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11038|回复: 1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值此2021牛年春节,各位老友新春快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18:47: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天是辛丑牛年大年初一,接着给论坛里的新老朋友拜个年
祝道友牛年牛气冲天,昂首向前、心想事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24 18:25:11 | 只看该作者
  拓展阅读
我的“年货”
作者:浩然

  我是个孤儿,那一段饱尝了各种人生滋味的童年,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提起“书”来,我倒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
  爸爸死后,妈妈把我和大我两岁的姐姐,从开滦赵各庄煤矿带到蓟(jì)县王吉素村的舅父家安身。过了一年,妈妈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们两个孩子,就顶门立户地过起贫困的日子。
  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好几场大雪;喝过腊八粥,左邻右舍全都不顾寒冷地忙起来。姐姐也学着别人的样儿,准备“年货”。她浸小米、淘小米,抢到碾子轧碎,用细罗筛出面;蒸了一锅枣馒头和一锅豆馅饽(bō)饽,还撒了一锅粘糕;最后把这些东西冻成冰坨坨,存在小缸里,这么一忙,就到了祭灶的日子,姐姐跟我商量,得把猪卖掉,好过年。
  我看看那只正长膘的半大猪,有点舍不得。
  姐姐说:“不卖猪,到哪儿弄钱去?就算不添件新衣裳,总得割几斤肉吃呀!”
  一提到肉,我立刻动了心。还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次,我从邦均镇买来二指宽的一条肉,姐姐还把它分成两顿吃了。从那以后的四个多月,再没有见过荤腥;平时熬菜,用大麻子油油锅;做野菜饽饽的时候,就炒一把黄豆擀碎,放在里边当油。肠肚里实在太寡净,偶尔闻到从邻居院墙那边飘过的肉味儿,我就馋得吸溜鼻子、一口一口地咽唾沫;到集上卖山货,或是打醋买盐,路过卖肉食的摊子,走出去挺远还忍不住回头看几眼。啊,过年了,要吃一顿粳米干饭、粉条炖肉,多美呀!
  我们眼巴巴地盼着猪贩子,到了二十八①他才来。他明目张胆地欺负我们是小孩子,又急着用钱,就用劲地往下压价,尽管好几个庄亲表兄在旁边帮着说好话,他也不肯给点面子。
  我有点发火,几次想关上猪圈门子,说声“不卖了”,给他个颜色看。姐姐挺为难地望着我,“咋办呀?卖吧?”我只好咬着牙点点头。
  卖了大猪,归还了赊猪崽的钱,又用现钱抓了两只小猪崽填上圈,余下的钱只够割三斤猪肉。姐姐和我一盆一瓢地喂养了八九个月,就得到这样一点点报酬。
  邦均镇每逢二四七九的日子有集市,到年前只剩下腊月二十九这一个集日了。夜间,为了仅有的三斤肉钱,我们姐弟两个躺在炕上,商量了半宵。
  姐姐说:“割二斤肉,剩下的钱买点大料、鲜姜、豆腐片,还有余钱的话,给我量一尺半葱心绿色头绳。”
  我说:“啥也不买,就买三斤肉,阔阔地吃上一顿!”
  姐姐说:“不放佐料不香。”
  我说:“肉就是香的嘛!”
  姐姐犟不过我,只好说声“由你吧”。可是,过一会儿,我刚一迷糊,又被她叫醒:“不行,还得买佐料和豆片;过了三十②,还有初一初五③哪,光吃肉咋叫过年?”
  我说:“二斤肉,一半炖香,一半当饺子馅,还够塞牙缝哪!”
  姐姐说:“我不吃,济着你吃够行不?”
