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342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芳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12:42: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现在,重要的内容一定要说三遍。
       当然,   重要的电影也要看三遍。

       《芳华》这部片子,我连续看了三遍,深入了、才有发言权。二遍枪版的、一遍高清的。
       我的感觉啊,还行吧。

       既然把主人公的命运置身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只能说这样的一批特定人物比起他们的同龄人要幸运的多。军队从来不是避风港。军队来自于人民,军队的风吹草动都能反映出人民的意愿和诉求。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经历,应该能拍出一部折射经历过不同历史时期抱有善良、朴实、宽厚、忍耐特点的人民命运的时代曲。比照当年的《高山下的花环》吧,片子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看起来剧情确实挺引人入胜的,但是很少能打动人、没办法引起共鸣。按现在的说法吧,感觉就是缺少点地气。

       有好几年了吧,我是没事常上南疆老兵论坛看看。有时赶上年节,也能想到去论坛拜祭一下死去的烈士。按我的想法吧,《芳华》这部片子只是写了少数几位特定人物的特殊经历。我觉得解放军那几十年其实挺不容易的。几十年下来不管怎么样的风风雨雨、政治人物如何变幻,解放军都能一直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确实不容易。不管怎么乱,只能人民军队不乱就都不算大事。解放军不光是保卫国家、稳定大局的钢铁长城,人家既有中流砥柱的忧患意识,也更有关键时刻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子弟兵本色。这是到什么时候老百姓都能竖起大拇指的。

       《芳华》这部片子吧,两个小时看下来,看来看去感觉解放军倒有点像国企关停并转以后的下岗工人:反正我在你这干了这些年,没功劳还有苦劳呢。临了,你怎么也得给我找条出路。
       也就是一部一般的电影,愿意看就看看、不喜欢也不必勉强。反正还有机会,别的导演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4-10 14:35:56 | 只看该作者
      上方这张图片是2017年9月张贴的海报,因为其左下角有“二零一七国庆上映”字样,而实际则是2018年(今年)1月初上映,原因是2017年10月18日要召开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九大”,官方责令在会议召开前要大量放映主旋律文艺作品,电影《芳华》自然要靠后、让位,使广大影迷(主要是冯导的影迷)失望了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4-10 14:37:37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大家伙儿是怎么评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4-10 14:40:12 | 只看该作者
冯小刚新片《芳华》刍议
作者:刘淼


    冯小刚的新片《芳华》经过9月份的撤档风波之后,最终于12月15日和全国的电影观众见了面。虽然我们可以想象为了电影能够顺利公映,冯小刚以及他背后的团队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但遗憾的是,片子拍得很失败。不可否认,影片对那个年代文工团员爱情和命运的展示把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了重要背景,唤醒了广大中国老百姓深藏了近三十年的记忆——从这一角度来说,挑战了意识形态监管部门的某根底线,更多的,依然只是导演冯小刚本人对共和国文艺女兵的一种青春式意淫。
    首先,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对准了文艺女兵们的大长腿以及裸体。众所周知,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衣着极其保守。女同志不要说露大腿,即便露个胳膊也可能被人以有色眼镜对待。因此,包括冯小刚本人在内,大多数中国男人的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春色满园”的艳丽景象。然而,在当年,这样的场景只可能在某些特殊文艺团体里出现,文工团便是其中之一。说到文工团,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东西,然而,在历史上,它的确发挥过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这是因为在过去的那个年代,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贫瘠,文工团这种“接地气”的演出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和官兵们融合在一起,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当然,进入和平年代,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文工团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一种必然。
