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3 12:46:20

鲁人社1973年5月第1版小学《语文》

毛主席在水库工地上
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是星期日。在这一天,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到北京北郊(jiāo)十三陵(líng)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这天下午,天气很热,没有一丝风。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戴着草帽,坐着汽车,向十三陵水库工地进发。
三点二十分,汽车到了工地指挥所。毛主席参加劳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工地。工地上的广大革命群众欢腾起来了。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
毛主席迈着雄健的步伐(fá)登(dēng)上水库大坝东面的高处,俯(fǔ)瞰(kàn)①水库全景,了解工程进展的情况。毛主席关切地询(xún)问:能不能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聚(jù)集在毛主席周围的群众坚定有力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看到群众这种高昂(áng)的革命精神,微笑着点点头。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同一个普(pǔ)通劳动者一样,握着铁锨,把土一锨一锨地铲(chǎn)起来,装进柳(liǔ)条筐里。
参加水库建设的同志们都沉浸(jìn)在幸福和欢乐中。有位老贫农含着幸福的热泪说:“毛主席那样忙,还来同我们一起修水库,我们一定要加倍(bèi)努力,提前完成水库工程,好多打粮食,建设社会主义。”
六点四十分,毛主席离开了工地。工地上的劳动大军依然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
    注释
①俯瞰——从高处向下看。俯,向下,低头;瞰,望。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页~第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3 12:50:19

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无边的旗海红似火,战斗的歌声响入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闹革命。
敬爱的毛主席,不落的红太阳,草原上人民忠于您(nín),永远革命志不移。
红彤(tóng)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为什么太阳这样暖?为什么幸福热泪流不息?因为我们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敬爱的毛主席,不落的红太阳,草原上人民歌唱您,万岁,万岁,毛主席!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页~第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4 13:15:28

给孩子的一封信
志强:
告诉你一件振(zhèn)奋人心的大喜事,妈妈今天见到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啦!毛主席他老人家红光满面,身体非常健康,这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幸福!
妈妈现在感到多么幸福啊!当毛主席他老人家微笑着挥手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妈妈的心激动得几乎要跳出来,热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孩子,这可是幸福的泪水啊!我使出全身力气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断地向我们招手致意。我把嗓子都喊哑了,还觉得没把满心眼儿对毛主席热爱的感情表达出来。
孩子,你知道吗?在万恶的旧社会,“三座大山”①压得咱穷人好苦啊!你外祖父成年累(lěi)月给地主扛长活,还是养活不了全家老小。 你外祖母因为过分劳累(lèi)和饥饿,在我三岁的时候就被活活折磨死了。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妈妈哪能活到今天呀!毛主席真是咱们穷人的大救星啊!
毛主席不但救了我的命,他老人家还给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使我懂(dǒng)得了做人要做革命人,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孩子,你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坚强可靠的接班人,跟着毛主席,永远革命不回头!
让我们一起放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妈妈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三日于北京༺༻༺༻༺༻༺༻༺༻༺༻༺༻༺༻༺༻༺༻༺༻༺༻༺༻༺༻༺༻༺༻注释①三座大山——指统治旧中国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liáo)资本主义。——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页~第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4 13:20:13

向秀丽
年轻的共产党员向秀丽是广州(zhōu)市(shì)一个制药厂的工人。她在化工车间工作。
一天,她和青年工人小罗在使用大型圆(yuán)底酒(jiǔ)精瓶(píng)时,忽然瓶底一滑,“啪(pā)”的一声,酒精瓶落到地上摔碎地。酒精马上流开,直向火炉(lú)流去。酒精碰上火,立刻燃烧起来。向秀丽急忙从肩上扯(chě)下毛巾(jīn),向大火扑去。火随着酒精蔓(màn)延着,墙边放着几桶烈性金属钠(nà)①,金属钠碰上火就会爆炸。向秀丽想到整个工厂和附近人民的生命安全,不顾一切地和烈火搏斗。
火烧着了向秀丽的裤腿,烧到了她的身上。小罗着急地叫她,向秀丽大声地说:“不要管我,快去叫人救火!”说完,用手堵住酒精的去路。酒精继续向金属钠流去,向秀丽万分焦急,她想到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立即把身体贴在地上,挡住流动的酒精。
向秀丽的衣服被酒精浸透(tòu)了,大火在她全身烧起来。这时候,向秀丽还是紧紧地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厂里的工人们飞快地赶来,把金属钠搬(bān)离了火场(chǎng),这才避免(miǎn)了一场严重的事故②。
向秀丽被送进了医院。她从昏(hūn)迷中醒来,大声嚷(rǎng)着:“快去抢救金属钠!”同志们告诉她金属钠没有爆炸,她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笑容。党和人民千方百计抢救向秀丽的生命,但由于伤势过重,她终于光荣地牺牲了。
向秀丽是党的好女儿,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
注释
①金属钠——银白色的轻金属,容易燃烧和爆炸。
②事故——出乎意外的不顺利的事情或灾(zāi)祸(huò)。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页~第1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4 13:21:46

