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日出印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值此2021牛年春节,各位老友新春快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2-12-30 1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腊八粥的记忆文
作者:王金发

  记忆的长河,川流不息,不知不觉,一年的喝腊八粥,又悄然而至了。
  俗话说,喝了腊八粥,过年不紧数,辞了灶,年来到。一年又一年,把我带到新的一年到来时刻。
  记得我儿时的记忆,特别喝了这天早晨的“腊八粥"。从此后,在父母耳边,"还有几天过年简直成了左右铭,围着父母亲问个没完没了。
  那个年代,喝个腊八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喝腊八粥的佐料,需要八种用料,用料虽不考究,但必须要齐全。要用八种农作物的果实,象征一年的美好收成。有玉米,小麦,小米,大豆,小豆,花生,谷子,绿豆等。八种作物混合在一起,方能下锅馇腊八粥。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年我记得在馇腊八粥,少了两种农作物,只有六种作物,那天早晨,把老母亲好难为,老人家急中生智,找来一个地瓜,把地瓜一切西半,一块切成片,另一块切成块块,一物两用,总算比较圆满的喝了腊八粥,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忆犹新。
  喝腊八粥一年延续一年,人们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年年不忘,留下美好记忆。而且现在喝腊八粥,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也越来越进步。一些大商超服务项目,也想的非常周到,每当每年的春节来临,喝腊八粥的用料,都早早给人们提前准备好了,各种肴料和各种口味,应有尽有,价位也应有尽有,保证无一不缺。我曾记得儿子在八十年代,刚入职参加工作,在某超市上班,每年年底,他都给父母准备好了上等的"八宝粥料,孝敬父母。
  现在,他己分门立户,仍年年给准备腊八粥料,叫俺老俩口感动。
  时光茌苒,现在新的一年又到了。儿子又提前给我俩打了招呼,今年在疫情防控情况下,做好腊八粥准备工作,他己经给准备好了。只是回不了家,也已叫快递小哥,把八宝粥肴料,送到了小区。向父母表示爱心。
  儿子的一片爱心,让我留住腊八粥永久的记忆。古老的记忆,永难抹去的春节记忆。

——“齐鲁壹点”百家号2022年12月29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12-30 1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腊八粥
作者:鲁先圣

  腊八粥又称佛粥、五味粥、七宝粥、七宝五味粥等。用粳米、糯米、麦米、玉米、薏仁米等制作而成,全国各地大都流行腊月初八喝粥的风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还有一说是古时有一个年轻人,继承了大量的财产,但因好吃懒做,不善理家,不久就将家产挥霍尽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快过年了,本来要准备各种过年食物,但是他只有粮仓角落里为数不多的一些散落的豆子了。做干粮已经不够,他想只能熬稀粥过年了。他就捡拾起来煮粥。想不到,这“腊八粥”美味无比,非常可口。他于是变卖家产买进各种杂粮熬这种粥卖,并把粥命名为“腊八粥”,几年下来,竟然又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腊八粥”的习俗也逐渐形成了。
  据《因果经》、《释迦谱》等佛典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每年腊月初八的“斋僧”和“施舍饮食”就演变成喝腊八粥了。在古人的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提及。陆游有诗:“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人李福也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溜,藉以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八这天,佛教界都要用小米、黄米、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煮“佛粥”,用来施舍穷人。而民间百姓,则在腊八这天将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等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腊八粥煮成之后,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赠送,还要拿出一些施舍给穷人。
  在今天,“腊八粥”已经没有了施舍和佛家的任何意味,早已经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分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了。

——“齐鲁壹点”百家号2022年1月11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12-30 12: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腊八情
作者:凌波