    冯小刚们之所以对文工团有着不可分割,依依不舍的情结,当然不仅仅因为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更多的属于一种对当年的特权体制的依附和怀念。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芳华》中的所表现的种种场景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食堂的饭菜质量,还是宿舍的居住条件,乃至个人的卫生条件,都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老百姓所能享受的最高档次了。尤其对于木匠出身的刘峰来说,文工团优裕的物质生活,简直就跟在天堂一样。想想看,70年代,中国大部分家庭仍处于粗粮糊口时期,文工团就能“总是吃饺子”,至于每天洗热水澡,时不时去游泳池畅游,更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显然,这些全部属于特权体制的产物。而事实上,文工团里也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属于“官二代”。他们仗着现在的江山是父辈打下来的,所以在部队如何享受、潇洒都不过分。
    说到底,冯小刚除了对文艺女兵有着生理上的追求欲望之外,更多的是对这种特权体制的怀念。所谓权力是男人的春药。正是所谓的特权生活,才使得即便功成名就很多年,冯小刚依然恋恋不忘,依依不舍。和严歌苓的原著相比,冯小刚仅仅只是拍出了形,却没有把其间对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呼唤以及自我的忏悔表现出来。可以说,冯小刚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完全背叛了原著精神。
    除了青春式意淫,冯小刚同时拒绝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虽然,从很多细节依旧能够看出冯小刚希望用影像重现那个荒谬时代,包括开场刘峰与何小萍的一段对话,将从五十年代到文革时期大搞出身论的状态直接传递了出来。同时刘峰上街帮忙抓猪的那一场戏,他们穿梭在人群之中,恰好展现了文革当中几乎成天都在发生的各种斗争与运动。其中那些近乎宗教式的口号,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或许永远无法忘怀,而在早已远离那个时期的人看来,那些标语、口号或许会显得可笑,但,也仅仅到此为止了。冯小刚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荒谬的东西,其实正是当年伟大领袖授意之下带来的。影片回避了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源所在。相反,反复播放的革命歌曲,依然把伟大领袖捧做红太阳。
    不要以为这些荒谬已经离我们远去,事实上,不仅冯小刚没有忘记,许多国人还把它发扬光大。现在,你走在大街上,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富丽堂皇的摆在那里。
    当然,冯小刚也试图表现集体主义对人性的阀害。影片高潮是刘峰拥抱林丁丁这一桥段,按照严歌苓的原著精神,这一情节刘峰的表现是相当热情、奔放的,这也是人性里不可改变的东西。结果,冯小刚前期铺垫了许久,最终只是简单的拥抱而收场。说得好听一点,是冯小刚的克制,说得难听一点,其实就是虚伪。不仅如此,严歌苓的本意是通过刘峰和小萍的痛苦来表达体制对他们的巨大伤害,冯小刚却完全曲解了原著精神,转而变成了对体制的颂歌。刘峰和小萍最终成为所谓的英雄,成为迫害他们的体制的歌颂者。这种反差,让人看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或许会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冯小刚疯狂的煽情套路,激烈的情绪宣泄,把持不住,进而流出感动的眼泪,但更多的人,一定会感到无比尴尬。冯小刚到底还是无法成为一代大师。说穿了,冯小刚依然还只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票房突破10亿,20亿或者30亿,甚至,和姜文的处女座《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虽是同样的军旅题材,后者尽管拍摄于24年前,但其光辉依然比《芳华》更盛。《芳华》带给人的,除了所谓的越战,恐怕也就只剩下一声时代的叹息了。


2017年12月21日于株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4-10 15:01:03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什么写《芳华》?
