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小学课本插图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9 16: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拓展阅读
宋庆龄的节日餐桌
作者:朱贤皛

  “钱兔无量”“宏兔大展”的“兔兔”春节意犹未尽:您的节日餐桌上,哪道菜才是“风光无限”的焦点?杯觥交错的欢聚和庆贺,萦绕在您心头的是温馨家宴的“白月光”,还是名厨珍馐的饕餮大餐?“啥也不缺,独缺时间”。也许现代人只要愿意,分分钟都在“过春节”,但半个多世纪前,春节的餐桌是怎样的呢?牵着“兔兔年”新春可爱的绒绒小尾巴,点亮心中那盏满满“回忆杀”的“兔子灯”,和您一起探一探宋庆龄先生的节日餐桌。
  宋庆龄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吃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吃海鲜和“发”的东西,但是热爱美食与烹饪的她,每年总会有例外的时分。冬末岁初,是宋庆龄思念家乡的时节。她常说“去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是回家”。回上海过年,一直都是她的愿望。思乡的“味道”里,总藏有一道上海的名菜,一道上海人家每户必有的江南美味——“腌笃鲜”。这是以鲜肉、咸肉、春笋、百叶结等为主料,慢火细炖而成的汤品,是食材、时间与火候的奇妙交融。以江南菜闻名的上海百年老字号“老正兴”的名厨做法是,将竹笋、咸肉、鲜肉切成块,锅内加上高汤、葱结、姜片,与主料一起用中火笃。将好之前投入百叶结、加盐、味精。出锅装入汤碗,务求达到“主料四味、互相渗透,鲜浓醇厚、入口清雅”的境界。上海人家做的时候,春笋总是切成滚刀块,有时候一看笋的切法,就可以大概知道炖汤的师傅是不是南方人,手艺是否正宗。
  1962年的春节,宋庆龄是在“家里”和工作人员一起度过的。工作人员保存着当时的菜单,菜品都是经宋庆龄亲手修订的——大年夜:全鸭汤、水笋红烧肉、鱼、白斩鸡、家乡肉腊肠、辣白菜、炒菠菜;年初一:猪肉饺子、砂锅大鱼头、白斩鸡、水笋红烧肉、糖醋小排骨、辣白菜、炒青菜、糯米团子(每人两只);年初二:火锅、鱼、水笋红烧肉、山鸡炒粉丝、炒绿豆芽、炒塔菜、炒年糕。
  这些菜品中,有一道现在更是人人都爱的火锅。宋庆龄喜欢的火锅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菜色?宋庆龄纪念馆里保存有一本她亲手记录并收集的菜谱,其中就有一道牛肉锅,也许可以从中一窥究竟:原料有牛肉、生牛骨、大葱末、豆腐、粉丝、酱油、糖、味精和凉开水;做法是先在锅子里将牛骨煎出油,油化后将葱放入锅内,炒得半熟,再加酱油、糖及开水,味道应稍甜一些,汤水的分量应差不多盖在葱面上。然后在四边加豆腐和粉丝,最后将生薄牛肉片一片一片地加在带汤的葱上面,熟后放在豆腐和粉丝上,陆续再加生牛肉片,放在汤内煮几分钟,入味后即可取出放在盖碗内,趁热端出去。怎么样,是不是远胜年轻人们喜爱的“寿喜锅”?
  1971年的春节有些特别,那一天正巧是1月27日,也就是宋庆龄的生日。这一天,秘书张珏照常记录下宋庆龄一天的作息。早餐,吃了喜欢的江南小点心:豆沙包、椰子糕和松糕。上午,她兴致勃勃和工作人员一起打康乐棋,并下楼和大家一起用午餐,分享鱼肚汤、拼盆、水笋红烧肉、烧鸭、炒菜苗、糖醋鱼、椰子糕等菜肴。
  即便在今天看来,宋庆龄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既充满年味又足以“撑得住场面”。其实她自己吃得极少,也非常节约。这样浓油赤酱、分量十足的年夜饭大多是为了工作人员准备的。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宋庆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给大家改善伙食,感谢一年以来每一个人的辛勤的付出,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大家也许想象不到,宋庆龄日常最爱吃的只是饭焦和雪里蕻炒肉丝这样简单的家常风味。过年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会为她做一些她喜欢的江南小点心,如水磨年糕、黑洋酥汤团等,为她捎上家乡的口味。也许是受了曾是医生的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在饮食和营养方面,宋庆龄对身边的年轻人总是体贴入微地关怀和爱护,因为那正是他们长身体的时候。曾在德国辅助宋庆龄工作的留学生胡兰畦当时经济困难,宋庆龄就每周都买一些鸡、鱼、肉、菜去她的宿舍“搓一顿”,宋庆龄带去的食品,足够胡兰畦食用整一星期。30年代宋庆龄在香港组建保卫中国同盟,当知道工作人员很多来自广东,喜爱弄膳煲粥的她就亲自煲红豆糖粥招待他们,有时还有额外的糖水款待。
  民以食为天。若在美好节日的餐桌上,佐以关于佳节佳肴的轶闻掌故,也许不仅能带给您更好的胃口,也能使您在举箸谈笑间,品尝“夜光杯”中时岁的深浅和人情的温暖。

——《新民晚报》百家号2023年2月7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7 14: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2-3 12:10
再寄小读者
亲爱的小朋友: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你们一定已经上学了;休息了一个暑假,重新回到学校里, ...