  没有比腊八更令人兴奋了!因为它与豆、米、花生等等五谷关联。而且一旦喝过腊八粥,那香甜绵软的美味滑向胃里的时候,年的韵味就一下子浓郁起来了!
  人们纷纷开始行动着预备过年了!
  小孩子也正是从腊八开始数着盼年的。记得小时候,腊八节的头天晚上,母亲就吩咐我和弟弟在一块光滑洁净的捶布石上用小锤子砸地瓜干,地瓜即番薯,切片晾晒,晒至表面一层细粉,收起来,可以吃很长时间。
  母亲平时很少吩咐我们做家务。突然叫我们做活,有受到重视的殊荣感,姐弟俩个认真将地瓜干砸成玉米粒大小。母亲再加入小红豆、花生、麦粒、红枣熬煮粥饭。在那个贫困的岁月,腊八粥总是凑不齐八样,但只要少不了那浓浓的母爱,任何粥饭都是香甜的。况且母亲天不亮就起来点火熬粥,大火熬开,我们在被窝里都感觉到炕席热乎乎的了。再调细火慢炖。这时母亲忙把我们那有些重量的棉衣拿到灶前烘烤,然后迅速套到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上,洗漱完毕,就开始盛粥,厚嘟嘟的褐色的腊八粥轻松滑向我们的小胃,直到撑个肚儿圆。才无比幸福的帮助母亲在院子里耽搁好木板,铺上高粱席子。
  在我们高密,腊八也是大扫除的日子。如果这天没空,也要拿个大扫帚象征性的哗啦几下,代表今天开始扫除了。以后哪天清扫都可。我们小孩最喜欢打乱一成不变的生活,觉得兴奋好奇,乐颠颠的抱出各种能搬得动的铺盖和器物。母亲早就买好一大方土粉子,在大锅里馇好地瓜浆糊,粉子切成细末,倒入浆糊中,搅拌均匀。姥爷帮母亲扫屋,嘴上围条白毛巾,仰着脸,灰尘落满屋子,这时候母亲绝对不许我们进屋,怕叫攒了一年的灰尘迷了眼睛。待清扫干净,用土粉子刷墙。土粉子刷的墙壁并不莹白。但是有种干净的清新味儿。除旧迎新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最繁重琐细的一样活。
  我们的兴奋跟父母外祖父的劳累成正比,在炕上铺了一年的麦秸草里、或者橱子的后头找到丢失的发卡、蝴蝶结、弹弓、玻璃球,走失了一只的袜子、袖套、纽扣,它们都欢欢喜喜的回来过年了!
  而且己经压瘪的旧的麦秸草都统统清除干净,换上早就准备好了的新的麦草,腊八节这天晚上的热炕别提有多喧腾了!麦草散放的都是嘉禾的芬芳味儿!香喷喷!待安排我们睡下,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还要煮黄豆,在我们家乡,腊八节是煮豆奤酱的日子,就像北京制作腊八蒜一样。从古至今,高密大酱在山东也是很有名的特色小吃。它与莫言笔下的卡饼是相辅相成的,单饼卷鸡蛋是一种吃法,单饼卷大酱伴大葱是另一种更过瘾的吃法。不信你可以体验一下。
  母亲文火煮烂黄豆,趁热捣碎成糊状,一个个做起来,像做馒头差不多,只是要做的高高的!民间有风俗寓意:把酱做高,孩子长大高个!母亲今晚几乎忙个通宵,就是要把煮软的豆子做成高高的叫做“酱”的形状。把高粱秆儿的盖垫稀疏铺些豆秸草,将酱摆好,放到透风处,等待时间将之滋去。到来年的二月初二切片,用水泡酱,晾晒通透处,寒食节就能吃到鲜酱了!是人间再也尝不到的美味,鲜啊,过瘾!乡野地头干完活的农民则爆出粗口夸赞。
  据父亲讲,周边县、市对高密大酱也是情有独钟。母亲每年都要给二姨家做一些,二姨夫特别喜欢吃。表哥们用于酱茄子。酱包咸菜也是高密特产,用酱包皮辣菜,油性滋进辣菜里,特别美味。倒是酱牺牲了自己,就像柯拉一样了。鲜酱吃些日子。晒在盆里的泡酱也晾干水分,再次做好盛在坛子里,吃若干年不会变质。正宗豆酱制作的过程是漫长的。它和早先人们不急不缓的生活步调是一致的,像木心诗中所言,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腊八

秋窗
腊月总是我所喜欢的
有雪有西北风
很孤独 但是更真实
又要过年了
年 农历的年
象永远活着的祖母
怀揣岁月和旧事
怀揣人间烟火
在村口开始张望你
腊八
我开始在一轮清辉和怀念里自言自语
我翻找五谷 米 豆花生都放在哪里了
年事还不高 但往事久远
我也开始絮叨
我在厨房里生怕忘事
分辨着泉水和柴火 毕恭毕敬
烟火飘向冬日的黎明
我看着钟表
这就是腊八的火候
大火变细火文火
熬粥 熬人生
此刻 若有一群后代推门进来
谁叫我一声娘 奶奶 或姥姥
我会成为谁的乡情 家园和背影
还有那如年画般的回忆
当家乡变成故乡
腊八的早上
我们想念那小村庄
还有灶台前的娘
我是伸手的小碗 她是香甜的粥

