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5

[复制链接]
153#
发表于 2019-8-29 23:5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0-11-3 17:48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9-3 18:41
黄继光
    一九五二年十月,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 ...

     小学生课外阅读
    “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报道[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访谈录(63)]
上甘岭战役,我打出190发炮弹
——记志愿军“神炮手”周继成
作者:谢佼(参考消息报社记者)

    身着精心保存的那身志愿军军服,胸前勋章叮当作响,举手敬礼时,曾获得“神炮手”称号的周继成老人完全不像88岁模样,喊起发炮口令,更是威风八面。
    “我先后参加战斗78次,歼敌150多人,摧毁坦克4辆、装甲车和汽车25辆,消灭地堡25个。特别在上甘岭战役,我亲手打出190发炮弹。那门无后坐力炮,战后被有关部门收藏!”他说。

整天都在琢磨无后坐力炮
    出生在四川乐山的周继成对侵略者格外仇恨——他7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只好跟着四舅过活;;日军轰炸乐山时,四舅被炸死;他从此游荡街头,乞讨要饭、当童工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家卫国,他于1950年参军入伍。
    1951年6月周继成随军入朝作战,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机炮连。他因为能吃苦、力气大,被战友们喊作“小黄牛”。第五次战役后,为加强步兵的战斗力,每个营新装备三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周继成担任副班长、瞄准手。
    周继成告诉记者,要发挥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就必须做到五快。一是用炮要快;二是选择阵地要快;三是瞄准目标要快;四是射击要快;五是转移阵地要快。经过上百次的刻苦练习,周继成掌握了无后坐力炮的技术性能,特别改进性地掌握了用肩膀做炮架,三次打靶九发九中。
    “那时整天都在琢磨无后坐力炮,吃饭也是想着它,做梦也是想着它,熟悉到就跟长在自己身上一样。我的肩膀就是炮架!”周继成感慨地说。

“打不掉坦克我就不叫‘小黄牛’”
    1952年6月,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战。135团坚守在上甘岭,6连连长万福来布置,无后坐力炮的任务是摧毁敌人的坦克、汽车等目标。战友通信员黄继光为周继成带路寻找任务目标,来到最靠近敌人的一排阵地,看到美军坦克仗着自己“壳子厚打不透”,每天开到志愿军阵地前耀武扬威,充当广播车进行反动宣传。
    周继成说:“保证把敌人广播车打掉!”黄继光问:“你怎么打?”因为阵地距美军坦克约1500米,而当时无后坐力炮有效射程只有1000米。周继成说:“我隐蔽靠近攻击这个铁乌龟。”太危险了,领导在犹豫,周继成勇敢地请战说:“敌人胆子小,不敢出来。打不掉坦克我就不叫‘小黄牛’,就是牺牲了我也是光荣的!”
    周继成带着两名战士背着炮弹,连夜潜伏到敌军阵地前500米的山沟里。敌人的探照灯来回在他们的头顶上扫过,他们沉住气,一动不动。天亮了,敌人又开动坦克轰隆隆地向前推进。700米、600米、500米……
    说时迟那时快,周继成站起身来,对准当头的坦克就是一炮轰过去,正中坦克油箱,将它击毁;跟着又打掉最后一辆坦克,中间那辆坦克进退不得,被周继成瞄准打断履带,炸死10多个敌人!
    攻击得手后,周继成迅速带着战士们翻身滚进草丛。顷刻间,美军无数炮弹落在了刚刚的攻击点,我军火力也立刻强力支援,接应周继成等人。周继成和战士们一直在炮火中潜伏到深夜,才艰难地从敌人阵地前安全返回我军坑道。