  拓展阅读
无尽的《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最初在北平《晨报》连载。冰心那时虽然仅是一名大学生,却是《晨报》副刊的“老作者”。自从五四运动将她“震上写作的道路”后,冰心的《两个家庭》《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一系列“问题小说”,全在《晨报》副刊连载,“几乎每周都有新作发表”(冰心语)。
  由于与编辑熟悉了,鉴于中国缺少适合儿童阅读作品的现象,冰心曾多次提议:“应该加添一个儿童的读物。”报馆说:“记者是赞成的,但实行却是一件难事。”难在哪儿?没有作品可发!很快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记者得知冰心即将前往美国留学,并且答应了要将到西半球去的趣闻趣事,写成通讯寄给她的弟弟们。
  于是,《晨报》迅速开出了《儿童世界》专栏,专门发表“儿童读物”。专栏开出的第三天,冰心的《寄儿童世界的小读者——通讯一》便登场了。作者以“似曾相识的小朋友”开篇,开始了长达三年“寄小读者”的写作,将其从1923年到1926年留学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生活,写成“寄小读者”通讯,从通讯一至通讯二十七,全部发表在《晨报》上。
  在学成归国的途中,北新书局便将27篇通讯、10则“山中杂记”结集成书出版。冰心在上海甫登陆,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便送到了手上,封面是丰子恺的设计,一个黑发清秀的小友席地而坐,专心致志地读着一本打开的书,封面是冰心手书“寄小读者”。
  这就是《寄小读者》最初的版本,1926年5月至1927年3月,仅在10个月内,便印刷了三次,印数多少,不得而知,但到目前,我仍未见过这三次印刷的初版本中任何一个版本。原因是冰心途经上海、回到北平的家,又写了两篇通讯,当北新书局要重印第四版本时,冰心将回国后写作的两篇通讯,即“通讯第二十八”与“通讯第二十九”收入新版中,内文排版顺序,不是连接“通讯二十七”,而是排在“山中杂记”后,书前有一篇序言,即“《寄小读者》四版自序”,表露了她写作此书的心境:“假如文学的创作,是由于不可遏抑的灵感,则我的作品之中,只有这一本是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从此,北新书局《寄小读者》便以这一个版本风行,我所得到的便是这个第四版本。这里还有一段趣事。那时福建省文联有一个很不错的资料室,可说是小型图书馆,文联大楼一层的房间全占满。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大潮的涌起,资料室没有多少人问津,管理资料室也成了累赘,我那时在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任职,似乎是个清闲的单位,于是文联党组便将资料室交给我管理。我那时在筹备建立冰心研究会,开始搜集资料,这个决定对我而言,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拿了一大串钥匙,一间一间,一排一排书架浏览过去,似乎掉入“文革”前以至民国时期出版物的海洋里,真是惊喜万分,忽然间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这个资料室是不是为日后成立冰心研究会留下的?
