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6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7-12-25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文


  从前我每作一篇文,都要先找别人的文章来参考,自己不动脑子,作文简直是七拼八凑。老师在我作文后面批着:“不真实,要用自己的话写。”此后,我就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写真实的事,作文果然有了进步。
  现在,我总结出了几条经验:一、作文切不可乱抄参考资料,而要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感受;二、平时要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想想;三、文章写完后要多修改,一次不够,两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91页~第9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17-12-25 1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三首



作者:[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白话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塞下曲
作者:[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

  白话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出塞
作者:[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

  白话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93页~第9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17-12-26 11: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晚


    在那北方的古旧的大城里,冬天自有它的威严。几个人从茶店中出来,立刻拉起衣领。时间才十点钟,已经路静人稀了。
    风虽然稍稍小了些,寒冷却好象更甚了。冰冻的路面反映着点点灯光,踏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们回去吧。”
    两个向南去了,我们三个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我们只得叫车子。原以为路是冷静的,谁知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冲来了。车夫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待把地名说出,他们就讨价,没等我们还,他们就把价钱一直减下去。“一毛钱。”“四十枚。”“三十六枚。”“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说就是三十枚,要三辆。那第一个开口的立刻嚷着是他先讲好的,另外两个也争着附和。这样说定了,我就走近第一个车夫。虽然衣领遮蔽了我半部的脸,我的眼睛还能     清楚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把车把放下了,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您请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他,也没有移动我的脚。
    他好象知道了,就朝我说:“您放心,准保没错儿,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啦,拉了二年半的车。”这显然是不确实的,看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去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我说。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大概由于过度的寒冷,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在阴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那瘦小的脸。他的身子又显得那么单薄,象是还害着病的样子。“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话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冲到我面前,可是我并不就上去,我从衣     袋内掏出一些钱,给了那个失望的车夫。“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子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我加上解释。
    “我二十八啦!我的年纪一点儿也不小,我的家里人都看我不小,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我拿你的钱?我是卖力气赚钱的!”他说完,什么也不顾,径自掉头去了。
    我站在那里,象呆了一样。我的两个友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我一个人还站在那里。我觉得十分孤独,我觉得我只是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许也不懂得我。他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我错了吗?握着铜元伸在冷空里的手觉得有些僵了,我只得缩回来。
    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严酷而怀恨的眼光里。
    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00页~第10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17-12-26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文