作者:严歌苓


    编者按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于12月15日全国上映。今天分享严歌苓关于影片背后的故事。
    写《芳华》的起因,其实太自然了。我从12岁到25岁都在军队里度过,从小跳舞,后来成了部队的创作员。《芳华》里的故事,是我的一段青春经历,里面的人物有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战友们的影子。
    大概在四年前,冯小刚导演跟我说:我们俩拍一个文工团的电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团的,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生活。
    我说好啊。
    他讲了对这部电影的大致想法,我答应先写写看。关于我自己的故事、人物,这部小说一定要发自内心,才能写好。
    我想起关于我战友的那些真实的事情,那些给我所谓的纳博科夫式灵感战栗的东西。我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舞跳了8年,后来又当了5年创作员,这段时间,我和战友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练功在一起,朝夕相处。回忆起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景就像昨天刚发生一样,所以,这部《芳华》可以说是最贴近我自己、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
    写这个故事,我用了不同于过去我常用的叙述手法和架构,书中有一个人讲述过去的事,这个人很像我自己,但她并不是我。
    我用这样的手法来写,其实是想探索新的叙事手法和新的小说结构。在美国读艺术硕士的时候,我学过各种不同的小说形式,认为形式美和形式的独特,已经能让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所以,我采用了这样一个新的形式。第三人称这种写法,我已经有点疲惫了。我写过很多本书,如果要找一个理由说服我自己再多写一本,那叙述方式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理由。
    读书的时候,曾有一位教授到我们学校来教俄罗斯和欧洲经典小说,他总是挑战我们说:世界上出了成千上万的小说,你有理由认定你自己写的那本可以出吗?我常常想到这句话,可能我一生都在回答这个问题,这本《芳华》有问世的理由。
    《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取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所以讲了大量的真话,也讲了很多我对当年的一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这样一个人物的忏悔,以及很多对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芳华》的男主人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式人物,那个时候,平凡即伟大,每个人帮每个人的忙。他是英雄,因为他平凡,他平凡到了最不起眼的程度,但是他又是具有美德的人。
    一个英雄到底可不可以爱?可不可以爆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接触?恰恰是这样的接触改变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走向……这些思考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过程。
    写完《芳华》以后,我跟小刚导演说:我把小说发给你,但可能这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文工团的小说,虽然故事是发生在文工团里,但它也写到了人性的弱点。
    小刚看完后,非常喜欢,于是我帮他做了电影的编剧。在此之前,我已经很多年不编剧我自己的小说了。
    《芳华》电影拍得非常美,我觉得现在看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看后会觉得满足。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本文根据作者出席上海图书展览《芳华》读者见面会时的讲话整理)
------------------------------------------------
作者简介:
    严歌苓,华裔美国女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大多以中、英双文创作。其小说已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作品曾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游侠  发表于 2020-1-28 19:03:46
李甲才:《芳华》精剐狠割“钢铁长城”李甲才 · 2018-01-10 · 来源:乌有之乡



[url=]收藏(0)[/url] 评论()字体: [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芳华》贬损解放军这个钢铁长城一箭双雕,前边丑化1976年前的时代,后边抹黑“中特社”时期。同“苏共社”被埋葬前那一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既诽谤列宁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也在扫荡之列。
《芳华》精剐狠割“钢铁长城”
——消弭人民军队献身精神的一曲“楚歌”
李甲才
2018、1、9
  自从伤痕文学风靡全国以来,很少看电影了,仅看过《喜盈门》、《红高粱》等几部影片。那些形式各异实质近似的诋毁革命、非毛化的矫揉造作无德至极,非常反感因革命获得新生又敌视革命的无良行作。远方朋友推荐《芳华》,多日后在本地看了,还真是开了眼界,感触颇多。该影片为抹黑人民解放军效劳,是推进苏变俄模式再现中国浪潮中的一波涟漪。
