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7071|回复: 1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值此2021牛年春节,各位老友新春快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1-2-12 18:47: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天是辛丑牛年大年初一,接着给论坛里的新老朋友拜个年
祝道友牛年牛气冲天,昂首向前、心想事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24 18:25:11 | 只看该作者
  拓展阅读
我的“年货”
作者:浩然

  我是个孤儿,那一段饱尝了各种人生滋味的童年,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提起“书”来,我倒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
  爸爸死后,妈妈把我和大我两岁的姐姐,从开滦赵各庄煤矿带到蓟(jì)县王吉素村的舅父家安身。过了一年,妈妈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们两个孩子,就顶门立户地过起贫困的日子。
  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好几场大雪;喝过腊八粥,左邻右舍全都不顾寒冷地忙起来。姐姐也学着别人的样儿,准备“年货”。她浸小米、淘小米,抢到碾子轧碎,用细罗筛出面;蒸了一锅枣馒头和一锅豆馅饽(bō)饽,还撒了一锅粘糕;最后把这些东西冻成冰坨坨,存在小缸里,这么一忙,就到了祭灶的日子,姐姐跟我商量,得把猪卖掉,好过年。
  我看看那只正长膘的半大猪,有点舍不得。
  姐姐说:“不卖猪,到哪儿弄钱去?就算不添件新衣裳,总得割几斤肉吃呀!”
  一提到肉,我立刻动了心。还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次,我从邦均镇买来二指宽的一条肉,姐姐还把它分成两顿吃了。从那以后的四个多月,再没有见过荤腥;平时熬菜,用大麻子油油锅;做野菜饽饽的时候,就炒一把黄豆擀碎,放在里边当油。肠肚里实在太寡净,偶尔闻到从邻居院墙那边飘过的肉味儿,我就馋得吸溜鼻子、一口一口地咽唾沫;到集上卖山货,或是打醋买盐,路过卖肉食的摊子,走出去挺远还忍不住回头看几眼。啊,过年了,要吃一顿粳米干饭、粉条炖肉,多美呀!
  我们眼巴巴地盼着猪贩子,到了二十八①他才来。他明目张胆地欺负我们是小孩子,又急着用钱,就用劲地往下压价,尽管好几个庄亲表兄在旁边帮着说好话,他也不肯给点面子。
  我有点发火,几次想关上猪圈门子,说声“不卖了”,给他个颜色看。姐姐挺为难地望着我,“咋办呀?卖吧?”我只好咬着牙点点头。
  卖了大猪,归还了赊猪崽的钱,又用现钱抓了两只小猪崽填上圈,余下的钱只够割三斤猪肉。姐姐和我一盆一瓢地喂养了八九个月,就得到这样一点点报酬。
  邦均镇每逢二四七九的日子有集市,到年前只剩下腊月二十九这一个集日了。夜间,为了仅有的三斤肉钱,我们姐弟两个躺在炕上,商量了半宵。
  姐姐说:“割二斤肉,剩下的钱买点大料、鲜姜、豆腐片,还有余钱的话,给我量一尺半葱心绿色头绳。”
  我说:“啥也不买,就买三斤肉,阔阔地吃上一顿!”
  姐姐说:“不放佐料不香。”
  我说:“肉就是香的嘛!”
  姐姐犟不过我,只好说声“由你吧”。可是,过一会儿,我刚一迷糊,又被她叫醒:“不行,还得买佐料和豆片;过了三十②,还有初一初五③哪,光吃肉咋叫过年?”
  我说:“二斤肉,一半炖香,一半当饺子馅,还够塞牙缝哪!”
  姐姐说:“我不吃,济着你吃够行不?”
  我只好答应她。过一会儿又想,不妥:一年到头,姐姐比我还辛苦,就两个人过日子,哪能我一个人吃肉,让她看着我?于是,我又把已经入眠的姐姐叫醒,把我们的“车轱辘”话又转了一遍。
  就这样,直到我们困倦得脑袋象凝固了一样,才停住嘴。早起喝粥,又接着商量办“年货”的事儿。我不得不上路了。姐姐把我送出门口,我们还没有拿定一个统一的主意。
  一离开村,我的心气就立刻大变。庄稼院的孩子,生活太枯燥太单调了,上一趟镇子,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因为一年中间,只有赶庙会能看两次戏,秋后能到外村看几夜驴皮影。除此之外,就是偶尔在门口停一下的货郎挑子和被狗围着狂叫的要饭化子,再没别的热闹。
  我终于兴奋地钻进闹市上的拥挤行列,立刻感到眼花缭乱,耳膜被震得什么也听不清。我挤着挤着,好奇地朝一个扯着嗓门卖药的人看一眼。他旁边有一个铺着草席的地摊,闪起红的、绿的和黄的颜色——那是摆着的各种唱本,还有一摞(luò)子发了霉的旧书。
