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1 22:34:46

    (续)


    县官听说闹起了义和团,可吓坏了!他就一边给皇上上本,一边防备。
    托塔李天王围住县城,双方就打了起来,一直打了一个月——城没攻破。这时,义和团的粮饷快用完了。李天王对黄老三说:“三叔,咱们拼到底也要灭了官家!我带一部分人还攻城。您带一部分人去把那恨人的财主佬的财宝抢来当粮饷!”
    “对!”黄老三就领人去了。
    日子不多,黄老三领着弟兄,大车拉着财宝回来了。可是黄老三说:“大良啊,不好了。有洋毛子到中国来了——他们搜宝的搜宝,传教的传教,做买卖的做买卖,对待咱们中国人蛮不讲理!”
    李天王问:“是谁放他们进中国来的?”
    黄老三说:“皇上主管国家大事——准是皇上呗!”
    “皇上把咱们欺压得就够呛了,又放进洋毛子来欺压中国人!先把洋毛子收拾了再说!”
    “对!”
    托塔李天王把宝塔一举,对弟兄们说:“弟兄们!洋毛子又要霸咱们的家园!快跟我去杀呀!”
    “杀呀!”弟兄们拥着李天王就开下来了!这么一来不要紧,洋毛子一碰上义和团,真是老鼠碰上猫一样!洋毛子死的死、逃的逃!抢了中国多少金银财宝,一个没剩——都被义和团夺回来了!一见哪村有教堂,就放火烧光!
    老百姓更乐了,都说托塔李天王是专门下界来给大伙除暴安良的,洋毛子多恶也得服他管!家家都写了“托塔李天王之神位”的牌子供上,早晚三炉香。
    托塔李天王领着弟兄正追杀洋毛子,忽然县官派差人来求见了——说皇上传下圣旨,要李天王领兵马到县城去接旨。
    李天王忙说:“接就去接——看皇上放个什么屁!”
    黄老三记忆说:“大良,这可去不得!咱们还是按咱们的心思办事吧!咱们已口口声声跟官家为仇,去了没有好哇!”
    李天王哈哈大笑道:“三叔,如今官家怕咱们,洋毛子服咱们,咱们有这么之兵马,怕皇上什么?”
    “大良,常言说得好——‘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我看还是不理他好!”
    “三叔,不要紧!皇上要好说好道,什么事都好办;要是不服咱们,就打家伙!”
    黄老三见他不听说劝,只好依他了。
    来到县城以后,城门大开,悬灯结彩,县官亲自出城迎接——这么一来,李天王倒不知怎么好了。他也下了马,跟县官进了城。
    官家杀猪宰羊,大摆酒席,招待李天王和弟兄们。酒席已毕,县官就把皇上的圣旨读给李天王听。圣旨上说:
    李天王能把洋人治服,这是天大的功劳。皇上亲封他为真正的“托塔李天王”。皇上亲赐义和团“黄龙旗”一面。皇上亲给“御发”一车,让弟兄们续上辫子,与官兵合伙,到时候发粮发款,专门杀洋人。
    李天王一听,可喜坏了,大笑道:“原来皇上也服我啦!就按他的办啦!”接着,他就传下号令,拔去义和团的大旗,插上“黄龙旗”,让每个弟兄都领“御发”,梳上辫子。
    黄老三说:“大良啊,当初咱们自已剪去辫子,如今就不能梳;当初咱们自已立的旗,就不能换!我活了七十年了,就没见皇上给咱们一点好,你如今依了他——这不是输了吗?”
    李天王不在意地说:“三叔,这怎能说输?这是皇上服咱们啦!‘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皇上既服,咱的气更正了。您放心,不要紧。有不服的时候,咱就打家伙!”
    黄第三说:“唉!往后看吧。”
    黄老三的话真对。洋毛子又打进中国了。这回哪国的都有,使着洋枪洋炮,人又多,比从前还恶。
    县官忙请来李天王说,“李将军,洋人又找到咱们头上来了!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已受了‘皇封’,还不该上阵吗?”
    李天王说:“立刻就上阵!不许洋毛子欺压中国人!”
    “对。我看这样吧:你领义和团上阵,官家供给粮饷;留下官兵守城。要是顶不住的时候,官兵立刻去接阵。”
    “就这么办!”
    李天王领着弟兄就迎上洋毛子来了!洋毛子跟官兵打一仗胜一仗,一碰上义和团,可傻眼了。那义和团一个个比虎还猛,生死不怕;李天王指东就上东,指西就奔西——这么多人就跟一个人似的!
    打着打着,洋毛子死的遍地都是!义和团也死了不少。到底洋毛子有洋枪洋炮,占了上风。李天王指挥着弟兄,还是杀,一点也不在乎!越杀人越少,粮饷也完了。
    黄老三说:“大良啊,如今官兵也不出,官家也不送粮饷,大事要坏!咱们快出主意吧!”
    李天王咬牙说:“三叔!咱不能眼看洋毛子在中国横行霸道!不杀光他们,不收兵!”接着,他把宝塔一举,高声喊道:“弟兄们,谁也不许贪生怕死!杀!‘哪个不听我的话,愿杀愿砍理应当!’杀!”
    弟兄们见洋毛子这么恶,也早就气红眼珠了!只要有口气,还是冲上去杀!一直又杀了三天三夜,不见官兵露面,不见官家的粮饷,只剩下了李天王和黄老三了。
    李天王高举宝塔对洋毛子叫道:“你们不用横!我马上去搬官兵,死也不让你们欺侮中国!”说完,他就扯着黄老三搬官兵去了。

(未完待续)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1 22:37:40

(续)


