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楼主: 无用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本插图5

[复制链接]
193#
发表于 2022-8-29 15:00:4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在肥沃的田野上,一粒小花的种子不喜欢自己出生的地方了。他苦苦要求,请燕子帮忙,带他到别的地方去生活。
  燕子带着小花种子来到湖边。小花种子抬起头看看,不高兴地说:“这里水多,太潮湿,我不喜欢。”
  喜子带着小花种子飞到山上。小花种子低下头一看,皱皱眉头说:“这里石头多,太坚硬,我也不喜欢。”
  燕子又带着小花种子来到树林里。小花种子看看四周,不耐烦地说:“这里树多草多,太杂乱,我更不喜欢。”
  燕子生气了,就把小花种子丢在路边。过了几天,在路旁的泥土里冒出一棵又黄又瘦的幼芽。可是,他推失去大好的时光,还没等到开花结子,就被一场霜冻冻死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12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22-8-29 14:58:41 | 只看该作者
新年礼物

  离元旦(dàn)还有好些天,我们就开始给老师准备新年礼物了。上小学三年级(jí)的弟弟告诉爸爸:他们小队悄悄地商量过了,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要有意义,要比去年的好,还不许跟爸爸妈妈要钱买,要自己动脑筋做。爸爸说:“好啊,你拿什么礼物送给老师呢?”弟弟笑笑,没说什么,做了个鬼脸跑开了。
  弟弟笨倒不笨,就是贪(tān)玩。他学习不专心,作业毛毛草草,写字多笔少划,算算术常常忘记“进位”,忘记打小数点。作业本也不整洁,总是涂(tú)涂改改,皱皱巴巴的。翻开他的本子,尽是老师提醒他写好字和认真做作业的批语。爸爸批评他,甚(shèn)至狠狠地“熊”他,可他就是改不了。他不爱画画,手工制作也差,能拿出什么象样的礼物来送给老师呢?
  一天,爸爸在里屋看书,在外屋做作业的弟弟跟邻家小苇吵(chǎo)了起来。弟弟带着哭声说:“赔(péi),赔,你赔……”爸爸慌忙跑出来,只见弟弟正抖着手里的作业本,朝小苇叫嚷。爸爸问“是怎么回事?”小苇哇地一声哭了。弟弟也哭了,说:“坏孩子,把我的作业本撕了。”
  “我不是有意的……我不小心,轻轻一下就撕了。”小苇低下头,用手绢(juàn)擦着眼泪。
  “不小心?干吗不小心!你不知道吧,这是我给老师的新年礼物!”弟弟瞪着眼睛,脸蛋气得红红的。
  “礼物?”爸爸诧(chà)异地把作业本拿过来:哟(yō),多平整,多干净啊!每一道题都做得很认真,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xiù);有一处落点儿墨水,也小心地用吸水纸吸过了。看,全做邓了,一连九次,都是一百分!爸爸明白了:这阵弟弟做作业的时候,总把桌子擦了又擦,收拾得干干净净;做算术常常在草稿(gǎo)纸上演算好了,才誊(téng)在作业本上……他是在用美好的心灵和纯(chún)真的感情,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啊!爸爸找来胶(jiāo)水,小心地把撕坏的一角粘补起来。他粘补得那样仔细,连弟弟都满意地笑了。
  新年越来越近了,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113页~第11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22-8-29 14:5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8-29 15:13 编辑

古诗二首

陶者
陶(táo)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lín)鳞居大厦(shà)。
༺༻༺༻༺༻༺༻༺༻༺༻༺༻༺༻༺༻༺༻༺༻༺༻
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lèi)满巾。
遍身罗绮(qǐ)者(zhě),
不是养蚕人。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11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22-8-26 14:30:25 | 只看该作者
打碗碗花

