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欲说当年齐贤相 作者:徐可顺
自从去了齐河大清河畔的晏婴祠,晏子形象犹如高天流云,时浓时淡,时舒时卷,盘旋、萦绕脑际,模糊着,清晰着,定格着。
晏子,莱之夷维人,即现今的山东高密人。自小聪颖过人,其父晏弱从齐国大夫退位后,他就顺承了上大夫。他上任所为,一如同时代的鲁国孔子,成为立德、立功、立言集大成者,于是世间就传承着《晏子春秋》和《论语》,至今同为齐鲁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原。
晏子终年,有人说活了78岁,有人说95岁,我想在战乱不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不论哪个岁数,都堪称高寿了。这除了基因遗传、生活习惯等因子外,恐怕与其崇德明礼、乐足无欲的人生信条相关联。
礼崩乐坏,春秋时代。有一天,齐景公闲来无事,去晏子家把玩。酒过三巡,景公见一老妇人,一会上堂,一会下堂,出出入入,端这送那的,就问晏子:这是谁啊?我家糟糠之妻啊。景公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唉,可惜老了,丑了!――家有爱女,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可否许你为妾?”晏子起身踱步,旋而转身景公说,就是这个老而丑的人,平素不穿丝帛成衣,日子搭理得也很和顺。想当年,她也是年轻貌美的,只是岁月无情,收留了她的姿颜;她无怨无悔,将一生托付与我这个小矮人,我已荣幸至极;再说当时我也是对天盟了誓的,现在,突然以老丑相弃,结发不再,岂不违背她的相托,背离我的初心?”晏子把酒相辞。
这是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一如他惯常所言: “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晏子春秋.外篇》上第十五)这里所说的礼,其实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试想,上层社会及庶民如果不遵礼制,违背公秩良序,整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晏子对此进而清晰地描绘:“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故礼不可去也。”(《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一)这里晏子强调的是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可见其在那个时代的境界。这与电影《空中之城》一些人物的摇摆人生或是趋利取舍,形成了强烈对比。
对于安身立命之所,晏子也看得很淡,不尚新房恋旧邻。说有一次,齐景公想给他重新建房。晏子说:我现在住的这房子,是祖上传袭下来的,论功业德行,我比不上祖辈,今天能承来居住,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也很知足了……哪敢麻烦您再建新房啊。可景公还是趁晏子出使鲁国之际,为他建了一座富丽堂皇、幽静宜居的新住所,一如今天的别墅。晏子回来后,执念“不卜其居而卜其邻”,最后还是久居老屋。这又印证了他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言:“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你说,这样达观明礼、无欲无求的人,能不健康长寿嘛!
在为相辅政上,对外他捍卫国格,对内他礼辅三公。我们都记得,他出使楚国时,那番机智的辩词—出使狗国走狗门,出使大国走大门——在捍卫国格国威的同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一天晚上临睡前,我躺在床上,陪上幼儿园的孩子看《晏子使楚》连环画。当楚国门卫羞愧难当、让晏子由小门改走大门时,我明显感觉孩子睡意顿消,童眸明亮起来----他真聪明!孩子伸出小指头,指着那个身材不高的人说。
一心爱民,就可事奉百君;不忠于民,不可以奉事一君。这是他的职业笺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国生涯中,他笃信之,力行之,精当辅三公,名达于诸侯,击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律咒。起初,曾拜老子、晏子为师的孔子,对此还表示不理解,以至于怀疑起晏子的人品来。但是,晏子并不为之所困所缚,内心始终坚守: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很快,晏族三世显名于诸侯。以至于孔子后来发出感慨:“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孔子对晏子褒扬有加,这得益于他俩的价值观相和。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景公打猎归来,晏子在一旁候问。一会儿梁丘据也急匆匆赶来,景公叹道,唉!还是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闻听,辅政进言说:这哪里是和谐,你们这是相同。和谐,就如做肉汤,要用水、火、油、盐、酱、醋不同的材料来搭配,味道重了就加一点水,味道轻了就放点佐料,通过多次充分调和,汤味儿就混融合一、恰到好处,那个时候,水、火、油、盐、酱、醋,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才是和谐。一个道理,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啊。君说行的事,其中也可能有不合理的成分,这时,做臣子的就指出来,使其更加完美;君说不行的事,但是其中也可能有可取的地方,臣子也指出来,让它保留下来。这样才会政通人和,万事太平。后人所说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其意也在于此吧。对此,孔子概括的更直接:“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是君子所见略同。
晏子也是“贵不凌贱,富不傲贫”(晏子春秋·卷三)的倡导者及践行者,以至西汉时代,受尽宫刑之辱的司马迁在写《史记》、记录晏子时,也发感叹:如果来生有缘,也愿意为他驾车牵马。一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又如何甘为其马前夫呢?原来,晏子有个车夫,身材高高大大的,起初,常以给晏子当车夫炫耀。这事被他妻子看到了,就说,咱们离婚吧。车夫愕然,问原由。你看人家晏子,身长才有六尺,是宰相了,可做事还那么低调谦恭;你倒好,身材这么高大,是个车夫,也这么得意忘形,小满自足,将来不会有出息的。这话击中了车夫的软肋,从此,车夫自省修为有加。晏子很快发现了这一变化,就量才使用了他。这与他因辩护被贬受刑,怀才而不遇的境况相比,反差多大啊!
“看这宰相服!”那天,顺着导游招呼,游人聚在晏婴祠宰相服饰展示架旁边。这礼服,看起来很板正,其实并不是晏子穿过的,是模仿那时候的面料、款式制成的。导游说,晏相一家啊,其实是很节俭的,还常拿自家的钱粮,接济帮衬穷人。他平素也布衣着身,有件御寒服竟穿了30多年。
听着导游的讲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直在心中翻滚。离开晏婴祠的时候,历代名相蜡像馆里的人物栩栩如生,穿越着时空,以晏婴为首,位其右者,李斯、萧何 、诸葛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百家号2023年3月7日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