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5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7-12-12 12:1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7-12-12 12:14 编辑

小桂花


    庐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有户姓周的人家。他们家堂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周总理和一个小姑娘的合影。这个小姑娘就是他们家的桂花。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一九六一年拍的。桂花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九月十七日,小桂花刚舂完米,坐在门口歇息。这时候,公路上开过来几辆小汽车,在她家门口停住了,走出来好几位干部。小桂花见了生人,连忙站起来想避进屋里去,却被一位干部叫住了。那位干部问她:“小姑娘,你认得观音桥吗?给我们带个路好不好?”小桂花回答说:“好。”这时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干部走过来拉着她的手,跟着她向观音桥走去。
    小桂花抬头一看,这位老干部好象在哪里见过似的,苍白的头发,浓黑的眉毛,慈祥的眼睛,亲切的笑容。正好有一位干部走过来,叫了一声:“周总理……”小桂花一听,甭提多高兴了。她望着总理,心在怦怦地跳。总理微微弯下腰,温和地问她:“小姑娘,你几岁?”小桂花说:“十三岁。”总理又问:“读书了吗?”小桂花说:“读过两年。”总理又问:“现在在家里干什么?”小桂花说:“放牛。”提到放牛,总理提高嗓门说:“啊,放黄牛还是放水牛?要是放水牛,那你可以骑在牛背上罗!”说完,大声笑开了。
    小桂花没想到总理也懂得放牛。她看周总理笑得那么高兴,心里也不紧张了,大胆地回答说:“我放的黄牛,骑不得,会摔下来的。”周总理又爽朗地笑了。
    小桂花把周总理他们领到了观音桥,正想回家,可是总理还是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来,咱们照张相。”这一下可把小桂花乐坏了。十三岁了,她还是第一次照相哩,而且是和周总理照相啊!
    照完相,周总理拿了块湿毛巾,把小桂花那双沾了泥巴的小手擦得干干净净,再递给她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桂花偎依在总理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咬着又香又甜的苹果。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活最幸福的人。
    从观音桥回来,周总理还是拉着小桂花的手,一定要到小桂花家里去看看。一进门,总理对小桂花的爹说:“老同志,你的小姑娘给我们带路,耽误了她吃饭,很对不起。这点糖果和饼干,就送给她吃吧。”
    小桂花的爹正要谦让,小桂花说:“爹,他是周总理啊!”
    “啊,丫头,你怎么早不说?”小桂花的爹连忙让座,用袖子把一条长凳抹了又抹。
    总理拉着小桂花的爹一起坐在长凳上,笑着对他说:“你也姓周吧,那我是到了家里了!”
    不知什么时候,屋子里已经挤满了老乡们,大家都乐呵呵地望着周总理。周总理关心地问大家可吃得饱。大家有点迟疑,怕说错了。总理说:“不要紧,都是自家人。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现在是困难时期。”
    小桂花的爹低着头,轻轻地说:“不瞒总理说,这两年不比前些年,饱是不太饱。这么大的国家,当家可不容易,总有个饥饱的啊!”
    周总理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沉着有力地说:“这一两年我们了灾,又有人卡我们的脖子,日子过得是困难。只要我们跟着毛主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光景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大家要加劲干,多打粮食,多养猪,多养鸡养鸭子,依靠集体,战胜困难!”
    总理的话,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满屋子的人都议论起来。小桂花她爹说:“总理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加劲干!”
    周总理起身要走了,小桂花全家一定要总理吃了饭再走。总理摆摆手说:“今天不吃了,等你们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了,我再来你们这儿作客。”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92页~第9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17-12-12 12:16:45 | 只看该作者
一分试验田


    一九五九年九月,彭总搬到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居住。
    彭总在院子里开了许多块荒,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院子里原来有个小水塘,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把它挖深挖宽,种上藕,养上鱼。他还买了小猪、小鸡、小鸭子,分给大家饲养。一应农事上的开支,都是他一个人掏钱,有了收获,全部归大家所有。
    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了一分地,作为试验田。这一分地土质很好,整得很平整,准备种小麦。我问他:“为什么刚好开一分地呢?”他说:“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
    彭总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每个土坷垃都敲得粉碎,还用手细细捏过。我说:“种庄稼都象您这样,一个人恐怕就只能种分把地罗!”他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咱们俩够吃上一两年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问我笑什么。我说:“您在说笑话。”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不相信?好!你保守!”引得我又一阵大笑。
    劳动了一阵,坐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彭总把话说开了:“人家说要深翻我就深翻,说要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要密植什么的,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一分地里,看一亩地到底产多少斤。”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当时报纸上登着这里那里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他根本不相信。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保守。
    为了积肥,彭总想了很多办法。他到处收集人粪尿,还下水塘去挖塘泥。一天早晨,有人跑来告诉我,彭总下水塘捞鱼去了。我赶忙跑去,只见彭总卷起裤腿,两腿沾满了泥,身上也弄脏了,正踩着塘边的浓霜,提着一筐塘泥走上岸来。我跺着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
    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那是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气候突然变化,他的脚就肿胀酸痛。
    天这么冷,他下水去挖塘泥,怎么受得了!我赶上去夺过他手里的筐,劝他说:“快洗洗脚,把鞋穿上吧,老总!”彭总朝我一个劲地挥手:“你不懂!你不懂!干活儿不会冻脚,停下来才要冻坏哩。”说着又跑去捡工具。我看见他那双赤着的脚站着直打颤,连忙脱了鞋袜下了水塘。一会儿,大家也来了,帮彭总把塘泥运上了岸。彭总累得满头大汗,望着一大堆塘泥说:“池塘挖深了,肥料也有了。今天一天就能晒个半干,把它上到咱们的一分试验田里,肥得很哩。”
    这一分地的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快收获的时候,彭总成天在地边守护着,不让麻雀去偷嘴。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最后一过秤,九十来斤。彭总说:“一亩地才产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96页~第9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17-12-12 12:18:05 | 只看该作者
忆铁人