  我只好答应她。过一会儿又想,不妥:一年到头,姐姐比我还辛苦,就两个人过日子,哪能我一个人吃肉,让她看着我?于是,我又把已经入眠的姐姐叫醒,把我们的“车轱辘”话又转了一遍。
  就这样,直到我们困倦得脑袋象凝固了一样,才停住嘴。早起喝粥,又接着商量办“年货”的事儿。我不得不上路了。姐姐把我送出门口,我们还没有拿定一个统一的主意。
  一离开村,我的心气就立刻大变。庄稼院的孩子,生活太枯燥太单调了,上一趟镇子,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因为一年中间,只有赶庙会能看两次戏,秋后能到外村看几夜驴皮影。除此之外,就是偶尔在门口停一下的货郎挑子和被狗围着狂叫的要饭化子,再没别的热闹。
  我终于兴奋地钻进闹市上的拥挤行列,立刻感到眼花缭乱,耳膜被震得什么也听不清。我挤着挤着,好奇地朝一个扯着嗓门卖药的人看一眼。他旁边有一个铺着草席的地摊,闪起红的、绿的和黄的颜色——那是摆着的各种唱本,还有一摞(luò)子发了霉的旧书。
  我差点儿惊叫一声,不管不顾地闯到跟前。
  这邦均镇是京东第一大镇,有众多的酒烧锅、油粮店、杂货铺、饭馆子,以及五花八门的摊贩,却没有一处卖书。我多么喜欢书呀!前两年,我把全村表嫂、表姐的“样册子④”全翻看了,把左右村的书都借遍了,已经好久没有摸到一本书看,我象一棵干旱的小苗,得不到一滴水!
  这会儿一看见书,立刻被吸引住。我先翻看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唱本。全是薄薄的,大部分属于北京打磨厂里的一些小作坊印行的,内容是地方戏曲和大鼓词儿。我在摊子前蹲了好久,翻来复去地掂量着,挑了几个唱本,付出去一斤肉的钱。我象一个半饱半饥的人要离开饭桌那样站起身,却抬不动大腿。我恋恋不舍地朝一摞子旧书溜一眼,发现那儿有一套《绣像水浒全传》。
  我又蹲下,拿起那书,打开蓝布的封套;一揭扉页,许多曾在戏台上看到过的人物像,跳进我的眼里,倍觉亲切;接下去是回目,什么武松啦,李逵(kuī)啦 ,宋江和石秀啦 ,更是我常常听大人们口头传说的,很熟悉。石秀杀嫂的翠屏山,就在我们蓟县县城的东南边嘛!
  当我开始捧起这摞子书的时候,还有一种逛大庙的感觉,敬仰爱慕,又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这样一翻之后,忽然萌生起一股子强烈的占有欲,很想知道一百单八将的来龙去脉,探索一下昔日英雄们留在梁山泊的足迹。
  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十冬腊月里,汗珠儿却从我的脑门上往下滴哒。我壮着胆子,张了几回嘴,才颤抖抖地问出一句:“这套书,多少钱?”
  卖书的老头漫不经心地回答了我,同时从我手里把书拿过去,套好,放在原来的地方。
  我慌张而又无力地站起身。那书太昂贵,差不多等于二斤肉的钱,我买不起呀!
  就在我要离开,又不忍心离开的当儿,一个身穿黑市布棉袍的中年人凑过来,弯下腰,翻看旧书,随后捧起那套《绣像水浒全传》。
  这如同摘去了我的心。我使劲儿睁大眼睛,紧紧地盯住他的手。我估计他看中了这书,他要买,他准有钱,他买得起……
  他果然问价了,得到回答,还不放下,又一页一页地翻着看。
  我急了,胸膛一热,不顾一切地扑过去,从那中年人手里夺过书,紧紧地抱在怀里。
  中年人和那卖书的老头,都被我这突然的举动闹得一楞。
  我赶紧腾出一只手,从搭在肩上的马子⑤里掏出钱,往卖书的老头手上一递,同时连声说:“我要!我要了!”
  老头数数我的钱,重新又把我打量一遍,音调和气地问我:“还往回找零钱吗?你再挑一本吧?”
  我不敢看那个依然站在一边的中年人,迷迷登登地顺手拣起一本《六言杂字》:“就要这个。”
  老头说:“这个,你的零钱不够呀!”
  我拍拍我那空空的上马子,低声告诉他:“真没了……”
  卖书的老头大声说:“得,大年根儿,取个吉利,赔点儿也卖给你啦!”
  我背着被书装得鼓囊囊的上马子,挤出人群,离开闹市,兴高采烈地转回家。小西北风,迎面呼呼地吹,老鸹在化了雪的地价子上呱呱地叫。我觉得一切都是美好和欢乐的。当我绕过松树坟,顺着道沟的坡儿走到村边,一抬头,不由得呆住了。
  穿着红棉袄、脸也冻得通红的姐姐,正站在村口的大榆树下,眼巴巴地等着我,等我从镇上办回“年货”,姐弟俩好一块儿欢欢乐乐地过年哪!