    李天王急火火的还没来到县城,半路上正好碰上县官:县官坐着轿,轿左右跟着许多差人,轿后边有十多辆大车,满车装的是金子和银子,许多官兵围护着大车。

    李天王忙说:“三叔,您看!官家可气死人了——到如今他们才发来官兵,才送来粮饷!”
    黄老三一看这情形说:“嘿嘿,这还指不定是怎么回事呢!”
    县官一见李天王和黄老三,立刻打住轿,对着李天王叫道:“哈——你们来得正好!”
    李天王也怒冲冲地叫道:“你们这帮贪生怕死的东西,为什么到这时候才接应上来!”
    “姓李的,你别做梦啦!一来,你领人造反;二来,你又敢杀洋人,招灾惹祸!到如今,你大败而归,还有什么说的?算计着你们就成不了事,皇上又下了圣旨——来人哪!快把他俩拿下,捆在金银车的后边,一齐送给洋人去求和!”
    李天王一听,真要气炸心肝,举着宝塔就要冲上去!黄老三忙拦住他,痛心地说:“大良啊!这回你看清了吧?”
    “三叔啊!我醒过来了——悔不该当初不听您老人家的良言!唉,三叔,您放开我,让我砸烂这个狗官再说!”
    “大良!只剩咱们孤单单的两个人,你不能这样做了!你——”这时,眼看官兵已涌上来拿人,黄老三一推李天王说:“你快走!留口活气,再聚合弟兄,与洋人和官家誓不两立!我已是半截入土的人了,留下给你迎敌!”老头子护着李天王逃进庄稼地以后,他把大刀一举,拦住官兵,杀了一阵,看看要敌不住,他立刻把刀往脖子上一横,笑道:“我宁可死了,不能让你们拿我去给洋毛子献礼!”说完,“吃”的一声响——黄老三自尽了。
    县官瞪瞪眼,只好动身去求和。迎到洋毛子以后,县官作揖磕头,献上大车的金子和银子,只求洋人饶命,怎么着都行。
    洋毛子军官说:“这就行啦。可有一样:你一定要领我们把那个托塔李天王捉住!”
    县官忙说:“遵命遵命——你们就带人随我们去拿吧!”
    县官就引着洋毛子把各村都占了。一没有了义和团,官家又象从前那样凶起来了,再加上洋毛子,两面夹攻,老百姓可遭了大难。这黄家庄是义和团兴起的村子,洋毛子和官兵拿不着李天王,就起来把这村围住;围住以后就放大火烧村子。
    托塔李天王逃走以后,就又来到黄家庄,想再集合人;可是来不及啦!见大火一起,李天王一阵难过,说:“家乡完啦!不能呆啦!”他落下了眼泪,咬咬牙,就手提宝塔,冒着大火冲出村子。
    洋毛子和官家,千想万料,也想不到李天王会从大火里窜出来!李天王冲进围村的洋毛子和官兵群里,举起宝塔连打带砸,就跟砸鸡蛋一样,“叭叭叭”——洋毛子和官兵的脑袋,应声开花!杀出一条血路,李天王急忙钻进庄稼地里去。县官和洋毛子也立刻尾追上来。
    李天王眼看要被追上了!正好前边是块爬豆地,他怀抱宝塔,伏下身子,一滚、两滚、三滚——很快就过了爬豆地。洋毛子和官兵也追进爬豆地,“扑通”——都摔个狗吃屎!
    县官忙对洋毛子军官说:“这豆子地里‘不干净’呀!咱们快绕道追吧。”洋毛子和官兵立刻绕过爬豆地又追了上来。
    李天王眼看又要被追上了!正好眼前是永定河——涨起的河水刚落下去,河边脱出了几丈远的沙滩——他怀抱宝塔,使劲提一口气,紧紧闭住嘴,哈下腰,脚尖点地,“吃吃吃”——燕飞似的窜过沙滩!洋毛子和官兵也大步流星地追上沙滩,“扑吃”——脚都陷进去了!这可怪!越急着往外拔脚,陷得越深,陷得越深,越晃着身子往外拔,就陷得更深了!不一会,陷过胸口,一个个憋得脸发青,七窍冒血,嚎叫着死去了。
    也不敢下去救人,更不敢越过沙滩去追,这时,县官吓坏了,忙对洋毛子军官说:“这人万不能拿了!他真是天将托塔李天王下界呀!咱们要再拿,非得还遭大祸不可!你没见吗?刚才咱们放了大火,火神爷暗里保着他逃出来;刚才过爬豆地,青苗神又暗里保着他逃过去;现在过河滩,龙王又暗里保着他逃过去!他要是凡人,早被咱们活捉啦!”
    这时,李天王站在河边,一手高举宝塔,一手拍着胸脯,对洋毛子和县官喊道:“你们等着吧!我马上就上天去搬兵!等我领来天兵天将,统统把你们杀光!我留口活气,就为的是这个!”说完,他“扑通”跳进河里,举着宝塔,凫着水,不一会就没影子了。
    县官吓得哆嗦起来。洋毛子干瞪瞪眼。他们只好收兵回去了。
    你猜怎么着?日子不多,就出了“神”事了——有一天夜里,衙门四外着了火,连县官带衙门烧了精光;有一天夜里,一个村里的洋毛子只睡了一夜觉,天亮脑袋就没了;有一天夜里,一个村里的洋毛子使的洋枪洋炮,一个也没剩,都没有了;有一天夜里,有几个洋毛子军官被绑在村口树上,嘴里塞着棉花,鼻子被割了去,脸上还刺了字:“托塔李天王,命你们赶快滚出中国!”……吓,“神”事海了去啦!日子不多,洋毛子真吓得滚出中国了!
    这些“神”事就是托塔李天王办的——有许多人会在夜里见他领天兵天将打天上驾云下来,办完了事,到天亮时,又驾云上天去了。   
------------------------
    注释:

    ①浑铁——纯铁。
    ②黄道吉日——旧社会所谓吉利的日子,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③凫着水——游泳,凫,音fú。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九册第149页~第16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8 01:34:47