“黄继光就像是我的亲弟兄啊!”
    1952年9月20日,敌军车队向上甘岭运送兵力,上级命令各连组织火力消灭敌人。周继成带领小组摸到阵地前。天一亮,敌人出动。迎着开过来的装甲车队,周继成冷静地一炮过去,正中敌军装甲车,装甲车瘫痪堵住了车队。紧接着周继成又击中第二辆敌车油箱。敌军机枪扫射,战友不断负伤,周继成连打两发炮,炸毁了汽车两辆,炸死成片的敌人。敌人立刻报复,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我军阵地,我军全团火力猛烈还击,压制住了敌人。此战毙敌100余人,击毁敌车10余辆。
    很快上甘岭战役在10月打响。部队首长亲临五圣山做指示,要不怕流血牺牲,英雄歼灭敌人,坚守住阵地,一寸土地也不能丢,负重伤不叫喊,人在阵地在,立大功见毛主席!
    战斗很激烈,美军飞机在上空扔炸弹、汽油弹、照明弹。大炮、坦克向我阵地狂轰滥炸,机枪不停扫射。
    1952年10月20日天亮前,连长万福来命令周继成去掩护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炸敌人地堡。周继成用炮摧毁了敌人的三个火力点。吴三羊在炸地堡中牺牲,肖登良负重任埋在了弹坑里,黄继光也负了重任。但最后一个地堡位置很难打,敌人的火舌不停地向我冲锋部队扫射。
    “在最关键的时刻,黄继光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敌军地堡的机枪,我的眼泪止不住流,黄继光就像是我的亲弟兄啊!他曾经冒着枪林弹雨给我送压缩饼干到阵地上。我一定要守住阵地给他报仇!”周继成说。
    在随后歼灭反攻敌人的过程中,周继成左额中了弹片,左眼被血粘住,他流着血和敌人战斗。弹药打光了,他和战友们就从敌人的尸体上抓起武器继续战斗。一夜激战,他们打退敌人7次进攻,歼灭敌人300多人。全班12人,牺牲9人,重伤3人。
    退役后他返回乐山老家,成为一名基层供销社干部。1992年退休后,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战事。他的志愿军军服洗得发白,每逢重大节日就穿在身上。“这是我毕生的纪念。我要让孩子们明白,没有当年的抗美援朝,就没有今天祖国的和平!”他说。

——摘自2020年11月1日(第22541期)《参考消息》第5版
༺༻༺༻༺༻༺༻༺༻༺༻༺༻༺༻༺༻༺༻༺༻༺༻༺༻༺༻༺༻༺༻
    周继成1932年11月生,四川乐山市市中区人;1951年6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炮兵训练队长和师炮兵司令部参谋,先后被志愿军党委记一等功,被15军授予“神炮手”称号并记一等功,被军、师、团奖励11次,获抗美援朝奖章、中朝友谊奖章、老战士英雄勋章;1971年5月退役后任乐山市苏稽镇供销社副主任,1992年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9-8-27 15:4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0-11-3 00:34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9-3 18:41
黄继光
    一九五二年十月,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 ...

     小学生课外阅读
  “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报道[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访谈录(45)]
“黄继光一直激励着我”
——记志愿军炮兵宋国青
作者:李铮(参考消息报社记者)

    89岁的宋国青老人因腿伤,走路已经不是很利落了,但只要一提起抗美援朝,他顿时挺直腰板来了精神,一下子又回到70年前装弹、瞄准、发射的炮兵岁月。“一炮接一炮,一直要把美国兵打服。”老战士狠狠地说。

让美军尝尝炮弹的滋味
    1947年入伍参军的宋国青,入朝作战前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1950年,宋 国青所在的部队集结到东北边境,这位19岁的年轻老兵清楚,随时有大仗要打。
    “在东北整训时,首长和我们说,美国要是不打咱们,咱们也不打他。美国要是真敢打过来,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乱来。”宋国青说,当时部队士气都很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都打跑了,大家也不怕和美国兵较量。
    终于得到了入朝作战的命令。“那时已不能走炸毁的鸭绿江大桥了,我们的部队是从浮桥过江的。为保证安全,大家拉开距离,全程匍匐前进。”宋 国青说,“大家都知道,这一去有太多危险,但我们仍然高声歌唱。”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哼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宋国青经历了大小十多次战役,在头几次交手时,美军的精良装备确实让人措手不及。宋国青说:“美国的飞机多到数不清,而我们炮兵最怕自己的位置暴露。一旦大炮的位置被美军侦察到,大炮和炮兵都很难逃脱美国空军的轰炸。”
    而随着炮兵装备逐步改善,他们打得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刚开始用的是缴获的日本炮,打得近。后来用上了苏联的榴弹炮,这家伙打得远。指挥所给我们下达方位命令,我们就拼命装弹,拼命打。让美国兵尝尝这炮弹的滋味。”宋国青说。

