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40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潭战役孙传芳为何会失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3:06: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日出印象 于 2017-2-28 20:07 编辑

 2012年06月04日 16:41 来源:现代快报


       中国水泥厂内的老建筑。龙潭战役中,破釜沉舟的孙传芳坐镇中国水泥厂内指挥作战,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龙潭一役,孙传芳不但进行了充分准备,事前利用江北密布如网的河流操演,而且学项羽破釜沉舟,渡江后把船只悉数运回北岸交大刀队看管。正式进攻前,孙传芳放出话来,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上海过中秋节”。战役进行中,他亲自过江坐镇中国水泥厂督战。在战役中,孙传芳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然而,他最终还是输了这场战役。原因何在?

  □思辨 文

  孙传芳的对与错

  孙传芳其实走了一着妙棋

  一方面,进攻时机选得不错。当时,蒋介石下野,黄埔系军队失去主心骨,军心不稳。而且,武汉方面唐生智率左路北伐军沿江东下,从西面威胁南京。再者,右路北伐军从徐州一路败退到长江以南,士气低落。

  另一方面,渡江地点选得适当。孙军起渡点有5处,最主要的是大河口和划子口。这两处是滁河入长江的河口,沿河可集结大部队,沿河装载上船,同时向江南进发。河口前还有一些沙洲芦滩,便于隐蔽集结、上船、启航和航渡。两个河口对面就是栖霞山与龙潭,航渡距离最短,利于往返运兵,在最短时间内把主力运过江,避免“添油战术”。

  再一方面,把龙潭车站及其周边的“三山”岗地作为主要突击目标是一着妙棋。渡江后夺占龙潭车站,在战略意义上切断了京(南京)沪铁路,即切断了北伐军东西方向的联系;在战术意义上以此为登陆桥头堡,夺占周边“三山”,进而夺占西面的栖霞山和东面的正盘山,形成一个防御体系。尔后以此为出发阵地,西去直取南京,或往南迂回南京东南。

  从表面上看,孙传芳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似乎没有什么失误。其实不然。

  孙传芳的失策在于“四个没有”

  没有吃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兵法精髓。

  孙传芳用“破釜沉舟”之计,固然把己方官兵逼成了拼命三郎,发挥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甚至把何应钦打得要逃跑。然而,孙军的对手桂军与黄埔军也不是病猫。北伐军从广东、广西一路披荆斩棘,杀过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不仅有群众基础,受老百姓拥戴,而且革命意志坚强,也见过大阵仗,经过战火考验。总之,北伐军除了无必死之心,其它方面并不差。而且,孙传芳低估了南京守军统帅尤其是李宗仁的作战决心,正是后者坚决阻止了何应钦逃跑。再者,破釜沉舟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速决速胜,如果战事陷入僵持,后勤与装备跟不上必然遭致失败。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东西仅靠喝水最多能撑5-7天。龙潭战役打了6天,是多数人的生理极限。到战役后期,孙军不少官兵饿得嗷嗷叫,只得“挖苇根充饥” 。至于喝水,当时正值盛夏,尸水横流,水被污染,根本没法入口。孙军还要携带笨重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必然一日不如一日。

  没有征集到足够船只,部队分批渡江,不能集中兵力。

  北伐军自徐州败退至南京时,已经把江北船只征集得差不多了。孙传芳搜集的渡江船只,只是捡北伐军剩下的,能运送数10人甚至200余人的船只不是没有,但“数量不多,故颇受限制” 。李宗仁与陈调元于24日偶遇孙军西路军在大胜关渡江,仅用2艘军舰就把孙军船队打得落花流水,可见孙军找到的船只不但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咋样。结果,孙军五六万人只能分批渡江,客观上造成军事上十分忌讳的“添油战术”。假设孙军于25、26日全部过江,北伐军纵深机动部队一时难以调上来,只能靠一线设防部队抵御,下场恐怕比黄埔军第22师只剩2个建制营还要惨。但实际上,孙军主力于28、29日才过江,此时北伐军各路增援部队已到指定位置,占据了有利地形,孙军就难有作为了。

  没有促使唐生智从西面进攻,孙军失去战略策应,成为孤军。

  龙潭战役前,武汉政府的左路北伐军统帅唐生智与孙传芳暗通款曲,相约共攻南京。但唐生智爽约,坐山观虎斗,企图得渔翁之利。如此,李宗仁得以将驻扎安徽防备唐生智军东进的部分桂系军队东调,与黄埔系第1军合力,将渡江孙军围歼。一年多前,孙传芳坐视北伐军打败吴佩孚,现在自己又成了另一个吴佩孚,得此下场也算是报应。唐生智于当年10月也被右路北伐军打败,迫走海外,真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没有发挥海军在渡江登陆作战中的作用。

  孙传芳在战前重金买通了国民政府海军司令杨树庄 ,所以在25日晚才能顺利渡江突袭南京守军。后来,南京方面又用重金把杨树庄争取回来,使孙军渡江受到阻碍。此时,孙传芳才想到赶紧利用自己的4艘军舰。但这些军舰8月31日才从青岛南下,龙潭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9月1日,孙军军舰悄悄驶入吴淞口,被守军发现并遭炮击,只得暂时逃出长江。9月4日,孙军军舰再次驶入长江,并先发制人向守军开炮,但遭到两岸大炮夹击,只好灰溜溜开回青岛。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功未成的败将。战败后,孙传芳面对零星归来的残兵败将凄然泪下,说了句实话:“这都是我孙传芳一人之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20:06:11 | 只看该作者
北伐军为何取胜