  我差点儿惊叫一声,不管不顾地闯到跟前。
  这邦均镇是京东第一大镇,有众多的酒烧锅、油粮店、杂货铺、饭馆子,以及五花八门的摊贩,却没有一处卖书。我多么喜欢书呀!前两年,我把全村表嫂、表姐的“样册子④”全翻看了,把左右村的书都借遍了,已经好久没有摸到一本书看,我象一棵干旱的小苗,得不到一滴水!
  这会儿一看见书,立刻被吸引住。我先翻看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唱本。全是薄薄的,大部分属于北京打磨厂里的一些小作坊印行的,内容是地方戏曲和大鼓词儿。我在摊子前蹲了好久,翻来复去地掂量着,挑了几个唱本,付出去一斤肉的钱。我象一个半饱半饥的人要离开饭桌那样站起身,却抬不动大腿。我恋恋不舍地朝一摞子旧书溜一眼,发现那儿有一套《绣像水浒全传》。
  我又蹲下,拿起那书,打开蓝布的封套;一揭扉页,许多曾在戏台上看到过的人物像,跳进我的眼里,倍觉亲切;接下去是回目,什么武松啦,李逵(kuī)啦 ,宋江和石秀啦 ,更是我常常听大人们口头传说的,很熟悉。石秀杀嫂的翠屏山,就在我们蓟县县城的东南边嘛!
  当我开始捧起这摞子书的时候,还有一种逛大庙的感觉,敬仰爱慕,又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这样一翻之后,忽然萌生起一股子强烈的占有欲,很想知道一百单八将的来龙去脉,探索一下昔日英雄们留在梁山泊的足迹。
  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十冬腊月里,汗珠儿却从我的脑门上往下滴哒。我壮着胆子,张了几回嘴,才颤抖抖地问出一句:“这套书,多少钱?”
  卖书的老头漫不经心地回答了我,同时从我手里把书拿过去,套好,放在原来的地方。
  我慌张而又无力地站起身。那书太昂贵,差不多等于二斤肉的钱,我买不起呀!
  就在我要离开,又不忍心离开的当儿,一个身穿黑市布棉袍的中年人凑过来,弯下腰,翻看旧书,随后捧起那套《绣像水浒全传》。
  这如同摘去了我的心。我使劲儿睁大眼睛,紧紧地盯住他的手。我估计他看中了这书,他要买,他准有钱,他买得起……
  他果然问价了,得到回答,还不放下,又一页一页地翻着看。
  我急了,胸膛一热,不顾一切地扑过去,从那中年人手里夺过书,紧紧地抱在怀里。
  中年人和那卖书的老头,都被我这突然的举动闹得一楞。
  我赶紧腾出一只手,从搭在肩上的马子⑤里掏出钱,往卖书的老头手上一递,同时连声说:“我要!我要了!”
  老头数数我的钱,重新又把我打量一遍,音调和气地问我:“还往回找零钱吗?你再挑一本吧?”
  我不敢看那个依然站在一边的中年人,迷迷登登地顺手拣起一本《六言杂字》:“就要这个。”
  老头说:“这个,你的零钱不够呀!”
  我拍拍我那空空的上马子,低声告诉他:“真没了……”
  卖书的老头大声说:“得,大年根儿,取个吉利,赔点儿也卖给你啦!”
  我背着被书装得鼓囊囊的上马子,挤出人群,离开闹市,兴高采烈地转回家。小西北风,迎面呼呼地吹,老鸹在化了雪的地价子上呱呱地叫。我觉得一切都是美好和欢乐的。当我绕过松树坟,顺着道沟的坡儿走到村边,一抬头,不由得呆住了。
  穿着红棉袄、脸也冻得通红的姐姐,正站在村口的大榆树下,眼巴巴地等着我,等我从镇上办回“年货”,姐弟俩好一块儿欢欢乐乐地过年哪!
  我象一个罪人那样,挪到姐姐跟前,不知道咋办好。
  姐姐问我:“割的肉好不好?”
  我只能实话实说:“没割肉,钱都让我买书了……”
  姐姐开始不相信,等她扯过上马子,一翻看,忍不住地哭了。
  我也挺难过,默默地跟在姐姐身后住家走。
  我们晌午没吃饭。我们谁也不理谁地闷了一下午。傍晚的时候,姐姐把一只正要上窝的老母鸡给抓住,求后院的三表兄宰了。
  第二天过年,我们姐弟俩吃的是粳米干饭和清水煮鸡肉块。那肉,肯定不是个滋味儿,我却吃得特别香甜——我得到了我最急需的精神方面的“年货”;年节不下地干活儿,我要关在屋子里看看新书,美美地享受享受。
  因为这件事儿传了出去,还有几件类似的事儿,村里人就给我送个“书迷”的外号。当时我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倒认为挺光彩:我童年时期要不是个“看书迷”,长大成人怎么可能成了个“写书迷”呢?如今已经有了小孙子的我,还照样爱书、迷书,每天里不是看就是写!
༺༻༺༻༺༻༺༻༺༻༺༻༺༻༺༻༺༻༺༻༺༻༺༻༺༻༺༻༺༻༺༻
  注释
  ①二十八——这里指农历腊月二十八。
  ②三十——这里指农历腊月三十。
  ③初一初五——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和初五。
  ④样册子——农村妇女夹放绣花用的线丝、花样等的旧书。
  ⑤马子——类似布口袋,两边装东西;有的地方叫褡裢。