——“齐鲁壹点”百家号2022年1月10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12-30 12: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腊八就是年
作者:王蔚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格一天。勒民间,腊八节又被看作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也由此拉开了迎接来年春节的序幕,流传下“小囡小囡侬覅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
  中国人过腊八节的习俗由来久远,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就有勒农历十二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成道日与之融合,又赋予了腊八节双重意义。
  “腊八腊八、冷啊冷啊;看看月亮、圆啊圆啊。”腊八节正处于天寒地冻时节,也是农事空闲的时期。为了丰衣足食、抵御严寒,同时也为新旧年交替多增添一眼年味,农耕人家侪会进山打猎,用猎物作供品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避灾。应劭《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认为,腊八自古还是一个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伊讲,“腊”是远古先民对于创世神的一种祭礼,先民于冬闲时,以农猎收获物献祭所有与发明、管理、保护和发展农猎有关的神灵,报功祈福并举行庆贺活动。腊祭的名称有一个沿革过程,夏代叫“嘉平”,商代叫“清祀”,周代叫“大蜡”,秦代复称“嘉平”,汉代又改为“腊”。通常,腊日要祭祀古老的农田之神,伊拉分别是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坊神、水庸神、猫虎神、昆虫神等。上起天子下到小民,侪拿腊日当作年节来过,从中可以看出创世神话对年节文化的直接影响。
  “大雪纷飞腊月到,一年节俭到今朝;积得粮食烧锅粥,暖暖热热度寒宵。”讲到腊八节的习俗,喫腊八粥是另外一项重要活动,从古至今很多寺庙侪会举行腊八节施粥活动。勒普通人家,烧一锅腊八粥也是流传千年的风俗。“月亮遮面看人间,腊八节日红火光;千里冰封雪茫茫,难阻亲情聚粥餐。”上海鹿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政伟讲,伊拉公司每天勒松江区要为学堂、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提供一万多人次的膳食,烧腊八粥是“保留节目”。公司还会勒供膳的中小学利用劳技课开展本土饮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比方,清明做青团、端午包粽子、七夕炸巧果,腊月烧腊八粥,让小朋友从小就增强对家乡美食的认识。伊讲,腊八粥取“八”的含义,食材基本上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八样,还可以根据各家的条件有减有增,少几样不要紧,多几样更加好,像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侪可以随意添加。一般来讲,像薏米、花生、红豆等要先用清水浸泡几个钟头,与大米同时下锅后烧出来的粥才会更加软糯。红枣、桂圆等最好先去核,小囡和老人喫在嘴巴里就更安全、更放心了。
无论天南地北,喫腊八粥的风俗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勒我国北方地区还流传自制腊八蒜的习俗。勒腊月初八格一天用醋泡蒜,装进密闭的瓶子、瓦罐里,十天半月就可以开封享用了。这是因为腊八蒜的“蒜”音同“算”,意思是到了腊月年关,有必要拿一年的账算算清爽,该收的钞票好早眼收回来了,该还的债也好早眼还忒了。
  腊八节不仅是农家节日,也是城里人的一个重要民俗活动节日。仲富兰讲,一般认为腊日祭祀中出现对水庸神的祭祀,表明城市信仰开始萌芽。水庸即水沟,就是城市出现后的护城河,后来水庸神又进一步演变为城隍神。这也是今朝讲创世神话的意义所在,即弘扬传承其中的优秀和精华部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来源和精神力量之一。

——《新民晚报》百家号2022年12月30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12-30 13: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
记者 周润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12月30日将迎来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腊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吃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在民间,有不少腊八粥的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佛教中的“牧女献乳糜”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八节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并煮粥供佛,施粥惠众。所以“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另有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饥饿难耐,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混在一起合煮一锅粥食用,民间认为食用这种粥可以带来好运,所以演变成俗。也有分析说,腊八与冬至日期相近,中国古代冬至有以赤豆粥祭神习俗,腊八节吃粥很可能与此有关。
  萧放表示,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时期腊八节,无论寺院、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如今,每到腊八节,常有寺院施粥,如杭州灵隐寺每年都给养老院馈送腊八粥,让传统节日充满了爱的温情。
  “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一碗寓意着圆满富足、吉祥健康、万事周全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更蕴含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幸福的滋味。
  “腊八是农历大年的起点,民间说‘报信儿的腊八粥’。人们从腊八开始就为新年的到来进行物资备办与环境清洁,同时也以聚欢、慰问等方式温暖人情关系。”萧放说。

——新华社客户端2022年12月29日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12-30 14: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腊八就是年 盼新春早团圆
作者:李雨心

  腊八到来,年味渐浓。12月30日,在要进入2023年之前,腊八节比新年提前一步来临。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熟悉的话语响起在耳边,人们喝着滋味甜蜜的腊八粥,同时也是明白,农历新年也近在眼前了。
“腊八一到,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记忆中,老成都人的过年是从过腊八节吃腊八粥开始的。因为旧时在腊八节这天,成都的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祭祀祖先,阖家团圆。“一家老小每人吃碗腊八粥,并馈赠亲朋好友,以这种形式举家欢庆腊八节。”

