在昏暗的光线中,时时迸出金色的火花,碎石飞溅着,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把一块块巨大的、粗糙的石头,打磨成光润的、精巧的、有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的石镜、石屏、桌面、花盆、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来装饰人们的生活。
    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有经验的人看了开采出来的石块,就清楚它内在的含蕴,懂得它的价值,知道它可以做成一件什么器具。一个老工人指着一块刚刚开采下来的大石头说:这可以磨制成一座屏风,它里面有天然的彩墨山水画,可以使它按照人的要求,把它最美丽的构图显现出来。
    我们也看到一块正在磨制中的“溪山烟雨”。灰色的、发光的天空,淡淡的远峰,近处的象浓墨泼上去的饱含水气的山、树、房屋,以至小桥流水,都在石匠的手下显现出来。
    记得高尔基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自然本来是丑陋的,只有人才使它美化。是的,美本来是人的观念,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41页~第43页
(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7-10-31 22:48:03 | 只看该作者
蟋蟀的住宅

    居住在草地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是由于它的唱歌和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的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即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蟋蟀的住宅,就象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门口的时候,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从里面抛出泥土来。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第44页~第46页
(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7-11-4 12:11:22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在戈壁滩上,大伙儿忘不了那富有风趣的狩猎生活。这儿是一座天然的大动物园,也是一个天然的大肉库。在戈壁滩上,珍禽异兽无奇不有,小至野兔、猞猁,大至野牛。有珍贵的野马、香麝,也有出名的雪鸡、天鹅……动物之多,种类之繁,无庸多说。在戈壁滩上旅行,你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地名,什么野牛岭啦,野羊坡啦,雪鸡沟啦 ……为什么叫这些名堂?小朋友,你能想出来吗?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第5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4-19 10:52 , Processed in 0.3412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