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度不丈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第九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课文精选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2:16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课  丘财康和胡德安等的通信


亲爱的胡德安、陈家明同志:
    在十二月一日的《新观察》杂志上,登载了有关你们的事迹的文章,我们看了很受感动,我们仿佛亲眼看到:当那个弹药库已经爆炸开了的时候,你们还坚持在炮位上,带着满身火焰在打出第二十四发炮弹。你们真不愧为我们时代的英雄!在这里,我们谨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亲爱的同志,我们都曾经险些丧失了生命,但党却使我们活着。我们是党一胎养出来的儿子,我们是新手足。是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我们的,其实,我们的第一次生命,又何尝不是党给的啊!拿我丘财康来说,解放前除了没有干过小偷当过乞丐外,什么苦都尝尽了;可以说,我的生命是从解放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我受伤进院后,我自己也怀疑能不能再活下去,可是第二医学院的党委书记、广慈医院的总支书记,企业里的党政工团的同志来到我的床边,他们说:“我们一定要救活你,你自己要再忍受些时候。”就是这一句话,我重新得到了力量。我当时想的是:党呀!伟大的父亲!我小时候生过病,我的亲生父亲也曾经长久地站在我的跟前俯视过我。这个被剥夺了一切的穷人,只能垂头叹气,却不敢说:“孩子,爸爸一定要救活你!”现在,人家说:丘财康和邓明琦真了不起呀——钢铁般的顽强,战胜了衰弱和死亡。可是谁知道我们的心情呢?有了这样的父亲——我们伟大的党,谁还能想到这个“死”字上去!
    这次我们来北京前,曾经回到上钢三厂一次,那种欢迎我们的情况是少见的。我们的医生坐在第一辆汽车里,他被人误认作我们了,人们抢着给他照相,汽车被拦住了;等到人家知道我们是坐在第二辆汽车里的时候,前面的汽车顶板全叫攀上去的摄影记者和厂里的弟兄们踏瘪了。这天我们被收进电视,我们的活动被拍成了电影。人们这样热情地盼望看一看我们,是因为可以在我们身上看到党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关怀,党领导科学工作的胜利;同时,还能看到忘我工作的医生,看到社会大协作这个共产主义的新风尚。
    现在我们在北京的医院里治疗。当我们到达北京时,这个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和各科负责医生,一直从车站起陪着我们进医院。为了恢复我们的健康,进一步治疗和护理,全院职工发起了一个“人人献一计”的运动;北京市的中西医疗力量在市委和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已经组织起来,必要的时候,天津的力量也将参加进来;医院方面将把我们的病情检查每天通报。党对我们这样关怀,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党的恩情啊!
    在上海,我们的生命是被救回来了,可是肢体的功能还没有恢复,我(丘财康)的右臂还是不能动,两腿不能伸屈迈步,但是现在,那条僵硬的胳膊已经能够稍稍伸出一点,走路时也能迈出几寸了。从昨天开始,我挣扎着每天要写几个字,第一天的成绩是写了五十个,可是已经头晕目眩了。邓明琦同志的双手手指还蜷缩着不能伸展,但是就在今天,他发现自己已经能够用左手拣一个馍送到右手的手指中间,再送进嘴里,而且在试一试自己能不能用调羹吃饭的时候,居然勉强成功了。他从两天前就开始在病室里练习较快的走路。我们两人在比,比谁的肢体功能恢复得更快。我们除了规定的休息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各式各样的理疗和体疗措施上,只有利用剩下的极少时间来进行学习。目前我们正在学习朱副主席和胡耀邦同志在这次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报告。不久我们打算阅读一些进修炼钢技术的书籍。我们是在炼钢厂里烧伤的,但是我们却终身爱上了这火红的钢了。
    同志,亲爱的兄弟,我们深切地关怀着你们的病况,盼望回信,把你们的情形告诉我们。祝你们很快恢复健康。
    此致。
革命敬礼!


丘财康  邓明琦①

1958年12月1日


------------------------------------------------------------


亲爱的丘财康、邓明琦同志:
    接到你们的来信,心情是多么激动!我们素不相识,可是党使我们变成了亲兄弟。我们负伤的情形相似,我们也以同样的情形重新获得了生命。我们亲身的经受,多么清楚、深刻、有力地告诉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的六亿人民团结得多么紧密,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骄傲地说:“我们的生命是党和六亿人民重新给我们的!”这句话多么真实,多么确切;这句话包含了多少个生动的故事;这句话显示了多少颗火热的心!
    在抢救我们生命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是发生在我们昏迷的时候。当我们清醒过来,知道是怎样活过来的时候,我们曾几次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可是几滴热泪,又怎样表达我们对那些为挽救我们的生命而献出鲜血、皮肤和健康的人们的感激呢!
    我们是在9月11日的炮战中被美蒋打来的炮火烧伤的。12日进医院,当时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各科的党支部书记、委员全参加了。在这个会议上,党委把抢救我们这批伤员当作一个政治任务向大家提出。我们受伤的消息,立刻被全院的同志所关怀,大家都为我们被美蒋炮火的烧伤而愤怒,有许多同志流下了眼泪,他们纷纷写大字报、决心书,向党委表示:“要人有人,要血有血,要皮有皮,一定要救活同志,用实际行动打击美帝国主义!”有一个生病住院的女医生,不顾自己正在发烧,从病床上起来,到领导那儿要求出院,参加抢救工作。当天我们部队的教导员也带着千万颗战友们关怀我们的心,赶来看望我们,并要求医院一定要救活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抢救工作开始了,第一步是抗“休克”,需要大量的血和水,因为烧伤的面积大,静脉管不好找,他们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把血输送到我们身上。当时我们完全处在昏迷状态,病情变化很快很急,一会儿呼吸急促起来,一会儿又突然微弱下去。这些变化都紧紧地抓住医生们的心,一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进行抢救。就在这一天,外三科的医生和护士整整二十四小时没有休息,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主治军医更是一连三天三夜没睡觉。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不仅是外三科的医生和护士,而是全医院的人,是医院以外的很多很多人,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完全弄清,当时究竟有多少人,他们又都是些什么人,为着抢救我们的生命而紧张的战斗过。
    这一晚上,医生说马上要四千毫升鲜血,血库主任的回答是:“有!我们的鲜血何止有四千毫升,要多少有多少,只不过它不贮存在医院这个小小的血库里,它分散在每个工厂、学校、家庭,也分散在我们的政府领导机关。”是的,早在备战开始的时候,龙溪地委就号召全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发起组织输血团。地委书记、专员、市长首先报名献鲜血,一下子就有五千多人报名参加输血团。可是当时天很晚了,输血团的人回家的回家,进夜校的进夜校,到哪里却找呢?血库主任骑着自行车到漳州市,在街上找到一个普通三轮车工人,他一听到这消息,立刻蹬车奔向大街小巷,从家庭到夜校,从夜校到电影院,把要找的人一个个找到,又一个个送到医院。他本人累得全身汗如雨淋,但是叫他坐下来喝口水却被谢绝了,他说这是他应该做的事。许多人输完了血,放下袖管就走,给输血费,就惹的他发火。他们说:“我们的血不是为卖钱的,是为了救亲人!仿佛给他们输血费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究竟有多少人的鲜血流进了我们的血管,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弄清。只听医生说,人体总共不过有四千多毫升血,而我们两个人,一个输入了五千多毫升,一个输入了三千多毫升。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身上的血,已经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它是工人的血,农民的血,干部的血,学生的血……它是人民的鲜血。亲爱的同志啊!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激动,人民的鲜血在我们的胸膛里沸腾、翻滚,它在向我们呼喊:人民的战士啊,战斗吧!为了不让祖国的领土遭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保卫祖国的建设,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吧!
    最后祝你们也早日彻底恢复健康,重回钢铁战场!让我们共同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此致
革命敬礼!