一颗新的亮星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日。
    拂晓,晨星还在天上闪烁,一辆浅蓝色的汽车,载着一群飞行员,从福建前线某机场附近的宿舍,开进了机场。神情焕发的飞行员们,互相簇拥着下了汽车。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又高又粗、脸蛋浑圆的飞行员,他穿着一件深绿色的短袖衬衫和草绿色的抗压裤,手里拿着一件桔黄色橡胶质的救生衣和黑色发光的飞行帽。从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韧、刚毅的人。这个人就是杜凤瑞。
    杜凤瑞来到自已的战鹰身旁,亲昵地抚摸着机翼。这时,正在检查飞机的机械师翼学贤向他报告:
    “报告机长同志,飞机一切都准备好了。”
    杜凤瑞仔细地检查了飞机以后,就地坐在机翼旁边,对翼学贤说:
    “今天是国民党的‘双十节’,虽然咱们几天以前就宣布了停止炮击,可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可能瞅空来捞一把,给他那些残兵败将打打气,装装门面。咱们可得提防他这一手。”
    他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两眼射出愤怒的光芒,半晌,坚定地说道:
    “哼!叫他来吧!我正愁着没有机会揍他哩!”
    一讲到敌人,杜凤瑞就满腔怒火。当美帝国主义侵略中东,并唆使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的时候,杜凤瑞一次又一次地向党委写申请书,请求到福建前线惩罚蒋介石集团的空中强盗,保卫祖国领空。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
    他和翼学贤谈着,不觉太阳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浮了起来,朝霞放射出万丈金光,给一排排的战鹰抹上一层金红的色彩。
    杜凤瑞兴奋得跳了起来,望着朝阳,情不自禁地喊道:
    “天好了!天好了!”
    霞光映照着杜凤瑞,脸上闪耀着红润的光辉,那高大粗壮的身躯在彩色缤纷的朝霞中,显得异常英俊。
    塔台上飘起了“一等准备”的红旗。这个信号犹如步兵的“准备冲锋”命令。
    飞行员们急速奔向自已的战鹰,机场上顿时紧张起来。
    这时候,雷达荧光屏上,在台湾方向,出现了六个麦粒般大的淡绿色光点。六个光点成直线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着。……
    指挥所里,正中的大型标图桌上,计算尺来回拉动着,蓝色的粗线径直地向大陆方向延伸着,指挥员站在标图桌旁边,一声不响,眼盯着蓝线的发展趋势,静静地思考着。
    杜凤瑞敏捷地跨进飞机座仓,对站在扶梯上的机械师说道:
    “今天可要打上了,我要叫蒋介石追悼‘双十节’。”
    机械师迅速地开了车。紧接着鹰群发出了巨大的吼声,鹰群后面,被强大的气流卷起了滚滚的烟尘。
    杜凤瑞熟练地检查了一下仪表、电钮,插上飞行帽的无线电接头,穿上伞带……。机械师给他拔掉地面保险销,打开无线电,打开水平仪,打开氧气……。这一切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进行的。
(未完待续)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8 01:36:23

(续)
    他刚端正了一下姿势,就看见头顶上忽拉飞起两颗绿色的信号弹——这是起飞的命令。
    转眼间,机群开动了。一架滑上了跑道,又一架跟上去。接着就是四号僚机杜凤瑞滑过来,脸上泛出充满胜利信心的喜色,象是在说:
    “等着听胜利消息吧!”
    鹰群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倏然凌空,排成威武的阵势,迎着朝霞,直冲空中飞去。
    “敌机六架,在你们左前方四十五公里,注意搜索。”地面指挥员发出的命令清晰地传入空中勇士的耳鼓。
    “明白,明白。”空中指挥员简明地回答着。
    勇士们飞行在银灰色的云层上。云层起伏飘荡象是波涛滚滚的海洋;勇士们象是一群矫捷的海燕,在海面上掠浪疾飞。一双双锐利的眼睛,挥扫着茫茫长空。
    “×号保持原来高度,×号进入×万×千米。”无线电里又传来了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桓树林同志率领的二中队接令后,立即爬高,霎时,高空中出现了几条白色的烟带。
    敌机立刻凶恶地向他们扑来,满以为这下可以偷袭我机,那知道,桓树林他们早就看见了敌机。他一面报告空中指挥员,一面率领中队勇猛冲向敌机群。胆怯的敌机立刻乱了阵。
    就在这时,一中队截住了一批敌机,遂即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天空中立时炮声滚滚,硝烟四起。
    正当杜凤瑞的长机向敌机攻击时,三架敌机冲着长机奔来,并开炮射击,只见一条条火舌喷向长机身后。情况十分危急!
    “三号,注意后面!敌人向你开炮了!”僚机飞行员杜凤瑞在这危急的时刻,一面提醒他的长机摆脱敌机的攻击,一面猛推舵杆,向敌人扑去。他为了支援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毫不犹豫地冲入敌阵,咚咚咚——猛烈的炮火一串又一串地向敌人倾泻过去。在他的勇猛冲击下,三号机终于脱离了险境。可是,杜凤瑞自已却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中。但是,在这茫茫无际的天空中,他并没有丝毫畏惧,而是象一只愤怒的雄鹰一样,盯准了一架敌机,猛扑过去,一串串火光闪闪的炮弹,钻进了敌机的腹腔,敌机立刻起火,拖着长长的浓烟,象只打掉了脑袋的乌鸦,翻滚着向下掉去。
    这个该死的家伙就是蒋介石的“活烈士”张乃军。张乃军被俘后,曾这样叙述过他当时所遭到的厄运:“我还没有来得及弄清空中情况,刚想向你们一架飞机攻击,突然觉得机身猛烈一抖,知道被击中,觉着后仓热烘烘的,回头一看起了火,我赶紧跳了伞。在快着陆的时候,我看到成群的男女向我跑来,刚一落地,他们就拿枪对着我,要我投降。”可见杜凤瑞这一炮打得是多么准,又多么狠!
    杜凤瑞一串炮弹打下了张乃军,正要爬高继续向敌人攻击,突然从右后方钻进一架敌机,向他开了炮。战鹰中弹负了重伤,顿时剧烈抖动了几下,机尾冒出黑烟,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看来很难战斗下去了,这时的办法就是跳伞。但是,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英雄的杜凤瑞,并没有这样做。他坚持操纵着负伤的战鹰,争取歼灭更多的敌人。刹那间,攻击他的那架敌机冲到他的前下方,杜凤瑞来了一个鹞子翻身,一头扎下去,把敌机咬住了!紧接着就是一阵猛打。但是,狡猾的敌人,把机身一侧,躲开了杜凤瑞这狠命的一击。
    杜凤瑞死死咬住敌机,从一万二千米的高空,一直打到离地面三千五百米。敌机见实在无法甩掉杜凤瑞,就来了个垂直下降,用最大的速度一头钻进了云海,满以为这下子杜凤瑞可找不到他了。那知杜凤瑞还是咬着他的尾巴不放。
    距离在飞速地缩短着,六百米,四百米,二百米,杜凤瑞还没有开炮,直到眼看要撞上去了,他才按了炮钮咚……,敌机立刻在他面前爆炸。
    这时,他正想重新拉起机头,追击其余的敌机,可是再也拉不起来了。战鹰由于受重伤而终于失去了操纵,象匹脱缰的野马,旋转下坠。这时,他才不得已跳了伞,离开了同他一道痛歼过飞贼的战鹰。他刚跳出座仓,战鹰就轰然一声爆炸了。……
    地面上的人们忽然看见天空中闪出一个白球。渐渐地,那白球象是一朵开放在碧空中的白荷花,在霞光映照中,显得非常洁白、美丽。
    杜凤瑞沉着地拉动着伞绳,调整着方向,徐徐地向地面降落着。人们一看伞的样子,就知道是我们的飞行员下来了,都急急跑去营救。
   离地面还剩不到一千米,只需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落到人群中来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丧心病狂的空中强盗从高空冲下来,开炮射击,空中英雄杜凤瑞同志不幸就被这万恶的敌人杀害了。他英勇地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就在这个瞬间,怒火烧心的高射炮兵战士们向着这个万恶的强盗开炮了!这个杀害了杜凤瑞的罪犯,立刻就被打得浓烟滚滚,它拼命往东逃跑,但是跑了没有多远,就一头栽进了大海。
    杜凤瑞含笑躺卧在金色的早霞中,汗水湿透了烈士的征衣,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降落伞。人们抚摸着烈士的头脸,流下了悲愤交集的眼泪。
    英雄的杜凤瑞同志,庄严、豪迈走完了生命的里程,为保卫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已的英雄行为实现了生前在日记里写下的誓言:
    “每个人在成年以后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已的历史。各人自已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是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自已的努力。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已的历史。每个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当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已的历史。一个党员和共青团员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作自已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要永远保持自已历史的鲜红颜色。”
    杜凤瑞同志二十六年的历史,的确象他在日记中所写的这段誓言一样,是一页鲜红的历史!它红得象鲜花,红得象烈火,红得象他在祖国的碧空中洒下的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的热血。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九册第170页~第177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8 01:39:06