腊八喝粥 美好寓意暗藏其中
  腊八节要吃腊八粥,是这个节日最广为人知的习俗了。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吃腊八粥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在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中有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永乐大典》中也有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那么,古人的腊八粥是何滋味呢?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可见不同的时代,对于腊八粥也有别样的演绎。
  “煮腊八粥的食材多选用大米、糯米、薏米、小米等谷物类;用红豆、黄豆、饭豆、绿豆、芸豆等豆类;或用红枣、花生、苡仁、莲子、板栗、核桃仁、桂圆、白果、杏仁等干果。”刘孝昌描述到,其实煮熬腊八粥的材料,远不止八种,要丰富得多。但具体用哪些食材,则主要看这家人的家境情况而定。
  但就算是昔日家境清寒的人家,也总会在这一日熬煮一大锅腊八粥,与家人共享,祈求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气和好运。“以前物质条件不丰富时,不外乎在腊月初八那一天,先把锅洗干净,放一点米,不管是黄豆、绿豆捧一把,再加一点青菜、白菜、红白萝卜,熬成一锅粥,这个粥也叫腊八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下去,把寒意驱除,同样会给家人带来平安和幸福。”

不止腊八粥 腊八节还有这些美食

  其实,不光是腊八粥,由腊八节衍生出的食俗还有许多。譬如腊八蒜、腊八醋、腊八豆腐等等,都与这个节日有着直接联系。
  绿绿的腊八蒜,可以说是北方人的独特美食了。在腊月初八这天,北方的确有用醋泡蒜的习俗,称之为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容器里,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咬一口腊八蒜,脆酸香的口感在嘴里爆发,确实是开胃的好物。
  此外,在安徽的黟县,还流传着一道民间的传统风味小吃,叫做腊八豆腐。这种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据介绍,在腊月初八前后,黟县的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当地人将这种在新年前晾晒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一到,新年不远。无论是喝甜的腊八粥,还是咸的腊八粥;无论吃腊八蒜,还是腊八豆腐,不变的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农历新年的期待盼望。眼看春节的步伐越来越近,不妨在腊八节这一日,吃着暖和的腊八粥,等着新年的来临吧。

——“界面新闻”百家号2022年12月30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1-5 1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寒:踏雪寻梅,年味渐浓

  小寒是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近尾声。小寒一般于1月5~7日间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其名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在古人看来,寒冷是一个不断积聚的过程,冷气积久而寒,却未达极点,是谓“小寒”。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各地气温持续降低,小寒临近“三九”,民谚有“冷在三九”“小寒一过,出门冰上走”“小寒胜大寒”等说法,可见此时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正值田间歇冬,南方地区也多是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农事并不忙碌。然而农人早已关心起来年的收成。人们常常根据小寒的气温、雨水变化预测来年的天气、农事。比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当年小寒温暖,预示来年立春前后有雪,清明雨水增多;“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若小寒阴雨,寒冷将持续到来年雨水、惊蛰;此外还有“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小寒不寒大寒寒”等。
  寒冬腊月,人们注重饮食、保养身体,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寒食俗。比如南京人小寒要吃菜饭,取南京特色“矮脚黄”青菜、咸肉片、香肠片、板鸭丁,再剁生姜粒与糯米同煮,味道十分鲜美。广州人喜欢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糯米饭不光是糯米,得配上炒香的广州腊味(腊肠、腊肉)、花生、碎白葱等,吃来有滋有味。江浙一带有小寒吃花生的习俗,花生可以健体,当地俗谚说“小寒喜庆长生果”“小寒花生食来年”。以传统中医观点来看,在经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后,人体气血偏衰。“三九”最是寒冷,阴邪之气颇盛,此时合理进补可以抵御寒气侵袭,使得来年身体强健。小寒食补多讲究“温润”,即用一些温热食物补益身体,比如羊肉、鸡肉等肉类,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等蔬果。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严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约而至。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有“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的佳句。梅花带着独有的暗香,为寥落寒冷的天地增添了几分色彩。梅花自小寒时初绽,探梅寻芳者也日渐增多。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素以傲雪凌霜的高洁之姿得世人称颂。
  陆游《游前山》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之句。“风信”即“信风”,是应着花期时令吹来的风。一番风来,吹开了应季的花,古人从中挑选花期最准确的一种花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云:“二十四番花信风者,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至来年谷雨,共有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一种花儿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明人王逵《蠡海集》整理了完整的花信风名目,以梅花为首,待到楝花开尽,花信风止,绿肥红瘦的夏季便来临了。
  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花高洁,山茶富贵,水仙清雅。水仙多为家中水养,一球抽三五枝花茎,开四五朵白花,风姿绰约,雅号“凌波仙子”。文震亨《长物志》说水神冯夷服此花八石,由此得名“水仙”。不论是踏雪寻梅,还是在家中观赏水仙,都为小寒增添不少雅韵。
  尽管此时寒近极致,但春的气息也渐渐弥漫开来。进入腊月之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日子便这般红火热闹起来。