关心集体的小社员
生产队的母牛生下小牛崽(zǎi)才半个月,就病死了。小牛崽到处乱蹦(bèng)乱跳,“哞(mōu)——哞——”地叫着。怎么办呢?生产队的干部们正商量着,红小兵李伟、张成找队长来了,他们要把护理小牛的事包下来。队长笑咪咪地问:“你们能行吗?’他俩响亮地回答:“我们保证把小牛护理好!”
放学了,他俩熬了两碗米汤(tāng)。张成把小牛抱住,李伟撬(qiào)开小牛的嘴,慢慢地灌米汤给小牛喝。可是小牛不听话,把米汤都吐出来,喷(pēn)得他俩满脸都是。再接着灌,小牛生气了,猛地蹦起来,把碗也撞在地上摔碎了,李伟和张成被撞得一屁(pì)股坐在地上。正巧,老队长来看他们,见到这情形,就说:“怎么,碰了钉子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地说:“这点困难我们不怕!”
“行,好样儿的!”老队长高兴地说。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竹筒(tǒng)递给李伟:“这是我刚才削成的,用这个试试看。’
李伟、张成照老队长说的办法试着喂小牛。张成用腿夹(jiā)住小牛,李伟小心地把米汤倒进小竹筒,送到小牛的嘴里。李伟慢慢地灌着,张成轻轻地用手刮着小牛的喉管,“咕(gū)噜(lū)咕噜”,米汤都流进小牛的肚子里去了。小牛吃饱了,“哞——哞——”大声地叫着,还用舌头舔(tiǎn)舔他俩的衣角。李伟、张成高兴得直拍手。
两个月过去了,小牛养得又肥又壮,身上的毛亮光光的,可以跟着生产队的大牛放牧(mù)吃草了。贫下中农看着这头可爱的小牛,不住地夸奖李伟和张成是“关心集体的小社员”。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页~第1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14 16:09:38

一条破棉絮
驳船①工人赵阿洪(hóng)的家里,有一条破棉絮。在万恶的旧社会,赵阿洪一家祖祖辈辈用了它七十多年。这条破棉絮(xù)记录着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在旧社会,赵阿洪的爷爷、爸爸给地主当了一辈子牛马,先后含恨死去了。年幼的赵阿洪,在家乡受不了地主的残(cán)酷压榨(zhà),一个人逃到上海。临走时,母亲含着眼泪塞给他一个包袱(fú),里面包着全家仅有的一条破棉絮。
赵阿洪逃到上海,船老板把他骗到了驳船上。从此,赵阿洪只好不分白天黑夜地给船老板干活。人还没有煤锹高,可每天得和大人一样铲煤扛煤,摇橹(lǔ)拉索。杠(gàng)棒(bàng)压肿了他的肩,摇橹摇得他头昏眼花。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破衣衫。寒冬腊月,赵阿洪没有穿的,就把母亲给他的那条破棉絮裹(guǒ)在身上,当做棉衣。寒风呼呼地直往破洞里钻(zuān),赵阿洪冻得上牙和下牙“得得”打战。
一个寒冷的早晨,黄浦(pǔ)江上波(bō)浪翻滚,刺骨的江风嚎(háo)叫着,一会儿,鹅(é)毛大雪又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赵阿洪光着脚,身上裹着破棉絮,费力地摇着橹。船靠上码(mǎ)头,准备装生铁齿(chǐ)轮(lún),老板生怕把船碰坏,一把抢过赵阿洪披在身上的破棉絮,往船舱(cāng)里一丢,要当垫布。赵阿洪顿时火冒三丈,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他一把夺回破棉絮,抄起身旁的铁锹,狠狠地朝老板砸去,把老板砸了个嘴啃泥。恼羞成怒②的老板挣扎着爬起来,叫来狗腿子朝着赵阿洪没头没脑地一阵毒打,打得他皮开肉绽(zhàn),鲜血直流。雪花落在伤口上,化成水流进伤口里,真好比万箭钻心。工人们闻讯赶来,愤怒地握紧了拳(quán)头,举起杠棒,要和老板他们拼命,老板和狗腿子这才被迫住手,灰溜溜地走了。工人们拾起破棉絮,披在赵阿洪满是伤痕(hén)的身上,心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
第二天,老板解雇了赵阿洪。从此,赵阿洪只好沿街要饭,四处流浪。一条破棉絮日当衣,夜当被,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把穷苦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旧社会的“臭苦力”,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解放以后,赵阿洪同志积极参加革命,努力搞好工作,曾(céng)经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如今,赵阿洪同志和他的子孙后代,依然珍藏着这条布满窟窿的破棉絮,为的是时时敲起阶级斗争的警钟(zhōng),永远不忘阶级苦。
༺༻༺༻༺༻༺༻༺༻༺༻༺༻༺༻༺༻༺༻༺༻༺༻༺༻༺༻༺༻༺༻注释
①驳船——港(gǎng)口装运货物的船只。
②恼羞成怒——由于恼恨、羞愧而发怒。——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6页~第2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14 16:12:44