红军老团长解甲归农①
    在湖北省烈军属、复员军人模范代表会议上,曾经在红军中担任过团长的方和明回家当了八年农民、克②勤克俭地建设家乡的模范事迹,对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五百多名代表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方和明现在是湖北省红安县柳林乡高级农业社的政治主任兼党分支书记。这位“模范中的模范”,原是农民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他经过长征、爬过雪山草地,受过许多艰难困苦。他作战勇敢坚决,曾经负伤七次,立功得奖十三次。1949年全国解放后,上级照顾他负伤过多日见衰弱的身体,决定让他去休养,但是他不同意。他说:“我不愿意让党和国家白白养活自已。我是农民出身,现在身体虽然弱,还能劳动。请允许我回家,能劳动多少算多少。”于是,这位参加革命二十年的方和明,只领了五百斤小米的安家费, 背着一小卷行李,回到他的家乡——大别山区的湖北红安县。那时候,虽然全国解放了,但是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方和明的家里同二十年前一样,仍然是租田种的佃农,而且人口多了,父亲老了,弟弟和弟媳的身体也都不好,两个几岁的小侄女,也因为生活困难,送给人家作童养媳了。方和明一回到家,马上把这两个小侄女接回来。邻居们知道了这事,都称赞说:“老红军!有极好的德性③啊!”为了生活,他从富农那里租来九亩田种着。从此,方和明就同一般农民一样,整天整天地劳动,只是因为多次负伤,体力不强,所以感到格外劳累。不幸的是,他到家不久,弟弟就得病死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落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不少乡亲劝他说:“老方啊!你革了二十年命,受了多少苦,也流了不少血,没功劳也有苦劳,你找政府救济一下吧!”方和明总是笑着回答说:“不啊!一个找政府,两个找政府,都去找政府,政府哪来的钱救济?”
    “真是好人啊!”劝他的人总是这样说着,点点头走开了。
    1950年,国家第一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这位参加革命二十年的老共产党员异常兴奋,但是他没有钱买公债,不买,他又于心不安,他就给人家打了几天短工,赚了一万多元旧币,买了公债。群众劝他说:“老方啊!你困难极多啊,不要买了。”他说:“国家的事就同我的事一样,国家的困难首先要解决,个人的困难是其次。”
    以后,土地改革实现了,他家里分得了土地。他从小给人家当雇工,只会放牛放羊,不会耕田插秧。年老的父亲已经两眼昏花,不能下田。他刻苦学习,不到一年,就学会耕田插秧,庄稼活他都成了内行了。眼看日子刚有起色④,他的父亲和弟媳不幸又先后去世了,从此家里家外的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除了种田,他还得照顾孩子们的吃喝穿戴。可是,这样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他。在穿的用的方面,他非常俭朴。他每年从3月到11月,很少穿鞋;父亲和弟弟穿过八年的一件大褂,他改成短褂,又穿了两年;他从延安带回来的一件棉袄,现在还穿着;抗战时期部队发给他的一条灰棉被,补钉很多了,现在还盖着。在吃的方面,一样非常俭朴。他常说:“吃苦的时候要朝前看,看远景;享福的时候要朝后看,别忘本。”他说,这是他参加革命二十几年来得到的经验。
    方和明对待乡亲们热心诚恳,肯帮助人,同群众的关系很好,农民们有话愿意同他说,有事也愿意找他商量。虽然他从不骄傲,从不夸功,也从不对人提起他参加革命后担任过什么职务,但是日久天长,群众也慢慢地知道了他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团长。于是,有些好心的农民和乡亲在同他谈心的时候,常劝他说:“你是没功劳也有苦劳的人,要不回来,也当了大干部享福了。你又多次挂彩,身体不好。应该多去政府走动走动,要点救济,总比天天吃苦过困难日子好。要不,就找个工作做,也比种田好。”方和明回答说:“不能,我不能那样。当干部也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社会主义。我们共产党员,特别要服从党的利益。过去需要打仗,我就去打仗。现在需要劳动生产,我就回来种田。过去做的和现在做的都光荣,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劝他的人也只好点点头走开了。
    在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也常有一些人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老方啊!你这样下力气干活,我看有点划不来呀!团长不当,回来搞这。从前在部队吃苦,那是有战争,现在太平了,你却回来吃苦,你总是不晓得享福啊!”方和明回答说:“谁说划不来呢?我过去给人家当长工,受压迫,半辈子受穷。我参加革命,打垮了敌人,现在回到自已的土地上劳动生产,这才划得来呀!如果说这划不来,牺牲了的同志更划不来。如果都照你那样打算,今天的革命胜利从哪里来?”问话的人无言以对,只好点点头走开了。
(未完待续)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8 02:13:35

