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899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缅怀一下叶永烈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3:47: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日出印象 于 2020-5-16 13:49 编辑

相信好些朋友都已经听说了:著名作家叶永烈今晨(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发一张叶永烈博客里面的照片、聊作纪念。照片上的叶永烈,显得更平易、更悠闲。

和许多朋友一样,最早接触的叶永烈作品首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70末80初国内涌现出童恩正、郑文光、叶永烈等好些科幻小说作家,备受瞩目。对叶永烈早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读过的最多。叶永烈的作品当时有很多单行本、也出过专集。光我现在记得的就有《黑影》、《杀人伞案件》、《神秘衣》、《熊猫计划》。这里面有些是短篇小说故事如《神秘衣》、也有些中长篇小说比如《黑影》、也有后来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的如《熊猫计划》。当年他塑造的金明戈亮这对公安搭档形象,使人联想起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与华生。



这些科幻作品,大多能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刑事侦破题材、具有浓郁科幻色彩和超前意识。也符合当时人心思变的社会环境,现在看起来写作上虽然难免还有些稚拙、简单。但是鲜有说教批判,而且题材新颖、故事性很强、也有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在80初,都是很能吸引如饥似渴的国内读者的。

此外,还有里程碑意义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至少有50后、60后、70后和80后,曾经唤起几代人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叶永烈后来转而成为专业的传记文学作家,作品等身、在海内外也引起过很大反响。不过自己读到的就很少。说实在的,对于他笔下的那段历史——即知琴中味,何劳弦上音?

缅怀一下叶永烈老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0-10-27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5-21 20:15 编辑

      不久前偶尔在网络上搜到一本根据叶永烈著作改编而成的连环画《失踪之谜》,现分享给大家。
      【连环画《失踪之谜》(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https://yiyouliao.com/api-server/rss/xiaomi/item/II00AAI0S7UQQKH.html?ref=browser_news&mibusinessId=miuibrowser&s=mb&itemtype=news&docid=netease_II00AAI0S7UQQKH&env=production&version=2&cp=cn-netease-youliao-browser&_miui_bottom_bar=comment&cateCode=rec&category=%E7%A4%BE%E4%BC%9A&traceId=98D24A41B9B5746776DF960AD11941C1&ctype=%E7%A4%BE%E4%BC%9A༺༻༺༻༺༻༺༻༺༻༺༻༺༻༺༻༺༻༺༻༺༻༺༻༺༻༺༻༺༻༺༻
  很遗憾,上述链接失效了。为了不使大家失望,现发一篇纪念叶永烈先生的文章。
༺༻༺༻༺༻༺༻༺༻༺༻༺༻༺༻༺༻༺༻༺༻༺༻༺༻༺༻༺༻༺༻
王安忆:叶永烈是一个严谨认真的“理工男”

  5月15日①上午,作家叶永烈去世。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王安忆对叶永烈的第一印象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他来到《儿童时代》编辑部的时候,是一位在文坛初露锋芒的年轻作者,不到40岁,大家都很尊敬他。”
  王安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叶永烈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和认真,很像一位“理工男”,这可能与他北大化学系毕业的背景有关。“早期,叶永烈写的是科幻,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一度风靡全国,销量非常大,那个时候如果有版税,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由于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叶永烈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在他的房间里,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均分类保存。“他不是史学专业出身,但是非常用功,留下无数作品。”王安忆说,“将来有人回顾历史,一定会去看叶永烈写下的《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亡》这些书,他的写作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他曾在书中提到上海的一大②会址,当时是王安忆的大舅舅、时为上海博物馆馆长的沈之瑜为他提供帮助。“当时他写完成书后,还托我带给大舅舅,可惜当时沈之瑜已经去世,我就把书带给了舅妈。”王安忆回忆,这是她与叶永烈为数不多的交集之一,彼时对他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他性格敦厚,口音有些重,待人接物都十分温和。”
༺༻༺༻༺༻༺༻༺༻༺༻༺༻༺༻༺༻༺༻༺༻༺༻༺༻༺༻༺༻༺༻
  注释
  ①5月15日——这里指2020年5月15日。
  ②一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秘密开幕,7月30日因受法租界反动当局的阻挠、骚扰而迁至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同年8月5日闭幕。

——来源:“澎湖新闻”公众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0-12-8 17:29:59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叶永烈先生在《新民晚报》上“相识”
作者:王纪铨