胡德安  陈家明

1958年12月5日



------------------------

注释:
①邓明琦同志是驻上海的解放军某部排长,1958年7月初在支援上钢三厂建设时被失火的高压电线烧伤,烧伤面积达94%。受伤后,他跟丘财康同志表现得一样坚强。刚进院治疗时,伴送的战友问他:“你有什么话让我们回去帮你转达吗?”他的回答是:“请排里的同志把我的枪擦一擦。”在上海广慈医院时,他和丘财康同志住一个病室。后来在北京的医院里,他们两个又同住在一个病房。
②“休克”——虚脱的音译。这里指病人处于昏迷不醒的状态,没有脱离危险期。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28页至第3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4:2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课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按语①

    这一篇很好,可以说服很多人。这个地方的党组织,在合作化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它坚决地支持贫苦农民的办社要求,在和富裕中农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由小社变大社,年年增产,不到三年,实现了全村合作化。富裕中农说:“穷光蛋想办合作社呼,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鸡毛居然飞上天去了。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在中国,富农经济很弱(在土地改革时期,征收了他们的半封建的那部分土地,老富农大多数已无雇工,他们在社会上的名声又很坏),富裕的和比较富裕的中农的力量却是相当强大的,他们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在中国的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贫农和下中农同富裕中农实行和平竞赛表现出来的。在两三年内,看谁增产:是单干的富裕中农增产呢,还是贫农和下中农组成的合作社增产呢?在开头,只是一部分贫农和下中农组成的合作社,同单干的富裕中农在竞赛,大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还在那里看,这就是双方在争夺群众。在富裕中农的后面站着地主和富农,他们是有时公开地有时秘密地支持富裕中农的。在合作社的这面站着共产党,他们应当如同安阳县南崔庄的共产党人那样,坚决地支持合作社。但是,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乡村的党支部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就造成了混乱。首先是鸡毛能不能上天的舆论问题。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几千年以来,谁人看见过鸡毛能够上天呢?这似乎是一个真理。如果党不给以批评,它就会使许多贫农和下中农感到迷惑。其次,在干部方面,又其次,在物质力量例如贷款方面,如果都得不到党和国家的支持,合作社就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富裕中农之所以敢于宣传鸡毛不能上天一类的从古以来的真理,就是因为合作社还没有增产,穷社还没有变成富社,个别的孤立的合作社还没有变成成千成万的合作社。就是因为党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合作化的好处。还没有明确地指出“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在苏联,已经上天。在中国,正在上天。在全世界,都是要上天的。我们的许多地方党组织没有能够给贫苦农民以坚决的支持,也不能完全怪它们,上面还没有给机会主义思想以致命的打击,还没有给合作化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于这个运动的领导。一九五五年,我们做了这些工作,几个月工夫,形势就完全不同了。站在那里看的广大群众,一批一批地站到合作化这边来了。富裕中农也改变了腔调。有些要求入社,有些准备入社。最顽固的,也不敢议论鸡毛能不能上天的问题了。地主和富农,一点神气也没有了。这同人民政府惩治了一批破坏治安和破坏合作化的反革命分子,也是有关系的。总之,一九五五年的下半年,我国的阶级力量对比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大为上升,资本主义大为下降。一九五六年再有一年的努力,过渡时期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就可以从基本上奠定了。
------------------------

注释:
①本文选自《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35页至第3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2:05:55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课  治水又治山