——2023年1月3日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1-11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春联
作者:张献福

1
  我最早接触到春联的概念,是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虽然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我对春联并不陌生,但乍闻老师讲起,我还是感到了新奇、好玩。
  那天,语文老师在讲述标点符号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新年将至,父子三人相约一起写春联,并约好,每人只写一句。爹就说,今年好。大儿子接着说道,倒霉少。小儿子最后补充说,不得打官司。父子三人,把三句话写在一起,贴到了大门外——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却忘记了标点符号。大年初一时,有客人来访,那人读道:“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教室里如同炸了锅一般“沸腾”起来,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不亦乐乎。大丫俯在胖妞身上,笑出了眼泪;胖妞一不小心,把邻桌小敏的语文课本扫落在地;小敏慌慌张张去拾课本时,却又不小心打翻了铅笔盒……直到语文老师严肃地顿了顿嗓子,教室里才重新安静下来。

2
  放寒假了,新年就要到了,父亲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写春联。他一边写,一边给我们絮叨着,他在讲述另一个关于春联的故事。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高八斗,不仅善作诗,善属文,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大年30晚上,他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好运常来添福至,吉星高照永平安。可还没等一炷香功夫,仆人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仆人告诉他,对联被人揭走了。老纪呵呵一笑:无妨!无妨!我再写一副便是了……贺佳节百福呈祥,迎新春开门大吉。老纪连写几副对联,可结局却是相同的——不出一炷香功夫,那对联就被人揭走了。
  ——眼瞅着妻子就要往锅里下水饺了,这可怎么办?总不能不贴对联就下饺子吧?老纪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他又写好了一副对联,这次,却没有人愿意揭走了。
  我们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下一个字来。
  ——那么,老纪写的是什么呢?父亲看我们听得入迷,故意停顿了一下。我们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竖起了耳朵。
  ——只见老纪挥毫泼墨,力透纸背,写了八个大字。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啊?!我们大吃一惊。
  ——老纪冲仆人使了个眼色,仆人立刻心领神会了。他手持春联,匆匆出门而去,在门外贴上了这副对联,果然,再也没有人愿意揭走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众邻居去纪家拜年时发现,年初一时,纪晓岚在对联后又加上了几个字,那副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3
  每到寒假,父亲便会给我们布置家庭作业。那年春节将至,为了写春联,爹就把大哥关进了柴房里,勒令他一个星期之内把毛笔字练好。
  爹每天都趁着送饭的机会,检查大哥的“作业”情况,发现进展不大时,还要训斥他几句。柴房里太冷了,练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可急功近利!娘心疼大哥,从父亲手里要来钥匙,说是要让大哥陪着她去集市上买年货,爹不愿意和娘争吵,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父亲虽然有些急功近利,他的教育方式也有些问题,但他望子成龙之心,却可窥一斑。

4
  今天是腊月五号,我和妻子就核算起买春联的事情来。从进城那年起,我们过年时,就不再自己写春联了。
  我的毛笔字还没有登堂入室,实在是拿不出门去,儿子对书法也不擅长,而且网上的对联也不算太贵,买来的对联既美观又大方。
  总之,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年时门口张贴的对联也讲究起来。即使是自己写对联,也要找一位对书法有些研究的人来写,可学校的宋校长和史老师都已经退休了,朋友们中间,又没人能写得出如他们一样的好字。我自己写吧?却是有点儿上不得台面。
于是,过年的时候,就少了许多的“年味儿”。

——《齐鲁晚报》百家号2023年1月11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1-12 12: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作者:崔洪国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等到年过完了,我要回校或者回单位上班,娘还是依着我的饮食习惯给我烙好油饼,炸好茄盒,打包好没吃完的饺子,大包小袋给我装满了,送我出来,一步一步,每次都是送出老远,直到我在村外消失在她的视线中,才步履蹒跚地回去,每每想来都满含了思念的泪,泪光中总能看到母亲清瘦的身影和满头的银发。
——题记

