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46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总布胡同32号 消逝的美术史 ---摘自《北京晚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5:01: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北总布胡同32号 消逝的美术史   ---摘自《北京晚报》
“学美术的外地人,进这个院子,你不能不低头”
    林阳的父亲林锴先生,也是人美的艺术家,1947年就学于杭州艺专,1951年进社,和当年那些老画家工作时算是小辈,到“文革”后期,他便成为这里的长辈。时光的指针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时的艺术家已经没有那些硬性的创作连年宣的任务。
    社领导邵宇这时成立了一个新的创作室,艺术家不用完成社里交给的连年宣的创作任务了,终于可以自由发挥了。这时便有了人美艺术家艺术能量的第二轮爆发。“人美当时有七个主力,每个人一种风格。有人继续在传统路上深钻,有人直接就用板刷作画。”
    林阳认为,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都和人美有关。“学画的人那时买的美术书,大都是从人美社来的。人美的艺术家守着这些出版矿藏,不仅视野宽,同时也接地气。他们至少知道,哪一些美术出版物更受欢迎。”“学美术的外地人,进这个院子,你不能不低头。因为你能在这里找到传统的线型和墨块,也能在这里看到最前卫的笔法创造。”
    更重要的是,当年很多艺术家,在这里因为不是画人物,没能进创作室,只能转而做编辑。“卢光照先生就是一例。”林阳介绍说,这位齐白石的大弟子在这里为人做嫁衣,一做就是几十年,退休了才集中精力画自己的画。“我正在写鲁少飞,他是比叶浅予资格还老的漫画界人物,华君武当年向他主编的《时代漫画》投稿,都有些不自信。这样的人在人美,也是做编辑。”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做编辑,当年社里倾力推出的出版物,至今仍让人美人自豪,比如那套出版用作国礼的《苏加诺藏画集》。“那时你要去图书馆借这套书,一般都不借,得戴上白手套才能碰。曹辛之先生的装帧非常洋气,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设计出来的。”这套书为人美赢得了莱比锡国际金奖,这也是中国获得的第一块国际出版大奖。
    身为美术家而体现出独到编辑眼光的还有邹雅先生。林阳介绍,当年黄宾虹先生的艺术,尽管有翻译家傅雷的称道,但是美术界共鸣则不多,“黄先生喜欢用宿墨,宿墨脏、黑、臭,所以当年进他的屋子,都感到臭得不行。他人也老派,年轻人很少喜欢他,雏雅算是专业界最早肯定他的那拨人中的一个。他为黄先生写评论,在《光明日报》刊发,引发了轰动。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
    与大艺术家们的干校情缘
    作为人美的子弟,林阳对于这个地方最早的记忆,不是人,而是图书馆。“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艺用人体解剖》这本书,因为发行量太大了。还有一本是教人怎么画马。在我需要知识滋润的成长时期,偏偏赶上‘文革’,放了学没事干,就看父亲从人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星期看一摞小说。后来父亲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关了8个月,我没书看了,便萌生了一个理想,做收废品的,因为当时只有收废品的才能拿到旧书,而且一分钱一斤就能把想看的书给收进来。”
    到了十三岁,林阳随父亲去了咸宁五七干校。在那里,他开始认识父亲的同行,一切都发生在不经意间。“我与曹辛之相识就是在咸宁干校。那时学生的学业皆荒废,无奈的父亲便每天默写一首诗让我背。学了十几首之后,一天晚上,父亲带我去胡家湾看望曹辛之先生。那时曹先生已50多岁,刚硬的黑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眉毛又粗又黑,眼睛炯炯有神。听说我在学诗,曹先生兴奋不已,借着昏暗的灯光,不假思索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开始给我讲平仄关系。他的口音很重,我几乎听不懂,况且正是心如野马的年纪,哪里听得下去那样枯燥的东西,准确地说,曹先生的兴奋程度远远超过了我。”
    大艺术家都天然有一颗悲悯之心,他们看不得孩子们被荒废。林阳还记得,当年他学刻印章,任率英让他给自己刻一个。作画后,钤在自己的作品上。“那可是大艺术家的作品啊!”当时的林阳欣欣然,备受鼓舞。
    大学毕业后,林阳先在连环画出版社工作。1998年,随着合并重组让他成为人美的一员。环顾现在宽大的办公室满屋子的书,林阳感慨:当时为了看书,恨不能做收废品的,哪想到今天会坐拥书城。
    写完过世的一拨艺术家,林阳已经开始写新的一拨。但无论怎么新,他们的历史总还是与旧的勾连在一起。有一些旧人旧事,林阳坦承,即使现在捣腾,仍觉得说不清。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不断有编辑进来和他谈手中的稿件与出版事宜,一个个年轻的面孔仿佛在提醒我,人美的新生代,早已成长起来。
    他们中间还会诞生王叔晖、任率英这样的美术大家吗?都是未知数。
    但有一点是共识:时代总在塑造与之相应的艺术。
    关于老一辈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美术家邵大箴在那天林阳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一个说法:“现在我们对中国美术史,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美术史,不是所有的人都给予很恰当的评价。我觉得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不论是1949年之前的还是1949年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1949年后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因为那是大众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所以像王叔晖、任率英等这些人,他们画的画,现在看到依然感动着我们。”
    我想林阳愿意捣腾这些过去的历史,也是带着这样的情愫。
    孙小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2-23 04:35 , Processed in 0.1933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