    在《河南日报》上看到,“穷山恶水”的王屋山变成了富饶美丽之乡。王屋公社的社员们有几句歌:“王屋变宝山,喜事说不完,治山又治水,坡地改梯田,山顶绿林化,水渠盘山转,旱涝都不怕,年年大丰产。公社力量大,靠党不靠天。”(12月12日《河南日报》)唱出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欢乐。
    提起王屋山,是“害”名久传了。当年愚公移山,要移的就是太行王屋二山。传说中的愚公,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他那时就有了“人定胜山”的思想,决心挖平这两座拦路大山。愚公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几千年来,我们劳动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毛主席曾经用“愚公精神”教导全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扬这种精神,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我们正是遵照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把那两座大山挖掉了。
    如今,我们面前还有两座大山:一个叫穷山,一个叫白山。愚公精神也在我们人民中有了更高的发扬。这就是:不再是移,而是要治。王屋山的“变”,正是王屋公社人民“治”的结果。同是一山,能不能由“害”变“利”、由穷变富,全在乎人治还是不治。王屋公社的人既有“治山治水”之志,又有“治山治水”之法,一面挖渠道,打水窖,挖山泉,打水井,挖鱼鳞坑①……;一面建水库,筑河坝,修谷坊②,闸沟淤地③,垒地堰④,作水平线,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挖挖、建建,三年下来,山河大变。
    全国人民也正在用“治山治水”的精神治理着穷山白山。行行业业,都在不断努力地挖,既要挖掉一切“害山”“恶水”和右倾暮气,又要挖出一切源流,一切潜力;也在不断地建,建起金光闪闪的精神大厦⑤,建起富饶美丽的乐园来。仅拿水利建设一项来说,规模比过去更大,气势比过去更宏,心思比过去更巧,工效比过去更高。而我们祖国的伟大河山,也就一天天变得更富饶更美丽。只有解放了的人民,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才能不断美化自然,美化地球,美化宇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修理地球的巧手艺匠,作为一个建造人类精神大厦的工程师真是当之无愧的啊!
    “修理地球”,这是何等伟大的气概,它也正好反映了中国人民从移到治之间在精神面貌上的剧变。愚公的“人定胜山”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其中的“人”,是有他的时代特征的。那时的人,是独家独户的人,所以愚公依靠的只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尽管世代相传,但那声势力量气魄毕竟还不够大,还不足以使他树立根治山河的理想,所以故事的最后只能归结为由神来把山移走。而我们都是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人,因此一想便想到了“公社力量大,靠党不靠天”。我们遇事想到的是大规模群众运动,是千军万马。我们想的不只是移来移去,而是根本改造和治理山河。这种心志之大,风格之高,气魄之雄,力量之厚,都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常常说到的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风格,不是别的,正是六亿多充分解放了思想,树立了共产主义的雄心大志,又有人民公社作依仗因而力大无穷的人的风格。倘使人能因时代而名,那末,愚公有知,也会从心底羡慕“公社人”这个豪迈的名字的!
------------------------

注释:
①鱼鳞坑——在山上造林时所挖的土坑,形状象鱼鳞,用来储水和栽树。
②修谷坊——蓄水池。
③闸沟淤地——修堤挖沟用以蓄水保土。
④垒地堰——筑堵水的水堤。
⑤精神大厦——这里指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35页至第3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6:14:3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课  在大风浪里成长


从篮球到办社
    一九五六年秋天,南流江两岸遍地金黄。
    一天,我和十多个小朋友从学校回来,看见青年队比赛篮球,我们看得出了神,大家也想玩个痛快。但是,他们不让我们玩,还把我们赶跑。我们很不服气,大家都说,大人不给玩,我们自己买球。但钱从哪里来呢?我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想起了团组织发动拣粮的事,便决定马上去拾禾穗;拾禾穗得的钱不够,又去采绿肥种子来卖;钱还不够,我们就商量买鸡养,养大卖掉,拿钱买球。于是我们买回了二十多只鸡。
    买了鸡却没有饲料,这是我们最初没有考虑到的。我们觉得经常回家拿粮食,爸爸妈妈骂,不是长久的办法,才决定开荒种杂粮。就在这个时候,团支书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于是找我和穆家深去商量,他建议我们搞个儿童农业社。我们两人回来把这个主意向小朋友们一提出,个个都乐呵呵地说:“大人办大社,小人办小社,这才有意思呢!”当晚,我们开了一个会,除请团支书一人参加外,其它大人都不让知道。会上有三十六个小朋友报了名,盖了手指模,宣布了儿童农业社正式成立。大家选举了我当社长兼学习辅导员,当时我才十二岁。此外还选有副社长、财务、会计、管理员、生产委员等,制定了社章、公约,制定了劳动和温习功课等纪律。劳动和温习功课的纪律是这样的:上学前去料理作物,放学后帮助搞家务,傍晚去劳动。晚上集中温习功课;要尊敬乡社干部,不准骂人,禁止赌博;违反纪律批评,特别严重的给予处分。
    那时社会上虽然出现闹退社风波,但我们却在这个时候站起来了。


学习经营管理也学习生产技术
    儿童社成立之后,我们立即在沟边屋角开荒三亩多,种上了花生、高粱、木瓜等作物。起初我们规定每天生产,由社委会统一派工,一人值日一天,三声哨子响,全部出工。因此,常常出现忙乱现象。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开会研究,把统一调动改为分队生产。全社分为四个生产队,有队长和记分员,取消了“值日制”;记工用死分活记办法,我们把这次改革,称为“权力下放”。
    有一次我们进行冬瓜培育,有的说要拔横藤①,有的说横藤不能拔,争论得十分热闹,到底谁对谁不对,只好试验一下。我们把一部分的横藤拔掉,一部分的横藤留下,结果是拔横藤的生长良好,一般一条瓜重三、四斤。我跑去向团支书请教,才知道冬瓜是直藤生长,吸收养分较多,如果不把横藤拔掉,它争吃了养分,就要影响瓜的生长。我们在实践中,又学得一门新的生产知识。
    一天,我从学校回来,十几个小社员一窝蜂似地跑上来把我包围住,其中有个小社员说:“报告社长,两只鸭子不吃东西了!”
    另一个小社员又报告说:“三个鸡拉白粪!”
    我一听,吃惊地问:“鸡瘟?”
    小社员们说:“好象是!”
    我跑进养鸡场一看,左边的鸡无精打采;右边的鸭东倒西歪。我问大家:“怎么办?”
    小社员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答话。
    我召集社委开会,但开了半点钟,还谈不出什么名堂,只好散会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通夜合不拢眼。后半夜,我那疲倦的脑子忽然闪过团支书的形象,我相信团支书一定能给我们想出个好主意来。天一亮,我连脸也不洗,就跑去找团支书;团支书听了我的报告,便问我:“你爸爸在家吗?”
    我答:“在。”
    团支书继续问:“你怎么不请教他?”
    “请教他?”我觉得奇怪。
    “对!请教他,好好的请教他!”团支书说得非常肯定。
    原来,我爸爸穆永伴,是乡的兽医主任,懂得医鸡技术。我经团支书一指点,脑子忽然清醒,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去。但是我爸爸认为这是孩子的玩艺儿,不愿帮助,我要求一百次,他还是摇摇头。后来我想出一条妙计,当我爸爸上山采药时,我便以帮背药为名跟着上山。我爸爸采一种药,我便采一点放进衣袋,还巧妙地问清楚药名。晚上回来,我便召集小社员开会,把药的样本拿出来,教大家认清楚,并分工上山采集。搞了两三天,把瘟鸡瘟鸭都医好了。


