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度不丈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2年3月版浙江中学革命文艺(音乐部分)教师参考书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2:2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0-9-27 22:28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13 23:4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照耀着《沙家浜》的成长(节选)作者: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原载《红旗 ...

    拓展阅读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影片摄制小结
长春电影制片厂《沙家浜》摄制组
一九七三年二月

    影片《沙家浜》,是在学习兄弟摄制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和剧组努力拍摄的。由于我们受刘少奇、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毒害较深,拍摄工作中,仍然走了许多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也取得一些经验教训。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江青同志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在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中,培育革命样板戏,总结出来的极其珍贵的经验。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怎样才能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我们的体会是:
    一、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必须有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
    “路线是个纲,举纲目张”。只有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才能深刻理解样板戏的革命精神,才能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运用电影艺术手段塑造高大的工农兵英雄形象。
    努力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是“三突出”的核心。《沙家浜》“坚持”一场,是塑造郭建光的重要场次。最初拍摄时,我们追求所谓“真实”,错误地认为,郭建光既然被困于芦荡,粮缺药尽,音讯又断,就应该强调一个“苦”字,人物要瘦,不能太漂亮。拍摄时,演员脸上出了汗,也不修妆,认为“真实”。结果,把一个体现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拍得既无革命激情,又无光彩,消瘦苍老,失败了。通过总结,重温江青同志一系列指示,狠批了文艺黑线,才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强调“苦”,实质上是修正主义“写真实论”、渲染颂扬苦难的流毒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样,使我们明确了:
    1、在表现英雄人物艰苦奋斗时,必须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突出郭建光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我们对表现他率领战士奋战水乡的豪迈气概,在镜头分切、灯光等方面,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对他的核心唱段“听对岸”设计了既有远近、仰俯,又有强烈节奏的一组镜头,展示郭建光不惧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他的崇高思想境界。
    2、在表现英雄人物艰苦奋斗时,造型必须壮美。舞台戏很注意这点,如郭建光衣服缀有补丁,但很整洁。我们也强调人物要干净漂亮,并调动摄影、光效、化妆等一切有效手段,使郭建光年青、英俊、挺拔。
    3、表现英雄人物的艰苦奋斗时,环境气氛必须为烘托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服务。我们在“芦荡”一场里,用延伸景、空镜头、烟雾等艺术手段,尽量展示芦荡云遮雾障,无边无沿的险恶气氛。这样,险恶环境与英雄人物的革命气概相对照,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使郭建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较好展示。
    此外,在其他场次,我们注意到在武打、舞蹈动作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和健美动作。如“聚歼”一场,除用全景和移动镜头表现郭建光与群敌交锋的武打动作,突出了他的“勇”;同时,在与刘副官夺枪及脚踩黑田的瞬刻停顿中插以近景,表现郭建光的机智及他对敌人的仇恨,使英雄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动作取得统一。我们也注意到英雄人物出场时,突出他的亮相。如一场郭建光的出场,设计了高坡、竹林小道,使他居高临下,以展示新四军年青指挥员机智、勇敢的英雄气概。
    尽管我们在艺术实践中,为塑造郭建光英雄形象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仅是局部的收获,就全片来看郭建光形象并不突出。
我们认识这一点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路线斗争觉悟的提高过程。影片刚拍完时,我们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未认识,反而认为演员年龄大,拍得挺年青,还真不错哩!沾沾自喜。后来接触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又没有从路线高度来认识,所以,思想上还一下扭不过来,口头上好象模模糊糊承认郭建光不突出,思想深处却把原因都推到客观,什么“开拍前时间紧,没吃透戏”,“为郭建光的造型没有少下功夫呀!”等等。实际上是不认帐。
    一九七三年中央首长两次接见后,又经过批林整风,才使我们猛省,认识到我们的“创作思想是倒着的”。二场“转移”是刻划郭建光重要侧面的一场戏。但我们缺乏革命激情。郭建光和沙奶奶的那段充满抒情喜剧意味的对唱,拍得平平淡淡;光效处理上,光乱、光平、明暗无对比;在环境处理上,没有把我江南抗日根据地优美景色充分展现出来,因而使全剧的革命抒情和革命激情未能统一,削弱了郭建光和沙奶奶军民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使郭建光的英雄形象受到损失。又如“奔袭”也未能充分运用电影艺术手段,为郭建光夜袭敌人提供有利环境,从而削弱了武装斗争的主题。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指示把《沙家浜》改为武装斗争为主,使这出戏主题提升到新的高度。写武装斗争,突出郭建光是江青同志遵照毛主席指示,在培育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过程中,同文艺黑线长期斗争的结果。因此,突出不突出郭建光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原则问题。由于我们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对这个原则问题,并不是真正理解,对无产阶级英雄爱而不深,缺乏强烈的阶级感情,这便是影片中郭建光所以不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必须彻底改造世界观。
    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观的过程。不和旧思想决裂,不仅不能处理好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的关系,也不能处理好英雄人物和敌人的关系。如“斥敌”一场,我们经过了三次反复。第一次“正不压邪”,失败了。本应从立场、感情上吸取教训,但因怕再犯错误,怕砸锅,丢了资产阶级臭名。第二次把敌人拍得远、小、黑,大部分台词处理成画外音,压掉敌人的戏,如“夸新娘”一大段戏中,把胡传魁置于画外,画面仅有阿庆嫂一人,使她失去了斗争对象。这样,既不利于揭露敌人凶残的反动本质,也失去了对英雄的反衬作用,削弱了阿庆嫂的英雄形象。第三次拍摄虽有所改进,但仍未完美地完成江青同志对七场的要求。
    总结了几次反复的教训,我们狠挖了怕字的实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名利思想,革命精神随之振奋起来,胆也大了,办法也多了,因此对“智斗”,“授计”两场戏敌我关系处理得比较准确。如“智斗”一场,在阿庆嫂与敌人斗争的几个回合中,始终让阿庆嫂占主导地位,压倒敌人;同时对反面人物处理,在镜头、角度上,也给以恰当的表现,从而展示了阿庆嫂一心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保存革命力量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贯彻“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必须树立无产阶级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作风。
    我们要让工农兵英雄人物永远占领银幕,使那些已被赶下台的地主、资产阶级也承认我们在艺术上是打不倒的,就必须努力学习江青同志精心培育革命样板戏的无产阶级创作作风,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和艺术水平。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不论是一堂景,一道光,一组镜头的处理,凡是遵照江青同志指示认真做的,就一定取得成绩。例如“坚持”一场的景,重拍时,为了给郭建光创造一个典型环境,对无边无沿的芦荡,进行了多次试验,每支芦苇的走向、造型、色彩也进行反复推敲,达到以景托人的效果。又如郭建光、阿庆嫂的造型,根据演员的特点,进行了反复研究,在化妆、角度、用光上,也都进行了多次试验,使郭建光等英雄人物在某些场景中,取得英俊、健美的效果。但是我们并不是完全这样做的,因为我们还有因循守旧的思想,在创作作风上,缺乏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稍有点成绩就觉得“差不多了”,认为“好还有个头?咱们就这水平啦,再能高到那里去?”这种得过且过的懦夫懒汉思想,和无产阶级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作风是根本不相容的。正由于我们没有严肃认真的作风,所以使影片中景物的气氛渲染以及英雄形象的刻划都受到损失。如《沙家浜》剧景物富有“江南之美”的特色,有湖、云、雾、霞,有柳、樟、白果等树。江青同志曾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影片中未能充分表现出来,景物色彩不够秀丽、清新,樟、柳、白果树,缺绿,且少层次。湖水波纹象海浪。太阳不红。沙奶奶拍得不够老。反面人物脸谱化。这些都使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受到损失,这说明我们缺乏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责任感,缺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牛劲”。
    通过拍摄《沙家浜》的艺术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银幕上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塑造崇高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不能单纯理解为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最根本的还是路线斗争觉悟、立场、感情问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深入批林整风,肃清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加强世界观改造,加深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阶级感情,才会有为无产阶级电影事业创新的革命精神,才会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作风和刻苦锻炼基本功的革命毅力。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三突出”创作原则,调动一切电影艺术、技术手段,千方百计地在银幕上塑造高大完美、光彩夺目的工农兵英雄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3:46:16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9-30 23:17
看人间(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序歌)
看人间,往事几千载,穷苦的人啊受剥削,遭迫害。看人间,哪一块土 ...