(续)
    由于他的家乡是山区,土改以后,他的生活仍然很贫困,他的乡亲们也不比他好,于是,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指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他想,只有这样,才能过富裕生活。他就在党的领导下,找大家一起组织互助合作。当时很多农民对互助不习惯,他又耐心说服他们。有的农民劳动力不强,他放下自己的活,主动去帮助;有的农民缺口粮,他也主动出借。宁愿自己克服些困难,也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样,他们就首先组织起一个互助组,由他任组长。过了一年,实践证明互助组比单干户每亩多产二十多斤粮食,互助组就在全乡普遍成立了。后来,由互助组转低级社,他又针对农民的各种思想顾虑作了耐心解释,低级社终于组成了,群众选他当社长。他认为自己年龄太大,生产技术不太强,推荐别人当社长。群众坚决不答应,他只好担任了。他们这个社是全县最先成立的一个。为了巩固社,在群众中做个样子,方和明不管天冷天热,总是带头劳动,这年秋收,每亩增产一百二十斤。1955年春天,在党的号召下,全乡三个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方和明担任了社的党分支书记兼政治主任。方和明一方面担任着社里党的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积极劳动,夏天,赤着背在田里做活,冬天,上山打柴,下水挑塘泥。有时劳动过度,他胸前的伤口发作,痛得厉害,社员们劝他休息,他说:“过去负伤都不下火线,现在一点伤疤痛,还能不参加生产?”去年一年,他做活得了二千多个工分。加上他家孩子们的工分,一共有三千多个,合现款二百一十多元,他一下就拿出一百一十元,偿还政府的贷款。他对孩子们说:“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钱,咱们生活紧一点没关系,还是还贷款要紧。咱们就是苦一点,也比前几年好多了。”现在,他这个社的亩产量提高到七百斤了比单干户时期增加了三百多斤。
    方和明这样艰苦朴素,是不是他真的不愿意吃好、穿好、住好呢?不是的。他常常向询问他的人说:“使人穿好、吃好、住好,是革命的目的。我从参加红军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这个打仗、流血的;现在也是为了这个积极地生产劳动。我现在所以不要求吃好、穿好、住好,是因为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还不很富裕。”
    在他的影响下,柳林乡十六个复员军人,个个都安心农业生产。他们说:“方团长参加革命二十年,还一样劳动生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劳动!”
    残废军人徐仕清,过去有居功骄傲⑤的表现,自从听到方和明的事迹以后,就向人说:“我没有功,比起方团长来,人家过的桥也比咱走的路多。”
    青年社员余清山,整天想到外面去找工作,不好好劳动。方和明的那股干劲深深地教育了他。他说:“……方团长不靠国家养活,还同我们青年人一起竭力地干,我要是再不安心生产,能对得起谁!”
    有时候社里的小伙子们发生了什么问题,方和明就象教育自己的侄儿、侄女一样耐心,给他们讲长征故事,叫他们懂得创业⑥的艰难。有的社干部有脱离群众的表现,方和明就个别说服,叫他们很好地联系群众。王德庚社长说得好,他说:“我们有了方和明做榜样,大家学习他,我们的社就永远巩固,不会垮台。……”
    方和明的模范事迹,在湖北省烈军属、复员军人模范代表中震动很大。听了他的报告以后,有人说是上了一堂最生动、最具体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课,不少人称赞他是“模范中的模范”。会议期间,武汉驻军领导人陈再道将军当营长的时候,方和明是他营的通讯班长。以后陈再道将军当了军长,方和明也成了一位能干的指挥员——团长了。这两位战友久别重逢,作了很长时间的畅谈。陈再道问起他这些年的生活,他说:“我个人的生活,就象党在农村的事业一样,互助组——低级社——高级社,一年比一年好,以后还会更好。”

------------------------
    注释:
    ①这篇文章选自1958年1月5日《人民日报》。解甲归农,就是从部队复员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②克——能。
    ③德性——道德品质。
    ④起色——好转。
    ⑤居功骄傲——因为自己有过功劳就骄傲起来。
    ⑥创业——这里指创建革命事业。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九册第178页~第18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8 13:06:43