  还有不到一周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这段时间,正是在外忙碌的人们赶着回家的日子。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本来人们回家就少,随着到了今年年底疫情逐渐散去,各地陆续放开了来往的政策,有的地方向在外创业打拼的人们喊出了“有钱没钱,没钱过年”的话,高铁、公交、航班也逐渐能够和往常一样自由通达了,原本回家过年还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奢望,这一下子成了大家忽然之间收到的红包和红利,人们奔走相告,有的喜极而泣,有的忙不迭地和家里的老人打电话,发视频,“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一说能够回家过年了,这心情还真得是很急迫呢!
  我是1991年才算真正离开故乡的,那时的过年也真成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一种期盼和等待。回家,过年,其实就是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平坦广阔的鲁北大平原上穿行着,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和绿树花草分割成的大地彩锦,在无边无际绿树的深处就是一个一个错落有致的村庄,掩映在树和花钩织的鲁北大平原多彩屏障中,骑车在那路上飞奔,经过一个村庄,偶尔会有村民赶着地排车,扛着下地的工具,或追着几只家畜从村子的道口出来,再有几只狗在村庄的水湾和圩子墙边吠叫着,蓝天绣着的云朵再放慢了脚步,那一幕真是最美的一幅诗画。那样的场景每周从县城一中骑车回家取干粮的时候,几乎都要看到,熟视无睹也就没有新鲜和新奇之处了,等到离开了故乡去了远方,忽然想起来,故乡的平原和土地竟是那般的芬芳妩媚和夺人心魄,便日复一日地盼望着能够在过年那会回家去看看。
  还有家里的老母亲,没有离开家乡的日子,天天在身边絮絮叨叨,感觉怎么嘱咐也有嘱咐不完交待不尽的事情,在娘的心里,自己是永远走不出的牵挂,是到啥时候也长不大的娃,虽然老人是一片好心,自己有时也感到有些不耐烦,甚至心底会说“我都长大了,这些冷暖的事都知道,不用天天絮叨了。”每周从县城骑车回家,娘还是上下仔细端详,前后左右忙碌着,给自己烙饼、炒萝卜咸菜条,戴着眼睛给自己缝补开了口的内衣,往自己的钱包里塞零钱,每次还要从村里的门市部给自己买上爱吃的桃酥。
  走的时候娘总忘不了嘱咐一声“在学校里该吃吃,该花花,别苦着自己,好好学习,争取考大学”,在高中除了学习,平时出去也少,很少有花钱的地方,自己有时也口里应着,心里也嘀咕娘絮叨,出门骑上车就飞奔而去了。等到离开故乡去了远方,听不到老人家那絮叨和嘱托,恍然间如隔了万水千山的距离,想听的声音那么远又那么近,那么模糊又那么清晰,那种时刻最盼望的就是放假后回家过年,守在娘的身边,让她摸着自己的额头,听她老人家一边忙着,一边问道自己在外面的情景,一边絮叨她在家的那些平淡日子和平凡生活,平淡和平凡那时竟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那般温情和美丽,牢牢地留存在了自己心里和记忆深处。
  上学的时候在烟台,虽然不是相隔山海,但毕竟也是七八百里的路程,去坐一天的公共汽车。过年放假回家,也会和其他同学一起提前抢上火车票,一放假就匆匆赶到烟台火车站,好不容易挤上车,沿途经过桃村、莱阳、潍坊,一路哐当哐当,到临淄下车也得大半天的时间,不像现在坐上高铁一两个小时就能来回了,那时回趟家的确不容易,除了暑假和寒假,平时除了有什么急事和大事,中间很少能回家一趟,就盼着过年放假,回到家与家里的老人和亲人团聚。后来在滨州沾化工作,母亲还在世那几年,每年我都要回到老家那处温暖的平房里,一边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忙忙活活,一边听着她亲切地絮聒唠叨,那时的母亲已经有些忘事,有的话也重复了,但我依旧听得有滋有味。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份团圆,过的是一份亲情,过的是一份念想。常年在外,一年难得有那么几天回家团圆团聚的日子。过年放假回家,先到二叔、三叔和几个哥哥家里去坐坐,家常里短寒暄一番,到了饭点,有时也会串门串到那家就在那家吃顿饭。都是老家的实在亲人,所以到叔叔和哥哥家里也都是实实在在,没有虚头巴脑的礼让。婶子和嫂子也是精心准备,包饺子,溜肉片,小鸡炖蘑菇,年货都备足了,所以一顿饭倒也好准备,吃饭的空,叔叔、哥哥也都会喝杯酒,敞开话匣子,问我烟台的海是不是望不到边,有没有时间到市里去玩,将来毕业后要干啥,谈对象了没有,直到工作后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家过年,工作单位和妻子、女儿又成了饭桌上说不尽的话题。娘也不着急,知道我到叔叔和哥哥家留下吃饭了,就在家自顾着拾拾掇掇忙自己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记得那时不大的村子除了有几位年龄大的已经在东营和广饶退休的老师和机关干部过年回村外,在甘肃敦煌做厨具销售和安装的干哥干嫂也要回来,和我同龄的建军、老根、新军有的在城里上班,有的在东北的长春闯荡,过年那一段也都要回到村里。这些在外工作漂泊的人们回到鲁北的小村庄,不仅带回了一帮人对乡土的思念,带回了外地的干果和土特产,更带回了他们创业打拼城市的故事,对于常年默默无闻的一个村庄而言,无疑是注入了一些新鲜的信息和气息。过年的时候,这些人会在村里聚到一起,说着天南海北,村里人听着陌生的天南海北,过年后等他们又奔向四面八方的广阔天地,村里有不甘寂寞的就跟着去了很远的城市和他乡。这是后话了。村里人在外闯荡的人多了,对于这个村子也是很体面的事情,所以过年这些在外的人们回家过年,在村子里也真的是一道乡人羡慕的风景,也难怪后来有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离开村庄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别样的精彩。
  从二十三到年二十九,回家过年的人们每天都会有一顿饭在村里的大爷二叔家里吃,大爷二叔也愿意和这些在外的人们拉呱听听外面世界的风光和新鲜事。到了年三十年初一,就要在家陪老人家了。我上学和工作后,每年回家过年,也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是到了年三十和年初一,我就在家寸步不离陪伴着母亲。年三十上午母亲就忙中午的菜肴,我们家人口多,我工作后带着妻子女儿回去就要三口人,有时四哥全家中午也要和娘在一起吃饭,娘就乐得忙碌并快乐着。