  上世纪苏联在“一朝分娩”中变成了俄罗斯,这是全世界为之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大事。促成此变的多种力量一时难以一一列举,其中意识形态领域内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不可低估。该领域有的是自觉的,有的随大流,客观地衡量比原子弹作用大。
  过去在战争年月有个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思想教育课题,虽然这并不是每个战士都很清楚的事,但却客观地体现了为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而扛枪打仗的实际。北伐胜利了,蒋介石就组织南京政府疯狂屠杀共产党人。解放战争胜利了,新中国就成立了。
  看《芳华》电影,冯小刚、严歌苓可能是无意识的进入到在中国复制苏联变成俄罗斯模式的“大合唱”中,或自觉而为。1976年后演艺界、影视界一步步就成了目前这个样子。思想文化阵地与其说是丢掉,不如说是拱手相送。要搞成同1976年前不一样的社会,需要有与化公为私、与国际接轨相适应的舆论氛围。谋求名利双收的人们自然乘机钻营,上演了无数的闹剧。凡能丑化中国的,特别是能丑化毛主席领导干社会主义时代的,在国内国外名利双收,如此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有名有钱何乐而不为?莫言成为污蔑诽谤领袖时代的集大成者,得诺贝尔文学奖。
  冯小刚严歌苓举利剑砍向了毛主席时代还未被全部攻克所剩的军队“堡垒”,亦做成一笔倒卖红色题材的大单生意,据说票房价值特高。11届6中全会决议评判了大跃进到1976年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均插上了左倾标签。现在总算是完成了农业、工业范围全部私有化的目标,余下的大国企国务院已发文命令2017年底改完,国企从此进入历史。土改由方方的《软埋》抢到任务定了性。就剩下解放军这一块了,《芳华》电影如钢刀精剐狠割其强壮的肌体。
  《芳华》贬损解放军这个钢铁长城一箭双雕,前边丑化1976年前的时代,后边抹黑“中特社”时期。同“苏共社”被埋葬前那一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既诽谤列宁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也在扫荡之列。只有当苏联蜕变成俄罗斯、独联体,才算完成了由开始搞修正主义时酿成的终极目标,走完了由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全过程。
  用政治标准分析评论电影不是毫无来由,电影不是超阶级的抽象的,本身就是以一种带有娱乐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政治倾向的。被吹捧为无限自由的美国电影,也必须宣传、表现符合美国是先进社会的需要才能上演。中国拍摄的上甘岭电影就是无偿服务在美国也演不成。即使纯粹的军事武器,也有个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为什么人服务的职能上的分水岭。那么多一流的军舰飞机把美国武装成一超独霸,横行全世界,更何况专门在事中塑造人的电影呢?
  电影总是把政治观念融化在特定的情节中。《泰坦尼克号》就是宣扬美国人伟大的影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美国是强霸,就是指出对中国人的诬蔑,那时的民国政府也不敢公开说明。刘仰在《洋奴知识分子是最大的国耻》文中写道:“泰坦尼克号上一共有2200人,生还人数700多人,1500多人遇难。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划分,头等舱生还比例超60%,二等舱生还比例不到50%,三等舱生还比例不到30%。生还的700多人中,男性女性人数大致相同,男性略多些。这一数据与所谓‘妇孺优先’原则显然不符,相反,明显体现了等级原则”。“自1912年以来,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神话一直在中华民国的教课书里”,“存在了将近40年”。“1936能10月上海《西风》杂志署名洪皓的文章,重复了被救者大多数是妇女儿童的谎言”(2017年7月13日红歌会网)。现在也很少有人揭穿伪装。
  《芳华》的拍摄艺术、画面、演员技巧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只可惜用在了不为社会主义唱赞歌的轨道上。这不是特例,小说界也同样。那么多中国人在为美国做事对付中国,冯、严是谣毁中国的翻腾波浪在电影方面的表现,影响力小觑不得。
  苏联解体时,乌克兰当局以美国高兴为所能,生怕把社会主义时期的遗产清理的不干净了,连原子弹都按美国旨意销毁了。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的不同点从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显现出来,损失不具体涉及个人,什么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干出来。中国也一样,若是大人物的私有财产能那样随意混改不?就剩下解放军没有私有化了,如同国企早不知姓了什么,作可以随意戏嘻的噱头也就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影片中刘峰负伤后要求把火焰喷射器拿来自己守护战友遗体时,对这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行为,画外音旁白冒出了“刘峰是不想活了,他渴望牺牲,只有牺牲了,他平凡的生命才可能被写成一个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可能会流传很广很远,也可能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叫林丁丁的女歌手不得不歌唱”。卑劣的妄判推測是对英雄的侮辱嘲讽。紧接着该影片画面上映现了《英雄儿女》电影演唱《英雄赞歌》的片段,把无耻荒唐的调侃引申到以往的英雄事迹上。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的原因,使多少国家都虎视眈眈地觊觎中国的领土领海,美国须臾不息不远万里而来。那样极其轻蔑的奚落英雄壮举,未来有个三长两短,挺身而出者怎么想!
