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5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7-12-3 12:19:01 | 只看该作者
小青石


    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停留在许多石块中间,已经有一年光影了。它们身旁长着柔软的青草,开着可爱的小花,还时常有蝴蝶和蚱蜢飞来。这一年,生活平静极了,安适极了。
    一天,小青石对小黑石说:“这里太安静了,真有点儿不习惯呢!”
    小黑石回答说:“是的,的确太安静了。回想从前被山水冲下来的时候,迷迷糊糊不知道将要怎样了,那情形真象梦里一般。”
    小青石又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过厌了。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我倘若能够象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呀!”
    小黑石想了一会儿,慢慢地说:“不要胡说吧,我们石块天生就是稳定不动的。”
    “虽说天生就稳定不动,也未必见得好。在我们的故乡——山上,不是有许多水晶和玛瑙吗?他们都到都市里去了,有的成为发簪,有的成为纽扣。他们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我身上也有好看的光彩,倘若能够到都市里去,说不定也会成为发簪、纽扣。”
    “你的话也许不错。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去呢?”
    “我只希望有谁把我拾起来,带我到都市里去。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并且,如果大水到来,把我冲到深深的大海里去,那就完了,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了!”
    小黑石整天被温暖的太阳晒着,觉得非常舒适。它糊里糊涂听着小青石的话,一会儿竟睡着了。
    几天之后,岸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用很大的铁铲铲起石块,投到小车里;然后推着小车上岸,把石块装进大车,运到都市里去。
    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可能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
    果然,小青石和小黑石跟同伴们一起被大铁铲铲起来了。但是在投进小车的时候,不晓得怎样,小黑石跌到草丛里去了。
    小青石大声喊:“怎么?我的朋友,你到哪里去了?”但是一点回音也没有。小青石非常可怜那小黑石,大家都要到都市里去了,只有它一个留在这里了。
    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地舒服。
    第三天早上,小青石和许多同伴被投在一条宽阔的道路旁边。又有一把大铁铲把它们铲起来,混和着沙、水泥和水,翻来复去地搅拌。
    小青石被搅得头昏脑胀,浑身湿漉漉的。它生气地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尽把我们搅来搅去干什么呢?这样乱来,太没有分寸了!难道我们不是到珠宝铺子里去的吗?”
    大铁铲搅拌得更有劲了。小青石裹在沙和水泥里,透不出一丝气。最后,它和同伴们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被盖上了一张席子。
    小青石疲乏得很,只得闷声不响。忽然间,非常奇妙,它身旁硬起来了。它原来是坚硬的石块,这时候似乎更坚硬了许多倍。那种坚硬是和以前很不相同的。过了些时候,席子被拿开了,有一双草鞋正踏在小青石的头顶上。
    “奇怪!我成为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它开始看自己的模样。啊,它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了!“什么,这是我吗?”它好象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
    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自己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这事情再快乐没有了。它不属于姓张的,也不属于姓李的,不是谁的私有物,却是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它和同伴一起,支持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小黑石说的话原也确切,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不过,要象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小青石这样想着,仰看着在它上面走过的一双一双的脚。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22页~第2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7-12-3 12:21:24 | 只看该作者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校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象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校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象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25页~第2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7-12-3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三首

暮江吟
作者:[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话译文:一束夕阳余辉映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红。最令人留恋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如珍珠般晶莹透彻,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白话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
赠汪伦
作者:[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白话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7-12-4 11:05:46 | 只看该作者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走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32页~第3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7-12-4 11:07:10 | 只看该作者
渡船