    一九六五年秋,我搬到铁人房中去住。他已经担任了钻井指挥部的副指挥,但是仍旧象在井队工作的时候那样,他在家,屋子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出去,身边是团团的人群。他们是来谈心的,“告状”的,要他伸手相助的,要他排解矛盾的。我对铁人说:“你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接待站。”他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几十里外的钻工就觉着冷了。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子里嘛!”
    一天,我和铁人到家属基地去,那里的一位干部带我们去看托儿所。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只见一个小娃坐在地上哭鼻子抹眼泪。铁人提高声音问:“阿姨呢?”一个敦实淳朴的中年职工家属,抱着个孩子匆匆走过来。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那位阿姨望着铁人,不做声,不辩解。在回去的车上,带我们来的干部对铁人说:“老铁同志,那位阿姨是个好同志。她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娃,倒是她的亲骨肉!”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小车急忙扭过头,冲向托儿所。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里找,发现那小娃已经洗净了脸,坐在小凳上抱着球玩呢。他一把举起了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晚上,我正在写日记,铁人开完会回来,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着默默地卷烟抽。忽然,他说:“你该把今天的事写一写。看今天那位大嫂,让自己的亲骨肉在地上哭,手里头可抱的是阶级弟兄的娃!这且不说,叫我乱轰一通,把功劳当过失批,她不还嘴,不生气,就那么笑呵呵地听着。老兄啊,你我能办得到吗?天天说英雄,这才是英雄呢!”说着他站起来,向我历数一位位无名英雄,一个个良师诤友。从老首长到普通钻工,从玉门的师傅到大庆的老乡,凡是严格要求过他,启发教育过他的人,他都望着、怀念着。最后,他长出一口气说:“我一想起这些同志,想起这些活着的和死了的无名英雄,我就问自己:你能达到这些同志的要求吗?你能代表他们的心愿吗?你不能少做点低水平的事吗?”
    熄灯的时候,夜很深了。好一阵子,我还听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98页~第10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发表于 2017-12-12 12:19:37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张老师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他的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皱纹,眼睛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最让学生敬畏的是张老师的嘴。从这嘴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象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象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0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17-12-12 12:21:33 | 只看该作者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0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17-12-12 12:23:50 | 只看该作者
“兄弟便是朱德”