    许多人在童年时代都经常爱问:“为什么?”天上的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地上的水为什么不往高处流?人为什么会生病?植物为什么会开花?收音机为什么会唱歌?……真是问不完的“为什么”。
    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这样。别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他总要问个“为什么”。邻居把他看成怪人,老师说他是个爱“捣乱”的孩子,但是他一直没丢掉好问“为什么”的习惯。为了找到“为什么”的答案,他不断实验,后来成为有一千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
    有的同学不爱动脑筋,让他提问题,他提不出来,怎么办呢?这就要自觉地锻炼,学会提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自己先想一想,该怎样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向别人请教。别人帮助解决了,还要想清楚,人家是怎样解决的,我懂得了什么。
    看书也是这样。我们读一篇文章,懂得它的主要内容了,就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打算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为什么有的地方说得那样详细,说得对不对,等等。如果这样想了,你就对文章的意思懂得更深刻,更透彻,会变得更聪明。不爱动脑筋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学问的。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10页~第11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17-12-26 11: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鹌鹑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时候我才十岁。
    那是个夏天,我跟父亲住在一个田庄里。田庄周围好几里都是草原。附近没有树林子也没有河,只有一些不深的长满了灌木的地沟,象绿色的长蛇一样分割平坦的草原。
    我父亲是个打猎迷。只要家务不忙,天气又好,他就拿起猎枪,背上独袋,唤来他那只老猎狗,出去打沙鸡和鹌鹑。
    有一回,我跟父亲去打猎。那时候沙鸡还小,父亲不想打它们,就到麦地旁边的小橡树丛里,这种地方常常有鹌鹑。那里的草不好割,好久没动过了,长得很旺。
    忽然间,猎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父亲叫了一声:“抓住它!”就在猎狗的鼻子下面,一只鹌鹑跳起来飞走了。可是它飞得很奇怪:翻着跟斗,转来转去,又落到地上,好象受了伤,或者翅膀坏了。猎狗拼命去追它……如果它好好地飞走了,猎狗是不会怎么追的。父亲没法开枪,他怕打伤了狗。我猛一看,猎狗已经扑了上去——一口咬住了鹌鹑,叼回来交给父亲。父亲接过鹌鹑,把它肚子朝天放在掌心上。
    “怎么啦,”我跳了起来,“它早就受了伤吗?”
    “没有,”父亲回答说,“它本来没受伤。准是附近有它的一窝小鹌鹑,它有意装作受了伤,引狗去捉它。”
    “它为什么这样做呢?”我问。
    “为了引狗离开它那些小鹌鹑。把狗引走以后它就飞走了。可是这一回它装得过了头,没想到给逮住了。”
    “那么它本来没有受伤。”我说。
    “可这一回,它活不了啦!咱们的猎狗准是用牙咬了它。”
    我靠近去看鹌鹑。它在父亲的掌心里一动不动,耷拉着小小的头,用一只褪色的小眼睛斜看着我。我忽然非常可怜它!我觉得它在看着我,并且想:“为什么我应该死呢?为什么?我是尽我做母亲的责任,我尽力把狗引开,好让我那些孩子得救。结果我完了!我真可怜啊!真可怜!这是不公平的!不公平!”
    “爸爸!”我说,“也许它不会死……”我想摸一摸鹌鹑。
    可是父亲说:“不行了!你瞧,它腿伸直了,全身哆嗦,眼睛就要闭上了。”
    果然如此,鹌鹑的眼睛闭上了。我大哭起来。
    “你哭什么?”父亲笑着问。
    “我可怜它,”我说,“它是个好妈妈。可是咱们的狗把它咬死了!这是不公平的!”
    “它想耍滑头,”父亲说,“只是耍不过咱们的猎狗。”
    “咱们的猎狗真坏!”我心里想。这一回我觉得父亲也不好,我说:“这不是什么耍滑头,这是对孩子的爱。它不得不假装受伤来救自己的孩子,多么勇敢的妈妈!”
    父亲想把鹌鹑塞进猎袋。我把它要过来,小心地托在两个手掌中间,向它吹气……它会不会醒过来呢?可是它眼睛还是紧闭着。
    “没用了,孩子,”父亲说,“你弄不活它,你摇一摇看,它的脑袋直晃荡。”
    我轻轻地把它的嘴抬起来,可一放手,脑袋又耷拉下来了。
    “你还在可怜它?”父亲问我。
    “现在谁喂它的孩子呢?”我反问。
    父亲看看我,“别担心,”他说,“它们的爸爸,会喂它们的。等一等,”他加上一句,“猎狗怎么又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那不是鹌鹑窝吗?是鹌鹑窝!”
    真的……离猎狗的嘴两步远,在草上紧紧地并排躺着四只小鹌鹑。它们你挤我,我挤你,个个伸长了脖子,急促地喘着气……象是哆嗦着。它们羽毛已经丰满,绒毛已经褪掉了,只是尾巴还很短。
    “爸爸,爸爸!”我拼命地叫。“把猎狗给叫回来!它要把它们也咬死的!”
    父亲叫住了猎狗,带它走到一边,坐在小树丛底下吃早饭。我不想吃,留在鹌鹑窝旁边。我掏出一块干净的手帕,把死了的母鹌鹑放在上面。
    “没妈妈的孩子,看看吧,这是你们的妈妈!它为了你们,把自己的生命牺牲了!”
    小鹌鹑身子还在发抖,还在急促地喘气。
    我走到父亲身旁,问他:“这只鹌鹑,您能送给我吗?”
    “好吧。可你要它干什么呢?”
    “我想把它埋了!”
    “埋了?”
    “对。埋在它的窝旁边。把您的小刀给我,我要挖个坑,做个小坟。”
    父亲很惊讶,他问:“让那些小鹌鹑到它的坟上去吗?”
    “不,”我回答说,“可我……想这样,想让它在自己的窝旁边安眠!”
    父亲一句话也没说,掏出小刀给了我。我马上挖了个小坑,亲亲鹌鹑的胸口,把它放到小坑里,填上土,堆得圆圆的,高高的。
    我和父亲渐渐走远了,可是我一直回头望,想多看一眼那埋着母鹌鹑的小坟。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03页~第10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17-12-27 1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的工作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给他审阅。
    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到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设备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了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我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了起来,站起来的时候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象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39页~第14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17-12-27 1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尔文和进化论