  我象一个罪人那样,挪到姐姐跟前,不知道咋办好。
  姐姐问我:“割的肉好不好?”
  我只能实话实说:“没割肉,钱都让我买书了……”
  姐姐开始不相信,等她扯过上马子,一翻看,忍不住地哭了。
  我也挺难过,默默地跟在姐姐身后住家走。
  我们晌午没吃饭。我们谁也不理谁地闷了一下午。傍晚的时候,姐姐把一只正要上窝的老母鸡给抓住,求后院的三表兄宰了。
  第二天过年,我们姐弟俩吃的是粳米干饭和清水煮鸡肉块。那肉,肯定不是个滋味儿,我却吃得特别香甜——我得到了我最急需的精神方面的“年货”;年节不下地干活儿,我要关在屋子里看看新书,美美地享受享受。
  因为这件事儿传了出去,还有几件类似的事儿,村里人就给我送个“书迷”的外号。当时我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倒认为挺光彩:我童年时期要不是个“看书迷”,长大成人怎么可能成了个“写书迷”呢?如今已经有了小孙子的我,还照样爱书、迷书,每天里不是看就是写!
༺༻༺༻༺༻༺༻༺༻༺༻༺༻༺༻༺༻༺༻༺༻༺༻༺༻༺༻༺༻༺༻
  注释
  ①二十八——这里指农历腊月二十八。
  ②三十——这里指农历腊月三十。
  ③初一初五——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和初五。
  ④样册子——农村妇女夹放绣花用的线丝、花样等的旧书。
  ⑤马子——类似布口袋,两边装东西;有的地方叫褡裢。

——《儿童时代》月刊1981年第22期第1页~第5页
(儿童时代杂志社1981年出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22 17:44:29 | 只看该作者
拓展阅读
过年
作者:丰子恺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作场里三个人,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十六日,司务们一上去①,染缸封了,不再收货,农民们此时也要过年,不再拿布出来染了。店里不须接生意,但是要算账。整个上午,农民们来店还账,应接不暇。下午,管账先生送进一包银圆来,交母亲收藏。这半个月正是收获时期,一家一店许多人的生活都从这里开花。有的农民不来还账,须得下乡去收。所以必须另雇两个人去收账。他们早出晚归,有时拿了鸡或米回来。因为那农家付不出钱,将鸡或米来抵偿。年底往往阴雨,收账的人,拖泥带水回来,非常辛苦。所以每天的夜饭必须有酒有肉。学堂早已放年假,我空闲无事,上午总在店里帮忙,写“全收”簿子②。吃过中饭,管账先生拿全收簿子去一算,把算出来的总数同现款一对,两相符合,一天的工作便完成了。
  从腊月二十日起,每天吃夜饭时光,街上叫“火烛小心”。一个人“蓬蓬”地敲着竹筒,口中高叫:“寒天腊月!火烛小心!柴间灰堆!灶前灶后!前门闩闩!后门关关!……”这声调有些凄惨。大家提高警惕。我家的贴邻是王囡囡豆腐店,豆腐店日夜烧砻糠,火烛更为可怕。然而大家都说不怕,因为明朝时光刘伯温曾在这一带地方造一条石门槛,保证这石门槛以内永无火灾。
  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廿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由母亲和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式仿照大年糕,是预备廿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廿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猴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来,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来罩住,“咚”的一声,连罐头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关于此人另有专文)教导,竟胆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正在放花炮的时候,隔壁谭三姑娘……送万花筒来了。这谭三姑娘的丈夫谭福山,是开炮仗店的。年年过年,总是特制了万花筒来分送邻居,以供新年添兴之用。此时谭三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声音好比莺啼燕语。厅堂里的空气忽然波动起来。如果真有年菩萨在尚飨,此时恐怕都“停杯投箸不能食”了。
  夜半时分,父亲在旁边的半桌上饮酒,我们陪着他吃饭。直到后半夜,方才送神。我带着欢乐的疲倦躺在床上,钻进被窝里,蒙胧之中听见远近各处爆竹之声不绝,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
  “廿七、廿八活急杀,廿九、三十勿有拉③,初一、初二扮赌客,你没铜钱我有拉④。”这是石门湾人形容某些债户的歌。年中拖欠的债,年底要来讨,所以到了廿七、廿八,便活急杀。到了廿九、三十,有的人逃往别处去避债,故曰勿有拉。但是有些人有钱不肯还债,要留着新年里自用。一到元旦,照例不准讨债,他便好公然地扮赌客,而且慷慨得很了。我家没有这种情形,但是总有人来借掇,也很受累。况且家事也忙得很:要掸灰尘,要祭祖宗,要送年礼。倘是月小,更加忙迫了。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作“毛糙纸揩窪”。“窪”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尽量逃擗。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那怕你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他绕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于是陈妈妈烧起火来放“泼留”。把糯米谷放进热镬子里,一只手用铲刀⑤搅拌,一只手用箬帽遮盖。那些糯谷受到热度,爆裂开来,若非用箬帽遮盖,势必纷纷落地,所以必须遮盖。放好之后,拿出来堆在桌子上,叫大家拣泼留。“泼留”两字应该怎样写,我实在想不出,这里不过照声音记录罢了。拣泼留,就是把砻糠拣出,剩下纯粹的泼留,新年里客人来拜年,请他吃塘汤,放些泼留。我们小孩子也参加拣泼留,但是一面拣,一面吃。一粒糯米放成蚕豆来大,像朵梅花,又香又热,滋味实在好极了。