  小时候,离我家门前不远,有条水渠。水渠旁边有一块荒(huāng)地。不知哪个朝代留下的石人石马,怪模怪样地站立在荒地上。因为无法耕种,它便成了小草和野花的世界,也成了附近的孩子们的乐园。在我的记忆(yì)中,这里的野花,总是那么灿烂,红、黄、蓝、紫,仿佛竞(jìng)赛似的,一茬(chá)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小渠结冰了,雪花盖满了大地。
  有一次,外婆领着我从水渠旁边经过,老远就望见草地上的野花开得一片粉白。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花生得十分异(yì)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我挣脱外婆的手,蹦跳着去摘那花。不想外婆却急忙拉住我,连声说:
  “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
  好怪的花名啊,我第一次听到它。
  “——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我被吓住了。花里头有好看和不怎么好看的,有鲜艳和不怎么鲜艳的,我可从来没听说有人专门打破饭碗的。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她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郑(zhèng)重其事的。
  过了一些时候,外婆的警(jǐng)告逐渐地淡薄起来,而好奇心却强烈地鼓动着我,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怎么使人打碗。
  吃饭的时候,我把一束打碗碗花藏在衣兜里,端起碗,一声不吭(kēng)地嚼着饭。我紧张极了,真担心手中的碗象变戏法那样骤(zhòu)然打碎。但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yàng),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这个重大发现,使我小小的心如释(shì)重负,我再也不肯听信外婆关于打碗碗花的话了。如果她再要提起,我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
  “打碗碗花——不打碗!”
  但我始终不能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丑恶的名字加给它呢?要知道,那原是一种美丽的、可爱的花啊!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93页~第9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22-8-26 14:28:33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喂着一只鹅,它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已经四年了。它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它那淡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象嵌在白玉上一样。它那突兀的额头,是它区别于鸭的标(biāo)志。它缓慢的步子从容,沉着,稳健(jiàn)。当它昂首挺胸、引颈(jǐng)高歌的时候,更显出一副(fù)昂扬雄健的姿态。
  一天中午,鹅竟破例回家来了,腿里象灌(guàn)满了铅,步子越发迟缓了。它是病了吗?是糟蹋(tà)庄稼被打伤了吗?我疑惑(huò)不解地仔细观察着它的行动。它东张西望,神情慌张,一会儿钻进鸡窝,一会儿又跑出来嘎嘎地叫,最后蹲在鸡窝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它可能要下蛋了吧?过了一会儿,我再去看它,它已经悄悄离去了。我欣喜地察看它蹲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我很失望,但是又不死心,便随手去拔那些稻草。啊!一个比我拳(quán)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这时,我心里真比大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我想: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guǐ)儿,下了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差点儿也把我哄骗了。从此,它就常常下蛋。
  鹅还会看家,见到生人就大喊大叫起来,好象给主人通报一样。
  别看它平时很文静,可是对残暴的敌人却毫不示弱,动作竟是那样的敏捷和勇猛。记得一个晴朗的夏夜,我们早已睡下了。鹅照例睡在鸡窝旁。突然,一阵鸡的嚎(háo)叫把我从熟睡中惊醒。接着,又是一声尖叫。我侧耳细听,沙沙沙!好象有什么在互相搏(bó)斗似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冲向鸡窝。啊!月光下,一只体态修长、嘴巴尖尖、一身褐黄的家伙,拖着长长的尾巴,趴在鸡窝上,两只贼(zéi)眼闪着寒光,正对着大白鹅。哦,是黄鼠狼!我憋住气,轻手轻脚,正想上前助战,只见大白鹅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威武极了!我从来没见它这样愤怒过。猛然间,它用嘴对准黄鼠狼猛啄过去。那家伙急忙向外逃窜,空气中顿时扑来一股难闻的气味。鸡得救了!大白鹅呢?面对黄鼠狼逃去的方向,引颈高叫了两声,活象一位得胜的“将军”!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回想起四年来它在我家的经历,深深地感到:鹅是平凡(fán)的,但又是不平凡的。我爱鹅,爱它洁白无瑕、一尘不染(rǎn)的形象;还爱它维护弱小、不畏(wèi)强敌的精神。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89页~第9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22-8-26 14:26:52 | 只看该作者
喜鹊