印象最深的是部队旗手
    “我上!我上!”每次大战前,这是所有连队喊得最响的一句话。宋国青说:“战士们都知道,我上,就代表着牺牲。但这仍是所有战士唯一的选择。”
    最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宋国青所在的部队就在距离上甘岭15里的炮兵阵地。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壮烈牺牲的事迹,让战友们深深敬佩。
    宋国青说:“我们连长说,黄继光这一堵,让部队少伤亡上千人。他那句‘听胜利的消息吧!’一直激励着我们好好打、狠狠打。”
    炮兵阵地多在坡地高处,主要任务是全力替步兵扫清前进的火力障碍,帮助他们少受损失夺取阵地。宋国青回忆说:“20多年前一次报告会上,我们两个做报告的老兵互不认识,但当我说到上甘岭战役时,他问我部队番号。我说,5068,他一把就抱住我说:‘你们就在我们部队边上,我是步兵,你们可帮了我们不少。’”
    宋国青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都胜利了。“一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二是我们不怕死。志愿军战士你一个姓,我一个姓,但都是一条心,就是往上冲,消灭美国兵。”讲到志愿军胜利的原因,宋国青说自己没文化讲不出大道理,战友们有的有名字,是战斗英雄,更多的连名都没留下就牺牲在朝鲜,但所有人思想是一致的,誓死保家卫国。
    说到不怕死,给宋国青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部队的旗手。宋老说:“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在部队就在。所以,每个部队的旗手都非常珍惜这个岗位。旗手也是最危险的,第一个旗手倒下来,下一个接着把旗扛起来。再倒下,下一个再扛起来。这就是志愿军的军魂。”

当兵打好仗务农种好粮
    战场上无所畏惧的宋国青最不愿回忆的就是每次战斗后的总结大会。他说:“打仗就有流血牺牲,冲锋的时候没觉得什么,但总结会听到牺牲战友的名字,大家常常哭成一团。我们炮兵牺牲的没有步兵多,但整个连也有40多人没回来。”
    1957年,宋国青从朝鲜回国。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脱下军装就回乡务农了,一直到2003年入住阜新市光荣院安享晚年。
    宋国青说:“当兵之前我就是农民,胜利了我还想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活。啥要求也没有,比起在朝鲜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就是幸福。”
    炮弹打得准的宋国青,种地也是一把好手。他说:“当兵就打好仗,当农民就种好粮食。有了就雪水吃炒面的经历就会珍惜粮食。我们在战场时,如果没有后方的粮食,我们这些兵都得饿死在前线。”
    2003年刚到光荣院时,宋国青总爱干活。工作人员说,宋老歇一歇吧。他总是说:“人不能歇,歇下来精气神就没了。”
    几十年来,宋国青老人经常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讲朝鲜战场的经历,讲黄继光对自己的激励。
    他说:“今天的好生活,就是用上辈年轻人的命换来的。我们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跟党走。”

——摘自2020年10月17日(第22526期)《参考消息》第5版
༺༻༺༻༺༻༺༻༺༻༺༻༺༻༺༻༺༻༺༻༺༻༺༻༺༻༺༻༺༻༺༻
    宋国青1931年3月出生,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5068部队炮兵连二炮手,获“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纪念章和“朝鲜政府赠祖国解放战争”纪念章;1953年参加朝鲜战后建设;1957年回国并光荣复员;2003年6月,入住阜新市光荣院安享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19-8-27 15:3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4-20 16:07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9-1 14:38
列宁怎样作文
    列宁在中学里学习,功课很好,各科成绩都是五分,年年得到一等奖。他十七岁中学毕业的时 ...

     小学生课外阅读
      连环画《象爱护自己的眼珠》(选自1983年11月第十一期《连环画报》):https://yiyouliao.com/api-server ... 699C71B9B0242BDA34C————————————————————————————————————————————————
  上述链接已失效,为了不使大家失望,现发布一篇与列宁有关的文章。