  人民解放军一经诞生,在毛主席新建军思想和路线的武装、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战无不胜所向无敌,威武之师名副其实。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岁月,战胜了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日寇,消灭了有美式装备的800万国军。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16国军,在中印边界打垮了印军,珍宝岛打赢了苏修军队,在南海赢得了与南越的海战。《芳华》指向建树了巨大功勋的人民子弟兵,涉及到带枪的军队范围,步入了与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描述的相反道路,算得上是突破了极限。借军队资源谋私也是一种商业套路。
  污蔑人民解放军采用文工团女兵作题材,这就有了当下时兴的所谓表现“人性”的“看点”。在多年来把越轨视为性解放的闹嚷中,失去了高尚情操的调节转移,瞄准漂亮女子的半身渲染,也算是狡黠地挖掘商业规律营造“适销对路产品”了,头脑机灵得不低于马云,知道怎样从青少年口袋里掏出钱来,至于他们受什么样的熏陶是不考虑的。
  与人民解放军辉煌战绩相伴的是在革命队伍的大家庭里,英模辈出、光彩照人,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張积慧、雷锋、王杰、欧阳海等英雄人物成为社会主义时代风尚的象征,是社会主义时期最敬爱的人。编造情节亵渎曾经为把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和军队,如当年等吃“戊戌变法”六君子脑浆治病一样,但这因无知酿成。如若拿他们的脑浆去倒卖赚钱,那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了,把这些无任何道德标准约束的或自我约束的人只能放在披着人皮的禽兽货架上。
  况且,这支军队的缔造者都被“无所谓”了,冯、严一类也就是不正常状态中的正常事了。再则,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如此,后来者们不过是把此类恶作剧再重复一次而已。在如今嗜钱如命的环境下大人物都无所顾忌了,冯小刚严歌苓还有什么呢?
  那个年月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部队文工团绝不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那样的情形,根本无任何可能发生《芳华》里杜撰的那些不齿之事。把目前的种种龌龊无耻行径,象烟云一样扩散的“楚歌”硬粘贴在那个干干净净的时代,应该受到谴责。
  CCTV8频道常演播男女三角或多角恋情节的电视剧,近似“黄色娘子”的装扮,表情、语言溢流着挑逗、教唆的明示暗指,动作下流如示范一样。电影超大屏幕播放的立体效果诱发出更大的刺激,《芳华》的精心策划决定了上演迅速获取巨大收益。马克思揭示“资本家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天赐良机,没有风险利益大。
  面面俱到就有可能露出破绽,军队的普遍情况不是几个人知道。1976年前入伍政审严格,何小萍父亲有政治瑕疵不可能入伍,能入伍就不受歧视。无论怎样伪造的伤痕文学都被囫囵吞枣欢迎的时代过去了。以军队题材作背景,寻求另类产业门路谋私利,贬低人民子弟兵被批驳很正常。
  我们都非常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产生了现代社会,那么,对出现如此之多的匪夷所思之事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否定狼牙山五壮士的;戏说阿庆嫂的;重新解读董存瑞的。袁腾飞把毛岸英在朝鲜被美军燃烧弹烧死讥笑成“挂炉烤鸭”,没有刻骨的仇恨能这样恶毒?干社会主义搞公有制的“共产”行为是得罪人的事情。蒋介石不是反动派了,秦桧站起来了,谁有可能跪下去?曾国藩成了楷模、李鸿章被平反,就能明白社会发生了何等大的惊人变化!
  现在各派政治力量相激相荡、相生相克,有些事情已超出了常规设想。旧房子再修补都不行了,还不如推倒重建比修补成本低、见效快。不窥冯严内心世界,或许他们还有更深的打算,先在文化界赚钱寄身,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5-1-22 21:07 , Processed in 0.1156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