一场不平常的考验
    去年夏天,正当右派分子叫嚣合作社搞糟了的时候,富裕中农纷纷闹退社。有些小社员在家庭的影响下,也闹退社。今天一个小社员来报告,明天又一个小社员来报告。有个小社员叫穆发昌,他哥哥是地主分子。他哥哥要他退社,说:“人这个小社有什么用。”他不肯退,他哥哥又威胁他:“你不退,不给你饭吃!”他还是不愿意退。他一出来作工,他哥哥便抢走他的工具,还打了他,逼得他不得不退出了我们儿童社。他出社时,我们把两角钱的股份基金还给他。我对他提了两点希望:第一、不要拿这两角钱去买糖吃,留待将来回社时交回社;第二,出社以后要勤作工,不要学坏。
    后来,大社开展大辩论,我们组织小社员们参加。在我们儿童社里,也展开辩论。有一次六岁小社员穆家强提出一个疑问:“人社就是人社嘛,为什么还有退的?”他那有趣的疑问,引起了大家的热烈争论。
    有的说:“退社的人一定是怕吃亏!”
    有的说:“自私自利才退社!”
    有的说:“退社就是闹个人主义!”
    有的说:“退社的人一定是个大懒鬼!”
    我说:“唔!我看什么也不是,就是想离开穷人的床铺,去同富农睡大觉。”我们争论了以后,便到处写标语,画漫画。我们在泥墙上写上:
    “小兄弟们千万不要退社!”
    “退社就不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有一个小社员说,资本主义太可恶,要斩它一千刀;所以又写上两条这样的标语:
    “向资本主义射百箭!”
    “给资本主义斩千刀!”
    我们还画了一些墙头画,如象征右派分子的毒蛇想吞没太阳;工人、农民拿斧子砍右派分子等等。
    我们的标语和漫画吸引了小朋友们和不少群众。过几天,原来退社的十二个小社员,首先向我交回两角钱。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回社?
    他们说:“爸爸是资本主义,我不跟他走了。”


保守者看不起,我们也要干到底
    我们办的小社,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有些人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是闹着玩的。有个别有老脑筋的还打击我们说:“有书不读,终日跟牛屁股走。”我们的社办公室,他们拿了去作牛栏;我们种的二十八株芭蕉,他们牵牛进去踏死;我们种的稻谷,他们放鸡鸭出来吃光;我们挖起人骨缸拿到常乐圩装尿,他们不但把积得的尿要去,还骂我们将来要被鬼扭头,雷打天收,甚至诬蔑我们偷大社的尿水。尽管如此,我们一点也不消极,谁破坏我们的生产,我们便把情况向党支部反映,谁讲我们的坏话,我们就同他辩论,写他的大字报。我们知道,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五月二十四日傍晚,天快下雨了,我们看到大社的一千多担石灰还放在露天里,已经来不及告诉大人了,便立即吹起哨子集合小社员,把石灰扛到屋内,使这些石灰一点也没有损失。大社缺乏肥料,我们把儿童社仅有的三块钱,也投资到大社去,还把积得的肥送给了大社。群众赞扬我们“小社推大社!”过去有些家长说我们是学坏,不让自己的儿女出来作工,现在他们可明白了,不但不阻挠我们学习,还主动帮助我们工作。哨子响的时候,有时小社员们没有听到,他的爸爸妈妈便说:“哨子响了,还不出工!”党支部也很支持我们的活动。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6:23:51 | 只看该作者

(续)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最近,我们儿童社第二次扩社,小社员增加到五十人。搞晚造②试验田一点八亩。在那一片地里,还有干部、教师、青年、妇女的试验田。
    在我们儿童社里,小社员们敢想、敢说、敢干;养成爱劳动、爱集体、守纪律、勤学习的好习惯。我们是小社员,又是宣传员,经常参加总路线宣传。我们再不象过去那样,丢下书包就去摘生果、赌扑克、打泥仗、打架。现在一有空就帮助家长搞家务,参加社的劳动,晚上集中一起温习功课。功课成绩比过去大有进步,个个的作业都得“好”或“很好”的评语;连过去两年才升一级的穆家献也升到三年级了。今年入学,有八个小社员交不起学费,我们马上把劳动收入捐出来,为这八个小朋友解决了困难。李学昌养了一窝小猪没钱买糠喂,我们借了1.5元给他。在我们社里经常展开评比、检查,一个月评比一次,看谁得工分最多,看谁养的鸡最肥,看谁的学习最好,看谁最遵守纪律,好者为上游,坏者为下游。去年秋收结束,我们开了个庆丰收大会,内容有:总结工作、评比模范、赛篮球、聚餐。我们用了三个晚上时间,才评出六个模范,以劳动收入买了三件红背心、三条毛巾,分别奖给三个一等模范和三个二等模范。个个争取创奇迹去北京见毛主席!大家都说:大人办社我办社,后轮推动前轮子;团员哥姐带我们,高举共产主义大红旗。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学会,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我们要创造。我们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屁股也要摸一下。
------------------------
注释:
①横藤——短的瓜蔓。
②晚造——晚稻的俗称。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地方,多半一年种二季水稻,第二季水稻叫晚稻。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41页至第4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6:33:04 | 只看该作者
小洋群和高速度①