  鹊,又叫喜鹊。自古以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zú),大家都把喜鹊看成是预兆吉(jí)祥(xiáng)的鸟儿。
  鸟儿鸣啼,本来与人间的事情无关,喜鹊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吉祥感觉呢?这可能与喜鹊的体态和鸣声有关。
  喜鹊的羽毛大部黑而带绿,只是肩和腹部有白色羽毛,显得朴(pǔ)素(sù)洁净。喜鹊的体态轻盈优(yōu)美,鸣声清脆响亮,有使人喜悦的感觉。不论是在萧瑟秋风的树下,还是在冬天野外的路旁,喜鹊迎面飞来,生机勃(bó)勃,欢欣(xīn)活跃,令人感到振(zhèn)奋。因而,喜鹊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地还没解冻,勤劳的喜鹊就开始忙碌起来。尽管去年建造的巢还很结实,它们还是认认真真地拆(chāi)除巢内的一根根细树枝,重新建造又大又透光的新巢。
  喜鹊巢细密多孔,架在高高的树梢上,既牢固(gù)又精致,经历风霜雨雪也不大会损(sǔn)坏。
  乡间的小树林中,农户的檐前屋后,喜鹊是比较常见的鸟类。就是在城市,有时也能听到喜鹊欢快的“笑语”。
  喜鹊的食物很丰(fēng)富,虫子、植物种子它们都爱吃。它们还会捕捉机灵的小老鼠,啄食庄稼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因而是大家公认的益(yì)鸟。
  早春二月,阳光和煦,春风轻拂,正是喜鹊倾心歌唱的时刻。喜鹊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声,这些叫声是喜鹊的“语言”。喜鹊用这种“语言”互相交谈,传递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朴素洁净、无忧(yōu)无虑的喜鹊,是人类的好邻居。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86页~第8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22-8-26 00:04:1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

  月亮从树林边上升起来了,放射出冷冷的光辉。田野上的积雪分外白了,越发使人感到寒冷。星星仿佛怕冷似的,不安地眨着眼睛。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11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22-8-25 23:59:35 | 只看该作者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第1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22-7-22 12:16:05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7-5 13:18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拓展阅读
“三味书屋”哪三味?

  “三味书屋”原来取名于古语:“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极有味。
  鲁迅先生的私塾老师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说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青年科学》(月刊)2006年第2期第44页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22-7-22 11:03:47 | 只看该作者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7-12-5 11:16
飞夺泸定桥
    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 ...

    拓展阅读
原川军将领回忆飞夺泸定桥之战
作者:蔡永飞    审核:周佳佳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场十分重要的战斗。聂荣臻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说:“毛泽东同志特别向我们指出,夺取泸定桥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我们才能避免石达开的命运。”近年来有所谓的“研究者”竟然论证说没有发生过这件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翻看《文史资料选辑》,早在1965年,作为当年红军的对手、原川军将领张伯言、杨学端、朱戒吾、张怀猷(后来此4人均参加民革组织,为民革党员)撰写的回忆文章,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感知飞夺泸定桥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所谓“质疑”缺乏史料支撑
  英籍华人作家张戎在其出版物中称:“其实,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她认定“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张戎还说她曾采访过当地一位93岁的妇女,这个老人说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后“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作者竟然没有记载下史料提供者姓名,治学态度显然不够严谨和专业,令其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另外,两位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在重走长征路后写的《两个人的长征》一书中(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引用他们采访当地一位86岁的目击者李国秀的话:“红军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几个老百姓被国民党击中掉进河里。”针对李爱德等所谓“红军逼老百姓带路”的说法,后来有人向李国秀老人查证此事。她断然否认曾讲过这样的话。实际上即使讲过,也未必可以成为有说服力的证据。(参阅卢毅:《“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历史评论》2020年第2期)
  最早撰写文章记叙飞夺泸定桥之战的,是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彭加伦写的亲历记《飞夺泸定桥》,收录在《红军长征记》(1937年2月在延安编纂完成)一书中,该书于1942年正式出版。彭加伦的文章应该是在1937年2月以前完成的。
  《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对飞夺泸定桥过程的叙述方式及关键细节上的用词,为后来许多相关文章所沿用。这篇文章在记叙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在细节上有不准确之处。文章说:“22名英雄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浓密的弹雨,一手扶着铁栏,踏着铁链,冲锋过去……”这里的“冒着浓密的弹雨”“一手扶着铁栏”“踏着铁链”“冲锋过去”4处叙述不太经得起推敲。
  只要看一下泸定桥的照片就知道:泸定桥共有13根铁索,9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在桥面很窄的条件下,如果敌人以“浓密的弹雨”来阻挡,加上敌人已经把桥上的木板拆掉了很多,红军战士过桥就必须经过很多只剩下铁索的部分“桥面”,红军战士不可能“踏着”铁链“冲锋”。
  笔者推断,在22名红军战士“冲”到泸定桥桥板被拆掉抽去的部分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先骑坐在两根铁索上,然后身体趴下,两只胳膊夹紧那两根铁索,两条腿再夹紧那两根铁索,匍匐前进,才能够比较稳当地爬过去。
  比较合乎逻辑的过程应该是:敌人拆桥板应当是从桥中心拆起,因为未能全部拆完,靠近桥西头的桥面上应该有一部分桥板还在,红军战士从桥西冲到桥板被拆除的中心桥段之后,一部分战友爬铁索过去,另一部分战士在那里向对岸射击掩护爬铁链的战友;随后爬铁链的红军战士到达靠近桥东头剩有桥板的桥面,也开始向着东岸开枪射击,掩护后边处于桥中心趴在铁索上匍匐前进的战友,让他们尽快爬过铁索桥。突击队全部队员到达桥东头有桥板的桥面时,过桥就成定局了。
  实际上,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红一军团政治部办的《战士》报第一八六期上(该报于1930年在江西中央苏区创办),即有“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的记载,其中就有“爬铁链”的描述。这里的“冒火过河”的描述是准确的,守敌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最后阶段放火烧桥,但已经阻挡不了红军了。