——《儿童时代》月刊1981年第22期第1页~第5页
(儿童时代杂志社1981年出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22 17:44:29 | 只看该作者
拓展阅读
过年
作者:丰子恺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作场里三个人,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十六日,司务们一上去①,染缸封了,不再收货,农民们此时也要过年,不再拿布出来染了。店里不须接生意,但是要算账。整个上午,农民们来店还账,应接不暇。下午,管账先生送进一包银圆来,交母亲收藏。这半个月正是收获时期,一家一店许多人的生活都从这里开花。有的农民不来还账,须得下乡去收。所以必须另雇两个人去收账。他们早出晚归,有时拿了鸡或米回来。因为那农家付不出钱,将鸡或米来抵偿。年底往往阴雨,收账的人,拖泥带水回来,非常辛苦。所以每天的夜饭必须有酒有肉。学堂早已放年假,我空闲无事,上午总在店里帮忙,写“全收”簿子②。吃过中饭,管账先生拿全收簿子去一算,把算出来的总数同现款一对,两相符合,一天的工作便完成了。
  从腊月二十日起,每天吃夜饭时光,街上叫“火烛小心”。一个人“蓬蓬”地敲着竹筒,口中高叫:“寒天腊月!火烛小心!柴间灰堆!灶前灶后!前门闩闩!后门关关!……”这声调有些凄惨。大家提高警惕。我家的贴邻是王囡囡豆腐店,豆腐店日夜烧砻糠,火烛更为可怕。然而大家都说不怕,因为明朝时光刘伯温曾在这一带地方造一条石门槛,保证这石门槛以内永无火灾。
  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廿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由母亲和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式仿照大年糕,是预备廿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廿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猴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来,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来罩住,“咚”的一声,连罐头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关于此人另有专文)教导,竟胆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正在放花炮的时候,隔壁谭三姑娘……送万花筒来了。这谭三姑娘的丈夫谭福山,是开炮仗店的。年年过年,总是特制了万花筒来分送邻居,以供新年添兴之用。此时谭三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声音好比莺啼燕语。厅堂里的空气忽然波动起来。如果真有年菩萨在尚飨,此时恐怕都“停杯投箸不能食”了。
  夜半时分,父亲在旁边的半桌上饮酒,我们陪着他吃饭。直到后半夜,方才送神。我带着欢乐的疲倦躺在床上,钻进被窝里,蒙胧之中听见远近各处爆竹之声不绝,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
  “廿七、廿八活急杀,廿九、三十勿有拉③,初一、初二扮赌客,你没铜钱我有拉④。”这是石门湾人形容某些债户的歌。年中拖欠的债,年底要来讨,所以到了廿七、廿八,便活急杀。到了廿九、三十,有的人逃往别处去避债,故曰勿有拉。但是有些人有钱不肯还债,要留着新年里自用。一到元旦,照例不准讨债,他便好公然地扮赌客,而且慷慨得很了。我家没有这种情形,但是总有人来借掇,也很受累。况且家事也忙得很:要掸灰尘,要祭祖宗,要送年礼。倘是月小,更加忙迫了。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作“毛糙纸揩窪”。“窪”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尽量逃擗。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那怕你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他绕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于是陈妈妈烧起火来放“泼留”。把糯米谷放进热镬子里,一只手用铲刀⑤搅拌,一只手用箬帽遮盖。那些糯谷受到热度,爆裂开来,若非用箬帽遮盖,势必纷纷落地,所以必须遮盖。放好之后,拿出来堆在桌子上,叫大家拣泼留。“泼留”两字应该怎样写,我实在想不出,这里不过照声音记录罢了。拣泼留,就是把砻糠拣出,剩下纯粹的泼留,新年里客人来拜年,请他吃塘汤,放些泼留。我们小孩子也参加拣泼留,但是一面拣,一面吃。一粒糯米放成蚕豆来大,像朵梅花,又香又热,滋味实在好极了。
  黄昏,渐渐有人提了灯笼来收账了。我们就忙着“吃串”。听来好像是“吃菜”。其实是把每一百铜钱的串头绳解下来,取出其中三四文,只剩九十六七文,或甚至九十二三文,当作一百文去还账。吃下来的“串”,归我们姐弟们作零用。我们用这些钱还账,但我们收来的账,也是吃过串的钱。店员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这是“九五串”,那是“九二串”的。你以伪来,我以伪去,大家不计较了。这里还得表明:那时没有钞票,只有银洋、铜板和铜钱。银洋一元等于三百个铜板,一个铜板等于十个铜钱。我那时母亲给我的零用钱,是每天一个铜板即十文铜钱。我用五文买一包花生,两文买两块油沸豆腐干,还有三文随意花用。
  街上提着灯笼讨账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这只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元旦,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了香烛迎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赢余,笑容满面。母亲照例额外送他十只银角子,给他“新年里吃青果茶”。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不到二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⑥,看戏法,到处拥挤,而最热闹的是赌摊。原来从初一到初四,这四天是不禁赌的。掷骰子,推牌九,还有打宝,一堆一堆的人,个个兴致勃勃,连警察也参加在内。下午,农民大都进去了,街上较清,但赌摊还是闹热,有的通夜不收。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己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接财神的形式,大致和过年相似,两张桌子接长来,供设六神牌,外加财神像,点起大红烛。但不先行礼,先由父亲穿了大礼服,拿了一股香,到下西弄的财神堂前行礼,三跪九叩,然后拿了香回来,插在香炉中,算是接得财神回来了。于是大家行礼。这晚上金吾放夜,市中各店通夜开门,大家接财神。所以要买东西,那怕后半夜,也可以买得。父亲这晚上兴致特别好,饮酒过半,叫把谭三姑娘送的大万花筒放起来。这万花筒果然很大,每个共有三套。一枝火树银花低了,就有另一枝继续升起来,凡三次。谭福山做得真巧。……我们放大万花筒时,为要尽量增大它的利用率,邀请所有的邻居都出来看。作者谭福山也被邀在内。次家闻得这大万花筒是他做的,都向他看。……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⑦,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
  注释
  ①上去——按作者家乡一带习惯,凡是去浙东各地,称为“上去”。
  ②“全收”薄子——年底收账,账收回后,记在“全收”簿子上,表示已不欠账。
  ③勿有拉——方言,意即不在这儿、不在家。
  ④我有拉——方言,意即我这儿有。
  ⑤手用铲刀——即锅铲。
  ⑥花纸——即年画。
  ⑦下来——按作者家乡一带习惯,从浙东来到浙西,称为“下来。