    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
    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
    旁边还有一位老太太,大约是奶奶吧。她不象孩子的妈妈那么愁眉紧锁,一上船就同别人唠叨起来。一会儿工夫,即便是最后上船的人也已经弄清孩子是生了一种急病,抱到城里,城里的大夫说一下子诊断不出什么毛病,看来比较厉害,还是赶紧乘长途汽车到杭州的儿童医院去瞧瞧吧。妈妈不愿意去,奶奶不敢做主,只好搭渡船回村再说。
    渡船上的人于是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小孩没大病,大约不碍事;有的说还是趁早到杭州请大夫诊断一下才能放心;有的说多给喝点水,也许能好点;有的说要是再过两三个钟头还不醒,那就麻烦了……年轻的妈妈一会儿看看这个人,一会儿看看那个人,这些不相识的热心人的建议使她更加焦急,更加发愁了。
    这时候,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嚷起来:“哎!我怎么忽然糊涂起来,把她都忘了。你们上岸朝南拐,走五六里路到朱家桥,那儿有位老大夫,姓陈,给小孩治病最拿手!”
    这一提,好几个人几乎同时叫起来:“对对对,找她!找她!”
    有一位象个大队干部的青年人说:“上个月,我们大队有个两周岁的孩子得了急病,差点儿断气,亏得这位老大夫,三付药就好了。”
    年轻的妈妈的眼色里开始流露出希望的喜悦。奶奶心更急,已经在打听路怎么走了。
    “路倒好走,进村一问就知道。”中年妇女又想起一件事:“只是这位老大夫常在各村跑,谁知道她今天在家不在家呢?”
    刚刚散去的愁云,又在年轻妈妈的额上聚拢来。她茫然若失地望着那位大婶,望着船上的人,好象等待别人给他保证,保证那位老大夫专在家等着医治她的心肝宝贝。
    船上的人只好沉默了。那位好心的大婶仍然安慰着年轻的妈妈,劝她去碰碰看,一面轻轻地帮她拍拍裹得紧紧的孩子,好象那孩子快要从沉睡中被惊醒了。
    这时候,人们才听到船夫一篙一篙下水的声音。渡船已经过了河心。
    大队干部模样的青年人坐在船头,眺望着对岸。猛地,他高兴得叫起来:“你们看,你们看,那不是陈大夫么?”
    对岸渡口,有几个人正从堤上走下河滩来,一位胖胖的老太太,提着一根手杖,健步走在前头。夕阳洒在她满头银发上,显得神采奕奕。
    渡船上的人几乎同声欢呼起来,比自己干完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还要高兴。年轻的妈妈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轻轻地动着,好象在对孩子说些什么。奶奶忍不住喊了声“谢天谢地”。
    渡船还没停妥,那个青年人就一个箭步跳上河滩,赶紧扶住那位鹤发童颜的老大夫,把她搀上船来。还没等过河的人全下船,渡船已经成了临时的门诊部。
    每一个过河的人都欢欢喜喜地踏上跳板,上了河滩,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在渡船上,那位慈祥而又精神的老大夫正在给孩子搭脉,正在向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询问什么……直到人们在河堤上走远了,快转弯了,最后再回头望一望,还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边。年轻的妈妈的脸上已经露出笑容。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35页~第3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7-12-5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小牛犊子

    四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大于庄的一个农民家里借宿。女主人象招待亲戚似的安排了我的住处。她有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大概由于母亲的娇惯吧,这个小男孩有个女孩子的名字,叫小朱丫头。小朱丫头有一对秀丽的眼睛,在暗淡的灯光下,眼睛里似乎隐藏着什么心事。他望望母亲又望望我。
    “上阿姨那边去,跟她谈谈吧。”女主人说。
    小朱丫头过来了,他偎着我。我把他抱起来,让她坐在我的膝盖上,我们面对面地谈起心来。他一开头就说:“我们家的小牛犊子卖了!”随后又补充说:“卖了给姐姐上南京瞧眼睛的,姐姐眼睛快瞎了!”
    我知道这是常有的事。贫苦农民在组织起来以前,遇到意外需要钱花,就只能卖东西,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
    过了一会儿,小朱丫头继续说:“小牛犊子想它妈妈呢。”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赶集的人回来说的嘛。”
    又过了一会儿,他几乎忍不住自己的眼泪,轻轻地说:“它妈妈也想它呢。”
    “你怎么知道的?”我又问。
    “它妈妈不吃饭嘛。”
    这个晚上我们什么也不能再谈了。我能用什么话安慰他呢?我是多么想替小朱丫头把小牛犊子买回来。