    拓展阅读
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影片摄制小结
上海电影制片厂《白毛女》摄制组
一九七三年二月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在中央首长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学习了《智取威虎山》等摄制组的经验,我们和剧组共同完成了影片《白毛女》的摄制任务。
把样板戏拍成电影,是批判文艺黑线和肃清我们头脑中余毒的过程;是破资产阶级电影之旧,立无产阶级电影之新的一场革命。在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一些经验和教训:
学习运用“三突出”创作原则的体会
    一、对主要英雄人物必须深刻理解
    中央首长反复教育我们,要拍好样板戏,首先必须吃透样板戏的革命精神,要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深刻理解英雄人物。
    可是,我们对这个指示领会不深,贯彻不力,加上受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毒害很深,对很多问题分不清是非,划不清界限,在具体执行中曾走了一截弯路。如对“喜儿哭爹”一段戏要不要掉眼泪,当时我们就分不清无产阶级感情和资产阶级人性的区别,怕重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就回避矛盾,想采取模棱两可、大而化之的处理。通过重新学习毛主席有关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论述,通过反复观摩舞台演出,才逐渐理解到喜儿“哭爹”既倾注了她对父亲的深情,又表现了她对恶霸地主的血泪控诉,这正是贫下中农英雄典型喜儿阶级感情的反映。于是,我们全面地分析了喜儿的革命精神,改变原来冷漠平淡的处理方案,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刻划了喜儿。
    1、努力突出喜儿对阶级亲人炽热的爱
    革命现代舞剧饱含着无产阶级的浓烈感情,以丰富的舞蹈语汇、精彩的音乐旋律抒发了喜儿对阶级亲人炽热的爱。为了充分体现舞台的艺术成就,对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一段戏,我们以温暖、明亮的环境气氛,先用近景来表现喜儿拿到红头绳的喜悦心情,又用全景不间断地拍摄喜儿欢乐的独舞;而在杨白劳被打死时,我们让喜儿以近景急速进入画面,强调她的惊视反应,然后,镜头快速拉成大远景,同时在环境上强烈渲染“天昏地又暗”的悲壮气氛。通过这一喜一悲情绪的对比处理,较好地表现了喜儿和杨白劳父女之间的阶级深情。
    2、努力突出喜儿对阶级敌人的反抗精神
    喜儿长期受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形成了她对地主阶级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为了强调喜儿的反抗精神,在二场,我们用近景正面拍摄了喜儿高举香炉的愤怒情绪,并且还打破了以前舞台记录片的框框,用反拍黄世仁踉跄后退的镜头来衬托喜儿。另外,在拍摄三场喜儿冲出黄家之后的一段重要舞蹈时,我们用变焦距镜头,先在近景中展现喜儿力度强烈的“连续平转”,充分揭示她“要报仇”的坚强意志,然后随着人物感情的节奏,镜头急速拉成具有暴发力的“腾空大跳”的合影。这样一气呵成的拍摄方法,既使变化丰富的舞姿连贯完整,又有力地突出了喜儿万难不屈的反抗精神。
    3、努力突出喜儿、大春继续革命的思想境界
    从故事片《白毛女》全剧结束于喜儿、大春“团圆生产”,到舞剧改成喜儿参军作为结尾,这是主题思想的飞跃,是一个革命。由于我们对这一改动的政治意义理解不深,曾出现过让喜儿、大春站着跟乡亲们“挥手告别”的镜头处理。后来在理解了人物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打开了思路,除拍了喜儿“表决心”和“接枪”两个近景外,又和剧组商量,在拍摄全剧最后一个镜头时,改变了原舞台调度。以挺拔的杨树,透彻的晴空,作为喜儿、大春的背景,让喜儿握枪和大春并肩走在整个队伍的前面,采用始终保持两人上半身画面的跟拉方法,较好地表现了主要英雄人物继续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
    二、对英雄和群众的关系必须正确对待
    舞剧《白毛女》中,大春是体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的代表,但他的戏又比喜儿少,因此,如何加强大春的形象就成为影片进行再创作的重要课题。遵照中央首长的指示,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
    但是,由于我们对“三突出”这个无产阶级的创作原则理解不深,对文艺黑线用贬低群众来歌颂英雄的错误观点批得不透,又受林彪“英雄史观”的毒害,因此,总是把英雄和群众的关系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既然要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那就在群舞中凡有大春在场,镜头就应该始终跟着他。结果在第一场中,把贫下中农和恶霸地主两个阶级的大搏斗,拍成了大春的“孤军奋战”;把革命群众的“集体参军”,拍成了大春的“个人行动”。即贬低了群众,又歪曲了大春的英雄形象。
    通过学习《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创作经验,我们才懂得了:英雄,是群众的先进代表;群众,是英雄的生活土壤。于是,我们就补拍了男群众与狗腿子搏斗和女群众掩护喜儿的镜头。不仅大春和乡亲们深厚的阶级感情加强了,而且大春的英雄形象又得到了烘托。这使我们认识到:要突出英雄人物,既不能让群众夺了英雄的戏,也不能贬低群众,把英雄人物弄成一个“鹤立鸡群”的超人。为此,我们对大春的形象从以下三方面给予了加强:
    1、努力突出大春走武装斗争道路的革命精神
在剧组的支持下,我们改变了原舞剧第一场结尾的处理,把群众“挥手告别”的动作提前,腾出音乐篇幅,为大春设计了一个左手握拳,右手高擎鲜红“八路军”袖章站在高坡上的稳定造型,与群众彼此呼应,以此展示他走武装斗争道路的坚强决心。
    2、努力突出大春领导群众的作用
    在第五场军民练武中,我们删去了每组群舞上下场的过程,让出篇幅,增加了大春“号召”、“指挥”等一系列近景,不仅使群舞集中精练了,同时,又加强了大春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领导作用。
    3、努力烘托大春在关键时刻的出场
    黄世仁打死杨白劳后,为了加强大春的出场亮相,我们连续用了“急甩”“急推”的镜头,以快速运动和嘎然静止相结合的强烈手法,表现出瞬间的稳定造型,同时又拍了群众和喜儿扭头看大春的两个近景,插在大春的稳定造型中间,对烘托大春对敌战斗的英勇气概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缺点和教训
    由于我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得不好,革命大批判搞得不深,“电影革命”的观念在思想里很淡薄,所以在艺术实践中,曾有一些文艺黑线回潮的现象,影片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影片色彩单调
    因为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们毒害很深,所以,一接触创作就很容易产生“沉滓泛起”的现象。在影片的色彩处理上既受“夜不观色”的自然主义框框束缚,又没有摆脱苏修彩色片追求灰暗色调的影响,认为用色要含蓄,要做到既用色彩又使人不感觉色彩,才有“学问”。因而,有些环境色彩的调配,只注意气氛上冷与暖,明与暗的对比,有意掩护了多种色彩的运用。结果是“似有若无,色彩模糊”。
    2、创作上存在着宁“左”勿右的倾向
    由于在主要创作人员中有“平平静静过晚年,宁‘左’勿右求保险”的思想,因此,“怕”字当头,怕正不怕邪,怕被当成黑线回潮的典型来批判,所以对反面人物的艺术处理:表演上宁收勿放,镜头上宁远勿近,光线上宁暗勿亮,化妆上搞脸谱化。结果有些镜头反面人物的表情都看不清。这样做,既不利于揭露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对英雄人物也不能起到应有的陪衬作用。群众批评我们说:“私字膨胀,样板走样”,“宁‘左’勿右,实际上是形‘左’实右”。
    3、全片缺乏完整构思,有粗制滥造作风
    江青同志指示我们导演要有全局构思,摄影用光要有通盘设想。春桥同志也指示我们,不仅是拍一部电影而是一场革命。我们在这些方面认识很不足,经常出现单纯任务观点,加上怕丢掉资产阶级的臭名臭利,存在“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的错误思想。因此,对一些问题处理不是“千方百计,精益求精”。例如,只重视主要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而对于一般人物的表演事先没有设想,现场又少要求;远景与近景的人物光跳动较大,追光没有整体构思;布景纵深层次差,八场山坡枫树时有时无,杨树绿出来了,但绿得很特别,没有层次;红太阳红而不透。这些都是我们对样板戏爱得不深,政治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粗制滥造所造成的。
    《白毛女》彩色影片的拍摄工作结束了,但作为参加一场无产阶级的电影革命,我们刚刚才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我们决心“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在深入批林整风中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加速世界观的改造,苦练基本功,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为社会主义的电影革命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00:36:05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3 15:05
飞兵奇袭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八场  郭建光唱)
(幕内唱)月照征途风送爽……