——摘自丰子恺《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青年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2-16 19:36:17 | 只看该作者
祝各位朋友牛年吉祥,阖家欢乐。祝我们关心的怀旧网越来越“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游侠  发表于 2024-5-7 07:34:01
Hi,

We are a provider of premium databases for companies.

I want to know if you need any sort of data for your business?

Please respond to this email and let us know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Regards
Jann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5#
游侠  发表于 2024-4-24 02:50:40
Hi,

If I can tell you exactly which Businesses (B2B) visited your website today -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Here is what I mean.

You get 100 visitors today.

2 of them fill out your form.
1 of them calls you.
97 of them are gone forever... Until Now.

Our software can track:

    -Who was on your website
    -How they got there
    -What keyword they searched
    -Their Name, Phone and Email address.

Don't lose any more leads or sales opportunities.

We've been in business since 2015 with clients around the world.

Interested? Send me your name and number for a no cost demo on YOUR website.

LeadsMax.biz


Regards,
Website Detective
Don't Miss Any Opportuni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4#
发表于 2024-2-17 00:5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4-2-17 00:54 编辑

龙年说龙
作者:蒋少军

  时光滴答,这细碎的声响,打在匆匆的步履上,翻山越岭,转眼又是一春。随着甲辰年的到来,人们似乎对龙年有着特别的青睐和更多美好的期许。
  龙,中华民族之图腾。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中,龙作为神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代表阳刚、权威、祥瑞和富有创造力。无论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中,还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龙的形象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龙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始终与我们相形相随。在古人咏龙的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甫一句“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写尽了龙马气势与精神;李白的“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描绘了龙的神秘与变幻;刘禹锡则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盛赞龙的高贵与灵气。这些咏龙之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龙作为中华民族之图腾,更是备受画家和工艺者的青睐。他们通过雕镂、墨色、线条和纹饰的处理,创造出千姿百态、熠熠生辉的龙的形象,充分展示了龙的神圣。这些以龙为核心的作品,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更是在传递中国人不畏强权、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在音乐器具中也有独到的体现。锣、鼓、板、钲、铙钹等乐器,不仅音色宏亮,音质优美,而且能发出象征龙吼的咆哮音。舞龙表演中龙身的起伏,龙头的张扬,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和豪放。正所谓龙首扬正气,龙尾荡清风,龙睛放祥光。
  中华民族谓之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龙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龙的精神,也成为了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在传承龙的精神,并使之成为改善社会、造福人类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历经无数坎坷和斗争,始终薪火相传,如龙头般昂扬在世界东方。勇敢而智慧的龙的传人,不仅建设了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而且创造了古代辉煌的丝绸之路,以及当今许多国家参与共建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再次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古今文人墨客咏龙,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向往的表达,而且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歌颂,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面对数千年留下的众多珍贵的龙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当然要咏唱龙的赞歌,保护和传承这份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用行动诠释龙的威严和力量。
  这携风驾雨呼啸而来的龙年,让人欣喜,令人振奋。龙的寓意,一如长江黄河般澎湃着,不断滋润我们的心田;龙的精神,宛如昆仑五岭般高昂着,不断激励着我们的斗志。心里吟唱着龙的赞歌,推开黎明之窗,分明听到万物已呢喃复苏,万道霞光潮水般涌进屋来。

——《新湘评论》半月刊2024年第3期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24-2-17 00:4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4-2-17 00:43 编辑