    过了四年,我又到大于庄去。我已经认不出原来的大于庄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几座新的房子盖在附近的西山坡上,映着太阳,泛着金色的光。其中一座是西山乡高级农业社的办公室。我走进一间挂着白门帘的屋子,这是社里的医务室,里面坐着一个似乎面熟的姑娘。一打听,她就是小朱丫头的姐姐,现在是社里的会计兼卫生员。
    我想找小朱丫头,没找着,原来他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上学去了。从上学那天起他就只准别人叫他的学名:朱汉明。傍晚,朱汉明放学回来。他长高了,也活泼多了。他要做我的向导,带我去看社里的牛。看来,他是把这当做最快乐最骄傲的差使了。
    我想起了他的小牛犊子,问:“你家的小牛犊子也在吧?”
    “您到那儿就知道了。”朱汉明笑着说。
    那边东山坡下,一片青青的草地,草地边一条小溪,正好饮牛。
    啊,多少牛哇!黄牛鼓着眼睛昂着头望着什么,水牛的肚子黑亮黑亮的。几只母牛眯着眼睛在喂奶,旁边有好些小牛犊子,有的挨在母亲身边擦痒,有的一跳一蹦地舞蹈。我就在一大群牛里边找朱汉明的小牛犊子。他调皮地打量着我问:
    “您认出来了吗?”
    我摇摇头,我并没有看见过他家的小牛犊子啊!但是我又觉得我会认出它来似的。
    “喏,在那边!”朱汉明等了一会儿,紧紧地挨着我,踮起脚喜不自禁地指给我看,我看见一头母牛,正低着头,舔一头小牛犊子。要不是我的向导告诉我,我就要把这头小牛当作他的宝贝了。
    “就是它,正在舔它的小牛呢。它做了妈妈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对河盯着它们俩看的是我们家的老牛,它是外婆。”
    我和朱汉明手拉着手,象小牛犊子那样一跳一蹦地跑到溪边去。到我们看够了牛的三代,小向导才作最后的说明:
    “不用再担心啦,都在一个社里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38页~第4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7-12-5 11:14:42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清早,雨不停地下着。公共汽车站上等车的人排了长长的一队。站在最前面的是个十来岁的女孩。她手里撑着雨伞,焦急地望着汽车开来的方向。
    突然,有人大声叫她的名字。接着从马路对面跑来一个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这个女孩没打雨伞,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排头的女孩用自己的伞遮住刚跑来的女孩,关心地问:“下雨天,你怎么不带伞?”“伞坏了,还没来得及修理。”
    两个人正亲热地说着话,公共汽车开过来了。后来的女孩说:“我刚来,应该站到后边去。”排头的女孩一把拉住她:“你没打伞,就先上吧!”说着就把后来的女孩推上了车。
    排在第二位的叔叔正在等着撑伞的女孩上车,她却闪到了一边。当那位叔叔收伞上车的时候,女孩已经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去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44页~第4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7-12-5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飞夺泸定桥

    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二十八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二十九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象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二十九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象荡秋千一样。可是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象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46页~第4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7-12-6 18:31:16 | 只看该作者
冀中的地道战


    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性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孑口”里面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水攻呀,毒气攻呀,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通讯员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是“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49页~第5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7-12-6 18:32:4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心事