    不久前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意外发现已故作家叶永烈先生在2008年6月写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笔者在2000年高考结束后,发表于《新民晚报》教育版面“桃李芬芳”上的一篇小文,这也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叶永烈先生是著名作家,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本无工作上的往来和交集。二十年前,因为高考作文,我和叶先生在新民晚报上“相识”了。
    叶永烈先生文中谈到:2000年7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应上海《青年报》的约请,在高考语文结束后,去编辑部写了当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
    那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法国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行世博会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的主题是“新的起飞之路”;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新千年第一届世博会今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我国也将参加。
    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第二天,《青年报》全文刊发了叶永烈的“高考作文”。《新民晚报》也约请叶永烈写了参加高考作文的体会,并同时发表了他的“高考作文”《东方巨龙的腾飞》。
    当时高考刚结束,高考作文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叶永烈先生的“高考作文”和体会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人说叶永烈很勇敢,没有担心写不好而丢了著名作家的“面子”。
    叶永烈先生在文中还写到:
    七月二十二日,《新民晚报》又发表了王纪铨的《明年高考,语文老师“酷”一回——读叶永烈先生“高考作文”有感》一文,把这一新闻话题又扩展下去。
    叶先生在文中全文引用了我的这篇小文,现附录如:
    闻知叶永烈先生参加“高考作文”,感觉正如叶先生自己所说的,很酷。同时也有些许遗憾,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也能像叶先生一样,去当回“考生”,去尝尝写作文,特别是写高考作文的甘苦,那该多好!
    数学教师上课之前自己先要做题目,理化教师实验演示时离不开动手操作,体育教师更是要身体力行示范在先,可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却很少自己动手写一下,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现实中,这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语文教师经常写些“下水文”,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以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系是很密切的。笔者当语文教师已二三十年,发现能写、勤写的语文教师的班级中,往往也会有一群“小秀才”。其实,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是写文章的“高手”,只是当了教师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不大动手写文章了。由于长期在“岸上”教作文,久而久之,原有的“泳技”也慢慢退化了,自身“昏昏”,也就很难使人“昭昭”了。记得国外学者有“木桶理论”一说,即一个木桶的容量不是由其最高的一块板,而是由其最低的一块板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不下水,是否已经成了影响当前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低的一块板”呢?
    作家叶永烈先生已经走到我们语文教师前面去了,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这倒也使不少语文教师感到下水教作文,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名目繁多的学生“作文选”很多,不知能否出一本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选”;现在对语文教师的规定很多,不知能否做做加减法,减去一些形式主义的,加上一些实实在在的?
    明年中考、高考时,希望语文教师也能像叶永烈先生一样,勇敢地走进考场,写写考场作文,也让自己“酷”一回。
    自己的旧文重读,往事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在《新民晚报》教育专版“桃李芬芳”上读了叶永烈先生的“高考作文”和体会文章后,很有感慨,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上面这篇小文发给了“桃李芬芳”。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桃李芬芳”主编马息壤老师的电话,告知拟刊发。文章刊发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而且,作为“当事人”的叶永烈先生也关注到了,说笔者的小文“把这一新闻话题又扩展下去了”,并在多年后的文章中又全文引用了笔者的小文。这些,倒是我先前未曾想到的。如今叶永烈先生已经作古,然而可以告慰叶先生的是,他当年“跨界”写“高考作文”的“吃螃蟹”之举,确实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语文教育界,触动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站在岸上教作文——作文教学不下水”的状况。
    二十年过去了,由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倡导的“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行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新民晚报曾联合主办“尚德杯上海市语文教师作文比赛”,我还在这一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赛事中获得了二等奖。
    我工作的学校近年来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文汇报》和《新读写》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并刊登了我校语文教师写的高考作文。我校招聘语文教师,除了要经过面试、试教外,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完成千字文一篇。我本人在负责学校教学处工作和主持学校“名师工作室”期间,也曾经组织学校语文教师写高考作文,并要求所带教的青年教师定期写“下水作文”。还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学生文学社刊物,还开设了专门刊登教师作文的“园丁自留地”栏目,既鼓励教师勇于“下水”,又欢迎学生评头论足。此栏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欢,也激起学生中一些“写作高手”想和老师“扳扳手腕”的兴趣和勇气,这正是我们教师所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我想,当年勇敢地写“高考作文”的叶永烈先生,如果在另一世界知道了这些,也会感到欣慰的吧。

——“澎湃新闻网”2020年12月8日报道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0-11-2 23:03:01 | 只看该作者
叶永烈与杨惠芬,相濡以沫半个世纪