长征途中的春节

  1935年大年三十(2月3日除夕日),红军从永宁出发,在金鹅池宿营,行军70里。
  正月初一(2月4日春节),红军从金鹅池出发,到大坝宿营,行军60里。
  初二(2月5日),从大坝到吴村,行军25里。
  初三(2月6日),从吴村经炭场到建武城,行军90里。
  初四(2月7日),从建武城经洛阳河到罗海,行军50里。
  初五(2月8日),从罗海经麻河塘到三口塘,行军60里。
  正月十六(2月19日),红军从走马坝经太平渡到马义沟,行军65里。
  正月廿二(2月25日),红军从马义沟经丰材坝到东皇殿,行军70里。
  1935年的2月份有28天,红军在正月里行军达26天,总计行程1630华里,其中最多的一天是2月27日(正月廿四),从虾神庙经四朱站到达遵义,红军走了100里。
刘亚楼描述红军“过长征年”
  刘亚楼在长征中曾参与指挥红军取得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胜利,他在《渡乌江》一文中有一节是“过长征年”,文中描述道:
  年底最后一天,部队照例是要开盛大的同乐会,庆祝一年来所获的胜利,检讨一年来的战斗和工作,组织游艺会餐。这次过年是在长征途中,与往年不同。会餐游艺都在比较小的单位简单进行,而且不是主要内容。最主要的精神是集中在当前的战斗,部队内呈现着另一种紧张的气象和愉快的心情。连队的晚会,都是报告和讨论当前的战略方针,宣传鼓动突破乌江之战斗。
  “突破乌江”“拿下遵桐”“完成先头师的战斗任务”“到遵桐去庆祝新年”……是当时的战斗口号。

新年伊始,突破乌江
  1934年除夕,红军三路大军分别抵达乌江南岸。此时,王家烈部退过重安江,汇合犹国材部据守平越(福泉)、马场坪一带;遵义至乌江防务由侯之担部担任。侯之担派其副师长侯汉佑为前敌指挥,带川南边防军第一旅的第一团驻守遵义,负责城防;派第三旅旅长林秀生为江防司令。林秀生本人带一个独立团驻扎瓮安猪场(珠藏);派第五、六两个团前进到江界河渡口防守,第二团到茶山关渡口防守。另由王家烈部的第八团到箐口渡口防守。林秀生曾向侯之担报告:“江防工事,重垒而坚,官兵勤劳不懈,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1935年1月1日,红军中路先头部队逼近乌江江界河边,进行火力侦察,了解地形、水流与对岸敌人的配备情况后,决定佯攻老渡口大道,主攻上游新渡口的小道。
  2日上午,我军向对岸敌人发动攻势,挑选善于游水的八名战士赤身跃入江中,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向对岸游去。十几分钟后,到达对岸。他们带了一条粗棕绳,但因水深流急,无法拉过,不能架桥。后又改用竹筏强渡,但是撑到中流也被敌人炮弹打翻,只得将已登彼岸的八个人召回南岸。
  第一次强渡,没有成功。
  当天夜晚,又实行偷渡。黄昏以后,担任偷渡的一个营到达江边。第一个筏子从老虎洞脚偷偷往江中划去,敌人并未发觉,第二个筏子由毛连长带着4个战士再往江中划去。过了20多分钟,尚未看见他们到达对岸的信号,大家心里都很焦灼。一小时后,第一个筏子上的战士沿南岸回来,说水流太急,黑夜无所指向,到江心时被冲至下游才靠南岸,由一个农民指引回来。第二个筏子情况仍难以判断。于是只得再放出第3个筏子,但划至中流仍然折回。
  偷渡遂告停止。
  3日上午,又开始强渡,三个竹筏装着轻装的十几名勇士,在浓密的火力掩护下,仍由老虎洞脚下向敌岸划去。在离对岸不远时,敌人拼命向竹筏射击。突然在敌人军事哨抵抗线的石崖下,响起了对敌人作抵近射击的机关枪声,接着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上率领4名战士,于黑夜乘竹筏到达对岸,登岸以后,不见后续部队再渡,便用火光作信号,未被对岸我军发现。在万分焦虑之下,毛连长便与4名战士在江岸一石崖下紧紧围在一块,熬到天亮。
  听到南岸吹起进军号时,5人高兴万分,当3只竹筏快靠岸时,他们立即出击配合,占据前沿阵地。此时,敌人预备队增援上来,很快被南岸我军火力封锁了来路。
  我后续部队继续强渡,一个班很快占领敌右前方的一个石峰,向下猛力射击,敌人站不住脚,开始动摇。此时,老渡口方面之敌听见其右翼红军的冲锋号和喊杀声,还有手榴弹和炮弹爆炸声,知道形势不妙,也开始动摇。我过河部队趁势猛攻,把敌人全线击溃。
  天险乌江,就这样被我军渡过。