    本报今天介绍了六条小洋群工矿企业的消息。从这些小洋群企业发展的情况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小洋群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我国的钢铁工业两年来的巨大跃进,使西方世界的人们大为惊异,可是他们始终不了解,这种高速度的奥妙之一,就是我们放手建设了一批小洋群的钢铁企业。这些小洋群,对于钢铁工业的高速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从1959年我国生产的二千零五十万吨的生铁中一半是出自中小型企业的这一事实得到有力的说明。
    在我们的队伍中,也曾经有些人看不起小洋群。甚至直到现在,也还不是所有人都对小洋群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其实,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简单就没有复杂,没有低级就没有高级,没有落后就没有先进。新生的事物,在开始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是小的、简单的、低级的甚至似乎是落后的,但是它却是有伟大的生命力。只有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小洋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型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这同大型企业比较起来,是个弱点,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却是个优点。因为它的规模小,比较容易办起来,因为它的设备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制造,容易掌握,因此也就容易普及。大办小型企业,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工业遍地开花,争取到高速度。因此,要不要小洋群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要不要高速度的问题。
    小型企业正因为它是小的,简易的,因此大家都能够办。如果只办大型企业,那只能少数人办,大多数人插不上手。如果大办小型企业,那末广大地区和广大群众都可以插得上手,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在这个意义上说,要不要小洋群的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千百万群众的问题。
    小型企业正因为它是小的,简易的,包袱也就比较轻,甚至没有包袱,易于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富有革命创造性。它敢于、也便于去试验前人所没有作过的事情,敢于也便于去破除某些所谓“典范”和“权威”。大跃进以来建立的小型企业,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创造。通过这些企业的职工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可以使这些小型企业在很短的时期内提高技术水平,而且将使我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道路上创造新的技术经验。
    小洋群是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宝。每一个专区都应该办一个小洋群的钢铁企业。有煤有铁的地方固然要办,没有煤没有铁的地方也要就近协作举办。不但要办钢铁小洋群,而且要以钢铁小洋群为中心,兴办其他行业的小洋群。这是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重要的保证,也是今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度发展的重要保证。
------------------------


注释:
①小洋群和高速度——这是《人民日报》一九六〇年四月二日发表的社论。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49页至第5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6:24:50 | 只看该作者
春城无处不飞花


    我们走在天津的街道上,三月的风吹得人们感到那么暖和、畅快。我们走进街道里巷以后,看到居民们大搞安排经济生活以后的变化,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片生活的春光。
    春风吹遍了里巷,生活沸腾起来了,人们的心头也都春意充盈……
    走过里巷,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颜色鲜红、墨迹未干的双喜字。人们说,这是不久以前街道成立公共食堂时贴的。一位是街道积极分子的老大娘说:打解放后,我不知贴了多少次喜字了。办公共食堂也是办喜事,成立食堂的那一天,我们的胸前都插了一朵红绒花,招呼着来吃饭的邻居们。那一天,街道商店给我们送来新鲜的菜、红粉皮,我们吃了一顿开门喜的捞面。来吃饭的邻居们,进食堂就彼此道喜,家庭妇女们见面不是说:大婶,我这回可解放了;就是说:嫂子,咱们算熬出来了!谁再给我磕三个响头,我也不上我那小锅台啦!
    光复道荆华西里有个在邮局工作的男职工也抢着说:“别尽听你们妇女的了,这一回可连我也解放了。”原来他家里有个长期生病的妻子,过去他天天下班回来得做饭,连机关的学习和开会都不能能参加。现在呢?公共食堂的炊事员把一天三餐都给他妻子送到家里去,怪不得他非要抢着说说不可呢。
    我们在光复道附近的“广场”公共食堂里吃了一顿午饭。这一天午餐有菠菜烩粉皮、烧面筋、熬鱼,主食有花卷、窝头、米饭。最贵的菜也只有一角五分钱一盘。在右边挨着我们吃饭的是一个在街道裱纸车间做活的家庭妇女;在我们左边吃饭的是两个在小学读书的小姑娘,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我们问她俩:“爸爸、妈妈呢?”她们回答:“都上班去了。”“你们过去在哪里吃饭?”“我们吗?自己做!”“会吗?”“做不好,我们老吃烧焦了的糊饭,有时还吃半生不熟的。又耽误功课,又不能去玩,真费事,还容易烫着,我们才不愿意做饭呢!”说得桌旁吃饭的人们都笑起来了。那位刚刚走出家庭的年青妇女,又接着跟我们扯起她的变化,说了不少赞美公共食堂和感激党的话。间或也有别人插进来帮她说上几句,一时显得这食堂分外热闹。在人们嘻笑声中,我抬头看到墙上一张居民写的大字报,上面是:
广场食堂饭菜香,
多种多样比家强,
解放家庭劳动力;
美满生活感谢党。
    在南门西大街的里巷里,我们还看到许多新成立的大型的生产车间,有制刷场,小五金零件制造场,车把装配车间等,差不多都是由五六十名,甚至上百个家庭妇女组成的。我们看到车把装配车间,虽然零件繁多,技术非常复杂,但是她们的工作都分外熟练。从装配到包装、打箱、印字,全部由这些家庭妇女们完成。在院子里,我们就看到由她们装好箱待运国外的大批成品。在这个车间和其他为工厂加工的车间里,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她们介绍说,有的家庭妇女,由于从家庭解放出来以后,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学习技术很快,有的人的工作效率已经超过做同样工作的在职工人了。
    现在她们每天工作六小时,另外两小时用来学习政治、文化。差不多在每个车间里,我们都看到墙上挂着黑板,上面有家庭妇女们刚刚学会写的工整的字。中午,她们在街道公共食堂用过饭以后,大家就休息,有时还展开小型文娱活动,或是读报。生活的巨变,使她们享受到过去不能得到的这些权利,难怪她们生产的劲头愈来愈大,眼界也愈来愈宽了。
    在一条不算很长的里巷里,我们看到“里巷万能服务站”的老大娘,正给夫妇出去上班的职工领粮票。还有的在开水站给职工灌暖水瓶。问起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回答的语言是朴素而动人的:“为什么?他们都上班了,家里没有人哪!”问起都有哪些服务项目时,她们就说:“只要他们需要办的事,什么都干!”
    这条里巷还有代销店、缝纫组、洗衣组、理发室、防疫站、图书室、托儿所、儿童乐园、鞝鞋组、修配站。在修配站里,一个刚刚参加生产不过两个月的中年家庭妇女,正熟练地给居民换补锅底,还有一个妇女在焊铁壶……。里巷托儿所里的孩子们正安详地睡在小床里,从他们一个个恬静的小脸上,仿佛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父母该多么放心和阿姨们照管得有多好。所有里巷的阿姨们、修配工人、防疫员、理发员、鞝鞋的人们,都不过是经过短期训练就掌握了技术的家庭妇女。她们有多么聪明灵巧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们的智慧才闪耀出光辉。
    里巷的春风正愈刮愈炽烈。我们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显得那么年青,那么喜气洋溢。我们赞扬家庭妇女们的生活变化时,人们都笑着回答说:“我们可并不满足呢!这才是个开始呀,党给我们安排的好日子在后头哩!”
    在天津的街道里巷里走走,你会感觉到生活里的春天是多么丰富动人,到处充满了生机,到处开放出生活的灿烂的花朵。这是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里普通的一日;这里只不过是在春风荡漾中摄取下来的几个零碎的小镜头。但是,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春天。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城市也沐浴在这春风之中,不知有多少街道里巷正发生着崭新的变化,到处是一片耀眼的灿烂的春光。
    人们热烈地欢呼着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歌颂着这永远也不消逝的人间的春天!