    拓展阅读
飞兵奇袭沙家浜
(快板书)
改编:赵鹏

    抗日战鼓响四方,
    人民战争凯歌扬,
    阳澄湖畔摆战场,
    英雄挥刀斩豺狼。
    说的是一天黎明前,
    明月当空照水乡。
    大地沉睡田野静,
    有两个战士搜索前进巡四方。
    手持短枪真矫健,
    警惕的眼睛放寒光。
    在后面,一支队伍多雄壮,
    战士们精神抖擞握钢枪。
    这就是新四军的一个突击排,
    头前是指导员名叫郭建光。
    这英雄身材魁梧大高个,
    穿了一身灰军装。
    满面红光精神爽,
    目光炯炯看前方。
    他沉着果断又坚定,
    紧握着大张机头的盒子枪。
    回想起战斗负伤离战场,
    养伤来到沙家浜。
    他看到劳动人民一双手,
    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岂容日寇逞凶狂!
    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健壮,
    为的是早日回前方。
    战士们帮着老乡收稻谷,
    老乡们帮着战士洗衣裳。
    拥军爱民谱新曲,
    军民鱼水情谊长。
    为了和敌人周旋反扫荡,
    他带领伤员来到芦苇荡,
    在芦荡听见对岸枪声响,
    战士们摩拳擦掌慷慨又激昂。
    为防止焦躁的情绪蔓延滋长,
    郭建光鼓励战士,察全局,观敌情,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
    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
    鼓舞着我们奋战在水乡。
    要沉着冷静,坚持在芦荡,
    主动灵活,以弱来胜强。
    河湖港汊好战场,
    大江南自有天然大粮仓。
    漫道是密雾浓云锁芦荡,
    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芒。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毛主席教导记心上。
    战胜困难,坚持到胜利,
    芦荡里十八勇士斗志昂。
    突然间雷鸣闪电乌云滚,
    英雄们何惧风雨狂!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寒霜。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伤。
    十八位伤员满怀凌云志,
    好象那十八棵青松立山梁。
    党关心芦荡里的伤病员,
    群众把自己亲人挂心上。
    县委程书记巧入敌穴授妙计,
    阿庆嫂派沙四龙送信到芦荡。
    郭建光奉命带队转移红石村,
    养好伤,接命令,今夜出兵灭豺狼。
    月照征途风送爽,
    穿过了山和水、沉睡的村庄。
    支队撒下包围网,
    飞兵奇袭沙家浜。
    将尖刀直插进敌人心脏,
    打他一个冷不防。
    好一似开水来浇蚂蚁洞,
    又如同大火来烧马蜂房。
    管叫他全线溃乱迷方向。
    要消灭日寇、汉奸匪帮。
    正行进前边遇见伪军巡逻队。
    稀稀拉拉不成行。
    战士小虎忙建议:
    (白)“干掉他!”
    “不,迅速隐蔽!”
    下命令的正是郭建光。
    敌人的巡逻队抱着破枪走过去,
    咱们的突击排走出土坡奔前方。
    一路上穿过敌人封锁线,
    按命令准时到达沙家浜。
    我们党的联络员阿庆嫂,
    早已接应在村旁。
    阿庆嫂头前来引路,
    郭建光率战士悄悄进村庄,
    看见了刁德一家的后院墙。
    一伪军抱着破枪在站岗,
    嘴里还不住地直嘟囔:
    “司令娶新娘,
    皇军闹洞房,
    叫我们站岗,
    唉!倒霉又遭殃!”
    这时候我们的战士和叶排长,
    一拥而上来个冷不防。
    伪哨兵吓得晕头转了向,
    就觉得冰凉帮硬的东西穿了一个透心凉。
    阿庆嫂叫声:“指导员,
    敌兵部署没更变,
    和送去的情报一个样。
    主力都在东西面,
    一个班守在前门旁。
    民兵割断了电话线,
    两翼联络都不赶趟。
    院里正在摆喜宴,
    他们猜拳行令闹嚷嚷。
    你们越墙直插到前院,
    定能够把群匪一扫光!”
    郭建光一听心高兴:
    (白)“沙四龙!”
    “有!”
    “你带领火力组绕到前院去,
    把敌人警卫班都消灭光!”
    (白)“是!”
    “阿庆嫂,
    你迎接主力部队到镇边。”
    (白)“好。”
    阿庆嫂带领民兵走出庄。
    郭建光部署停当把大墙上,
    察看动静手搭凉棚来瞭望,
    回身向战士们一招手,
    一个个纵身跳跃飞过墙。
    前院的日寇、汉奸、狗特务,
    闹嚷嚷活象一群黄鼠狼。
    猛听得远处炮声隆隆响,
    众贼寇乱成一团直撞墙。
    敌黑田要打电话电线断。
    胡传魁忙脱下长袍找手枪。
    一哨兵气喘吁吁来报告:
    (白)“报……报告,新四军打到后院了!”
    黑田说:“顶住!顶住!不要慌!”
    说完他仓皇往外跑,
    突击排这时已冲进院中央。
    只听得枪声大作震天响,
    “乒乒!乓乓”刺刀相碰冒火光。
    战士们个个英勇杀敌寇,
    敌伪军死的死来伤的伤。
    郭建光弹无虚发打群匪,
    “砰!砰!砰!”一个接一个枪下亡。
    最后把鬼子黑田踩脚下,
    战士们活捉了胡传魁、刁德一这一帮害人狼。
    程书记、阿庆嫂带领着主力部队、民兵来会师,
    众乡亲满怀豪情喜洋洋。
    这时候日出东方天大亮,
    朝霞映红沙家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6:1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0-9-28 16:21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6 18:20
《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教唱辅导
    《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是《定计》①一场参谋长考虑作战方案时候的一段 ...