  黄昏,渐渐有人提了灯笼来收账了。我们就忙着“吃串”。听来好像是“吃菜”。其实是把每一百铜钱的串头绳解下来,取出其中三四文,只剩九十六七文,或甚至九十二三文,当作一百文去还账。吃下来的“串”,归我们姐弟们作零用。我们用这些钱还账,但我们收来的账,也是吃过串的钱。店员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这是“九五串”,那是“九二串”的。你以伪来,我以伪去,大家不计较了。这里还得表明:那时没有钞票,只有银洋、铜板和铜钱。银洋一元等于三百个铜板,一个铜板等于十个铜钱。我那时母亲给我的零用钱,是每天一个铜板即十文铜钱。我用五文买一包花生,两文买两块油沸豆腐干,还有三文随意花用。
  街上提着灯笼讨账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这只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元旦,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了香烛迎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赢余,笑容满面。母亲照例额外送他十只银角子,给他“新年里吃青果茶”。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不到二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⑥,看戏法,到处拥挤,而最热闹的是赌摊。原来从初一到初四,这四天是不禁赌的。掷骰子,推牌九,还有打宝,一堆一堆的人,个个兴致勃勃,连警察也参加在内。下午,农民大都进去了,街上较清,但赌摊还是闹热,有的通夜不收。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己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接财神的形式,大致和过年相似,两张桌子接长来,供设六神牌,外加财神像,点起大红烛。但不先行礼,先由父亲穿了大礼服,拿了一股香,到下西弄的财神堂前行礼,三跪九叩,然后拿了香回来,插在香炉中,算是接得财神回来了。于是大家行礼。这晚上金吾放夜,市中各店通夜开门,大家接财神。所以要买东西,那怕后半夜,也可以买得。父亲这晚上兴致特别好,饮酒过半,叫把谭三姑娘送的大万花筒放起来。这万花筒果然很大,每个共有三套。一枝火树银花低了,就有另一枝继续升起来,凡三次。谭福山做得真巧。……我们放大万花筒时,为要尽量增大它的利用率,邀请所有的邻居都出来看。作者谭福山也被邀在内。次家闻得这大万花筒是他做的,都向他看。……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⑦,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
  注释
  ①上去——按作者家乡一带习惯,凡是去浙东各地,称为“上去”。
  ②“全收”薄子——年底收账,账收回后,记在“全收”簿子上,表示已不欠账。
  ③勿有拉——方言,意即不在这儿、不在家。
  ④我有拉——方言,意即我这儿有。
  ⑤手用铲刀——即锅铲。
  ⑥花纸——即年画。
  ⑦下来——按作者家乡一带习惯,从浙东来到浙西,称为“下来。

——摘自丰子恺《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青年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16 19:36:17 | 只看该作者
祝各位朋友牛年吉祥,阖家欢乐。祝我们关心的怀旧网越来越“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7:27:52 | 只看该作者
老友们 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2-1 22:30:37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快乐

虎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2-1 22:34:16 | 只看该作者
鲁迅与虎的情缘
作者:那秋生

  1929年9月26日海婴出生,其时鲁迅已经48岁,中年得子,对孩子的爱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客人却以为鲁迅溺爱海婴,因此有所微言。因此鲁迅在1932年12月31日写了《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此诗化用了大明第一才子解缙《猛虎顾彪图》题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他在诗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出自《战国策》,赵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二是出自《左传》宜公四年的“楚人……谓虞於菟”。兴风狂啸者指大老虎,小於菟指小老虎。虎乃兽中之王,以凶猛著称,但是有句俗谚道“虎毒不食子”。
  鲁迅不仅回答了某些人的讥笑,并且阐明了“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生命哲理。凶猛之虎在此展现了慈爱的一面,鲁迅是战士,也是父亲,借以表示对小儿的怜爱。面对敌人的中伤,以及友人的不解,他要将自己平平常常的“人性”如此鲜明地张扬出来。