——来源:小学《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九册)第56页至第6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4:29:17 | 只看该作者
颂城市人民公社

    在我们祖国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也象自然界的万物更新、欣欣向荣一样,社会上的新事物一件又一件,一桩又一桩,数也数不清。最近,在报纸上接连不断看到的哈尔滨、重庆、北京、旅大、沈阳等城市大办人民公社的消息,非常令人鼓舞,它是城市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全民办工业方针的必然结果。是一件光彩夺目的新生事物,它和农村人民公社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城市人民公社里,我们除了看到居民大办工厂在生产上显示了巨大威力外,还看到街道的集体福利事业在“大家的事大家办,群众的生活群众管”的口号下,在生产大跃进的基础上,犹如雨后春笋,大规模举办起来了。许多街道居民改变了家家生火、户户做饭的旧习惯,大大小小的食堂、托儿所出现了,被人称为“街道总务处”的邻里服务所和街道服务站,承担了居民的生活事务。这些事可非同寻常,一下子就把城市居民千百年来分散的家务劳动社会化了。列宁说:“只有在开始把琐碎家务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妇女解放……。”广大妇女参加生产,乃是社会劳动力和财富的最大节省。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拿做饭来说,在现在这种分散经济的情况下,每一个家庭都单独准备一份自己所必须的、份量又不多的饭菜,单独备有餐具,单独雇用厨子,单独在市场上、在菜场里向肉商和面包商购买食品,这白白占据了多少地方、浪费了多少物品和劳动力!可以大胆地设想,有了公共食堂和公共服务所,从事这一工作的三分之二的人就会很容易地解放出来,而其余的三分之一也能够比现在更好、更专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兴奋地看到,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列宁的预言和恩格斯的理想正在实现。城市街道妇女,现在得以摆脱了繁琐的家务劳动,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参加生产,在向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仅就沈阳市的材料来看,由于这个创举,就有三十万左右家庭妇女走上了生产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她们的力量。同时,她们的生活实践的范围宽广了,有时间学习政治、文化了,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随着提高。
    从城市人民公社里,我们看到不计较报酬的集体主义的劳动热情在吐露着芳香。“让人们处处感到方便,让人们生活得舒适愉快”成为服务站服务人员的崇高风格和美好愿望。从这种风格和愿望出发,商业部门的同志们跳出了买和卖的圈子,帮助群众建立食堂管理制度和安排菜谱,提高烹饪技术,举办烹饪训练班。这还不算,他们更进一步帮助群众组织各种服务事业,如修理炉灶、电器、铁器,弹旧棉花,缝洗衣服,补胶鞋,直到代请医生、接生治疗等。他们说:“只要生产步步高,愿为工人折断腰。”从这个愿望出发,许多服务人员甘当“无名英雄”。他们在为群众服务时,一不怕脏累,二不怕破旧,三不怕麻烦,处处为群众着想,不计报酬,勤勤恳恳。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集体主义思想在飞速成长,而且我们还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我们知道,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改变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便有了社会基础。但,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新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包含有一个彻底消除人们旧的私有观念残余和彻底改变旧的生活习惯的过程。家务劳动社会化、集体福利服务事业的大量兴办,是可以大大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作风。事实正是这样,在这些城市人民公社中,现在正是一人有事大家帮,一家有事大家忙。大大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休戚相关,,共甘苦,情同骨肉亲一家”,我们的祖先们一直梦想着有一个“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①,“守望相助,疾病相扶”②的社会终于实现了,这是多么可歌可喜的事!
    我们的生活在天天向上,时代在滚滚前进,我们要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歌唱!城市大办人民公社,如今已不是“凤毛麟角”③,许多城市居民纷纷效仿,人民公社光芒四射,光辉万丈。让我们为城市人民公社的诞生而高歌!
------------------------
注释:
①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引自《礼记》礼运篇。大意是,使人不单把自己的家里人当作亲人,而且把每个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
②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引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原意是,互相帮助,彼此照顾。这两句在本文里是指公社化以后,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关系。
③凤毛麟角——比喻极少见的珍贵的东西。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九册)第61页~第6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4:15:57 | 只看该作者
飘动的篝火
作者:朱家胜