  1992年12月冰心研究会在福州宣告成立,巴金出任会长,王蒙、张锲、张洁等为副会长,海内外知名人士叶飞、韩素音、海伦·斯诺等担任顾问,我作为秘书长、法人代表,主持研究会日常工作。研究会成立后,一面四处搜集资料,包括冰心的著作版本、作品始发报刊、研究评论文章等,一面筹备建立冰心文学馆(当初叫冰心纪念馆,因开馆时冰心健在,遂改为文学馆)。民国及“文革”前的资料,文联资料室起了大作用,《晨报》副刊复制件合订本、民国时期的《小说月报》等都取出来,以供冰心文学馆收藏、陈列。《寄小读者》便在这一大批的现代文学资料之中,成为现在的镇馆之宝。
  我所得到的第四版《寄小读者》,封面仍然是丰子恺的画、冰心的手书,钤有福建文艺资料、福建省文联资料室蓝色印章,冰心研究会资料印章盖在扉页,编号为001。封四的版权页上有:1926年5月初版,1927年8月四版。著者:冰心女士;发行者:北新书局。用了两个地址:北京东皇城根、上海四马路中。定价:每册实价七角。此后,北新书局便以这个版本,一次次地印行,总印数无以计算。
  1937年上海沦陷后,上海北新书局歇业,在成都设有“成都北新书局”,地址为:成都祠堂街。我得到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四月蓉版《寄小读者》,每册定价国币三元八角。蓉版《寄小读者》完全沿用了第四版的编辑体例,封面亦同,只是纸质太差,用的是薄、脆、易碎的土纸,完全经不起翻阅。这种土纸书在一段时间形成了现代出版史上一种特殊现象,有着一定的价值,需要格外爱护。
  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五月取得《寄小读者》的版权,初版我未见到,得到的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封面画已非丰子恺所作,但也是版画,一个光头小朋友端坐读书,书名与作者署名均为印刷体,标有“世界少年文学丛刊”。目录的排列有所变动,二十九篇通讯连排,将“山中杂记”置于之后,且不出二级目录,作为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开明版的《寄小读者》在封面设计与内文排版上都有了变化,以示与北新版的区别。
  《寄小读者》除了北新书局与开明书店持有版权外,一些没有版权的书局、书店也在出版发行,这些版本大多应为盗版吧。我手头上有本“三无”(无版权页,无出版时间,无出版地点)的《寄小读者》,与北新版相同,从封面题签、设计到内文的编排,甚至连页码都一样。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八月,《寄小读者》单行本由(长春,时称新京)益智书屋出版。内文的编排使用了开明版的方式,但是没有自序,从通讯一至二十九,最后是“山中杂记”。这个版本的出版时间与那个“三无”版本的时间基本相同,那时冰心远在云南,估计也未取得作者的授权。
  《寄小读者》自出版以来,印刷的版次甚多,可说是频繁再版,正版、仿版与盗版同时满天飞。有一次在美国冰心的母校访问,有学者询问这本书的总印数,我真是回答不上。《寄小读者》在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既是畅销书,也是长销书,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畅销”与“长销”的双重市场价值,这在现代文学中只有几位经典作家享有如此殊荣。
  1949年以后一段时间里,冰心的名字与《寄小读者》曾一度消失,此时冰心旅居日本。 1951年底,冰心从日本归来,1953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言,算是公开亮相。1954年9月,国家权威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选集》,首次收入《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九篇与“山中杂记”,使用的是开明书店的体例,只是没有第四版自序。
  从此,《寄小读者》开始进入新中国图书市场,但却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直到1981年7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三寄小读者》,《寄小读者》才又完整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1988年,开明出版社承接开明书店的传统在北京成立,于1996年8月出版了《寄小读者》的单行本,内文采用1933年的版本编排方式,只是封面有了变化。这是1949年之后第一个完整的《寄小读者》单行版本。

——东南网百家号2023年2月28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0 14: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1-13 13:45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 ...

    拓展阅读
欲说当年齐贤相
作者:徐可顺

  自从去了齐河大清河畔的晏婴祠,晏子形象犹如高天流云,时浓时淡,时舒时卷,盘旋、萦绕脑际,模糊着,清晰着,定格着。
  晏子,莱之夷维人,即现今的山东高密人。自小聪颖过人,其父晏弱从齐国大夫退位后,他就顺承了上大夫。他上任所为,一如同时代的鲁国孔子,成为立德、立功、立言集大成者,于是世间就传承着《晏子春秋》和《论语》,至今同为齐鲁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原。
  晏子终年,有人说活了78岁,有人说95岁,我想在战乱不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不论哪个岁数,都堪称高寿了。这除了基因遗传、生活习惯等因子外,恐怕与其崇德明礼、乐足无欲的人生信条相关联。
  礼崩乐坏,春秋时代。有一天,齐景公闲来无事,去晏子家把玩。酒过三巡,景公见一老妇人,一会上堂,一会下堂,出出入入,端这送那的,就问晏子:这是谁啊?我家糟糠之妻啊。景公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唉,可惜老了,丑了!――家有爱女,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可否许你为妾?”晏子起身踱步,旋而转身景公说,就是这个老而丑的人,平素不穿丝帛成衣,日子搭理得也很和顺。想当年,她也是年轻貌美的,只是岁月无情,收留了她的姿颜;她无怨无悔,将一生托付与我这个小矮人,我已荣幸至极;再说当时我也是对天盟了誓的,现在,突然以老丑相弃,结发不再,岂不违背她的相托,背离我的初心?”晏子把酒相辞。
  这是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一如他惯常所言: “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晏子春秋.外篇》上第十五)这里所说的礼,其实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试想,上层社会及庶民如果不遵礼制,违背公秩良序,整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晏子对此进而清晰地描绘:“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故礼不可去也。”(《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一)这里晏子强调的是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可见其在那个时代的境界。这与电影《空中之城》一些人物的摇摆人生或是趋利取舍,形成了强烈对比。
  对于安身立命之所,晏子也看得很淡,不尚新房恋旧邻。说有一次,齐景公想给他重新建房。晏子说:我现在住的这房子,是祖上传袭下来的,论功业德行,我比不上祖辈,今天能承来居住,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也很知足了……哪敢麻烦您再建新房啊。可景公还是趁晏子出使鲁国之际,为他建了一座富丽堂皇、幽静宜居的新住所,一如今天的别墅。晏子回来后,执念“不卜其居而卜其邻”,最后还是久居老屋。这又印证了他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言:“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你说,这样达观明礼、无欲无求的人,能不健康长寿嘛!