    十九世纪以前,欧洲人以为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上帝造的,人也是上帝造的。上帝把各种生物造成什么样子,就永远是什么样子,不可能有丝毫改变。后来,博物学家达尔文用大量的事实证,所有的生物都不是自古以来就是现在的样子,现在的生物都是从古代的生物变化来的。在漫长的年代里,简单的生物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低级的生物逐渐演变成高级的生物,这种现象叫做进化。
    达尔文一八〇九年出生在英国。他从小就爱好研究自然,喜欢收集植物和昆虫的标本,喜欢打猎和旅行。在学校里,他学到许多自然科学知道,特别是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知识。
    大学毕业以后,达尔文作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次旅行经过五年时间。在旅行中,他调查研究了所经过的海岸和岛屿上的动植物,看到了许多生物进化的事实。例如在南美洲,他看到那里的动物,如食蚁兽等,和古代动物的化石很相似,就想到现代生物与古代生物有密切联系。事实表明,现代的生物是从古代的祖先演变过来的。在这次旅行中,他逐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
    达尔文回国以后,苦心研究生物起源问题。他整理了旅行中积累的材料,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还结交了有经验的动物饲养家和植物栽培家,研究了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各种品种,进一步证实了生物的进化。许多不同品种的马,都是由同一种野生的马进化而来的。人类饲养马有一定的目的,有的为了骑乘,有的为了拉车,在一代又一代的小马中,分别选择合于目的的来饲养,结果就培育出各种品种的马,骑乘的马跑得很快,拉车的马力气很大。现代各种各样的家畜、家禽,各种品种的农作物,都经过了人的选择和培养。
    达尔文又研究了人类起源问题。他收集了许多材料,根据这些材料指出:人体构造跟猿猴最相似,但是又比猿猴高级。人脑的皱纹比猿猴脑的皱纹复杂,人有思想和语言,能够制造工具进行劳动。人是由古代的猿猴进化来的。
    一八五九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了。这部著作系统地说明了达尔文研究了二十年的进化论学说。新的学说遭到宗教界和反动学者的激烈反对。一八六〇年,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一场大论战。牛津大学的主教主持这场辨认,他硬说人和一切生物都是上帝造的。他讽刺达尔文和拥护进化论的人说:“你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猿猴,不觉得可耻吗?”一位青年教授驳斥他的谬论:“认猿猴是祖先的人并没有什么可耻,凭诡辩抹煞科学真理的人才真正可耻。”
    进化论建立了人类对生物界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者把它称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16页~第11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17-12-28 12: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二百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一九〇五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在那里修筑铁路,他们认为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打两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他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12页~第11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17-12-28 12: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彩色的翅膀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探亲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这种沉闷的空气,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装得挺认真,“快公开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
    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帝,垒出一块一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各种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一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上。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在生产队当过副队长,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用人工授了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风雨,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一股甜丝丝的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下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儿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接着他告诉我,晚饭以前,已经把纸箱子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过也难说,它们未必象我们战士这么自觉。岛上的环境和条件,比大陆上差得多苦得多,它们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也得来一番改造。”
    第二天我醒来,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48页~第15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2017-12-28 12: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株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就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他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 ,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他确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而且也更常常怀疑起自己的眼睛:该不是眼睛有什么毛病吧,为什么看来很近走起来却这么远?
    这次又是这样,他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嘣”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象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象突然变得崎岖不平了。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他曾经走过大渡河两岸的重重山峦,走过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
    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道:“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
    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娕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两个人管吃这种野菜叶子叫做“增加营养”。
    好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
    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
    王吉文连忙凑近去,亲切地问道:“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枝步枪,接着说:“同志,请你把这枝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了绑腿。
    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凭他做了两年指导员的经验,他知道,有的战士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特别是看来陷入绝境的时候,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他象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人影近了,还有一匹马。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枝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
    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道:“为什么不走?”
    “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
    他知道师长是个严厉的人,不由得有些心慌。
    “背上他走!”
    “我,我已经背了一个……”
    “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
    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起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思索着这个似乎不近情理的命令,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面前很快又闪现了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
    “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     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
    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 泥水也好象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指导员,你怎么啦?”黄元庆问。
    “没有什么。”王吉文回答,慌忙放下捂着伤口的手,扭头望了黄元庆一眼。
    黄元庆却看见了,立刻惊叫起来:“指导员,放下我!你……”
    “别说话!”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的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他们俩一边爬,一面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看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象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快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第142页~第14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5-7 01:19 , Processed in 0.1952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