列宁在苏黎世的时候
作者:王纬

  苏黎世是瑞士的第一大城市,我不只一次地到这里来采访过。它吸引我的不是繁华的闹市或湖畔的风光,而是列宁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故居。
  每当我走过老城那条狭窄的、两面排列着小作坊的布里格尔街时,我总是沉浸在一种遐想里。由于岁月的消逝,那些小间的作坊的地基已经下沉,因而显得更加古老。当年流亡在瑞士的列宁就住在附近一家鞋匠的家里,他几乎每天从不间断地从这条狭窄的小街到不远的中央图书馆或社会档案馆去。列宁在那里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光辉著作。他还在那里收集了后来写《国家与革命》的材料。
  我们在访问社会档案馆时,看到列宁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他在写作过程中把理论同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际紧密相联系的作风和精神,非常感动,也深受教育。
  社会档案馆的负责人为我们找出了列宁为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阅读过的近四百本书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英国霍布森的《帝国主义》、《法兰西内战》、《俄国扩张主义政策》、《沙俄帝国主义》、《刚果殖民地》、《北美工人教育》以及黑格尔的哲学著作、考茨基的《新时代》,还有大量关于亚洲、拉丁美洲工人阶级情况的著作。列宁从《帝国主义丛刊》中摘录了许多材料。
  我们翻开社会档案馆收集的列宁当年看过的这些书籍,发现许多书上有他写的批评或铅笔划的着重点。他在《俄国扩张主义政策》有关俄国掠夺蒙古的段落上作了眉批。他还在另一处写道:“中国强大起来后就要反对俄国的扩张主义。”这是多么深刻的警句呵!
  列宁在这里不仅认真而勤奋地读了近四百本书,他还十分关注当时欧洲各国的形势,这对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更为重要。为此,他还经常到另一个协会阅览室去翻阅从英、法、俄、德、奥等国来的报刊,以便了解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大战的形势。报刊阅览室的陈设还和当年一样。就在这简朴、洁净的阅览室里,列宁思考着关系整个工人阶级前途的理论问题。列宁使用过的桌椅虽然空着,但它深深地引起人们的怀念。
  列宁学习研究的勤奋,可以从克鲁普斯卡娅下面一段回忆中看出:“一九一六年秋天和一九一七年初,伊里奇集中全副精力从事理论工作。他尽量利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他每天正九点到图书馆,一直坐到十二点,十二点十分正回到家里。午饭后再到图书馆去,一直坐到下午六点。……每星期四午饭以后,图书馆停止开放,我们就到苏黎世别尔格山去,……在树林子深处有一块我们心爱的地方,那里没有人,伊里奇躺在草地上就专心地读起书来。”
  从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录中,我们知道列宁赞扬过瑞士的图书馆工作。列宁在给他母亲和姊姊玛丽亚·伊里尼奇娜的信中经常提到:“这里的图书馆很好”;“苏黎世的图书馆较好,工作起来比较方便。”据克鲁普斯卡娅一九三二年回忆,列宁曾设想在革命后如何整理俄国的图书馆事业。
  我们从一九一四~一九一七年的登记本上找到列宁第一次借书登记。当时他用的身份是记者,大概因为他在瑞士办《火星报》的原因吧。社会档案馆的负责人为我们找出了列宁在一九一六年二月十九日填写的一张菊黄色的借书证。借书证上列宁签名是“乌里扬诺夫·弗拉基米尔”。在这里还看到列宁给档案馆要求延期还书的一张纸片。
  苏黎世在十九世纪末是瑞士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中心。列宁在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同时,在俄国、瑞士、德国、意大利革命者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常到苏黎世的“人民之家”和“国际工人俱乐部”这些俄国与瑞士民主党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去,在那里作报告、开讨论会。一九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列宁离开瑞士前夕,在“人民之家”作了《俄国革命的重要性和它的任务》的报告。当我们在一九七六年访问“人民之家”时,那里正在举办一个介绍中国的展览。虽然那天下着雨,但参观展览的人不少。这里展出了中国出版的一些德文版的列宁著作。
  在离苏黎世新市场不远的斯第拉剧院街五号有一座古老的楼房,原来是制鞋的手工作坊,曾经是“共产主义同盟”集会和活动的地方,二十世纪初成了工人夜校联合会会址。在这幢老楼房的屋檐上现在还有一双大鞋的标志和一个古老的铁杆吊灯。瑞士朋友们对我们说,列宁当年经常来这里同许多革命者接触,发表演说。也正是在这里,他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分子作过斗争。有一次列宁在这里同托洛茨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列宁的活动当然会引起苏黎世警察当局的注意。但是在革命者的掩护下,警察当局对乌里扬诺夫这个人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看到一份警察局的档案,列宁向苏黎世警察局申请居留表上写道:“我正在写书,我将工作几个月,希望利用苏黎世的图书馆”。苏黎世警察局写过一个报告说:乌里扬诺夫。职业律师。常去图书馆看书。按月交纳二十四法郎的房租,交租准时,从未欠过账,收入不清楚。
  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离苏黎世回国,瑞士社会民主党书记普拉廷护送列宁经德国、芬兰直到俄国边境。列宁在离开瑞士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他在这封信的结尾写道:“正在开始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万岁!”过了几个月,随着他的归来,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就燃遍了整个俄国,照亮了欧洲和全世界。