  在为相辅政上,对外他捍卫国格,对内他礼辅三公。我们都记得,他出使楚国时,那番机智的辩词—出使狗国走狗门,出使大国走大门——在捍卫国格国威的同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一天晚上临睡前,我躺在床上,陪上幼儿园的孩子看《晏子使楚》连环画。当楚国门卫羞愧难当、让晏子由小门改走大门时,我明显感觉孩子睡意顿消,童眸明亮起来----他真聪明!孩子伸出小指头,指着那个身材不高的人说。
  一心爱民,就可事奉百君;不忠于民,不可以奉事一君。这是他的职业笺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国生涯中,他笃信之,力行之,精当辅三公,名达于诸侯,击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律咒。起初,曾拜老子、晏子为师的孔子,对此还表示不理解,以至于怀疑起晏子的人品来。但是,晏子并不为之所困所缚,内心始终坚守: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很快,晏族三世显名于诸侯。以至于孔子后来发出感慨:“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孔子对晏子褒扬有加,这得益于他俩的价值观相和。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景公打猎归来,晏子在一旁候问。一会儿梁丘据也急匆匆赶来,景公叹道,唉!还是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闻听,辅政进言说:这哪里是和谐,你们这是相同。和谐,就如做肉汤,要用水、火、油、盐、酱、醋不同的材料来搭配,味道重了就加一点水,味道轻了就放点佐料,通过多次充分调和,汤味儿就混融合一、恰到好处,那个时候,水、火、油、盐、酱、醋,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才是和谐。一个道理,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啊。君说行的事,其中也可能有不合理的成分,这时,做臣子的就指出来,使其更加完美;君说不行的事,但是其中也可能有可取的地方,臣子也指出来,让它保留下来。这样才会政通人和,万事太平。后人所说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其意也在于此吧。对此,孔子概括的更直接:“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是君子所见略同。
  晏子也是“贵不凌贱,富不傲贫”(晏子春秋·卷三)的倡导者及践行者,以至西汉时代,受尽宫刑之辱的司马迁在写《史记》、记录晏子时,也发感叹:如果来生有缘,也愿意为他驾车牵马。一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又如何甘为其马前夫呢?原来,晏子有个车夫,身材高高大大的,起初,常以给晏子当车夫炫耀。这事被他妻子看到了,就说,咱们离婚吧。车夫愕然,问原由。你看人家晏子,身长才有六尺,是宰相了,可做事还那么低调谦恭;你倒好,身材这么高大,是个车夫,也这么得意忘形,小满自足,将来不会有出息的。这话击中了车夫的软肋,从此,车夫自省修为有加。晏子很快发现了这一变化,就量才使用了他。这与他因辩护被贬受刑,怀才而不遇的境况相比,反差多大啊!
  “看这宰相服!”那天,顺着导游招呼,游人聚在晏婴祠宰相服饰展示架旁边。这礼服,看起来很板正,其实并不是晏子穿过的,是模仿那时候的面料、款式制成的。导游说,晏相一家啊,其实是很节俭的,还常拿自家的钱粮,接济帮衬穷人。他平素也布衣着身,有件御寒服竟穿了30多年。
  听着导游的讲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直在心中翻滚。离开晏婴祠的时候,历代名相蜡像馆里的人物栩栩如生,穿越着时空,以晏婴为首,位其右者,李斯、萧何 、诸葛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百家号2023年3月7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3-3-21 00:25 , Processed in 0.1266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