  年三十中午的菜有炸的丸子,煎的刀鱼,切的猪头肉,炖的排骨,有时也会有个粉皮炒鸡蛋,切盘香肠,满满一桌子。娘从我小时就很晓得我的口味,所以做的饭菜很对我的胃口,咸淡也正适宜,所以一坐下我就垂涎欲滴,母亲就一边忙碌着,一边看着我们笑,偶尔用毛巾擦一下额头的汗。春节那会,天已经转暖了,炒菜烧柴的火又旺,所以一通忙碌下来,娘经常是汗涔涔的,让人看着非常心疼,娘自然是乐得辛苦,看着一大家人围拢在她老人家身边,心里定是甜蜜蜜,美滋滋的。有娘在,是母子血肉亲情;娘不在了,回家是兄弟姊妹亲情,感觉不一样。所以母亲过世之后,我再也没有找到从外地回家陪她老人家过年那种亲情和温暖感了。
  年三十的下午,娘和妻子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饺子和下午上坟的菜肴。到了三四点钟,几个哥哥都要到娘住的院子里,娘就把上坟的菜肴准备齐全了,放在一个紫红色的木制托盘里,中间放了一个酒壶,倒了半壶白酒。父亲在世的时候一直喜欢喝酒,去世后每年过年上坟娘都要准备一壶酒,既是一份对逝去亲人的念想,也是一种说不出的亲情的寄托和祝愿。大哥端了托盘,我们弟兄几个就在后面跟着,先到北坡给上辈的老爷爷老奶奶上了坟,又到南坡给父亲上了坟,磕了头,然后恭恭敬敬地“请竺子”,把去世的先人们请到家里一起过年。回到家,娘已经把饺子包好了,三十晚上包白菜肉的,白菜象征着吉祥发财,年初一早上包萝卜肉的,萝卜似玉,象征着在外的孩子回家了,金玉满堂,子孙满堂,这过年的饺子也是蛮有讲究的。这中间自然是看着母亲下完一锅舀到碗里,端到桌上,每次忙完坐下来,端起碗看着我们吃得喷香,她自己真吃不了多少。
  大年初一到各家拜年的人最多,那时从外地回家过年的人们都要按照年龄和辈分汇聚到村里拜年的人流中,家家户户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请安,问好。我小那会,跟着哥哥们到爷爷奶奶、叔叔婶子那里还有磕头的习惯,磕完头,奶奶和婶子都要从床头的糖果盒里抓出大把的糖和干果分给我们,一圈下来,口袋里满满的,后来拜年不磕头了,但糖果还是有的。我在外上学和工作后,每年的初一随着哥哥们拜完年,就回到家在娘身边,一起帮她干点家务活,陪着她坐在撑子上说说话,有时坐在她身边,老人家拉着我的手,摸过来摸过去,也不知道是不知说啥好,还是有话不想说,我就给老人家按按肩膀,搓搓背,陪她唠唠嗑,一会女儿从外面跑进来,奶奶长奶奶短的说个不停,娘就高兴地合不拢嘴,时光就在那样的欢乐中过去了。当后来知道匆匆的时光带走了欢乐,留下了忧伤,我是多么想再有机会在娘的身边让她摸摸我的手,我给她捶捶肩,揉揉背。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每次过完年离家也是最伤离别,最伤感的时候。上学那会一去就是半年六个月,工作了还好,离家不是太远,有时周末就回去了,实在想念老人家了,就把她接到三百里外的沾化住上一段,那也是一种团圆和团聚。最感怀的就是每次过完年离家,每一天娘都依依不舍,不是戴着眼镜给女儿缝布兜,就是和妻子一起包饺子,擀菜饼,忙完了就拉着我坐在她的旁边,一会说我小时光屁股在村里的西崖四处乱跑的糗事,想起来又说我上高中的那会每周末提前就炒好了咸菜,腌好了香椿等我回家取。等到年过完了,我要回校或者回单位上班,娘还是依着我的饮食习惯给我烙好油饼,炸好茄盒,打包好没吃完的饺子,大包小袋给我装满了,送我出来,一步一步,每次都是送出老远,直到我在村外消失在她的视线中,才步履蹒跚地回去,每每想来都满含了思念的泪,泪光中总能看到母亲清瘦的身影和满头的银发。