——摘自1978年1月18日一期(第10783号)《人民日报》第六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19-8-18 23:0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3-4-16 15:04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8-2 17:06
我的弟弟
    一九四一年,我的爸爸妈妈和只有八个月的弟弟,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跟着妈妈住在 ...

小学生课外阅读  【连环画《小萝卜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https://yiyouliao.com/api-server/rss/xiaomi/item/II0097VDP381EM1.html?=ref=browser news&mibusinessId=miuibrowser&s=mb&itemtype=news&docid=netease II0097VDP381EM1&env=production&version=2&cp=cn-netease-youliao-browser& miui bottom bar=comment&cateCode=rec&category=%E6%96%87%E5%8C%96&traceId=8581521527AF8D3D678255EAF660D3C7&ctype=%E6%96%87%E5%8C%96
༺༻༺༻༺༻༺༻༺༻༺༻༺༻༺༻༺༻༺༻༺༻༺༻༺༻༺༻༺༻༺༻
  另一篇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报道。
༺༻༺༻༺༻༺༻༺༻༺༻༺༻༺༻༺༻༺༻༺༻༺༻༺༻༺༻༺༻༺༻
“小萝卜头”被害处旧址重新开放

  【新华社重庆2021年5月31日电】(记者周文冲) 记者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获悉,经过近4个月的封闭修缮,包括“小萝卜头”一家关押处和被害处等革命遗迹的白公馆看守所旧址、松林坡文物遗址区于31日重新对外开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公馆看守所旧址位于重庆歌乐山山腰。松林坡位于白公馆看守所后山,因松树遍布而得名,在重庆解放前夕,曾是屠杀革命者的刑场。
  此次白公馆看守所旧址重新布展,使用照片112张、实物46件,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采用颜料手绘、效果灯烘托等方式,还原了当时牢房和刑讯洞的效果。同时,展览中还重点展出了陈然等狱中革命志士绣的“五星红旗”、黄显声殉难时身穿的皮背心等展品。
  在重新开放的松林坡文物遗址区,推出了“高扬旗帜济苍生——罗世文、车耀先烈士革命事迹展”“千古功臣——杨虎城将军事迹展”等专题陈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19-8-16 15:0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6-3 13:31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8-2 16:58
“你们想错了”
一九三五年一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东北部的山区,被国民党反动派包 ...

     连环画《方志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https://yiyouliao.com/api-server ... 6CD66C63D5DDC0CD0C4

  上述链接已失效。为了不使大家失望,现上传一篇与方志敏烈士相关的纪念文章。
༺༻༺༻༺༻༺༻༺༻༺༻༺༻༺༻༺༻༺༻༺༻༺༻༺༻༺༻༺༻༺༻
方志敏狱中文稿《遗信》的几点考证
作者:刘明钢

