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49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影》——朱自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0:3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eweljj 于 2013-2-27 20:33 编辑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游侠  发表于 2013-3-3 22:35:54
我更喜欢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板凳
游侠  发表于 2013-9-22 14:07:50
不错,《春》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板
发表于 2023-6-13 16:30:57 | 只看该作者
    拓展阅读
在浦口车站寻找《背影》
作者:卫建民

  我去南京讲课,第一次住在江北。工作结束后,年轻的朋友问:“卫老师你想去哪里转转?”我不假思索地说:“浦口车站。”“啊!《背影》”年轻人随即说一声,我们相视一笑,就不必再说了。六朝古都,我来过多次,著名的景点看过多次,不想再看;心里惦记一个已废弃的老车站,是忘不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一个老旧的火车站能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是文化传统绵绵不绝的证明。
  还是初春,江北的梅花开了。我坐车去浦口火车站,看见了南京特有的法国梧桐:枝丫伸展托举,在道路上空将会架起密实的林荫。我来到旧津浦路,看看眼前蓝色的铁牌,单单这个名称就让人回想激荡的百年史!但我这次来,只是想看看最普通的父与子送别的现场。民国时期就有的宽阔的雨棚还在,在长长的月台上延伸开来,还具备遮挡风雨的功能。发锈的铁轨,苍老的枕木,静静地匍匐在地下,用死一般的沉默回答百年的轰鸣和喧哗。落叶、荒草,紧贴僵硬的枕木、红锈斑斑的铁轨。靠近站房的铁轨尽头,老式的号志灯呆立在那里,用一只黯淡的独眼看着铁轨铺展的远方。这个百年老车站,不再会有汽笛尖厉的叫声。她已成了文物。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浦口火车站的汽笛声喑哑了,但在这个车站站台上的一次父子别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老师在讲台上的讲授,学生在教室里的朗读,还响彻在全国的学校里。这篇一千五百字的散文,从民国时就进入国民教育的课堂,和浦口火车站一样,也有百年历史了。
  《背影》里,父亲的背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起首“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父子分别的背影;第四次是泪光里闪烁的父亲的背影。反复出现的“背影”加重作品的情感氛围,读者的注意力向着父亲的背影,听作者讲述他们家哀伤的故事。时间:1917年。地点:浦口火车站。人物:朱自清、朱的父亲小坡公。作者之所以想起父亲的背影流泪,是因为父亲送他北上时,祖母去世,父亲虽做个小官,但廉洁自守,没有积蓄,是借钱办的丧事。这个背景,织成父子告别时淡淡的忧伤。在这篇散文里,文章的心,是父对子的不舍,是一团缠绕在父子心里的情丝。文中交代,本来说好是让一个熟识的茶房陪送,但又担心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儿子要离开,父亲不舍,自己去送,就能和儿子多待一会。文章第四段,从进站,到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上车后又给儿子找座位,又嘱咐他路上小心,又托茶房路上照顾。父亲忙忙叨叨,只是一个不舍。
  第五段,按说父与子该告别了,但父亲心里的一团情丝怎能割断?紧接着就是父亲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中心场面。这一段,儿子在车窗望着父亲在月台上吃力地爬上爬下,是铸成永不消逝的《背影》的核心。“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父亲将橘子抱到车里,放在儿子的皮大衣上,才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又回头,叮嘱儿子回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读者注意,朱红色的橘子,在这个哀伤的氛围里是暖色。如果是一幅油画,朱红色的橘子就传达出全部作品的温度了。
  送别,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古人送别时的情感表达。在交通通信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人天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更加重送别时的依依不舍。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名作,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不是因为这篇作品多么精彩,而恰恰是她太普通,太朴素。父与子在浦口火车站的分别,在百年中国,是发生在千家万户的故事。《背影》写的是朱家的事,却可以代表万家;每个有相似经历的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都能在读作品时找回自己曾经的情感里程碑。这篇散文,朱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写作艺术分析,真实的材料,也得选择。朱家父子一场,可叙者何止浦口一别?但这次分别的“真实”,能够捅开作者的泪泉。这篇初读平平常常的散文,细思量,是有意境的。按王国维对元曲意境的定义:“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如在眼前”,《背影》样样具备。这篇作品感染读者的地方,就是真实和意境。
  百年中国,浦口火车站曾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上上下下,南来北往,为国事奔波,为理想来去。一部民国史,凡是重要事件,都可以从这里开始阅读。参观完车站,我又坐轮渡去下关,想体验一下当年来往旅客的心情。侧身坐在船舱,看滚滚长江,我想:历史上发生在江南江北的事件,现在已进入档案馆,被时间封存。过往的历史,留待渊博的学者做课题研究吧;《背影》里的情感故事,笑和泪,还天天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想象中,浦口火车站会有一座雕塑,名字就叫“背影”。

——来源:《文汇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2-22 23:22 , Processed in 0.1470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