    拓展阅读
会师百鸡宴
(快板书)
改编:王占君

    乌云滚滚布满天,
    北风嗷嗷叫的欢,
    夜黑如墨路难辨,
    大雪铺满了威虎山。
    那山拗里,
    威虎厅好比阎王殿,
    一阵阵狼嚎鬼叫闹声喧。
    那山坡上,
    松树明子全插满,
    风吹火苗直忽闪。
    这时节,
    火光中走出人一个,
    咚咚咚,
    直震得山摇地也颤。
    只见他两道浓眉如利剑,
    目光炯炯看群山,
    身强体壮多英武,
    满面红光镇静又坦然。
    要问此人他是谁?
    他本是,
    侦察排长杨子荣,
    追剿队的一成员,
    打进匪窟的假胡标,
    百鸡宴的司宴官。
    自从和首长定巧计,
    他打进匪巢过七天。
    座山雕三番两次来试探,
    杨子荣机智沉着巧周旋。
    将计就计施奇计,
    已把情报送下山。
    预定歼敌在今晚,
    英雄他心潮起伏波浪翻。
    胜利在望情无限,
    临行前党的教导响耳边。
    胆大心细要果断,
    头脑冷静莫慌乱,
    座山雕狡猾又阴险,
    稍不慎就要毁全盘。
    纸老虎要当真虎打,
    骄傲轻敌最危险。
    想到此杨子荣更增英雄胆,
    无穷力量身上添。
    这时候猛听小匪一声唤:
    (白)“九爷,三爷有请。”
    (白)“噢,我马上就到。”
    杨子荣进门来扫视一下威虎厅,
    昂首阔步走向前。
    此时节,威虎厅内人影乱,
    群魔乱舞直叫唤。
    众匪徒你喊我叫正盘问,
    有个家伙弯腰打躬站中间。
    这小子的模样,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真好比弯腰虾米拱拱肩。
    灰秃秃一张长驴脸,
    秃眉毛如同两条冻僵的蝉。
    马蹄鼻子母狗眼,
    大嘴一咧象破船。
    这小子正是匪栾平,
    浑身上下泥浆全溅满。
    栾平自从被擒获,
    贼心不死伺机想逃窜。
    小火车西岔洞桥头遇土匪,
    战士们奋勇把敌歼。
    栾平把缚身的绳索硬磨断,
    趁激战逃跑来到这威虎山。
    他深知座山雕的脾气和习惯,
    不敢说被俘逃回还。
    众匪首问他从那来,
    他只好拉出侯专员。
    这时候,
    杨子荣斜挎红色值勤带,
    威风凛凛走进威虎厅里边。
    座山雕忙说:“老九你快看,
    是谁站在你身边。”
    杨子荣看见栾匪心一愣,
    有一丝惊异的神色挂在眉宇间。
    这突如其来的一刹那,
    党的教导响耳边。
    要沉着,莫慌乱,
    要冷静,要果断,
    必须随机来应变,
    主动进攻斗敌顽。
    这些想法脑中闪,
    不过只在转瞬间。
    想到此处忙开口:
    “栾大哥,你怎么来到这威虎山?
    到此处您有何公干?
    侯专员封你什么官?
    我胡标祝你官星旺,
    升官发财有靠山。”
    众匪徒也跟着齐声喊:
    “侯专员封你什么官?”
    栾平看着直傻眼,
    这样的胡标从没见。
    可此人又好象见过面,
    (白)嗯,我想起来了。
    他是共产党化装打进山,
    想到此他奸笑几声伸腰板:
    (白)“嘿嘿嘿!好一个胡标,你……你不是……”
    杨子荣拦腰把他的话打断:
    (白)“我不是?是我的不是,还是你的不是?
    我胡标够朋友‘义’字当先。
    想当初我劝你投靠崔旅长,
    你硬拉我去投侯专员。
    你说是凤凰要把高枝占,
    侯专员树大根深是靠山。
    可不能怪我不义气,
    我没听你的,来到威虎山。
    今天是三爷的五十大寿图吉利,
    没人听你闲扯淡!”
    座山雕连说:“对对对,
    栾平你快把实话谈。”
    栾匪面对座山雕,
    低头猫腰装笑脸:
    “三爷我特来投奔您,
    改换门庭找靠山。”
    杨子荣不让敌人得喘息,
    硬弩发射连珠箭:
    “你装腔作势把人骗,
    分明一派俱胡言,
    侯专员派你来干啥?
    不交待休想走下山!”
    众匪也跟着齐声喝:
    “快说!为啥来到威虎山?”
    栾平他伸直脖梗把嘴一舔,
    紧拨楞脑袋又充好汉:
    “我不是从侯专员那里来!”
    匪参谋长一听忙插言:
    “这小子刚才说的话,
    掉过屁股就不算。
    (夹白)真不是个玩意儿!”
    众匪徒哗然哄堂笑,
    比马蜂炸窝还要乱。
    栾平他两只贼眼滴滴溜转,
    嘎吱吱不住咬牙关,
    扎撒着两手一声喊:
    (白)“别笑了!你们都中了共军的奸计了!
    他不是胡标,他是共军化装打进山!”
    这一句恰似饿狼叫,
    众匪徒又惊又怕乱成一个团。
    刷啦啦,各样家什往外亮,
    密层层,把英雄围个严。
    黑洞洞,枪口对着太阳穴,
    亮铮铮匕首指胸前。
    那真是:
    刀出鞘,箭上弦,
    大枪推上了顶门栓。
    阴森森的威虎厅里死样静,
    匪徒们大气都不敢喘。
    杨子荣刀枪林中色不变,
    好比是劲松撑天傲霜寒。
    视群匪不过一群纸老虎,
    装模作样难免被戳穿!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
    千难万险只等闲。
    想到此仰天长笑不慌乱,
    逼近栾平好威严:
    “你既然说我是共军,
    就请你把我这个共军的来历谈一谈。”
    座山雕半信半疑跟着问:
    “是呀,你把他共军的来历谈一谈。”
    栾匪他不敢说出被俘的事,
    干干吭哧了好半天。
    杨子荣乘胜追击不放松,
    目光如电射敌顽:
    “栾平,你反复无常好阴险,
    吞吞吐吐定藏奸,
    踏破山门留脚印,
    要把共军引上山,
    三连长,加强岗哨去警戒,
    无令不许撤回还。”
    杨子荣以攻为守派岗哨,
    众匪徒个个赞许把头点。
    座山雕把栾平摔在地,
    怒气冲冲骂不完:
    “栾平你小子好大胆,
    竟敢小瞧我威虎山,
    前者你硬拉老九投别处,
    现在又来搞离间。
    还想把共军引进来,
    我岂能容你把我瞒!”
    栾平他声嘶力竭忙狡辩:
    “三爷,他真是共军打进山。”
    杨子荣抓住时机紧紧逼,
    不容敌人把气喘:
    “姓栾的你真阴险,
    我悔不该没把你宰死在白松湾。
    三爷,我胡标从不受小人欺,
    为了您才得罪了这条丧家犬。
    您要是拿我当胡标,
    干脆放我走下山。
    您要是拿我当共军,
    是杀是剐无怨言。
    有我没他不两立,
    留他留我您随便。”
    说罢摘下了值勤带,
    刷拉拉扔在脚下边。
    座山雕茫然不知怎么办,
    众匪徒七嘴八舌开了言:
    “三爷,老九不能走,
    可别耽误了百鸡宴。”
    匪参谋长拾起值勤带,
    座山雕双手捧起挎在杨子荣的肩上边。
    栾平一见傻了眼,
    心中暗自打算盘。
    看情况共军迷住了他们眼,
    我干脆以退为进把命先保全。
    只要留得青山在,
    烧柴放火也不难。
    想到此,面对老匪来哀求:
    “三爷,你不看僧面看佛面。
    我该死该死真该死,
    您千万千万多容宽。”
    座山雕袖子一甩移过身,
    栾平他无奈跪到子荣脚下边:
    (白)“胡……胡标贤弟,我不是人,我该死。……”
    自己把自己嘴巴扇。
    杨子荣不理也不看,
    对着众匪把令传:
    “时间已到给三爷拜寿,
    准备好马上就开宴。”
    眼看着酒肉端上来,
    众匪徒口水流下有尺半。
    栾平他不住磕头象捣蒜,
    匪徒们早就不耐烦。
    匪副官说:“干脆宰了丧门星。”
    匪参谋长说:“痛快毙了丧家犬。”
    贼栾平有口难分辩,
    连喊饶命泪连连。
    座山雕哈哈狞笑脸朝天,
    把栾平吓成泥一滩。
    座山雕示意一摆手,
    杨子荣说声:“交给咱啦!”
    拎起栾平架到无人处,
    手枪一挥来宣判:
    “栾平你为非作歹几十年,
    血债累累罪滔天。
    我代表祖国处决你,
    要为人民报仇冤。”
    叭叭两枪打碎栾平天灵盖,
    飞起一脚把死尸踢下了大山涧。
    杨子荣大步返回威虎厅,
    高声宣布开了言:
    “厅里掌灯,山外点明子,
    给三爷拜寿快上前!”
    座山雕得意忘形把酒灌,
    众匪徒大吃二喝折腾得欢。
    一个个似饿狗狼吞虎咽,
    你推我我拥你简直乱成团。
    只喝得你砸盘子我摔碗,
    还硬着舌头直叫干干干!
    杨子荣心急只觉时光慢,
    恨不能战友立刻到面前。
    威虎厅内细查看,
    紧守住地道暗机关。
    杨子荣正把战友盼,
    猛听得枪声骤起喊连天。
    乒乒乒,手枪步枪一齐响,
    哒哒哒,轻重机枪齐叫唤,
    嘀嘀嘀,冲锋号声不住响,
    咣咣咣,到处炸响手榴弹。
    冲进来小郭、小钟、吕宏业,
    老申、小罗和卫生员。
    李勇奇如猛虎出山好威武,
    小常宝似雄鹰展翅任盘旋。
    齐声喊:“缴枪不杀不许动,
    谁顽抗叫谁吃子弹!”
    匪徒们恰似炸了窝,
    哭爹喊娘乱叫唤。
    座山雕刚想奔地道,
    杨子荣挺身把贼拦。
    座山雕面对子荣正纳闷:
    “你是……”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你要逃跑难上难!”
    座山雕一听吓破胆,
    跄踉踉一屁股跌倒魂飞散,
    他爬起身来要逃命,
    妄想溜进暗道巧机关。
    杨子荣手提匣枪多威严,
    紧追老匪不放宽。
    追缴队人人齐奋勇,
    虎入羊群无阻拦。
    直杀得群匪无处逃,
    直杀得群匪魂胆散。
    生擒匪首座山雕,
    干净彻底把敌歼。
    这就是:
    追缴队会师百鸡宴,
    解放军智取威虎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6:58:19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9-22 00:15
军民团结一家亲(歌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  《斗笠舞》伴唱歌曲)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 ...