  方志敏狱中文稿中有一书信,没有收信人的姓名,故收入《方志敏文集》时,编者加了个标题:《遗信》。该信很短,只有400余字。对于《遗信》,党史界有些研究成果,考证了是写给谁的以及写信时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推敲、有待考证、有待探索。
  问题一:方志敏在“介绍信”里都写了什么?
  《遗信》开头写道:“为防备敌人突然提我出去枪毙,故我将你的介绍信写好了。是写给我党的中央,内容是说明我在狱中所做的事,所写的文稿,与你的关系,你的过去和现在同情革命帮助革命的事实。由你答应交稿与中央,请中央派人来与你接洽等情。”
那么,《遗信》中提到的这封给中央的“介绍信”究竟写了些什么?
  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全集》,在《方志敏文集》的基础上增添了二十三篇新近发现和首次发表的历史文献,其中《给党中央的信》是唯一一篇新增的狱中文稿。这篇写于1935年6月11日的文稿披露了许多新的史料,对破解狱中文稿之谜大有裨益。然而在此之前,即使是研究人员也很少有人看到该信的全文。
  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方志敏对胡罟人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写道:“胡罟人原是国民党的一个官僚,但他倾向革命,故在狱中给了我一些帮助。我曾与他谈了不少的话,并写了许多信给他,他表示很坚决而且诚恳。他愿意站在党的同情者的立场,接受党的指导……他共有房地产值十万元,愿意拿出大部分来帮助革命。我告诉他来沪开印刷所,办杂志,鼓吹革命。请中央派一个同志去领导他。只要领导得好,他是可以替党做不少的工作。他与他的妻的思想,还需中央给以训练!他交游甚广,干谍报、兵运,救济被难同志等工作都可以做。”
  经专家考证,胡罟人即胡逸民,浙江永康人。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官至中央政府监狱典狱长。因官场倾轧,被囚禁在南昌军法处看守所的优待号。鉴于胡的特殊背景,狱方对他监管很宽松,有一定的行动自由,所以,他经常到方志敏的囚室聊天,竟成为方的挚友。
  将以上两段史料加以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给党中央的信》就是方志敏给胡逸民写的“介绍信”。
  问题二:《遗信》为什么不写上下款?
  一般书信开头有称谓,下面有署名,还要写上日期。而这些《遗信》都没有。为什么?
  方志敏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我曾与他谈了不少的话,并写了许多信给他,他表示很坚决而且诚恳。”为了争取胡逸民,方志敏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与他谈了不少的话”,而且“写了许多信”,《遗信》就是许多信中的一封。由于不需要邮递投送,所以不需要信封,也不需要写上下款。而且,由于写信与谈话在内容上是衔接的,因此日期也可省略。
  问题三:为什么称赞“她”还算是“一个难得的佼佼者”?
  《遗信》写道:“就是你的夫人,现在也表示缺乏勇气,当然她还算是她们之群中一个难得的佼佼者。”《遗信》中所谓“你的夫人”,是指胡逸民的夫人向影心。她参与了方志敏狱中文稿的传送。
  《遗信》收信人胡逸民有着复杂的历史经历,但在传送方志敏狱中文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胡逸民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夫人经常带些吃的东西来探望我,我也拿些给方志敏。我介绍夫人与方志敏认识。有一天,方志敏试探性地问我,能否为他捎一封信,我满口答应,保证由我夫人送到。第一封信的任务完成,他对我更加信任了。”
  笔者认为,胡逸民夫人送出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党中央的信》,理由如下:其一,在方志敏写给党组织的所有狱中文稿中,只有《给党中央的信》是信,其余都是文章,因此送出的“第一封信”非它莫属。其二,要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必须有“介绍信”,以获取信任。如今很多文章谈到,是高家骏通过女友送出了第一批文稿。但是,方志敏给胡逸民写好了“介绍信”,却委托高家骏第一次送信,从逻辑上说不通;而且,先送文稿,后送“介绍信”也不合情理。其三,《给党中央的信》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与其他文稿相比,《给党中央的信》最为紧迫,因为它关乎越狱计划能否得以实施。方志敏策划越狱已久,并认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大;而越狱的前提条件就是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取得外援。因此,给中央送信刻不容缓。如果方志敏有机会送出文稿,那么送出的第一篇一定是《给党中央的信》。
  这次传送很顺利,向影心很快返回南昌复命。终于与上海党组织建立起便捷、可靠的联系,方志敏异常高兴。胡逸民写道:“第一封信的任务完成,他对我更加信任了”。
  一个女流之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人将信件送到上海,成功地交给党组织,其中的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向影心返回南昌后,向方志敏讲述送信的经过,获得很高的评价。所以,方志敏《遗信》写道:“她还算是她们之群中一个难得的佼佼者。”
  问题四:为什么写这封《遗信》?
  方志敏写这封信有两个目的:一是告诉胡逸民已经为他写了“介绍信”。虽然,胡逸民派夫人成功地送出“第一封信”,但是,胡并不知道信的内容。方志敏写这封信就是告诉胡逸民,成功送出的“第一封信”就是“介绍信”;关于送文稿之事,已经与地下党联系好了。二是提醒、劝勉胡逸民信守诺言。方志敏写道:“请你记住你对我的诺言,无论如何。你要将我的文稿送去。万不能听人打破嘴而毁约!”
  问题五:《遗信》如何送到了党组织手中?
  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方志敏还写道:“这些文稿,都寄存胡罟人君处保藏着,他答应在他出狱后,送交中央。”这条史料说明两点:其一,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方志敏已经将文稿交由胡逸民保管,大概是写完一篇就交一篇,以确保文稿的安全。其二,方志敏指望胡逸民出狱时能将文稿带出去,然后交给中央。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不久,胡逸民获释。在方志敏牺牲之前,方已经把部分文稿送了出去。胡逸民出狱时就将剩下的文稿以及方写给自己的信一并带了出来。
  1936年11月,胡逸民将方志敏狱中文稿以及写给自己的两封信——《给某夫妇的信》与《遗信》,一起带到上海,几经周折,交给了胡子婴,不久转交给中共地下党。为什么带上《遗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遗信》写明了记号。在《遗信》中,方志敏写道:“写了三张信纸,在右角上点一点作记号。另一信给孙夫人,在右角上下都点了一点,一信给鲁迅先生,在右角点了两点。请记着记号。”为了不送错,胡逸民有必要带上这封信。
——摘自2014年3月10日一期《北京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17-12-15 10:49:41 | 只看该作者
鲁班学艺