一枪惊溃敌人一个团
  1934年12月31日,我右翼先头部队从余庆县的龙溪到乌江南岸的迴龙场,与对岸守敌隔河炮战,经我炮兵连轰三炮,将敌人设在构林坳山头的工事打毁,敌人火力暂时被我军炮火压下去。这一地段的乌江险峻,两岸全是几百米高的大山,耸天壁立,活像用刀切过一样。江面足有一百米宽,滔滔江水不时翻起白浪,响起哗哗的吼声。
  指战员们一面砍伐河岸边的粗大毛竹,准备扎筏和架桥的材料,一面到沿河寨子里访问农民,找他们了解渡河的地方。在岩门屯下老渡口遇到一个船工,在他指点下,才知道老渡口上游的鱼子塘江面水流稍缓,可以划筏子过江。
  1935年1月1日,我军将砍下来的毛竹偷运到鱼子塘河面,扎成可坐10多人的竹筏数只,半夜时分,由这个老船工与另一个农民各划一个小筏牵着一根大绳,渡过江去。那个农民所划的竹筏到了江心却被水冲得不能靠岸。他便将绳子拴在江边大石上又划回南岸。接着数十个红军便分别跳上3只竹筏,拉着绳子,划到北岸。由于黑夜风大,伸手不见五指,已过江部队暂在江边水树林内驻扎,待拂晓攻击。
  在偷渡的同时,另有3名勇士从新老渡口之间的仙人磴江面游水过江,爬上北岸余家沟敌人散兵壕侧面的高地关刀岩。在2日天将拂晓正面开始攻击之际,一枪将守壕敌军连长打死,敌军惊惶乱窜,伏在江边水树林内的我军战士趁势往上冲击,敌军向其主力所在方向溃逃,敌人主力一个团不辨战情就同时溃退,往思南、凤冈方面逃去。我军遂将扎好的竹筏连成浮桥,大军全部过江,当晚进驻箐口。
  一枪打死敌连长,惊跑守敌一个团的故事,至今仍在乌江两岸的百姓中传颂着。
  “打下遵义,在那里过年才有味道呢! ”
  到达靠近乌江猴镇的时候,正是岁末。刚到这里毛主席就到中央军委住的地方开会去了。警卫班的同志们忙着给毛主席安排住屋,那是一个四合大院。毛主席住北屋,共三大间。正间是会客室,屋顶上吊着一盏煤油灯,靠墙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几,两旁摆着太师椅。东间是寝室,西间是办公室,办公桌是用两条单檩对起来的,上面摆着文具和一部电话机。办公桌的周围加摆了二三十个方木凳,是准备给总部首长前来庆贺新年坐的。
  夜里10点钟,毛泽东回来了,他看看房里的布置,笑着说:“怎么,过年的事都准备好啦!可我们不能在这里过年,还有比过年更紧要的事呢!我们要争取时间打过乌江去!”说到这里,毛主席拍着身旁一个警卫员的肩膀,温和地说:“我们是红军,对红军来说,什么事最要紧呢?现在就是打仗,消灭敌人,突破乌江很重要,你们觉得猴场就是个大地方吗?不,大地方,我们中国多得很。遵义就比这里大,还有比遵义更大的呢。突破乌江,打下遵义,在那里过年才有味道呢!”说罢,毛泽东一边打开文件,准备开始夜间的工作,一边告诉警卫班的同志,他已在总部吃过饭,不必再为他准备了。第二天清晨,毛主席和部队离开猴场向岛江前进。
  遵义城是红军智取的。敌人在江边败退之后,直向通往遵义大道上的猪场(珠藏)逃窜。敌江防司令林秀生连司令部的文件电稿都顾不得要,带着三个团的残部往遵义方向逃去,我军于三日下午占领猪场,并在该地宿营。
  这时我军全部过河,向遵义追击前进。与江界河同样险峻的羊岩河,敌人也弃而不守,浮桥亦未及完全砍断。我军马上把浮桥修好,经张王坝进驻团溪。5日从团溪向遵义城进发,急行军80华里。我军经龙坪至深溪水时,发现前面不远有敌人的阻击部队,一举将之包围活捉,没有一个漏网。经红军及时对被俘敌人进行宣传教育,全体被俘人员异口同声地说愿为红军效力。我军以一部化装为敌溃军,由俘虏在前导引,深夜到达遵义南门,由俘虏上前叫门,守城敌军这时还不知其城外守军业已被俘,将城门打开后,敌军才从梦中惊醒,我军一拥而入,一阵枪炮声,敌人狼狈逃窜。6日黎明,我军遂全面占领遵义城。

新春伊始,遵义会议放光芒
  1935年新年伊始,红军到达了遵义城。当毛主席、朱总司令进城的时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鞭炮震耳,人们夹道欢迎,高呼拥护红军、拥护共产党的口号。
  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红军在遵义进行了休整,精简了机关和后勤部队,许多工作人员到连队当战士,充实了连队的战斗力。许多干部下放到连队,加强了基层的领导,又丢掉了笨重的、不必要带走的辎重。红军经过修整、整编,更是朝气蓬勃,精神振奋。
  不久,红军离开遵义,经过桐梓、渡过赤水河。这一行动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四川军阀急忙抽调兵力到川黔边境布防,并封锁长江、防止红军北渡和红四方面军汇合。这时毛主席指挥红军突然甩开敌人,重占桐梓、娄山关,回师遵义,一举歼灭敌人20个团,红军部队喜气洋洋,出墙报、编快板、赋诗作歌,庆祝长征以来第一次大的胜利。
  遵义的工农群众特别贫困,他们渴望翻身,打倒军阀,只几天就有5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2024年2月8日一期《人民政协报》第10版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游侠  发表于 2024-1-30 09:37:01
Hey!