  在鲁迅心目中,虎是一种刚健勇猛的动物,是力量和豪气的象征,它或许有温柔的眷顾,却绝无丝毫的奴颜媚骨,这种精神正是他所欣赏的。他期望着下一代能挺起脊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荆棘丛中闯出一条生路来,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鲁迅在讲课中也喜欢以动物本能的“野性”来比喻“国民性”,他对同学们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
  鲁迅说过:“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二心集》)日本学者增田涉说,鲁迅给他的印象就是像一匹“受伤的狼”,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著名学者钱理群更直接作出论断:“鲁迅就是一只受伤的狼。”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一本关于鲁迅的论著,书名即为《荒原野狼》。
  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西三条寓所居住,他自行设计,在四合院后面搭出一间平顶小屋,作为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并戏称之为“老虎尾巴”。这期间,鲁迅和许广平在通信中谈及“歧路”和“穷途”这两大难题。他说:“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不妨也咬它一口。”
  鲁迅晚年对这种“以身饲虎”的思考显得更加冷峻,同时抒发了狮虎鹰隼般的万丈雄心。1936年他在《半夏小集》中写道:“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
  这是一个时时在向旧世界宣战的“猛士”,尽管境遇艰难,但虎威不减。

——摘自2022年1月23日一期《光明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2-1 22:39:03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中的老虎
作者:刘冬颖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凶猛,或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或记录以虎为名的正直能臣,或以虎比喻生存环境的险恶,以“虎”寄情寓意、比兴言志,将远古先民对于老虎的喜爱通过诗人之口,传唱到了今天。
  老虎威猛无比,常常用来比喻勇猛果敢的人。《邶风·简兮》中健壮英勇的“硕人”,“公庭万舞。有力如虎。”诗人描绘了卫国宫廷的万舞表演:领舞的“硕人”动作有力如猛虎,他的表演赢得了国君“锡爵”畅饮的赞赏。《秦风·小戎》的女子深情赞美夫君的武器装备:“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诗中特别赞誉了有美丽花纹的盾牌和镂金雕饰的虎皮弓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以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勇猛果敢、无所畏惧,也暗讽有勇无谋。暴虎冯河已经成了成语。《郑风·大叔于田》中的男主角“叔”,是徒手打虎的英雄。“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围猎场景之中,围猎场的三面烧起了熊熊大火,猛虎被堵在了里边。“襢裼暴虎”,“叔”脱去上衣,一身的肌肉和刚毅果敢的面庞被火光映红了,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我们仿佛走到了惊心动魄的古罗马斗兽场。结果呢?“献于公所”,“叔”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献给国君。“叔”是《诗经》时代的武松啊!他比武松还高一筹!武松是在醉中打虎,而“叔”却始终处于清醒中,因而也更勇敢!最后诗人还一腔柔情地劝告大叔:“将叔无狃,戒其伤女。”“狃”是习以为常的意思,“叔”啊,请你不要因为常与猛兽搏斗就太大意,当心老虎伤着你。可以想象,诗人对“叔”的倾慕到了什么程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老虎视为万兽之王,古人还巧妙地把老虎前额的花纹视为汉字“王”。诗人常借老虎来描绘威仪赫赫的环境、艰险恐怖的处境与敌人的野蛮凶残。《大雅·韩奕》叙述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娶妻时,夸耀韩国物产丰富时说到:“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说新娘子嫁到韩国很快乐,因为这里川泽遍布水源充足,鳊鱼、鲢鱼、鹿、熊、罴、山猫、老虎等动物也应有尽有。《小雅·巷伯》为诗人遭受小人谗言陷害,愤恨而作,“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诗人恨不能发将造谣生事者抓起来,丢给豺狼虎豹做食物(“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如果虎豹不吃,就把他流放到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如果北方也不接受,那只有把他交给上天来处置(“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何草不黄》中的征夫,同样是以老虎来写自己的苦衷:“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作者哀叹,我既非野牛,也非老虎,为什么要像虎兕一般,奔行在旷野上呢?像这样长年征战,餐风露宿,几时才能休息啊!