    一九二九年仲夏,这一天黎明,公鸡才啼过,布谷鸟正叫得欢。不知从哪里来的天兵,把龙岩城围得铁桶似的。
    县城周围的山头上,红旗飘扬,就象朵朵朝霞。早稻已经熟透了,田里象是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这本是豪绅地主耀武扬威开仓收租谷的日子,可是今天,他们偷偷张望着朝霞似的红旗,个个哭丧着脸,叫人看了暗暗好笑。
    一个少年,骑着一匹快马,举着一面火焰似的大红旗,雄赳赳地奔到城门口,大声喊:“快叫你们旅长出来投降!我们朱德军长亲自带兵来了!”
    城上的白军听到“朱德”两个字,吓得魂不附体,一溜烟地往城里跑,一边跑一边拼命地喊:“红军来了!朱德来了!”
    不到几分钟,龙岩城的大街小巷都传遍了:“红军来了!朱德来了!”
    红军到了城边。枪声一响,白军官兵就没命地逃窜。没有多久,战斗就结束了。城外的溪边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钻不出火网的白军士兵。
    红军进城了。太阳爬上山冈,照着城头上的红旗。龙岩人民敲着锣,打着鼓,个个喜气洋洋。这样的日子,世世代代谁曾见过?大家决定开个大会欢迎朱德军长,会场设在第九中学的大礼堂。
    开会那一天,会场上早就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谁都想亲眼看看朱德军长是怎样一个人。开会的时间早过了,可是守在大门口等候的代表,还不见乘轿的骑马的官长到来。他们传进话去,叫大家耐心等待,说朱德军长一定有要事耽搁了。人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有的说:“一定是毛委员在召开重要会议。”有的说:“不,他一定亲自带兵去追那个白军头子了!”
    人们议论纷纷,只见人群中间有个大兵站了起来。他身材魁伟,腰里扎着一条皮带,脚上穿着一双磨光了后跟的草鞋,赤铜色的脸上,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他不慌不忙地向四周扫了一眼,整个会场静下来了。他一边扬着手,一边连连点头,挤到主席台前。他站定以后,转过身子,面朝着大家,又照样不慌不忙地向会场上扫了一眼,这才行个军礼,沉着有力地说:“兄弟便是朱德。”
    从此,龙岩人民对于朱德军长就有许多说法。
    庄稼汉说:“朱德军长真是咱们的亲兄弟,一定是个土里生土里长的英雄汉。”
    铁匠师傅说:“要说朱德军长没打过铁,你怎么说我也不信。请问,除了我们打铁的,谁能有那么粗的胳膊?”
    老木匠说:“看朱德军长那双眼睛,不用墨斗角尺,也能当个头号的木匠师傅。”
    可是挑夫们都相信他们同行的说法:“朱德军长准是挑担受够了苦,才带着兵替我们穷人打天下的。不信,你只要看看他的大脚和那双破草鞋就知道了。”
    各行各业的人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但是一提到朱德军长,不管是谁都要啧啧称赞,就象他们在朱德军长身边呆过多少年似的。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06页~第10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17-12-12 13:29:39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
作者:[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白话译文:青山连绵,亭楼阁榭星罗棋布。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达官显贵们依旧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
少年行
作者:[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

    白话译文: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杀敌酋,使其难以逃生。

------------------------------------------------------------------------
出塞
作者:[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白话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的将士鏖战万里,至今仍未返回家园。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允许匈奴越过阴山。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2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17-12-13 10:11:29 | 只看该作者
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85页~第8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17-12-13 10:12:45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晚——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月,一向是她妈妈一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了。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户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象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象坐大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象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红线。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象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肋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10页~第11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17-12-13 10:14:51 | 只看该作者
幸福是什么

    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他们彼此很要好,常常从村子里把羊群赶到很远的树林里去。树林里有一口老喷泉,已经不喷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有一次,一个牧童说:“来,咱们把这口喷泉清理一下,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第二天,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清理那口喷泉。他们挖了一道深深的小水沟,让所有的水都流到沟里去。他们把堵在泉口的小树杈、树枝和烂在水里的树叶子都挖开了。清水从一层泡沫下面流出来,把泡沫冲到两旁去,后来又流到一个有沙底的小潭里。三个小孩看见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又过了一天,他们从附近搬来一些宽大的石板,砌成一口小井。在井台前面留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上面用最大的一块石板盖上,不让尘土落进去。
    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肌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
    这时候,从里出来一位神奇的美丽的姑娘,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一个白色的花环。“你们好, 孩子们!”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你喝吧!”孩子们说,“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才把井砌好的。”
    姑娘弯下身来,就着井口,用手捧起一捧水,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感谢你们。我代表树林和在树林里居住的一切动物,代表在树林里生长的一切花草,感谢你们。祝你们幸福!再见!”
    孩子们互相看了看。他们的心快乐得激动起来。
    一个孩子朝那位不相识的姑娘看了一眼,说:“你祝我们幸福。请你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啊?”
    “你们应当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以后让我们再在这个地方,在这口小井旁边相见吧。假如到那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就亲自告诉你们。”说完以后,姑娘突然不见了,正象她突然来到一样。
    孩子们都诧异地互相看着。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十年以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了。三个人都成了强健有力的青年。他们见面以后,心里充满了快乐。进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井里全是清凉的水。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绿树成荫了。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还看到了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这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小的事,可是给别人带来多么大的好处啊!他们坐在原来的几块石头上,想起那位神奇的姑娘。可是这时候她还没有来。
    “你们可知道这十年我做过什么?”第一个开始说,“我们分手以后,我就到一个城市里去了,进了学校,学习了很多东西,现在是一个医生。”
    “你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另外两个问他。
    “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也因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
    “我,”第二个静静地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工作。我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对别人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那么你呢?”这两个人都问那个留在村子里的同伴。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你们看,也没有白费。我也是幸福的。”
    这时候,又是突然之间,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那位姑娘。她没有变样,还是那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那个白色的花环。这位姑娘显得那么谦虚、美丽、善良。
    “我很高兴,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
她说,“你们享誉中外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你是谁呀?”三个人立刻同声问道。
    “我是智慧的女儿。”姑娘回答后就不见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14页~第11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1-22 21:55 , Processed in 0.1387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