Come test out our beta project LeadsFly.biz and come get your free business leads.

Regards,
Ameli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1#
游侠  发表于 2024-1-10 16:57:56
Hello,

MarketGirl.biz has made available our Google Maps Database for everyone.

I am shutting down the company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my family.

I wish you a prosperous new year!

Lisa Cooper
MarketGirl.bi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0#
游侠  发表于 2023-11-23 20:50:01
Hey, want business data for your company?

Unlimited Searches of over 14 billion B2B records

LeadsBox.bi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9#
游侠  发表于 2023-6-20 04:35:09
It is with sad regret we are shutting down.

We have made all our leads available for a one time fee on DataList2023.com

Regards,
Breann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8#
发表于 2023-2-9 14:42:43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年火”还旺着
作者:张晓飞

  每到新年,围炉煮茶,听老一辈讲述年俗记忆,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
  伯父已年过八旬,近事常忘,但儿时的年景却记得很清晰。伯父生于冷水湾村,村子荫蔽在苍天古木之中,数十年前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不少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最向往的日子便是过年。过年,就算再穷的家庭,也总要想办法为孩子弄件新衣、烧点肉吃。
  大年三十,一大早便听到从各家传来的菜刀与砧板有规律撞击的声音。家中主妇在切菜叶和萝卜,为中午烧大锅饭做准备。冷水湾村多姓杂居,各姓有不同年俗:林家大锅饭吃到正月初三,陈家大锅饭却要吃到正月初五。传说林姓祖上是做官的,所以与只是普通百姓的陈姓不同——至于曾做过什么官、官有多大,却是谁也说不清了。
  拜年是重头戏。
  早上拜祖先。村中三台殿供的是陈老相公和钱老相公,传说陈公烧炭出身,所以脸被烘得通红,后来立了战功被封为侯爷。另有一种说法:江河溪水多自西向东流,流经冷水湾村的河水却自东向西,就是因为出了护佑穷苦人的陈老相公。另一位钱老相公却不知何方人士,右膝外露,在膝盖处长有一肿瘤。传说他是个私盐贩子,为穷苦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长期挑担长途行走,导致膝盖受损而病。各家条件不同,贡品也不尽相同,条件好的人家往往更体面些。
  中午拜五圣老爷庙。庙里供的是孔子的五大门徒:子贡、子夏、曾子、子路、颜回。从这个小庙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我们的先祖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非常崇拜。许多人虽然不识字,却尊重文字、尊重读书人。有的家里,大人看到写字的纸丢在地上都要捡起来,不允许孩子用脚去踏,吓唬孩子“会瞎眼呢”。
  下午拜财神,希望财神保佑大家财运好一些。拜完财神,也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时大锅中的猪头已经烂熟,将猪头拿出锅,便准备谢年了。多数人家都是天快黑的时候谢年,称为“关门福”,个别人家也有一大早就开始谢年的,称为“开门福”。各家供品集中在宗祠颇为壮观——一个猪头、一小段猪肠、一根猪尾巴、一条猪肉,表示全猪的意思。在正式祭拜前,大家还会评论一番,其实也是一次展览和评比,看看谁家主妇的养猪本领高。
  开始谢年了,大家穿戴整齐,神情严肃,鸣锣、放炮、举香,感谢过去一年来天地、神明、祖先对自己的照应。礼仪结束,孩子就等着大人将猪头切开,迫不及待地抢那块“核桃肉”吃。乡邻亲近,每家每户都盛情邀请:“三十夜,来我家吃猪头肉啊!”
年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千里之外的游子也会尽可能赶回来吃这顿团圆饭。忙活了一整年,总算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顿饭,孩子的心却飞向了厅上的“年火”——他们是那堆火最热心的守护者。
  “年火”起源于什么年代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守着。祖先画像前,有了这堆火,大家就可以围拢而聚,连往日孤单的画像也不觉得冷清了。最热闹的是年轻人,有人提议“镇夹”——厅上有几条可坐多人的长凳,他们以中心为界,两边坐满人,指挥一声令下,互相向对方挤去,直到把对方挤出凳子,引得一群人哄堂大笑。时间到了半夜,又有“头家”出来喊:“拜夜太公了!”这个太公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人,传说他很是勤劳,每天不劳作到天黑不回家,可惜后来被老虎吃掉了。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年三十半夜就去他的坟前祭拜。
  热闹了一天,孩子都累了,但是晚上不能去床上睡,传说祖先要回来睡的!灶头下早已准备好稻草,孩子都和衣在稻草上睡了——醒来,便又长一岁了。
  睁开眼,厅上的“年火”还旺着。

——2023年2月8日一期《中国教师报》第16版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23-2-6 01:3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3-2-6 01:38 编辑