  如今多少个年岁过去了,那天在家收拾家务,把2023年的“福”挂上,一看原来的“福”字是2021年的了,去年,也就是2022年春节竟然没有挂,仿佛一眨眼的功夫两年就过去了,再一瞬间,无数个年岁和光阴就过去了。“日暮相关何处是”,母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如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更多是感怀每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那些亲情交流和互动,那是融入血脉和骨子里的,一辈子都无法忘怀。如今,母亲早就不在了,我也再找不到那种在她老人家身边过年的时候,看着她忙得大汗淋漓,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摸着我的手,摸着我的头,我揉着她老人家的肩那些温暖温情的场景了。疫情散尽,无数的人们至少双亲还健在,那份互动的亲情和温情还在,所以不管有钱没钱,一定要回家过年,有娘在,有亲人在,有故乡在,那份过年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齐鲁晚报》百家号2023年1月10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3-1-12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联那些事
作者:冯兴镇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至于春联的起源古已有之,这里不做深远探讨考究。春联在农村的叫法俗称“门对子”,每逢年节,人们总喜欢在巴掌宽的刷着黑漆的木门框上贴上红艳艳的对联,表达着对过年的喜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过年可以没有肉,可以没有新衣服,但一定要贴春联,以示对年的尊重!
  小时候,文化人少,能拿的起毛笔的更少;人们多买了纸张烟墨,去排队到老教师家请写,去到已被摘掉地主成分帽子的家去请写,因为曾经的地主家都请的起私塾,所以大都能识文断字摸笔。
  高手在民间,虽不像今天写毛笔字的有着各级协会的身份,但笔法之娴熟、苍劲、洒脱,被围观的层层大人小孩不由得的“啧,啧啧”称赞喝彩!写的起劲,看的赏心悦目。人们怀着对新年的憧憬向往,激动的无法入眠,往往刚过零时就起来放鞭炮、下饺子、拜年,有的干脆守夜根本就没脱衣入睡;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夜里,走街串巷入户拜年后,该热闹的也热闹了,祝福的话皆已说尽;天开始亮了,各家红彤彤的春联显现出了真面目,人们不由的留足凝神,欣赏点评着各家的门对子;“看这笔的劲道老辣,没有个二十年的功力是写不出的!”“瞧这副写的洒脱,如行云如水”!似乎有把自己肠子都捋顺的通畅之感。人们对春联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春联是大年的一道风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起居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房土院变成了宽敞阔气的混泥土结构的砖板房,涂墙贴瓷豪华起来,高院阔门;原来三寸宽的春联与时俱进,变成了一尺宽的春联才能与现代的房屋匹配;只不过之前的门对子是手写,需要贴在木门框上;现代的几乎全是打印的彩色春联,是贴在大铁门两边的瓷砖上;春联一大,气场的优势立马显现出来。
  春联除了对新年的祝福,对新春的美好愿望,还是可以抒情言志的。老先生书法固然笔力苍劲,风格各有不同,但都是抄对临帖,每年都是熟字老对,不肯创新,更没有原创;印刷的春联更有千篇一律之嫌了,无法彰显个人情怀;我仅有的一点自豪感就是:每年的春联,都是自己根据家庭的变化所感,坚持原创出新,独自书写,绝无类同;你可以怀疑我的书法水平,但不能质疑我坚持原创出新的勇气!

——《齐鲁晚报》百家号2023年1月9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5-3 01:47 , Processed in 0.2459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