    2020年5月15日上午,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叶永烈不幸病逝,享年80岁。纵观他这一生,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到头来还是归于平淡。而陪伴他除了文学,便是和他挂在书房墙上的少女彩照,容貌相同的妻子杨惠芬。

叶永烈参与了《十万为什么》的编制
    叶永烈在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家境条件还不错。他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叶永烈的教育,在他只有2,3岁的时候,就接受了启蒙教育。他的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间小书房,里面放了许多种类的书籍。所以在父母的有意培养下,叶永烈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叶永烈在上小学的时候,周围的同龄人基本上都是一放学,就跟放羊似的,从学校里一溜烟儿跑出去,下一秒就不知道跑哪儿玩去了。但是叶永烈不一样,他会乖乖地背着书包回到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后,从小书房里拿出一本书,读上一个小时,每天都是如此。
    因此叶永烈在11岁那年,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作。但是此时的他,还未将其当作自己的理想,只是单纯的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等到他上了高中,受到自己儿时好友的影响,想要成为一位伸张正义的新闻记者。
    虽然叶永烈的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当时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面对全国只招25名学生。因为条件非常苛刻,他犹豫了一下后,报考了化学系。1958年,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些化学系的学生们,到湖南支援炼钢事业,叶永烈也跟着去了。
    在湖南炼钢厂实习的3个多月里,叶永烈向报社投稿了,第一篇科学小品文《两种矿物肥料》。这篇文章也是他从事科普文学的开端,他从湖南回到北京之后,发表的文章日益增多。叶永烈把这些文章整理了一下,寄给了上海的一家儿童出版社。
    于是在1960年,叶永烈第一本出版的书——《碳的一家》问世了。而这本书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这本书发行不久,就有一位来自上海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叶永烈,邀请他一同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的化学分册。
    之所以出版社会找上叶永烈,是因为当时的化学分册是由许多化学老师撰稿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不太适合儿童阅读。而此时的叶永烈已经与杂志社有了合作,编辑认为他有着优秀的文笔,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就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他。
    叶永烈也没有辜负编辑的希望,所编写的内容使整个出版社,都非常满意。之后《十万个为什么》又先后出了农业、生物等分册,叶永烈都参与了编写。等到1961年,这套书问世后,深受读者们的欢迎,就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转载了书里的内容。
    那时候,各大报纸上都出现了叶永烈的名字,一时间所有人都在好奇叶永烈是"何方神圣"。叶永烈虽然觉得非常自豪,但是为人谦虚的他,不习惯听别人的恭维话,所以面对别人的询问,都说不是自己,只是同名同姓的人而已,竟然也瞒了许多年。
    此时的叶永烈虽然小有名气,有不少出版社想要和他合作,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躁,依旧是潜心创作。而在1962年的某一天,他照常去看望表姐的时候,表姐告诉叶永烈,她给他安排了一场相亲,对方是表姐的学生杨惠芬。

叶永烈与杨惠芬,真正的灵魂伴侣
    在1962年8月的某一天,叶永烈按照表姐的安排,来到了离家只有十几分钟路程的杨惠芬家里"相亲"。在这个不大的小屋里,杨惠芬穿着白衬衫,蓝长裙,看到叶永烈的那一瞬间,她那双灵动的大眼睛眨了两下,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露出了可爱的梨涡。
    这一瞬间,原本很紧张的叶永烈,突然放松了下来,眼前少女带给他的感觉很舒服。叶永烈淡然自若地做了自我介绍,杨惠芬看着他谈吐不凡的样子,也渐渐放松下来。等到叶永烈拿出见面礼——《十万个为什么》时,杨惠芬非常激动,因为她特别喜欢看这一类的书籍。
    男人在有好感的异性面前,总喜欢炫耀自己的优点,叶永烈也不能幸免。他告诉杨惠芬这套书自己有参与编写,有哪些好奇或者不懂的地方都可以问他。杨惠芬闻言特别惊讶,她已经知道叶永烈是作者,但没想到对方竟如此有才华。
    因为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非常不错,所以他们开始尝试着交往。两人会一边逛公园,一边聊天,聊的话题永远不固定,而且十分跳跃。可能上一秒还在聊学习,下一秒就变成了想去哪里旅行。而且两人不止兴趣爱好极为契合,就连身世遭遇都非常相似。
    叶永烈的父亲虽然是银行行长,但是在国内局势动荡的那几年,不幸被打压,家中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只懂笔谋生的他,面对商业上的事情只能束手无策;杨惠芬的父亲则是书法家,曾经在民国时期当过官,却蒙冤入狱,不幸早逝。
    因为出身不好,杨惠芬无缘大学,她在高中毕业后,便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当教师。而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叶永烈表现出来的才华横溢,使杨惠芬非常仰慕,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在1963年,叶永烈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
    同年8月,他与杨惠芬在亲友的陪伴下,结为伴侣。他们在只有6平方米的新房里,度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后,叶永烈就去往了上海工作的单位报到。然而新婚燕尔的夫妻,怎么舍得分离那么长时间,寒暑假的短暂相聚,也难解两人的相思之苦。
    于是,杨惠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不顾亲友们的反对,毅然从学校辞职。在1964年,她来到了上海,和叶永烈一起在这十里洋场奋斗,他们在桂林路买下了一间只有12平方米的小屋,屋子虽小,但却记载了两人许多的回忆,有幸福甜蜜的,也有辛酸苦楚的。