一壶酒前的批判会
一天傍晚,第五生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面对一壶(hú)酒,愤怒批判大叛徒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xī)灭论”。会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震天动地。
原来,这个大队有个叛徒,被群众揪(jiū)出批斗后,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妄图用拉拢(lǒng)腐蚀干部的办法来实现他的罪恶阴(yīn)谋。他拿了一壶酒鬼鬼祟(suì)祟地溜进了生产队长国义的家里,嘻皮笑脸地说:“国义呀,咱们老街(jiē)近邻的住了这么多年,今天我准备了一壶酒,咱俩喝几盅(zhōng)去。”“叛徒请我去喝酒?!”国义耳边响起毛主席的告诫(jiè):“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立即意识到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必须击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国义想到这,回答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
国义同志找了十几个干部和贫下中农社员,一起来到这个叛徒家。那个叛徒正忙着往桌上摆酒菜,看见国义领着不少的人进屋来,心里正在纳(nà)闷(mèn)。只听国义雷鸣似地宣布:“批判会现在开始!”
国义同志和大家一起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愤怒揭(jiē)发了这个叛徒拉拢腐蚀干部的罪恶阴谋。他说:“这不是一壶酒,是一颗糖衣炮弹,是阶级敌人在向我们挑战!我们一定要打退它!”
广大贫下中农怒不可遏(è),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敌人的进攻。发言象连珠炮似的,批判了大叛徒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和这个叛徒的反革命罪行,批得他狼狈不堪(kān),臭不可闻。
阶级斗争的现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进一步擦亮了大家的眼睛。贫下中农表示:我们要在胜利面前,眼看敌情,耳听枪声,头脑里牢记阶级斗争,进一步巩(gǒng)固(gù)无产阶级专政。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页~第3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14 16:15:48

棉田擒(qín)恶鬼
去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红小兵小邱就背上书包,兴冲冲地上学去了。她惦(diàn)记着教室里的几只坏凳子,得赶早去修理一下。田野里一片茫茫大雾,社员还没有出工。她哼(hēng)着革命歌曲,边唱边走。前面是队里的一块棉花田,棉花正在吐絮,珍珠般的露水,在叶片上滚动。望着一片丰收景象,小邱的步子更轻快了。
突然,听到一阵喣(xū)喣嗦(suo)嗦的声音,小邱警惕地注视着棉田里的动静。她顺(shùn)着声音,放轻脚步,寻找过去,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在棉花田里鬼鬼祟祟的。小邱这时想起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大喝一声:“谁!干什么的?”话音刚落,棉花田里伸出一个人头。小邱仔细一看,原来是队里的一个坏分子,就厉声责问:“你在干什么?”“我, 我……昨天晚上……掉了……一样东西……来找一找。”答话声支支吾(wú)吾。“找什么东西!?”小邱根本不相信这个坏蛋的鬼话,断定这坏蛋是趁(chèn)着浓(nóng)雾在破坏生产。于是,她就上前搜寻(xún),终于找到了一个袋子,解开一看,尽是雪白的棉花和棉桃,小邱气得肺都要炸啦!她一步冲到这个坏蛋跟前,气愤地说:“你在摘棉桃,偷棉花,破坏生产,走!跟我到队长那里去!”说着,就拉住这个坏蛋往队长那里走。这时,这个坏蛋威胁她说:“快松手,你要死,还是要活,要放明白点!队里的东西,你管不着!”毛主席的红小兵,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邱勇敢地说:“你破坏生产,我拼死也要和你斗争!”小邱一边紧紧扭(niǔ)住这个坏蛋不放,和坏蛋搏斗,一边高声呼喊:“来人啊!抓到坏蛋啦!”
不一会儿,贫下中农闻声赶到,一起把这个坏蛋抓住了。小邱举起棉花袋,愤怒地揭发了坏分子的罪行。霎(shà)时间,田头成了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在铁证面前,这个坏分子只得低头认罪。大家都称赞红小兵小邱警惕性高,斗争英勇。小邱连声说:“是毛主席教我这样干的。”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5页~第38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18 14:17:27