    鲁班年轻的时候,决心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冈,蹚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三十天,前面没有路了,只见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鲁班想,怕是终南山到了,山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该从哪一条上去呢?鲁班正在为难,看见山脚下有一所小房子,门口坐着一个老大娘在纺线。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奶奶,我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该从哪条道上去?”老大娘说:“这儿九百九十九条道,正中间一条就是。”鲁班连忙道谢。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中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树林子里露出一带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平房。他轻轻地推开门,屋子里破斧子、烂刨子摊了一地,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伸着两条腿,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呼噜象擂鼓一般。鲁班想,这位老师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烂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长凳上等老师傅醒来。
    直到太阳落山,老师傅才睁开眼睛坐起来。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说:“师傅啊,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师傅问:“您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的?”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外的鲁家湾来的。”老师傅说:“我要考考你,你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错了,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鲁班不慌不忙地说:“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来了,师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
    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这些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锈,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一件都闪闪发亮。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
    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
    鲁班提着斧子赶到大树下。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
    鲁班提着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象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拿着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桠,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
    鲁班拿着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带着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原来西屋里摆着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师傅笑着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着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都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跟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老师傅笑着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
    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他哭着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着,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够了。”
    鲁班只好拜别了师傅,含着眼泪下山了。他永远记着师傅的话,使着师傅给他的斧子、刨子、凿子,给人们造了许多桥梁、机械、房屋、家具,还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尊他为木工的祖师。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30页~第13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7-12-15 10:4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9-10-26 22:29 编辑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宝玉。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宝玉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宝玉。秦王双手捧住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站在两旁的大臣都随声祝贺。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十五个城来换宝玉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宝玉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宝玉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宝玉,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撞碎了宝玉,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都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回到宾馆,他知道秦王绝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他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宝玉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说什么也不肯。蔺相如说:“您跟我只离开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拿起棍来击了几下。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免得跟他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下去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象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消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地位,就不顾国家的得益,真是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25页~第12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17-12-14 11:1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7-12-14 11:17 编辑

短文


    春节前一天。天气晴朗。一队少先队员兴致勃勃地行走在街上。他们是前往军属鲁大娘家大扫除的。
    鲁大娘看到少先队员们来了,非常高兴,连忙请他们到屋里坐。
    少先队员们开始打扫屋子了。他们扫的扫,擦的擦,不到两个钟头,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4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17-12-14 11:11:34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一阵微风吹过,只见从地平线上漫过来一片轻雾,雾迅速地重起来,厚起来。又见小小的白羽毛,象吹落的花瓣那样飞了下来,先还零零落落,跟着就一团一团地飞舞。花片越来越大,一朵朵一簇簇的,轻轻地横飞过来,无声地落在衣衫上,落在头巾、帽子上,沾在眉毛上。空中已经望不见什么了,只有无数扯碎了的棉花团,整个世界都被裹进桃花、梨花、或者绣球花里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4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17-12-14 11:09: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场雪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下午,从辽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三月小阳春。今天一清早,气候骤然变冷,天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林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第138页~第13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5-19 08:04 , Processed in 0.1770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