    拓展阅读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影片摄制小结
北京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摄制组
一九七三年二月
    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度评价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时说:“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把这一光辉样板戏搬上银幕,是十分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总结我们拍摄的实践,既有成功的地方,更有失败的教训。
    为贯彻“三突出”原则,达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目的,我们在深刻理解舞蹈语汇,努力吃透样板戏的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电影艺术手段,千方百计地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拍好舞段和造型,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突出革命激情。
    舞段和舞蹈造型是舞剧抒发英雄人物革命激情的重要手段。拍好舞段和造型是“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关键。
    起初我们曾错误地认为,舞蹈镜头分切必须多些,才能突出英雄人物革命激情。因此,分了五百多个镜头。后来江青同志指示,镜头不要超过三百。事实上,镜头分切过多过碎,不仅会损坏舞段的连贯性,也不利于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为了做到既能充分展现舞蹈身段,同时又能使观众细致地洞察到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采用长镜头拍摄时,把演员调度和镜头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六场常青面对南贼威逼他叛变的一段舞蹈。全景中常青愤怒地甩开团丁,然后冲成近景,突出他从容镇定、蔑视顽敌的精神面貌。当常青起舞,又拉成全景,以抒发他的革命豪情。老四走近常青时,为了再次突出他逼视老四的明亮似剑的目光,又推成近景。
    另外,我们还在大段舞蹈中,抓住其中最富有表现革命激情的一瞬间,插进特写或近景。如,六场常青就义前,舞台上刻划常青豪情澎湃,痛斥众匪的大段舞蹈,在三个大全景中插拍了两个近景。这样,把揭示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与英雄人物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
    舞蹈造型是揭示英雄人物阶级本质和精神境界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清华在椰树后闪出的“弓箭步”造型,是揭示她“抓不着,我就跑”这一反抗性格的。我们选一线天做衬景,用全景正面仰拍了这一瞬间的塑像,把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美与外在形象美统一起来。
    二、在群舞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群舞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拍好群舞,使观众既能看到英雄群像,又能在英雄群像中突出主要英雄,我们尽量避免过去那种蹦来蹦去的跳拍镜头,采取了镜头运动的方法。
    如,五场“山口阻击”,常青率众战士奋勇杀敌的大段群舞中,从常青两眼闪耀着仇恨光芒的近景拉成大全景,展现出纵横驰骋、群威群胆的场面后,镜头又推近,突出了常青怒杀群匪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
    三、创造有利的环境气氛,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为了塑造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布景处理上,我们以原舞台景为基础,又根据电影的需要,作了发挥,使其更好地达到以景托人的目的。如,五场“常青被俘”这段戏,为了突出常青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我们把常青处的位置拉前、加高,使常青高于背后山石,又达到众匪被踩在他脚下的效果。拍摄时,用远景表现雷鸣和闪电划破夜空的环境气氛。随后,又俯拍常青张开双臂的全景,然后急降成大仰角,又推成特写。常青这个英雄形象仿佛是耸立在高山之巅的劲松,威武地展现在银幕上。
    又如,“常青就义”一场,我们增加了一个高台阶,让常青站在高台阶上,南贼和众匪都匍匐在台阶下,造成英雄人物高大,敌人矮小的效果,从而表现他在任何艰难困苦场合都“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四、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和气氛的渲染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如,常青智闯南府,虽然是夜景,但我们仍然以明亮的光线和暖色调突出常青,使他与南霸天以及众匪徒灰暗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我们还着力使用了眼神光和轮廓光,使英雄形象鲜明突出。
    “山口阻击”一场,为了造成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气氛,我们用了烟火、爆炸、闪光和风等手段,更好地烘托、渲染了常青、清华英勇奋战的高大形象。
    另外,我们还用效果光和追光来突出英雄人物。如“常青指路”、“山口阻击”、“常青就义”等重要情节和造型都使用了红光,对环境气氛作了渲染,也展示了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场中,为了表现清华遍体伤痕,怀着对南贼的刻骨仇恨,在茫茫的椰林里挣扎向前的一段独舞,我们用追光突出了她。
    五、适当改变舞台调度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为了让主要英雄人物始终处于画面的突出位置,在拍摄中,有时也对舞台调度稍加改动。如四场,常青把枪还给清华时,舞台上是向后退表现她的激动,但同样处理在银幕上,就不象舞台那样感人了。所以拍摄时,我们让清华冲向镜头成近景,使她的激动心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除此之外,我们还运用“变焦距”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夜袭匪巢”中,当常青听到清华擅自开枪后,他率众战士夺门而出时,我们用“变焦距”镜头,从大全景急推成他的近景,这样,既表现了情况突变的紧张气氛,又突出了常青沉着果断的战斗作风。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路线觉悟低,世界观和艺术观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对江青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理解不深,贯彻不力,文艺黑线的余毒还经常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反映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致使完成片在质量上受到很大影响。主要教训是:
    一、做到艺术上的高标准,首先必须在世界观改造上下功夫。
    江青同志要求我们在艺术实践中,首先思想上要同敌人作战。同时要向个人的名利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战。可是,我们恰恰缺乏这种革命精神。一方面对这场电影革命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对自己头脑里的旧东西没有彻底清算。因此,开始,同样走了《智取威虎山》摄制组走的弯路(即,从片面追求电影化到机械照搬舞台)。碰了钉子后,又没有从世界观和创作思想上找原因,吸取教训。结果又出问题。在初拍三场时,受“谁有戏把镜头给谁”流毒的影响,第一个镜头便从“寿”字的特写拉出,渲染了南贼的威风。常青上场后,又没让常青占主导地位,突出了南霸天,造成正不压邪。这是立场问题,是屁股坐在哪一边的问题。再如,一场的“闪”,怕拍走了样犯错误,舞台上有一个,我们就闪一次。对“闪”的大小、远近及闪形,没根据剧情发展精心设计,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二场的“云”,基本上也是按舞台搞的,银幕上显得很呆板,而且天片也不够透亮。如果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设想,把海南瓦蓝的天空和浮动着的两层白云也加上,那就会更好地映出鲜艳的军旗,火红的英雄树,就会更生动地展现出革命根据地雄伟的气魄了。江青同志指出四场用大俯角拍的军民联欢的场面很好。但由于我们思想保守,不敢多用俯角,特别是大俯角。在全片中只有四场一个大俯镜头。如果思想解放,适当地多用些俯角镜头,效果会更好。同样,由于思想方法片面,形而上学,对反面人物处理上采取脸谱化的简单方法,削弱了对英雄人物的陪衬,影响了影片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冲破旧的“条条”、“框框”,才能有所前进。
    对旧的“条条”、“框框”,没有把它当作革命对象,彻底砸烂它,相反被它所束缚,特别是被苏修电影创作上的清规戒律束缚得很紧。江青同志曾批评,一场椰林黑洞洞,看不清绿的层次。由于我们受“夜不观色”的自然主义的影响,对绿色没有很好地设计。因此,使椰林,即使在闪电中也没有呈现出绿的层次和雨中的光斑。六场的大榕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出绿,使得艺术质量大为减色。
    三、为工农兵英雄形象永远占领银幕,要苦练基本功。
    江青同志一再激励我们为革命苦练基本功。要求我们的文艺,不但内容是革命的,而且要让被赶下台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也承认我们在艺术上是打不倒的。并为此,给我们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不争气,不刻苦,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和“牛劲”,遇到困难就往后退。如,序幕“土牢”,舞台上是以黑丝绒为背景的,效果很好,但搬上银幕,就出了问题。江青同志看样片时指出:牢房太大,好象无边无际了。我们无形中夸大了敌人的力量。后来,还是江青同志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方案。这就是影片中用椰杆架起的“圈”,即“土牢”。这样,即符合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有力地揭示了南贼对农民的残酷统治。四场,江青同志要我们拍出镶有金边的红色彩霞,也要我们拍得美丽些。但我们业务水平低,基本功不过硬,虽经过几次试验,仍没达到江青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使富有深刻政治含义的意境没有理想地展现在银幕上。
    《红色娘子军》拍摄的过程,是学习、理解、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过程,也是自我改造的过程。从这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时候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理解得好些、深些,照着做了,就有成效。相反,就出现曲折或失败。我们一定要把这次总结作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深入开展批林整风,为革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20:06:20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7 21:54
实践《讲话》的又一可喜成果(节选)(原载《浙江日报》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二日)
    革命样板戏《海港》经 ...

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首都舞台上正在上演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焰无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历史主人翁工农兵。它贯穿着毛主席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革命文艺路线,体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这八个革命样板戏受到广大工农兵群众高度的赞扬,热烈的欢呼!赞扬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欢呼它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辉煌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社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1:30:47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3 15:07
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第六场  方海珍唱)
全世界闹革命风起云涌,