行军锅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连史室里,陈列着一口行军锅。这口行军锅有一段不平凡(fán)的经历。
一九四七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进犯我山东解放区。那时候,八连是山东军区的一个连队,天天行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老炊事员独(dú)自去给伤员找水喝。他在一间又矮又暗的草房里发现一口行军锅,这是敌人逃命的时候丢下的。老炊事员高兴得跳起来,因为他多么需要有一口锅呀!他刚想去拿这口锅,被几个狼狈逃窜(cuàn)的敌人发觉了,敌人向他开了枪,老炊事员负伤了。但他不顾伤口的疼痛,怀着刻骨的仇恨,对准这几个敌人使劲扔出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敌人都丧了命。老炊事员满怀胜利的喜悦(yuè),背着这口行军锅回到连里。他十分爱惜(xī)这口锅,每天用它烧水做饭,行军的时候就背在身上。
一九四九年四月,我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教导,横(dù)渡长江,直捣蒋(jiǎng)家王朝的老窝(wō)。老炊事员背着这口锅随着部队渡过长江,又千里行军来到上海,继续用它烧水做饭。
一九五二年,老炊事员复员了。在离开八连的时候,他无限深情地指着行军锅对同志们说:“艰苦朴素(sù)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是咱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啊!咱们要把这口锅一代一代传下去。”
好八连的同志们最听毛主席的话,他们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老炊事员从硝(xiāo)烟弥(mí)漫(màn)①的战场上带来的行军锅,当成连队的传家宝,一代传一代,继续用它烧水做饭。锅破了,补了再用,一直用到一九六◯年。后来,为了教育新战士,他们就把这口锅陈列在连史室里。
今天,八连的指战员,每当看到这口行军锅,就想起了老炊事员,就想起了那战火纷飞的艰苦年月。他们决心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艰苦朴素这个革命的传家宝,并且把它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
注释
①硝烟弥漫——空气中充满了烟雾和火药味。形容战斗紧张激烈。硝,制火药的原料。弥漫,这里是“充满”的意思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3页~第4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9-18 14:20:58

沈秀芹①日记摘抄
一九六六年九月十日毛主席教导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风。”我是个在甜水里长大的青年,老一辈的苦没吃过,战争的年代没经过,要变是很容易的。自己应主动找些苦吃,在斗争实践中,磨练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一个不忘本、不变修的革命接班人。

一九六六年×月×日焦裕禄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
这个问题提得对。
“坐破椅子干革命”,这不仅是节省几个钱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毛主席历来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就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一个革命者有了这个武器,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就吹不进,就能始终保持旺(wàng)盛的革命斗志和蓬(péng)勃(bó)的革命朝气。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八日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我今天走这点路②算什么。脚磨起了泡,更能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我决心按照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长期奋斗下去。只有接过革命传家宝,才能继续走万里长征(zhēng)路,永不变质。
༺༻༺༻༺༻༺༻༺༻༺༻༺༻༺༻༺༻༺༻༺༻༺༻༺༻༺༻༺༻༺༻
注释
①沈秀芹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回乡九年的女知识青年,山东省荣成县成山林场副场长。一九七◯年一月一日,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了壮丽的青春。
②指林场到县城八十五里路。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8页~第5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鲁人社1973年5月第1版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