    夜幕已经落在广阔无边的草地,群山、矮树棵、苇子滩,影影绰绰地看不大清了。疏落的星星,显得那么遥远。夜风呼呼地吹着;从什么地方,不时地传来凄厉的狼叫。
    这是我们快到阿坝②前四天的一个夜里。我们几个人,因为脚被草鞋磨破,加上碱水的腐蚀,已经发炎破烂;每走一步,脓和黄水,就往外流出一些。肚子里装的野菜,早已消化,大家都四肢无力,在后边彼此搀扶着,鼓励着往前走。
    当我们艰难地爬上了一个小土包,看到不远的低处,篝火星星点点的,好象夜市一般。篝火现红色,接着是飘动的透亮的火焰,再上去,变成了蓝色,终于和夜色相溶,消失在夜色里了。骤然间我象吃了饱饭,我的脚象没有什么疾病,所有的疲劳,完全消失了。起先我们还搀扶着走,现在我们象变成了健康的人,大家都独立地向篝火走去。
    “呵呀!到了,到了。这就是咱们的部队!”同志们兴奋地说。
    “你们猜,他们现在干什么?”我问其他的同志。
    一个拄着半截木棍的同志,郑重其事地回答说:
    “他们吗?他们现在已经吃饱了饭,去睡大觉了。他们还给我们留了两大桶饭;怕饭凉了,他们偎在篝火旁边,我们一到,端起来就可以吃了。”
    明明知道这个同志说的话不真实,但我们都没有纠正他,就好象那是真的。夜黑得看不到每个人的表情,但是我的的确确脸上现出过微笑,心里热呼呼的;我向往着:两大桶大米饭,还一缕缕的冒着热气,散发着喷香喷香的味道……
    我们走到一堆篝火旁。这堆篝火特别大,柴草被烧得辟拍辟拍响,火苗红绸子似的凌空飘动,细火星子被烈焰带到老远的夜空。
    篝火四周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有的坐着,有的斜歪着,有的彼此靠着,有的把头放在别人的胳膊、腿上。他们是那样地肃静,几乎是屏息呼吸。
    “……曾国藩③那个老汉奸,亲自带了几十万湘军,想攻破南京,消灭太平天国。这时候太平天国一位杰出的将领李秀成,带了几万人马,在南京附近同敌军大战四十余天。但结果敌人包围了南京,南京供应断绝,李秀成不能支持。敌人一直打到雨花台。南京危险极了……”
    一个清晰的,带着湖南口音的人正在讲故事。
    我绕过几个坐着的同志,借着篝火,看到那个人盘腿坐在一小块牛皮上,穿着一身破旧的青布衣服。脸上很瘦,长着满下巴的胡子,他把八角帽拿在手上。头发很长,象堆乱长着的野草,我慢慢蹲下,用胳臂肘捣了一下旁边的一个同志。
    “同志,这是谁?”
    那个同志瞪瞪我:“首长呗。”
    我再没有说话,听那个人继续讲。
    “敌人把南京包围得水泄不通.洪秀全自杀了。南京城里粮食越来越少。不管再困难,李秀成还是带着队伍誓死抵抗。他们把能吃的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最后不得不烧牛皮充饥。后来南京被敌人攻开,李秀成被曾国藩杀了。”
    有个同志带着嘶哑的声音问道:“那不是完了吗?”
    “没有!”讲故事的人提高嗓门说,人民永远记着李秀成。当时人民中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民歌:

毛竹笋,两头黄,
农民领袖李忠王。
地主见了他象见阎王,
农民见了他象见亲娘。

而且,太平天国的革命种子撒遍大江南北,后来和捻军及其它革命人民一起,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不会完的,我们不就是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吗?
    “今天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有马列主义给我们作指针,有毛主席、共产党来领导我们,我们的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哪怕现在再艰苦,可这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渡过这一关,出了草地,我们的境况就会根本改变!”
    篝火烧得更旺,象要把夜幕烧掉,让黑夜变成白天。
    围着篝火的人,本来都好多天没有吃到正经东西,脸都变成黑绿色;再加上天天行军,有时还和截击、追击的敌人打仗,神色很不好。但现在,情景完全不同了。同志们是那样精神百倍,每个人的脸上,迎着篝火看去,都红朴朴地放射光辉。而我呢?什么都忘了。饥饿呀!疲劳呀!好象从来没有折磨过我似的。
    我心里老是放不下:讲故事的这个人是谁呀?我又问我旁边的那个同志,他却倒问了我一句:“你看他是谁呀?”
    谁呢?按口音,按那瘦消的圆脸盘,按那胡子,莫非是我们的“弼时胡子”?(我们对任弼时同志的亲切称呼)按那个头,并不象“弼时胡子”,而倒象关向应同志……后来我干脆不猜他;我猜他干啥呀!反正他是我们二方面军的一位首长,是我们中间的一个。
    这天夜里,我刚迷迷糊糊地睡着,就梦见穿着战袍的李秀成,在一堆熊熊的篝火旁,和士兵们烧牛皮充饥,那牛皮烧得焦黄焦黄的,看来怪好吃哩!
    一个火星子落在我的脚上,猛一烧,我醒过来了。我看到有很多同志都还没有睡。有的人聚精会神正在缸子里煮着什么;有的人用柴棍子在火堆里拨拉着什么。我爬向他们,还没有看见是啥,就闻到一股烂牛皮味道。呵,他们在学太平天国的英雄啦,准备用牛皮充饥了。
    那个用柴棍子拨拉火的人,大概听到我向他接近的声音了,回过头,笑着说:
    “是你呀,朱书记。我在烧牛皮哩!你刚才睡着,我没有叫你,准备烧熟了再叫你吃。”
    “我的草鞋也是牛皮的,也可以烧吃呀!”
    “别忙!我还比你多呢!你的留下以后再吃吧!”
    牛皮烧得丝丝响着,牛油被吹起无数米粒那样的油泡泡。牛油掉在火里,火更旺了,火焰更浓了。
    牛皮烧好了,那个同志分给我二指宽二寸来长的一节。我放在手心里仔细一看,的确焦黄焦黄的。我先用牙咬下一小点,放在口里,味道可好啦!象油炸糕似的,一点也不难吃。
    两天过后,我的脚烂的更厉害了,一拐一拐地简直没法走。其他很多同志也和我一样,因为饥饿(牛皮也吃光了)和疾病,,掉队的越来越多。但是大家一想起那天夜里,首长讲的太平天国的故事,就又振作了起来,彼此扶着,或拄着棍子向前走去。
    奇怪,这天夜里的情景,和前天夜里的情景一模一样。又是那样黑的夜,星星在远空眨着眼睛,夜风呼呼地吹着,远处,狼在凄厉地叫着。
    我们虽然强着精神向前走,但还是迈不开步子,大家吃力的走了半天,结果好象还在原地。这时我想起了我的草鞋来,我说:“同志们,找些柴禾,我们烧牛皮吃!”   
    “牛皮?我们的牛皮都吃光啦!”
    大家一听,忽然活跃起来了,就摸黑去找柴禾。找来柴禾后,有的主张烧,有的主张煮。主张煮的人说,煮的虽然难吃,但不易消化,饱的时间长。——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言词,我们都赞成他的意见,在附近水沟里搞来一缸子水,我们就煮起来了。
    煮熟后,我们一个人分了比指头顶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块。呵呀,那可比烧的难吃多了!嚼不烂,咽不下。为了肚子,为了革命,只有硬咽下去。
    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吃了那点煮牛皮,的确不太饿了,我们有了点力气,继续又往前走。
    我们走着走着,忽然前边又出现一片篝火,仍和前天晚上在那土包上看到的一样:篝火是红色的,接着是飘动的透亮的火焰,再上去,变成了蓝色,终于和夜色相溶,消失在夜色里了……
    “同志们,首长又在篝火旁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呢,我们加油走!”不知是谁大着嗓门说了这句话。
    我接着说:“好呵!迟了就讲完了。”
    我们又忘了饥饿,忘了疾病,向那片篝火走去。
------------------------
注释:
①篝火——野营时烧起的火,有时供取暖,有时当信号。
②阿坝——地名,在四川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③曾国藩——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九册)第76页~第8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7:23:12 | 只看该作者
铁窗里①