拓展阅读
汪曾祺谈《沙家浜》
作者:胡天培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一百年诞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纪念性的文章,大都称赞先生是美食家,会做菜,善饮酒。我觉得汪先生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文学艺术。
    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8月间,北京市文代会在国务院第四招待所召开,我参加了。一天上午开小组会,老同学徐城北有事找我,临吃饭前,我送他回家,刚下楼梯,看见一个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普普通通的老头,从楼道里走来。城北说,那是汪曾祺,我跟他说几句话。没容城北开口,汪先生就笑着说:你也开会来了,你父母身体怎么样?城北拉着我走了过去:我没有参加会,我是来找他的。他向汪先生介绍了我。汪先生很热情地和我握手,还问我在哪一组。
    城北的父母徐盈、彭子冈两位长辈都是大公报的名记者。徐盈老伯和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过大公报的副刊,汪先生是沈先生的高足,城北和汪先生早就熟悉,多有往来。午饭时间已到,人们蜂拥着向餐厅走去。城北要离去。汪先生说:甭走了,这里每餐都有富余,咱们一块吃吧。席间我和汪先生聊了几句,他告诉了我他居住的房号。一天晚上没有活动,我  敲响了汪先生的房门,应声进屋。汪先生好像刚喝过酒,正半躺着休息。他挺起了身,亲热地招呼我坐,还问喝茶不。
    在八个所谓样板戏中,我最喜欢的是《沙家浜》,知道它是汪先生编剧。我们谈话中很快谈到了这个剧目。汪先生说:《沙家浜》不能说是我的创作,江南一家沪剧团早就上演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原名叫《芦荡火种》,我们团只能算是改编。我问是毛主席把它改名《沙家浜》吗?他笑了笑,说:改编也不是我一个人,署名不是好几个人吗?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我知道那时候不提倡个人创作,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以集体的名义发表,何况汪先生又是1958年错划的“右派”。我从几位作家口中得知,京剧《沙家浜》的主要创作者就是汪曾祺先生。我为先生的谦虚发自内心的感佩。我连声赞扬《沙家浜》的成功,特别夸奖了“智斗”一场的精彩。他说《芦荡火种》的基础就好,几个演员的表演、演唱都很出色。  我问:京剧原来演阿庆嫂的不是赵燕侠吗?他说是啊,赵燕侠对塑造阿庆嫂这个人物贡献很大。我又问:那为什么后来不让她演了呢?拍电影也不是她。汪先生说:是啊!样板戏的一切都是江青说了算,江青对有才华的名演员是笼络的,而且好施小惠,她送给芭蕾舞演员白淑湘、京剧演员赵燕侠一人一件毛衣。白、赵都是名角,也是有个性的演员,对江青的专横看不惯。白淑湘干脆把江青送的毛衣扔了,赵燕侠也从不穿。江青问过赵燕侠,我送你的那件毛衣我穿着很合适,你怎么不穿呢?燕侠说:我比你胖,我穿着难受。这不就把江青得罪了吗?
    我问汪先生:样板戏这一称号是江青封的吧?不是她还能有谁?其实称“样板”是不科学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很多品种,每个流派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优秀作品和剧目,有自己的读者群、观众群。这样才能算是百花齐放,才有繁荣的局面,才能满足广大读者、观众的需要。“样板戏”唱了好多年,也没有起到样板作用,带来文艺的繁荣。十年中,八亿人民看的就是八出戏。这主要是因为样板戏的创作方法有问题,一是主题先行,二是“三突出”。所谓主题先行,就是作品还没有写,已有了主题。《沙家浜》本来写的是一个地下联络员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保护了一批伤病员的故事。可是上层领导要求把它的主题改成以武装斗争夺取最后胜利,这就只能加强郭建光的戏。所谓“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突出一号人物,调动所有艺术手段,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既然是以武装斗争为主,郭建光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戏本身是围绕着地下联络员阿庆嫂展开情节的,演郭建光的谭元寿唱得再好,演得再好,也没有阿庆嫂的形象丰满、生动、感人。往往是为了把第一号人物写得高大、完美,就脱离生活,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去生编硬造,去拔高,写出的人物只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一类,他们没有家庭,没有亲朋,没有个人生活,就是一心一意忠于领袖干革命。乍一看,还挺惊人,但低头一想,就会问自己,这样的人物生活中存在吗?答案是不太可能。这样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淡薄了。当然有些人看了样板戏还是鼓掌的。
    汪先生声音不高,缓缓而谈,对自编的已名扬全国的样板戏谈出缺陷。我学到不少文艺知识,更感到先生的可爱、可敬,他是位很严肃的作家。
    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界、出版界对我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多次评选,无论有无读者参加,汪先生的名次都仅在鲁迅先生之后,和巴、老、曹、茅及乃师沈从文先生并列。许多内行都称汪先生是大师级的作家。以前我觉得汪先生的作品比较少,又缺长篇巨制,能和那些写了几百万、上千万文字,早已闻名国内外的大作家相比吗?近来我反复看了汪先生的两个文集,还多次通过电话向专家请教,深受启发,《受戒》《大淖记事》这两个名篇早已被专家和读者视为了不起的作品,就不必说了,《王全》《七里茶坊》两篇小说中的人物也是感人至深的。我长期在农场工作,汪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地区一家农研所,实际上也是农场,我们平日所接触的人是相似的,都是农业工人。读汪先生描写农场生活的作品,倍感亲切,《王全》中的王全,是个大车把式;《七里茶坊》中的老刘,是个淘粪的,还是个临时工。他们既不是党员、团员,也不是劳模、干部,也算不上积极分子,有时还自觉不自觉地说些不合时宜的风凉话,诸如嘲讽一时盛行的浮夸风,对物资紧缺不满,但他们都热爱农场,工作主动认真,关键时刻自然地显示出他们的高贵品质。王全对偷饲料者深恶痛绝,忍无可忍,打了对方一顿,本来应该受表扬的他成了批判对象。老刘和作者等四人去城边七里茶坊淘粪,他不怕脏,不怕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虽然他对买不着酒和猪头肉一类有抱怨,但一听说同事小伙因缺钱买彩礼对象要吹,立刻掏钱相助,解决了小伙的困难,成全了一桩婚姻,而他个人还没有老婆。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源于生活,写得自然、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充满了人情味儿,概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让人读了觉得很真实,既感动又得到艺术享受。
    专家们和内行读者都认为,汪先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都是从生活中来,表现手法自然而高妙,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翻译成何种文字,都是艺术品,都没有过时之说,都受读者喜爱。
    汪曾祺先生作品不少都是在朋友或编辑的推动、请求下写成的。他不想成为文学巨匠,但他确实是文学巨匠。他在文学史上,必将有其应有的地位。

——2020年8月21日《北京日报》(第14版)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0:19:55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9-22 00:15
军民团结一家亲(歌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  《斗笠舞》伴唱歌曲)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 ...

拓展阅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

  2020年底,中央芭蕾舞团半个世纪前创作排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浙江杭州大剧院上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2021年1月21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上海保利城市剧院演出。3月8日,这部芭蕾经典将再登首都舞台。芭蕾舞原本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上世纪60年代经过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精心的创作打造,《红色娘子军》成为一部中国芭蕾经典作品,屹立于舞台50多年,先后演出了数千场,成为中国芭蕾舞迄今为止不可多得的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之一。
  回顾这部作品的创排历程可见,中国第一代芭蕾精英们当年以国外经典艺术为依托,大胆融入中国革命故事,以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一部有血有肉的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这一举动在世界芭蕾舞界都是一大改革创新,为世界芭蕾舞坛创立了中国芭蕾流派。也正是有了《红色娘子军》,一大批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50多年里不断涌现。而《红色娘子军》经过50多年的淬炼、打磨、提升,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红色娘子军》的演员成长了一拨又一拨,“娘子军”走过的道路风雨兼程,但是由于这部作品从创作初期就有这一个信念——为中国芭蕾打造一部全新的、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芭蕾舞作品,因此,经历数千场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依然常演不衰,其中的创作和演出的经历值得好好总结和学习借鉴。

创作扎根人民群众之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9月下旬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到现在56年多的时间里,共演出5000多场,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该剧1970年被拍成电影后,这部作品就更为家喻户晓,甚至当时有很多基层文艺宣传队都以演出《红色娘子军》为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国外的优秀芭蕾舞团纷至沓来,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被称为“一红一白”之一的《红色娘子军》依然是大家最为喜欢的芭蕾舞剧,足见这部作品超强的生命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所以在50多年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该剧最初的创作方向有很大的关系。1963年,周恩来总理看完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北京舞蹈学院实验芭蕾舞团演出的俄罗斯芭蕾舞《巴黎圣母院》时指出:“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于是,我国第一代芭蕾人就开始研讨用什么样的题材能够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历史,提出了将当时上映的、由梁信编剧和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改编成为芭蕾舞剧。说实话,这个想法在当时有多大胆是中国芭蕾人现在想起来都感到骄傲的,因为在《红色娘子军》之前,中国芭蕾虽然有一部舞剧《鱼美人》,但主要还是演出西方古典芭蕾舞剧,特别是俄罗斯经典作品。因为当时中国芭蕾诞生时间不长,主要学习的是俄罗斯流派,而俄罗斯的经典芭蕾中大部分作品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是浪漫的爱情,而当时十分受欢迎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所反映的内容与西方经典芭蕾相反。《红色娘子军》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琼花为代表的中国妇女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参加红军,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但是就是这个题材最贴近中国普通的观众,因而使得这部作品50多年来都受到观众的喜爱。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方式是深入生活的,在确立了改编《红色娘子军》为芭蕾舞剧后,主创人员没有拘泥于原电影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海南岛走访老红军战士。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蒋祖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体验生活为后来的舞剧结构和动作设计起了很好的作用。第一站是椰林寨,我看到一棵椰树,树干先是向上长了几十厘米,又向水平方向长了一段,最后向上顽强地立起来。我想大概是椰树小时候被强风吹倒所致,椰树那种拼命向上生长的韧劲不正是琼花精神的写照吗?”这个细节带来的灵感后来被蒋祖慧用到了琼花“逃跑”的独舞中。当然,《红色娘子军》的创作打破了古典芭蕾在排练室里编排的惯例,主创人员深入海南岛参观纪念馆,采访老战士,大家把采访心得融入到舞剧的编排中。于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不仅加入了很多民族舞和中国古典舞的元素,更加入了军事动作,芭蕾舞台上第一次有人拿着枪射击,拿着手榴弹投掷。“五寸钢刀舞”“黎族舞”等民族特色浓郁的舞蹈也被搬上了芭蕾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创将上世纪20年代中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最初的创作到现在历经多次修改,从最初上演时的版本中还带有更多电影的框架,到后来修改得剧情更流畅、主题更突出,很多修改都是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后进行的。然而,无论怎样修改,该剧的主题立意没有变,一以贯之演出了半个世纪,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