    我们院里来了两个乡下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着头发,就象扣了个茶壶盖。
    他们俩说话特别逗,我一有空,就逗他们说话。小姐姐有心眼,发觉我在逗她,抿着嘴一笑,转身就走了。那个小弟弟傻乎乎的,一逗就说,声音又响又脆,好象放鞭炮,可有意思啦。
    一天中午,我在门道里碰见了小弟弟。我对他说:“我们学校要组织看电影了,我给你两张电影票吧。”小弟弟歪着头问:“真的吗?”我拍着胸脯说:“咱说话算话!”小弟弟高兴地拍着手跳起来。
    吃过饭,我就睡午觉。我正睡得香,觉得耳朵边直痒痒,还呼哧呼哧的,有谁在喘气。睁开眼一看,小弟弟一双胖手托着下巴颏儿,专等着我醒来呢。一见我睁开眼睛,他把嘴凑到我耳朵边,神秘地说:“我们村里的大玉米棒子快熟了。我姐姐说,回去一定给你捎几个来。”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走了。我听他在院子里和小姐姐悄悄地说话。小姐姐说:“说话要算话。还没做就嚷嚷,到时候捎不来,看你脸往哪儿搁!”
    过了几天,学校里真的组织看电影啦。我一听说是《大闹天宫》,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了。我领了电影票,紧紧攥着,手插在裤兜里,生怕它飞了似的,高高兴兴地往家跑。刚跑到门口,我猛地想起我向姐弟俩许下的愿来,顿时呆住了。真糟糕,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不是叫我为难吗?
    怎么办呢?把这张票给了他们吧。哎呀!《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可也不行,我说过给他们的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再说,我答应给他们两张票,这一张票,叫姐弟俩谁去好呢?这一回我不告诉他们,等下回拿到两张电影票,我再对他们讲吧。
    我低着头进了门,溜着墙根往里走,眼睛往他们屋里瞟了一眼。偏偏让小弟弟瞅见了,他跑出来问:“有电影票吗?”我慌慌张张地摇了摇头。小姐姐也出来了,她拉着小弟弟说:“人家答应的事,别老盯着问,好象不相信人家似的。”我一听这话,脸刷地红了,急忙逃进自己屋里。
    当我偷偷地往电影院走去的时候,背后象有个人在指着我说:“说话不算话!”我站住了想往回走,可是我已经摇头了,再改口多不好意思呀。一路上,我站住了好几回,可是孙悟空老在我前边招手,我这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又往前走去。到了电影院门口,同学们一涌,我就跟着进去了。
    看完电影,我乐滋滋地一路走一路跟同学议论,可是一到家门口,我又呆住了。我只好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一定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
    小弟弟对我仍旧那么热情,一见我就问电影票的事。小姐姐总批评他:“你呀!真是……人家说了,准会给的。”
    星期六晚上,我在电影院门口排除买票,等了一个多钟头,结果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星期日下小雨,一大早我就去电影院门口排除,衣服都淋湿了,才买到两张《大闹天宫》的票。我攥在手里,高兴地往家跑,跨进门,我就扬着票喊:“票,电影票!”我想,小弟弟一听我喊,准会跑出来对我说:“你说话真算话!”
    可是小弟弟并没跑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告诉我,他们回乡下去了,才动身,临走的时候,小弟弟还惦记着电影票呢。
    我在雨中呆呆地站着。是悔恨吗?不知道。好象我跟前站着一个人,在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话不算话,不是个好孩子……”我的眼圈都红了。
    二十多天过去了,这件事还在我心里翻腾。那天放学回家,我刚进屋,只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那里,她笑着问我:“你是大林吗?”我点点头。阿姨弯下腰,从旅行包里掏出十来个大玉米棒子。她说:“这是两个农村孩子托我带给你的。”我问:“您认识他们吗?”阿姨摇摇头说:“我刚要上火车,一个小姑娘汗流满面地冲着我跑过来,后边还跟着个小弟弟。他们一边喘气一边说,他们答应给你带老玉米,可邮局不给邮,所以特地跑了十来里路,到火车站上找人给捎。他们把这事托给了我,还一个劲地嘱咐,要我亲自交给你!”
    我心里咚咚地跳开了,就听奶奶说:“哎呀,让您等了那么久。其实您刚才跟我说一声就行了。”阿姨说:“我答应他们,一定亲手交给大林。说话要算话呀!”
    阿姨走了。我看着面前的一堆大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奶奶说:“看把你美的!”
    嗐!奶奶哪儿知道我的心事!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53页~第5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1-23 03:58 , Processed in 0.1131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