    欢度春节的歌声还在耳旁萦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捷报,紧跟着欢乐的春天,冲破层层锁链,潮涌般地涌到渴望解放的人们的耳鼓里来。
    用什么来迎接日思梦想的胜利?用什么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一时成为大家议论的中心。许多同志被捕很久了,对党的政策生疏了。许多同志经受过多年的折磨以后,拖着衰弱不堪的身躯……。能够做什么呢?……
    党组织向同志们发出了号召:解放以后,人人要“争取作党的积极战士,决不当包袱!”同志们都盼望着,只要解放的那天一到,就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加强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这就是当时渣滓洞集中营②的几百个伙伴的行动口号。
    狭窄的牢房,哪能阻止同志们锻炼身体的热情?联欢会的节目,给了大家多么深刻的启发:人挨着人,绕着墙壁打圈,就腾出了练习竞走的场地;潮湿的地上,垫几件破衣服,就是垫上运动的好场所……
    没有笔、墨,就不能写字么?同志们钻木取火,烧几团破棉絮,滴几滴水调成浆,就是黑油油的上好墨汁。把竹签贴在石墙上磨得尖尖的,用铁皮从中破开一刀,就是写来最流畅的“自来水笔”。后来,有的干脆搓黄泥巴“粉笔”,把黄泥搓成圆柱状,阴干后,就用来在地上演习数学,练习写字。这样的笔、墨,在每个牢房里都秘密地贮藏了不少。
    没有书,没有学习资料,就不能学习么?这样的问题,同样难不倒革命者。人们凭着自己的记忆,经过无数个白天和黑夜的苦思苦想,全解决了。江姐③和女牢房的几个同志,把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提纲背诵了出来;杨虞裳和男牢房的许多同志,有的写出了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提纲;有的编写了《怎样作支部工作?》的小册子;有的同志还编写了数学、物理、化学的讲义,……在春节联欢节以后,不到半个月,每间牢房都有了自己的学习资料。
    敌人要监视么?那就双方都派哨兵好了。学习的时候,风门口把上两个人,特务走近了,一个手势一丝鼻音,热烈的讨论会立即变换了形式:有的靠着墙,有的干脆躺下休息,想着要在讨论会上提出的问题。
    每一个人是先生,又是学生。学习资料不能人手一份,记在脑袋里,可记得更清楚。年纪大的,年纪小的,实际斗争经验比较多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的……彼此互相学习着。这里的课程,不但有政治理论,而且有语文、数学。诗人④还给蒲小路⑤专门编写了一本语文课本:“我是一个好孩子!”这小鬼,还老爱缠着要参加长辈们的学习讨论会呢!
    就这样,渣滓洞集中营实际上变成了革命者的进修学校。
    “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每天一早,蒲小路就伏在风门口朗读起来。
    迎着从签子门缝隙里透射进来的晨风,牢房里的早操搞得热火朝天;绕墙走上十圈二十圈以后,有的在练太极拳,有的开始了垫上运动……
    漫长的岁月,变得轻快起来。紧张的放风以后,静静的黄昏时分,是人们进行学习讨论的紧张时刻。面对着黑暗的监狱,人们在领会着“阶级斗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学说,设想着社会主义的明天,热情地争论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景象。有时,大家又象祖国自由的主人,设计着哪座矿山该怎样建设,哪座工厂该怎么修建,估算哪年哪月将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事业。有时,讨论得竟是这样的具体:在地面上用黄泥草拟的蓝图上,给山城添上几条铁路,给嘉陵江、长江画上几座雄伟的大桥、巨型水坝和电站的影子,甚至给这阴森森的魔窟附近、歌乐山的群峰之间,也画上无数最新最美丽的厂房……
    在这样的时候,大家往往禁不住要彼此探询对方将来选择工作的愿望。偶尔,也讨论到这样的问题:“能否活到解放的那一天?”有的说革命前辈经历过无数严重的考验,监狱、长征,同样走过了,总有人会活到那天的。有同志做了一首诗,题目叫“没有了我!”诗里说:没有了我,新中国大步向前,……有人劝那些身体衰弱的同志不参加学习,那些同志却顽强地说:“只要一天没有停止呼吸,共产党员就要工作一天,学习一天。”
    就这样,在渣滓洞集中营里,人们秘密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心底燃起了新的希望。
------------------------
注释:
①铁窗里——这篇课文节选自《在烈火中永生》。
②渣滓洞集中营——解放前,美蒋反动派在重庆郊区歌乐山下,建立了屠杀革命者的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内设置了许多专门用来囚禁革命者的集中营,渣滓洞集中营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③江姐——即江竹筠同志,四川人,是一个童工出身的女共产党员。从1939年入学以后,一直在白区工作。1948年夏,由于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旋即被送往重庆“中美合作所”,在狱中历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成为狱中难友斗争的榜样。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④诗人——即革命者蔡梦慰同志。
⑤蒲小路——是一个无辜被关进集中营里的孩子。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九册)第83页~第8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1-22 21:52 , Processed in 0.1269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