  老虎常被用于象征勇敢和坚强的军人。先秦典籍中的“虎贲”一词,指的就是如猛虎一般的勇士。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王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尚书·牧誓》)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也刻着猛虎,称为“虎符”。还有虎将、虎臣、虎士等称谓。《诗经》中就记录了数位以“虎”为名的公候、能臣、勇士。《大雅·常武》的“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描述周王朝的军队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带领下,在淮河岸边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鲁颂·泮水》中的“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歌颂鲁僖公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也是因为有“虎臣”辅佐。《大雅·江汉》记录了周宣王时代取得赫赫功绩的召穆公,他名为“召虎”。名为虎的勇士受到不公待遇,甚至残忍地殉葬君王,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同情,《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一段真实的史事。《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是春秋时秦国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子车氏三子的挽诗,其中一位子车氏的勇士,正是名为“针虎”。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富有力量和正义感的动物,能够驱除火灾、失窃和邪恶。老百姓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从《诗经》开始,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不绝于史,“虎”已成为一个蕴涵丰富的意象,在小说、戏曲、雕塑、绘画、民俗、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正所谓“虎虎生威”。

——摘自2022年1月28日一期《光明日报》第16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2-1 22:43:48 | 只看该作者
老舍笔下的春节
作者:庞玉生

  老舍曾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其实不止在北京,就是在一些乡村,过年其实在腊月初就开始了。寒冷终究挡不住年的脚步,而温暖的土炕上,人们已经在剪窗花纳鞋垫了。似乎年的到来,是裹挟着窗外的寒冷而来的。就是货摊上,卖的东西也和平时不一样了,人们惊喜地发现,货档上有了年画、年货,以及过年一些必买的东西。
  老舍作品《北京的春节》发表于1951年,可以想见,刚刚当家作主的北京人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节怀有的那种激动心情。现在这篇文章已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而北京过年的气氛和味道,似乎也都体现在这些文字里了。
  在老舍的文字里,北京的春节到处是那个年代的欢欣和美好。“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这样的场景,至今延续着,虽然许多人感觉过年的氛围淡了,但过年的程序却没减少,对子、花灯,这些古老习俗仍在生活中出现着。
  腊月二十三一过,年就算走到了门槛边。这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糕”等黏性的食物,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上天给玉皇大帝说民间的不好。老舍是这样写北京人过小年的: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老舍不仅在文中写了过年的习俗,还写了元宵节看灯的热闹。在民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年,老舍写了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除了庙会,还有许多骑毛驴和轿车的比赛。初一、二、三人不多,到了初六、七,这些开庙的地方才涌满了贺完年的人。
  随着时代进步,春节的形式会有变化,但春节的快乐却永远不会变。品读作家笔下过年的文字,不仅可以知道古老春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知道,春节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最富中国特色的春节文化,其点点滴滴就在他们的笔端下、文墨里、语句中,汇成洋洋洒洒的中国年景。

——摘自2022年1月27日一期《人民政协报》第1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2-5 22:45:16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春节
作者:冰心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槽”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父和余妈。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皮皮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985年1月30日

——选自《冰心著译选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1-26 05:05 , Processed in 0.3844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