齐人有一妻一妾作者:[战国]孟轲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①者。其良人②出,则必餍③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④来。吾将瞷⑤良人之所之⑥也。”
    蚤⑦起,施⑧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⑨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⑩间,之祭者乞其余⑪;不足,又顾而之他⑫,此其为餍足之道⑬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⑭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⑮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⑯,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⑰矣!
------------------------
    注释:
    ①处室——居家过日子。
    ②良人——丈夫。
    ③餍——念yàn,满足,饱食。
    ④显者——这里指所谓达官贵人。
    ⑤瞷——念jiàn,窥视。
    ⑥之——所去的地方,之,至。
    ⑦蚤——同“早”。
    ⑧施——念shī,斜行,迂回行走。
    ⑨国中——城内。
    ⑩墦——念fán,坟地。
    ⑪乞其余——讨吃那祭祀用过的酒肉。
    ⑫顾而之他——四面望望,又到别的祭墓的地方。
    ⑬道——办法。
    ⑭讪——念shàn,哭骂。
    ⑮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⑯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人用这种方法来乞求富贵利达的话。
    ⑰几希——很少;是少有的。

------------------------
白话译文: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他每次外出,回来时总是对妻妾说已酒足饭饱。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何人,他总是说是富有、体面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一起吃饭,他总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次日清早起来,妻子便悄无声息地跟踪丈夫。然而走遍全城,也没见有人停下脚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场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如不够,又四下打探,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为什么每日回家都酒足饭饱。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本指望丈夫成为我们的终身依托,现在他却是这样。”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毫不知情,洋洋自得回来后,仍在妻妾面前趾高气扬。
    君子以为,一个人如果用这种方法来乞求富贵利达的话,而其妻妾对此不感到羞耻、不哭泣则极罕见。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九册第135页~第13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21 23:58:01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9-9-15 21:40 编辑

马小翠的故事
一    今年八月,在河南省的青年积极分子会议上,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扑甩着两条小辫子跑上讲台。她一张圆圆的脸,两条乌黑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中,闪耀出勇敢和略带稚气的表情。大家看着她,都在想:这大概是哪个小学校的学生,讲的不过是小孩子们的一些事情。可是当她从容而激动地介绍出她的事迹时,大家都吃惊地被吸引住了。一千多人都屏着气,聚精会神地听着,她每讲到一段,热烈的掌声就象暴风雨一样在会场里倾泻着。
    这个小姑娘是谁呢?她就是全国青年积极分子马小翠。
    马小翠的家住在河南省鲁山县的大焦山。大焦山是伏牛山的主峰,海拔①两千多公尺,周围都是原始森林②,到处有豹子、野猪、狼等野兽,离鲁山县城还有一百多里,隔着三四架大山,是个极端偏僻的深山区。
    大焦山全乡才有一百六十四户人家,但却散居在二百平方公里的几十条大山沟里。有很多村子一个村只有一户人家,每个村相隔都是几里远。由于地方偏僻,又加上过去山里的地主恶霸残酷剥削压迫,在解放前,这里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差不多要和山下繁华地区相差一个世纪。过去有的农民穷得一家人只能穿一条棉裤,有的长到一二十岁还没有穿过鞋子,在文化方面更是落后,全大焦山只有三个识字的人,还都是地主富家分子。人们在过春节时,想贴个春联,往往要跑几十里,翻山越岭到山下去请人写。拿回来后,由于不识字,又往往贴错。有的贴颠倒了。有的把“树木兴旺”贴在床上;把“身卧福地”贴在牛槽上;还有姓张的祖宗牌位贴在姓王家里。有些人家则干脆不请人写,过年时把两张红纸贴在大门上。山中没有日历,有时连春节的日子也记错了。情况正如一首民歌中所写的:“老山沟,黑黝黝,过去穷的贼不偷,放不起鞭炮砸石头,唱不起戏翻斤斗,搭不起台子骑崖头,割不起猪肉逮泥鳅。穷到这里还不够,十年九旱还不收。”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山区里的人民翻了身。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地主恶霸,分得了土地。通过宣传改变了山中缠足、戴大耳环等旧风俗。在瓦屋乡办起了小学校。马小翠第一个到学校里读书。
    瓦屋乡离大焦山她们家还有三十多里路,山高沟深,来往一次,就得跑一天。学校就采取了集体住校的办法。大焦山只有马小翟一个人入了学,她在学校里是个非常受同学爱戴的红领巾。她每天受着党和团的教育,受着课本上刘胡兰等英雄事迹的影响,就在集体环境培育中,使这一颗幼小的红色文化种子,以后在大焦山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未完待续)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22 00:01:55

    (续)