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终如一
    杨惠芬和叶永烈在这间有些简陋的小屋,度过了16年的时光,这里也养育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在空闲时间,他们会在《新民晚报》上连载,两人共同署名的《元素小纂》,有一些发表在各个报纸上的科学小品,也都是二人合作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杨惠芬的文学梦。
    然而在中国最动荡的那十年,很少文人能够幸免这场灾事。叶永烈夫妇二人,不幸遭到了强力的打压,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都遭遇了重大的打击。叶永烈被迫离开上海去参加"改造",直到3年后,才重回上海,与杨惠芬以及孩子们重逢。
    从1973年后,叶永烈又陆续出版了10本书,但当时取消了稿酬,所以买稿纸、买资料的费用都是他们省吃俭用挤出来的。而他们不但要养家中的老人,还要养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也是生活带给他们的磨难,使两人的感情越发紧密,更加牢固。
    1977年,先是《光明日报》,然后是《文汇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头条文章,表扬称赞了叶永烈在逆境中,依旧坚持儿童文学创作,为孩子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叶永烈还获得了奖金奖励,并且有关部门也受到了指示,为叶永烈夫妇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便于他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于是,叶永烈夫妇搬进了漕溪的新居,在这里叶永烈走上了他写作的巅峰,从科学幻想类型的小说到写实类文学,他出版了上百本书籍。而杨惠芬则充当了叶永烈的贤内助,家里家外的事情都被她处理得很好,叶永烈的稿件也都是由她耐心整理出来的。
    闲暇的时候,叶永烈也会带着杨惠芬,一起去周边的城市旅游,欣赏当地的美景,品尝特色小吃。两人携手走过了银婚、金婚,原本乌黑漆亮的头发,此时都已变成了白发苍苍。

——来源:百家号“奇闻趣谈史”(2020年10月31日发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5:50:15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0-10-27 17:28
不久前偶尔在网络上搜到一本根据叶永烈著作改编而成的连环画《失踪之谜》,现分享给大家。
      【 ...

感谢!这个好像不怕脖子歪的话可以在线看、不知道怎么下载
当年印象最深的是根据叶永烈小说拍摄成电视剧的《熊猫计划》,看过电视剧和连环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5:57:21 | 只看该作者
电视剧里面国外间谍机关派遣女特务整容以后,冒名顶替潜入科学家的家中。那时候的女特务形象都是很妖艳的,连环画里面专门有一页画面。
印象最深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10-29 15:27:55 | 只看该作者
      上述网站中的连环画《失踪之谜》无法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0-29 15:30:46 | 只看该作者
日出印象 发表于 2020-10-28 15:50
感谢!这个好像不怕脖子歪的话可以在线看、不知道怎么下载
当年印象最深的是根据叶永烈小说拍摄成电视剧 ...

      有点印象,好象是1987年6月份(或7月份,当时14岁)在一位学长家里翻看过。当时逗留的时间短,没有完整地读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游侠  发表于 2021-2-24 17:47:28
Do you need more clients?

We have amazing databases starting at $9.99 until the end of the Month!

Visit us at StarDataGroup.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
发表于 2021-2-24 18:31:16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0-10-27 17:28
不久前偶尔在网络上搜到一本根据叶永烈著作改编而成的连环画《失踪之谜》,现分享给大家。
      【 ...

      链接失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2-22 17:55 , Processed in 0.1579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