演“兵”怎样像“兵”
  说到《红色娘子军》50多年的变迁,不能不说到主要演员的变迁,特别是扮演琼花的六代演员。1964年中国芭蕾才刚刚起步,能够完成对芭蕾艺术的重大革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也是中国第一位“白天鹅”。在《红色娘子军》之前,白淑湘主演的《天鹅湖》已经为当年芭蕾爱好者所熟知。而《红色娘子军》与《天鹅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目,一个柔弱纤细的天鹅,一个苦大仇深、勇于反抗的农村妇女,白淑湘扮演琼花可谓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而白淑湘通过对角色的揣摩、通过参加军训,把自己锻炼成刚毅坚强的中国女性。
  《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李承祥认为:“白淑湘对这个角色的确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说,白淑湘个人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是比较接近的,她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薛菁华因为在芭蕾电影中扮演琼花而广为人知,其表现出琼花硬朗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受观众喜爱。而冯英是1992年中央芭蕾舞团复排《红色娘子军》时出演琼花的。在复排前出演过琼花的演员应该说是对中国芭蕾起步时期有着贡献的艺术家,包括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郁蕾娣、薛菁华等,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对琼花的塑造起到了奠基作用。到了冯英和张丹丹出演琼花时,中国芭蕾在国际上有了一些影响,她们的舞蹈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琼花的扮演者在原有规定动作上加入了自己的技巧,让角色更加光彩夺目。而李宁、孟宁宁、张剑、金瑶、鲁娜、侯爽等后来几代琼花的扮演者不仅踩着巨人的肩膀完成了对琼花的解读,更是用现代人的视角看待琼花,表演的琼花更加人性化。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大量的群舞也是与西方古典芭蕾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包括许多娘子军队列、打靶、投弹以及战场杀敌的场景。这些场景要求演出《红色娘子军》的演员们要演“兵”像“兵”,要过军训关,这也是此前芭蕾舞演出完全没有的要求。当年第一代娘子军们参加军训体验生活,很多动作就是在军训中和军训后创作完成的。后来,所有演出《红色娘子军》的芭蕾演员在演出前都会过军训关。演“兵”就得像“兵”,女兵形象呈现在芭蕾舞台上,这在世界芭蕾舞界是独一无二的。

魂不变、根未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芭蕾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常演不衰,是因为其创作之初就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深受中国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时,也让西方观众感到震惊。该剧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芭蕾的印象,同时,也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进入21世纪,该剧还曾经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时隔50多年的今天,再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家都能从该剧的创作中得到启迪。
  创作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历代创作和演出人员最深的体会,当年如果没有李承祥、王希贤和蒋祖慧等主创人员深入生活,大胆将中国的民族舞蹈元素融入芭蕾中,大胆地将中国历史上女性生活元素融入芭蕾中,全身心地深入海南挖掘、采撷娘子军生活的细节,就不会有《红色娘子军》50多年演出依然受到观众喜爱的盛况。如果没有从最初创作开始就要求演员们过军训关,也就没有到现在演出风格不变的超稳定性,这些都说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排半个世纪以来魂不变、根未移。
  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张薛菁华扮演的琼花出逃后独舞动作的剧照受追捧。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那个动作叫“倒踢紫金冠”,这原是京剧中的一个动作,在把《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时,李承祥和薛菁华把这个动作移植到芭蕾舞中,而后又拍了剧照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然而,作为一个舞蹈动作的术语被百姓广为知晓,这还得归功于那时候出版的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字加剧照的剧本,将剧中每一个动作都做了标注,使得那些基层宣传队都可以依照这个进行排练。于是,“倒踢紫金冠”成了琼花的标志动作。一个芭蕾动作在全国人民心中影响之深,说明人民群众对这部作品热爱的程度,这是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环境的存在。现在,如果提起芭蕾动作,一般人知晓的芭蕾术语,除了《天鹅湖》中黑天鹅的“挥鞭转”,就是《红色娘子军》中的“倒踢紫金冠”了。
  一部作品能够流传开来少不了独特的标志性元素,对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而言,除了“倒踢紫金冠”,一些标志性的音乐旋律和舞蹈亮相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等,再比如“常青指路”的亮相和“常青就义”场景。这些经典旋律和经典场景都是《红色娘子军》所独有的。
  全身心投入、扎根基层、潜心创作、勇于创新,这些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笔丰厚的财富,值得今天和未来的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2021年1月21日一期《中国文化报》第5版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7:38:05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10-15 12:52
毛泽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排演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一些体会作者:中国舞剧团(原载 ...

  拓展阅读
不朽的《红色娘子军》,永远绽放的“琼花”
记者:凌广志、严钰景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今年6月初,中央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来到故事发生地海南琼海演出。
  激昂的旋律和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又把人们带回了90年前海南岛上贫苦妇女们扛起红旗和刀枪,为反压迫求解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道路觉醒
  “同是十六七岁的少女,您何以能有这一腔自立自强的孤勇,飞出父母的羽翼,离开家庭的温房?有这一股敢为人先的气魄,为反抗压迫求得解放,你们扛枪上阵,斩钉截铁,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是2021年5月1日,红色娘子军成立90周年时,海南中学生写给革命先烈一封信中的内容。
  90年前的海南岛封闭贫瘠,经济凋敝。在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海南广大的农村妇女犹如巨石下的小草:男人们下南洋谋生,常常经年不返,甚至十余年也没有音讯,妇女们大多留守家中赡养老人、养育幼小,苦苦地支撑家庭。
  20世纪20年代中叶,王文明、杨善集等琼籍革命志士从上海、广州返乡,带回了中国共产党“贫苦农民要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乐会县第四区(今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正是王文明的故乡,他在这里的广大乡村树起了革命旗帜,点燃了农民革命的第一支火把。
  琼崖地区工农群众在杨善集、冯平、王文明、冯白驹等人的领导下,从1927年9月开始在定安、琼山、万宁、陵水、乐会、文昌、琼东、临高等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后,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工农革命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琼崖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批准率先在乐会县创建“赤色女子军连”。3月26日,在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宣告成立。当时赤色女子军连仅有一个排人数,不属正规红军连队编制,是乐会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的地方武装组织。
  此后,赤色女子军连配合红三团打了几场胜仗,军威大振。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壮大革命力量,中共琼崖特委发布了一则布告:“英雄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们并肩战斗。”这则布告,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刮过海南大地。不到一个月,便有700余名穷苦妇女报名参加革命队伍。
  “为进一步发挥琼崖妇女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说,1931年5月1日,经过严格筛选的103名妇女,在乐会县第四区小学操场上宣誓入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别任务连成立,这就是传扬至今的“红色娘子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女子军连队,也是琼崖自古以来第一支妇女武装部队。

道路觉醒
  “同是十六七岁的少女,您何以能有这一腔自立自强的孤勇,飞出父母的羽翼,离开家庭的温房?有这一股敢为人先的气魄,为反抗压迫求得解放,你们扛枪上阵,斩钉截铁,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是2021年5月1日,红色娘子军成立90周年时,海南中学生写给革命先烈一封信中的内容。
  90年前的海南岛封闭贫瘠,经济凋敝。在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海南广大的农村妇女犹如巨石下的小草:男人们下南洋谋生,常常经年不返,甚至十余年也没有音讯,妇女们大多留守家中赡养老人、养育幼小,苦苦地支撑家庭。
  20世纪20年代中叶,王文明、杨善集等琼籍革命志士从上海、广州返乡,带回了中国共产党“贫苦农民要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乐会县第四区(今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正是王文明的故乡,他在这里的广大乡村树起了革命旗帜,点燃了农民革命的第一支火把。
  琼崖地区工农群众在杨善集、冯平、王文明、冯白驹等人的领导下,从1927年9月开始在定安、琼山、万宁、陵水、乐会、文昌、琼东、临高等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后,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工农革命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琼崖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批准率先在乐会县创建“赤色女子军连”。3月26日,在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宣告成立。当时赤色女子军连仅有一个排人数,不属正规红军连队编制,是乐会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的地方武装组织。
  此后,赤色女子军连配合红三团打了几场胜仗,军威大振。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壮大革命力量,中共琼崖特委发布了一则布告:“英雄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们并肩战斗。”这则布告,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刮过海南大地。不到一个月,便有700余名穷苦妇女报名参加革命队伍。
  “为进一步发挥琼崖妇女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说,1931年5月1日,经过严格筛选的103名妇女,在乐会县第四区小学操场上宣誓入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别任务连成立,这就是传扬至今的“红色娘子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女子军连队,也是琼崖自古以来第一支妇女武装部队。