    一九五五年,马小翠高小毕业,回到大焦山,她才十二周岁。家里只有她爹和她娘。回家以后,她成为大焦山农民中仅有的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毕业时,学校老师曾经叮嘱他们要把文化带回家乡,要帮助农民们学习文化。马小翠这时就立定了志愿,坚决要把文化带上大焦山。这时山里也开始了合作化运动,互助组正转入合作社,可是山里没有一个会计人员,连乡干部也都不识字。这时她跑了三十多里路,到乡政府去找乡长,希望能在山里开办民校。
    她和乡长赵富荣说:“乡长,你看咱们山里识字人这么少,合作社连个会计也没有,咱们乡里赶快办个民校吧!”乡里干部看她站到那里还没有桌子高,大家都笑了。乡长也说:“你回家玩吧,咱们这里凭什么能办民校?”小翠知道他想着是没有老师,她很想说:我就可以当教师,可是又害羞,又怕人家不相信。她就说:“咱们这里也能办民校,教师问题也好解决,比如说谁识字,叫她教民校,她还能不教?为人民服务嘛!”她红着脸说着,可是赵富荣还根本没想到她身上,只说:“现在很忙,这不是咱们山里事情。”
    马小翠一次没有说成功,回到家里和她爹说了说,她爹说:“管他们呢!咱只管咱自已识几个字,将来能干个事,做个轻巧活算了!”马小翠却没有灰心,她想着:我们山里这样缺少文化,连个念念报纸的人也没有,怎么搞合作化!第二天,她就又跑到乡里去了,又和乡里干部说着办民校的好处。恰巧这时,县里通知叫每个乡去个扫盲教师开会,大焦山乡没有个识字人,乡长作难了,他一想小翠整天缠着办民校,就叫她去了。
    马小翠高兴极了,跑到家里和她爹她娘说了说,她爹却说:“咱不去!县里那么远,我还没有去过,跑丢了怎么办?”小翠看他不愿意,就趁他上山放牛时候,偷偷包了几个馍,跑着去了。
    在路上走了三天半,才跑到鲁山县。这时腿也跑肿了,脚也打泡了,可是她还满心高兴。她问着了开会地方,看见人家很多人在报到,她也去报到。负责报到的人隔着眼镜瞅了瞅她笑着说:“你不需要报到。进去吧!”马小翠就到会场和人家一块听报告,一块在大灶上吃饭。有些人就笑着问她:“小妮,你是和你妈一块来的吧?”有人问:“你妈妈是哪个村的教员?”小翠知道他们弄错了,就一本正经地说:“我是来参加会议的!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也是干什么的。”
   负责开会的县教育科长知道了,他批评“大焦山乡的干部净胡闹,派个小妮子③来应差事!”也有人议论说:“来个象跳蚤大的小姑娘,真是胡闹,回去能办个啥!”小翠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可是她看看来参加会的人,都是又高又大的成年人,自已也就不吭声了。她心里只想着:你们说我小,我偏要办大人能办的事。她每天用心地记着笔记,讨论时总是先发言。在会议结束时,团县委书记来鼓励大家,回去要克服一切困难,把民校办起来。马小翠当时还写了个决心书,表示一定要把文化带上大焦山。
    马小翠高高兴兴地回到大焦山。她没有回家,先跑到乡政府。乡长赵富荣见了她说:“翠!你回来了。可把你娘惦记坏了,赶快回家吧!”马小翠这时却掏出小笔记本,往桌子上一放说:“怎么,我开了几天会,我得把会议内容向你们汇报一下呀!”
    赵富荣本来是叫她去支差,看她那煞有介事的劲儿,只得说:“你说说也行。”小翠就向他汇报起来。
    小翠看他在思想上不重视,就连着几天跑去催他,乡长被她催得没法,只得说:“你回去就在你们那一片先试着办吧!”
    马小翠回到山上找着了村长,村长说:“学识字是人家山下边的事,咱这儿谁教呢?”
    “我能教。我这次开会就是专门学的办民校。”
    “算了吧。人都很忙,识字在咱这也没多大用处。”
    “咱们连个会计也没有,怎么说没用处?县里晚几天还要来检查!”小翠故意说。
    村长被她反复讲说,才答应在群众会上有机会时,给办民校的工作布置一下。可是开了几次会,又忘了布置。小翠这时就每天跟着他们,逢开会时就向群众宣传上民校。可是群众也不相信,还说她是“干部尾巴”,“那么小就会学‘疯’了”。她爹听说这些闲话,还经常打她。小翠这时心里想:“开会总结时,党委还亲自讲话,叫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办民校。山区这样需要,难道我就这样放下吗?”她想到这里就心一横:“你们说我小,我偏要办大事!你们说我疯,我就疯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她也不顾她爹打骂,就翻山越岭到各个山沟里先动员孩子们上民校。当时,山里封建意识还较严重,很多大人不想叫闺女孩子跟着小翠去识字。小翠就竭力向他们宣传识字的好处,讲城里的见闻,讲书本上的革命故事。慢慢地孩子们有兴趣了,马小翠就把他们先组织成一班。
    这一班有六个学生,白天在山坡上识字,晚上没有教室,就找她姑母家的一间磨房做教室,磨盘当桌子。没有书本,马小翠用自已的笔记本给大家抄;没有灯,他们到山上砍些白蜡柴④照明。每天除了学习以外,马小翠还教大家唱歌、跳舞,大家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就在这样情况下,这几个山区里的孩子开始认识了“共产党”、“毛主席”这几个字。
    过了一个多月,学生又增加了五个。人数多了,她一个人不住气的抄书,还是赶不上。笔记本的纸也抄完了,她就想发动大家买书,可是又怕学生到家里不但要不来钱,还不叫他们上学。她想来想去,非常着急,后来,她想了个办法。
    一清早,她就对她爹说:“爹,人家都穿花布衣裳,我也想买一身。”她爹说:“晚几天我去瓦屋赶集给你买两件。”小翠说:“你不会挑花色,我自己去买。”她娘也在一旁说她爹:“你就是没有咱翠的眼尖,叫她自己买吧。”她爹就给了她五元钱;加上她自己的平时积蓄,一共有六元五角。马小翠拿着钱后,就跑到五十多里地以外的土门村去了。她一股劲儿跑到书店,一下买了七十二套书。这时她心里高兴极了,她想着,这一次回去,学生们该多高兴啊,有了这些新的书本,学生们可能还要增加哩!
    她背着书翻着大山往村里走,可是七十二套书对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来说,是太重了,走了十几里就背不动了。山高路陡,村少人稀。这时她就想个办法,把书分作两捆,先把这一捆往前挪几里,再走回来取另一捆,就这样轮换着往前挪。脚上打出血泡了,就干脆把鞋子扔掉;肩头磨破了,就脱光赤脊用布衫垫住。就这样一步挪一步,挪了两天,她终于把这七十二套书,背上了从来没有过书本的大焦山。
    马小翠把书背到磨房教室里用草盖住,她满心高兴地回家了。可是走到半路,她想起:回去咋交代?她爹脾气很坏,这几个钱还是卖了一冬天木炭挣来的,要是知道买了书,自己不给打死也要打个半死!她想着心里就越发害怕起来。就在这时她忽然想起了个办法,用牙齿把衣服口袋撕开个口子,就装着哭着回家。她走进门,看她爹在院子里,就说:“爹呀,你给我那些钱,我在路上丢了,在山坡上找了两天也没找着……”她爹一听把钱丢了,马上眼都红了,拾起个笤帚就打小翠,说:“他娘的,我冬天把脚都冻烂了才弄到几个钱,你……”她妈也说:“狠打这死妮子!”
    夜里,她把新书发给学生们,大家看着书上的红旗、毛主席象,都高兴得跳起来。第二天,这事情就传遍了大焦山。这时,有两个学生,拿着新书到马小翠家,叫她爹看。她们说:“你家小翠真好,给我们买来的新书多好看。”小翠在一旁急了一头汗,给她两个使眼色,她两个也没有看见。她爹一听就象火上加油,把门一上,脱下鞋子狠狠地又打起来。正在这时,村里人来了,一下子来了一百多。原来他们是看到新书后,都想学文化。大家一进门,看见小翠爹正在打她,急忙上前劝住她爹。后来一问才知道小翠是因为给大家买书挨了打,村里人都很感动,大家都说:“小翠为咱们学文化,操这样的心,咱们一定得努力学。”
    就在这天夜里,这个小磨房“教室”挤得水泄不通,乡长和村长知道了,也来跟着小翠学文化。第二天,赵富荣在李扎坪村又给民校找了个大教室,大力支持小翠办民校。小翠这时又把民校分作两处,又培养她原来的两个学生王金荣和赵惠珍作教师,她被选为全乡民校的“小校长”。
    在乡支部的支持下,小翠根据县里学来的经验,在山崖上、大树上、房屋上、河滩里的石头上都写满了字,使一座大焦山变成了一座大教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白天,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读书的声音,到了夜晚,一条条山径上,都走着一排排打着松柴火把上民校的人。
    就在这年冬天,马小翠光荣地参加了青年团。这时她还不够入团年龄,可是大家说:“刘胡兰不是不够入党年龄就入了党?把小翠吸收到团里来吧,团里工作需要她。”入团后,她的工作更积极了,在乡党支部领导下,他们的扫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劲头、有声势。小翠有时忙着教课、备课、组织学习,常常翻山越岭,起明摸黑。马小翠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工作着,工作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到一九五六年春天,大焦山的青壮年文盲已经扫完,这个偏僻山区却成为鲁山县最早扫除文盲的地区之一。县里为了这事情,奖给了他们一个大锦标。全乡一百七十七名社员扫除了文盲,连乡长和村干部都是小翠的学生。他们在民校中还培养了二十四名会计,十七名记工员,过春节时,人间不但自己会写对联,每家都自己编新对联,再没有人贴红纸了。
(未完待续)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0-22 00:09:16