      “三巨头”指挥统一,增援及时

    谭延闿曾撰联称赞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白崇禧十分谦虚,他说:“龙潭之役,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战术,只是尽量抽调后来之兵使之开赴前线拼命,全是打硬仗,所凭借的又是士气而已。”

    “小诸葛”说得没错,守军能够转危为安,主要靠及时增援,不断投入兵力,加大投入力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统一指挥,因为指挥不统一和各自为战导致失败的战例不少。龙潭战役中,北伐军不分黄埔军、桂军,统由军事委员会“三巨头”指挥。战役高层,南京城由李宗仁坐镇调度,龙潭西面部队由黄埔系何应钦统一指挥,龙潭东面部队由桂系白崇禧统一指挥。“三巨头”各尽其职,掌握全局,及时调度兵力。

    战役指挥层面,会攻龙潭的三路军均有前敌指挥官统一指挥,如西面是桂军第7军军长夏威,南面是黄埔军第14师师长卫立煌,东面是黄埔军第2师师长刘峙。

    黄埔军与桂军能够精诚合作,北伐军能够做到统一指挥,这很不容易。蒋介石下野后,桂系与黄埔系同床异梦,如各存自保之心,必然不肯尽力,不可能打败孙军。当时这种危险是确实存在的。龙潭战役爆发时,黄埔系第1军的主力部队不在南京,而在上海。为什么?蒋介石有私心。他下野前将嫡系第1军从徐州调到上海,并暗示各师要保存实力。蒋是为了保留重新起家的资本,这种政治考虑是纯粹的职业军人不能理解的,所以正在指挥攻打山东临沂的郑洞国感到困惑:“当时我们心中好生奇怪,既然宁汉武力对峙,我们为何不开往南京,却偏要开到上海来呢?” 龙潭战役爆发后,桂系白崇禧命令黄埔第1军迅速赴援。该军各师、团长曾召开秘密会议,讨论是否增援,幸好多数人深明大义,决定服从命令。

    尽管如此,第1军在龙潭战役前3天表现也十分失常,打得不怎么样。何应钦对李宗仁说他的部队不能打,其实是不愿打,没有尽全力。直到李宗仁逼迫何应钦留在南京稳定军心,振奋士气,守军表现才真见起色。

      海军转变立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役初期,守方海军司令杨树庄被孙传芳收买,吃里扒外。结果,海军没有起到预警和阻隔孙军的作用,致使南岸守军被突袭。之后,海军转变立场,陈绍宽第2舰队的“楚有”、“楚同”、“楚谦”等军舰向孙军渡江船只炮击和冲撞,“孙军官兵落水淹死者甚多” 。如27日凌晨2时,孙军乘木船继续渡江时,遭海军第2舰队阻截,“渡船被撞沉或撞翻约200只,官兵落水死者达千人之多” 。为会攻渡江孙军,军事委员会于29日专门致电第2舰队司令陈绍宽,首先肯定了海军在前三天的表现,然后以请求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写道:“此后尚能不时派舰游弋于八卦洲、划子口、大河口、乌江集等处,则敌计当不敢复逞也。” 由此可见,陆军官兵对海军兄弟相当倚重。

    多个偶然因素促成了守军成功。人们总结一场战事的胜负因素时,常常提到战争性质、人心向背、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指挥谋略、武器装备等。笔者目力所及,还没有人把“偶然因素”作为影响甚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这是不全面的。

      三个“巧合”对守军有利

    龙潭战役中,北伐军之所以最终获胜,并不完全像白崇禧所说的全靠精神士气,还有一些运气成分,至少有三个“巧合”对守军有利。

    其一,李宗仁偶遇孙军偷渡,不仅以己方2舰与孙军打了一个水上不预期的遭遇战,接着调动部队消灭了已登岸的西路孙军,使孙军包抄南京后路的计划失败;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战役全局的高度识破了孙传芳声“西”击“东”之计,将8个团的雄厚兵力部署在乌龙山后。这样一来,孙军中路不能越乌龙山直捣南京城,使西面北伐军免除了后顾之忧,全力向东增援栖霞山与龙潭。

    其二,白崇禧自沪返宁,被阻于无锡。这个地点不靠前、不靠后,在战役全局上处于一线和二线之间的纵深,正好能关照西线芜湖-马鞍山方向和东线上海方向,使东面北伐军有了统一指挥,并对唐生智军可能的东袭有了防备。白崇禧是军事委员会三巨头之一,本在南京,为了筹饷才去上海,返回至无锡时恰遇龙潭战役爆发,遂就近指挥东面黄埔军增援和西进,与西面桂军一起对龙潭孙军形成夹击之势。试想,如果东面黄埔军没有白崇禧就近统一指挥,由上海和苏南地区迅即赶赴战场,仅靠西线桂军,独木难支。

    其三,李宗仁碰巧留住何应钦,何亦是识时务之人。何应钦是黄埔系的第二号人物,蒋介石下野后,何成为黄埔系的头号人物,只有他才指挥得动第1军。28日晨,他本拟撤到杭州,果如此,南京必失。幸亏李宗仁当日一早“心血来潮”去了何应钦的指挥部,何应钦也顾及大局,消除门户之见,留了下来。否则,单靠桂军,龙潭战役恐怕就是相反的结果了。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这件事不惜笔墨:“此次我如去何的总指挥部迟三十分钟,他必已经撤离南京,大局便不堪设想了。我平时极少往该部访何,有事只打电话,或在军委会见面。不意一时心血来潮,竟发生如此重大作用。” 李宗仁还感慨:“我军转败为胜,孙军一败涂地,虽云人事,岂非天命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5-16 15:40 , Processed in 0.2580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