初心不改
  2010年3月,时年100岁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在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讲解娘子军战斗历史时,被游客问起党费缴纳情况,才知道自己一直没有入党。“外婆一直以为自己跟着共产党一辈子闹革命,理所当然就是共产党员。”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回忆说,当明白自己还不是一名党员时,她非常难过。
  同年6月,王运梅让马世菊代笔,向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2年7月,102岁的王运梅站在鲜红的党旗前,神情肃穆,目光坚毅,一字一句地宣读完入党誓词,如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创下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的纪录。
  一年后,王运梅在岭下村家中平静去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王运梅生前曾坚定地说,“我永远跟党走,直到最后一口气。”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红色娘子军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她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却一直激励着后人。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与传承中,1969年8月1日,由99名农村女青年组成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在当年娘子军成立的旧址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支配备真枪实弹的基干民兵连。
  红色娘子军第一任连长庞琼花后人,海南省革命史研究会会员庞启江介绍,红色娘子军民兵连成立后,成为阳江镇乃至琼海市水利建设、农田大整治、科技兴农、抗风救灾以及治安维稳等工作的突击队、爆破队和宣传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东海围海造田工程、合水水库大建设、烟园通天渡槽项目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重大工作中,处处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

精神永存
  2014年4月19日,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以100岁高龄在琼海家乡逝世。海南岛上红色娘子军的英雄传奇从此成为永远的回忆。但以娘子军历史史实为素材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却在舞台上经久不衰。自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这部“看家戏”走过半个多世纪,经历6代舞者,国内外演出5000多场,至今仍非常受观众追捧。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流传不衰,主要是娘子军‘坚持信念、敢为人先、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感染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庞启江说。
  作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配歌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如今已成为海南所有重大活动的主题曲,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在首届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悠扬地响起。
  “这是红色娘子军精神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在琼海演出结束后表示,每一场演出都有观众激动地流泪,每次一上台表演,自己也会一遍遍重温“琼花”的精神——坚强、英勇、敢为人先,正因为红色精神不朽,艺术作品才能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出生入死破旧笼,海南岛上啸东风。浇来知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这是中国现代文化大家郭沫若送给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的题词。祝希娟时常回忆起拍摄电影前,在琼海体验娘子军真实生活的日子:当年的娘子军连长冯增敏带着全部演员完全按照娘子军的作息时间进行训练、讲课、出操,在当年的革命根据地体验女战士的生活,练了整整一个月,所有演员的鼻子都晒脱了皮。
  “如果没有这一个月的生活,我大概演不了‘琼花’。直到今天,有时闭上眼睛都能想起,泥巴墙上写着‘中华苏维埃万岁’。”祝希娟说。
  电影《红色娘子军》1960年7月1日上映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全国掀起了“娘子军热”,当时曾创下6亿人次观看的纪录。中国电影第一届百花奖评奖,《红色娘子军》荣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等多个奖项,后又在我国首次参加的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编剧奖。
  烽火岁月已成过去,红色娘子军精神却在银幕上、在舞台中,在每一个受到感召的人心中生生不息,赓续永存。

——摘自2021年6月25日一期《新华每日电讯》第14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1:30:09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9-9-22 00:15
军民团结一家亲(歌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  《斗笠舞》伴唱歌曲)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 ...

    拓展阅读
红色娘子军: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
作者:方怡晖

  红色娘子军这支由女性组成的革命队伍是琼崖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们象征着革命女性勇于反抗、忠诚为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1年5月1日,琼海市各界党员、群众相约来到海南省琼海市位于市中心的红色娘子军雕像前敬献花篮,追忆红色娘子军这支特殊的队伍。90年前,也就是1931年的5月1日,中国共产党琼崖特别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在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镇)革命根据地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人称“红色娘子军”)。从这一天起,红色娘子军开始了在中国革命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

革命的琼崖女性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这是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曲《红色娘子军军歌》中的歌词,也代表着红色娘子军“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红色娘子军骁勇善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铸就红色娘子军精神的背后,蕴藏着海南岛(旧称“琼崖”)女性悲惨的命运。
  在中国旧社会的迫害之下,琼乐、乐会两县(后合并为琼海市)的女性很早就萌生了革命意识。琼崖长期为劳动力输出区,不少男人迫于生计“卖猪仔”到海外当劳工,导致当地女性很早就成为当时顶梁柱,也迫使了琼崖女性纷纷形成了独立意识。与此同时,琼崖女性一直过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木头跟木头抱”的生活。但是压力越大反抗亦越大,琼崖女性不仅因此磨炼出吃苦耐劳的品格,还造就了她们的反抗精神、革命精神。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妇女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1927年国共合作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革命,随即全国各地开始燃起了星星之火。早在1927年,杨善集、王文明、陈永芹等领导琼崖人民在琼海万泉河畔的椰子寨打响琼崖武装革命暴动第一枪,随后在1930年,琼崖红军第二独立师正式宣布成立。
  红军的发展壮大和对敌作战的不断胜利,鼓舞着共青团、妇女会赤卫队等群众组织的发展,广大青年妇女纷纷要求参加红军。1931年5月1日,红色娘子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万人庆祝大全上正式成立,娘子军全连共100人,编制3个排,9个班,连长为庞琼花,指导员王时香。

巾帼不让须眉
  红色娘子军成立以后,在红军独立师师部的领导下,可谓“文武双全”。在“文”中,红色娘子军积极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引导群众。红色娘子军平时积极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到各村开展工作,积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在驻地办夜校,教农村妇女识字读书,帮助农民干农活、解民忧;她们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在土地分配中,参加调查核实人口、丈量土地、定桩划界等工作。时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的冯白驹后来在回忆她们的事迹时说:“娘子军在苏区和群众结合得很好,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干各种活,很受群众拥护。”
  在“武”中,红色娘子军在琼崖最艰苦的革命时期先后参加了50多场战斗,可谓骁勇善战。1931年6月,刚成立不久的红色娘子军配合红三团一营伏击沙帽岭,首战告捷,威名不胫而走。之后,她们又参加了火烧文市炮楼、保卫文魁岭等战斗,显示出了独当一面的作战能力。1932年8月,在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红色娘子军占据马鞍岭有利地形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掩护了主力部队转移。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担负留守任务的第二班10名女战士与敌军展开英勇搏斗,直至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1932年7月始,国民党对琼崖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色娘子军第一、二连先后解体。红色娘子军疏散后大部分化名隐蔽于群众之中。庞琼花、冯增敏、黄墩英、王时香、庞学莲等骨干先后被捕入狱达5年之久。面对严刑拷打、金钱诱惑,她们绝对忠诚、守口如瓶。敌人无计可施,只能将她们送进了广州“感化院”,但没有一个人被“感化”变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她们被释放回到家乡。化整为零的女战士分散到各地后不少成为革命骨干。在红色娘子军的精神指引下琼崖妇女依旧在各个时期续写红色娘子军的红色传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们在各个战斗单位里,表现出了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抗战时期,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的女子军排,继承和发扬了红色娘子军作风,战斗在抗战前线。在1950年海南解放时,琼崖纵队女战士已占到了整个革命队伍的15%。

红色娘子军精神永存
  在琼海市的市中心,矗立着红色娘子军的塑像。每年5月1日,各地的群众都会自发来到这里在塑像前献上花圈。
  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战斗编制,虽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红色娘子军精神却一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投入到革命当中。直至今日,在新的时代潮流中红色娘子军继续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独特作用,凝聚起改革发展稳定的巾帼正能量。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红色娘子军建立90周年,海南举行了多个纪念活动,海南多市政府以红色娘子军为主题进行党史学习活动,在5月1日红色娘子军9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除了祭奠活动外,组成1.5万人徒步活动,共同挥舞国旗,高唱《红色娘子军军歌》。海南人民一直记着红色娘子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队伍,保持初心不改、斗志不衰,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红色传奇。

——摘自《小康》旬刊2021年7月中旬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5-1-23 06:14 , Processed in 0.1468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