    (续)

    就在一九五六年冬天,马小翠又为群众作了一件惊人的事情。有一天,她到邻村去借磨,在山路上走,迎面碰见两个人。那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在小声说着话。从衣服打扮上看,不象山里人,他们鬼鬼祟祟商量着什么事情。马小翠常听说有些地主反革命分子逃到山里来,因此就注意住他们。她装着用一条腿跳踢小石子做游戏,故意把石子踢向那两个人,慢慢地赶上那两个人。她听见一个人说:“在这个山上要多拉他几个人!”又一个说:“要看颜色行事……”以后说话声音就低得听不见了。马小翠一想这两句话,就断定这决不是好人,急忙跑到民兵队长张廷荣家里,和他说了说,张廷荣却说:“小妮家,你知道什么,不要走路看脚印——太小心了。”可是小翠还是不放心。
    第二天,她外婆有病,她妈给她蒸了一蓝馍,叫她去看外婆。小翠到舅家以后,忽然看见昨天那两个人和她舅舅蒋宽仁在屋子里秘密商量什么。她想着:我舅是个富农,这两个人和他这样鬼鬼祟祟,一定不是好人!我非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行。小翠心里急得象热锅上蚂蚁一样,可是却装得银镇静,在院里撂⑤着石子玩。她故意把石子撂到屋门口,又去拾回来,就在这时她听见里边一个人说:“……怕啥?现在咱在羊山就有些人了,将来咱兄弟们都是一样……”又一个人说:“就这样约定,到姜举清家聚齐。”等到那两个人走后,小翠就问她舅:“那两人是干什么的?”她舅说:“小孩子家少管闲事。”她又问:“他说‘有些人’是干什么的?”她舅一惊,忙说:“你听错了,他是说人家山下村里的人……”小翠又问:“那怎么说上羊山?……”她舅笑了笑说:“人家说是去羊山运山货做生意。”小翠看他不说实话,就故意诈他说:“舅,你可得注意呀,人家外边说你的闲话可多了。俺妈叫我告诉你,人家说:‘蒋宽仁叫坏分子拉住了。’”她舅一听,吓得脸都发黄了,急忙说:“你听谁说的?”小翠说:“人家干部们在路上说的。”她又说:“前天我在乡里听说政府又公布了政策,什么抗拒从严,坦白从宽,检举还能摘掉富农帽子!”她这样一说,她舅更慌了。忙说:“小翠,今天你在这里听见的话,见任何人可都不要说。”小翠说:“我知道!”她嘴这么说,心里却急得恨不得生上两只翅膀马上飞出去,可是又不敢露出着急的样子。她故意在她舅家住了几天,又打听出地主姜举清也是个坏蛋,就在一天傍晚,她偷跑出去了。她一口气飞跑到白草坪乡的乡政府,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当天夜里乡里就派出了民兵,把蒋宽仁绑来。经小翠动员,蒋宽仁又检举出姜举清和那两个坏分子,又连夜将他们捉了来。经审问后,知道他们是反动头子李太平手下的“兵马大元帅”。李太平在羊山纪念了一小提取坏分子想当“皇帝”,叫他们来联络人。这时政府就又迅速到大羊山,将这伙反革命分子一网打尽。
    马小翠给人民除了大害,鲁山县委评她为模范监督团员,又在团旗下照了象。
(未完待续)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第九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5月第1版)课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