故乡灯事
作者:秦川

  我的故乡大荔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每年正月的“灯事”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凡家有女儿,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就要给出嫁的女儿每年“送灯”。“送灯”时一般会送两个大灯笼和10支蜡烛,寓意着女儿一家前途光明、生活幸福美好。
  接到灯笼后,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儿们便会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人便会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们,每年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支小蜡烛,直至孩子年满12周岁。接到灯的孩子们会在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
  送给孩子们的灯笼要比原先送给女儿的灯笼要小一点,以方便孩子提携。除此以外,娘家还要给孩子们送各种花馍(包括老虎、狮子、龙、蛇、鸡、鱼等),我们当地人叫“送鹣”,以示对孩子们的祝愿和保佑。当小孩子长到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当地民间称“完灯”或“全灯”,这也是外婆家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便表明孩子长大了,以后也就不用再送了。
  大荔家乡的送灯礼仪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灯,是要送上以鸡、鱼、蛇等一组动物图腾的花馍,寓意多生快生;到了第二年送灯,面塑上的图案则换成了以青蛙为主的一组动物,我们家乡俗称为蛤蟆鱼,寓意是千子千孙的意思。
  家乡人们制作鹣儿时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要求制作的各种动物眼要大、额要宽,显然是长辈们希望祝福自己的外甥、外孙们聪明伶俐、前途无量。
  在老家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们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舅”这句歇后语了,并且这一送就是12年,中途是万不能停止的。
  到了正月十一、二,巷道上就陆续有了孩子们挑起了灯笼,十四、十五是孩子们的灯笼会,也就是高潮了。孩子们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村头,或是游走于巷道中,他们小心翼翼,一路前行,一群群孩子们的灯光,照得乡村街道繁星点点,如天上的街市,给寒冷清静的村庄夜晚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故乡大荔人们将正月十四称为“试灯”,十五称为“正灯”,十六叫做“烘灯”,所谓“烘灯”,就是孩子们在睡觉之前,故意点燃自己钟爱的灯笼,在挑着燃烧的灯笼的同时,许下自己今年的愿望,祈愿梦想成真。
  几十年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都能为孩子买得起灯笼的人家不多,父母们或长辈们便用红纸、铁丝、竹蔑子等原料年年为孩子们现做各种灯笼。鉴于此,孩子们大都十分珍爱各自的灯笼,一路小心翼翼。即便如此但总有几个捣蛋鬼,趁个别打着纸灯笼的孩子们忘乎所以的时候,黑暗中对准一个纸灯笼扔出一块小土疙瘩,顿时会手起灯灭,遭殃的往往是那些弱小好欺的孩子,随着“哇”地就一声哭出声来,接着就见这孩子一手抹着眼泪,一手提着被打灭的灯笼,跑回家向父母告状的情景。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孩子,在人群中故意推推搡搡,便有一些纸灯笼内的蜡烛会被晃倒,从而引燃了纸灯笼,火借风势,整个灯笼“呼呼“地燃烧起来,“烘灯啦!”看热闹的小孩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哭声、闹声混成一片。有时还不到正月十六晚上“烘灯”的时刻,一些孩子的纸灯笼就被“偷袭”提前“烘灯”了。
  正月十六是“烘灯”的日子。晚上,大家提着灯笼你撵我,我撵你,三三两两的灯笼对撞着,提竿提线缠结在一起,又互相撕来扯去,于是灯笼中的蜡烛歪倒了,接着就有灯笼烧着了。到了九、十点钟,快到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巷道上便会传来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的声音,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也闹得越凶,此时巷道里就会此起彼伏地传来孩子们“烘了,烘了,又烘了!”的叫喊着。孩子们闹得越凶,大人们便越是高兴,大家会说说:“闹火得美,闹火得嫽,闹火得颤!”因为“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记得十二岁那年,舅家给我送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莲花状纸灯笼,里面还用红纸包着10根红蜡烛,配着一根细竹棍。期间我在十四、十五的晚上小心翼翼的打出来;十六晚上挑灯笼出去时,以防不测,我叫来左邻右舍几个大点的哥哥给我做护卫。我那盏漂亮的莲花灯得以躲过无数小朋友们的侵袭而安然无恙。最后,在依依不舍中,我还是用火柴点燃了自己的灯笼,并默默地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来年还能打上莲花灯……
  近几年,“完灯”习俗又在老家城乡逐渐兴起,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舅舅家除要蒸一对“老虎”花馍及别的鹣鹣外,还要给外甥们送台灯或“手电筒”(寓意前途光明),有的还送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亲朋好友们也大都赠送衣服等礼品或行“干礼”(现金)。人们延续着古老的“完灯”习俗,为孩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与期盼。孩子们收到的灯笼现在也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有丝绸的、电动的、电子的,应有尽有,即便“猴”了,再买个就是,怕是再难有我们儿时那份欢乐和“伤心”了……
  再过几天便又是一年一度的故乡灯会了,不知今年故乡的灯事如何,但“烘灯了,烘灯了!”的欢呼声又仿佛回响在我的耳畔……

——“渭南文艺”百家号2023年2月4日登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6-15 10:03 , Processed in 0.1976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