张伯言等人的回忆
  1979年6月内部发行的《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有一篇《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阻截红军的实况》,作者是张伯言、杨学端、朱戒吾、张怀猷,此文从国民党军方面完整记载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过程。
  北上红军在大渡河、泸定桥遇到的敌人,是当时驻守川康边区的国民党军第24军。该军司令部驻雅安,军长刘文辉,参谋长张巽中(即张伯言),第四旅驻雅安,旅长袁国瑞,下辖第10团、第11团、第38团(团长李全山)。第五旅驻荥经、天全、芦山、雅安,旅长杨学端,参谋长张怀猷,下辖3个团,第7团、第21团、第28团。
  这里的当事人张伯言、杨学端、张怀猷就是多年后写回忆文章的作者。文章作者之一的朱戒吾虽然未上此前线,但此时他在24军的另一个部队任职。他们应当是共同回忆研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
  当时,川军将领对蒋介石布防堵截的电令并不打算坚决执行。张伯言作为24军参谋长向刘文辉提出的建议是,乘机向蒋介石要枪要弹,对红军只要据险阻断其去路,等待蒋介石的追兵到了即算胜利。就是说,川军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打仗应付一下、算账计较一下。
  1935年5月13日,国民党军第24军第5旅旅长杨学端率全旅3个团从荥经到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第7团团长余味儒布防在安顺场,在安顺场还有当地的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
  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歼灭守敌两个连,赖执中逃走。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5月25日早晨7时,红军17勇士开始强渡,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张伯言四人的回忆文章说:“驻守北岸的7团韩槐堦营被红军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没有阻击能力,只好退却。”17勇士渡河成功后,将余味儒团整个阵线击溃。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过大渡河。但由于河水深、河面宽、水流急而不能架桥,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是不可能的。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发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命令。
  按照聂荣臻《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的记载,毛泽东亲自部署,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左路军由红二师四团为前锋,由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两路红军夹河而上,前往泸定桥。泸定桥坐落处,大渡河河道为南北走向,“飞夺泸定桥”是由左路军从桥西进攻桥东守敌而夺取泸定桥的。

泸定桥上的木板未能全部拆完
  在泸定桥驻防的是川军第4旅,刚从雅安开来。根据张伯言、杨学端、朱戒吾、张怀猷4人在《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阻截红军的实况》一文中回忆,其部署是:
  1. 以38团(缺一个营,驻守芦山未来)由团长李全山率领,为一线右翼,兵力重点摆在泸定桥。
  2. 以第11团3个营由团长杨开诚率领,为一线左翼,位于海子山、冷碛。
  3. 以第10团(缺一个营)由团长谢洪康率领,位于飞越岭,作为总预备队。
  4. 袁国瑞率旅部在龙八步,位于飞越岭山下。
  川军第4旅部队到达龙八步时,得知安顺场已经被红军突破,他们的任务是阻击夹河而上的两路红军,以李全山部抢占泸定桥,阻止对岸红军主力过河,以杨开诚团阻击从安顺场过来的红军。
  第38团团长李全山于5月28日派周桂三营跑步由冷碛进占泸定桥。周桂三营于午后7时出发,当即派兵一连为先遣队,连长饶杰选出身体健壮的士兵约一排20多人跑步前往泸定桥。
  傍晚到达泸定桥,饶杰安排人员扼守泸定铁索桥的两端,一部分人撤除桥板,一部分人构筑工事。但由于天色已晚,又开始下雨,士兵疲劳不堪,有的士兵鸦片烟瘾发作,撤除桥板进度极为缓慢。
  营长周桂三率领其余部队(内有重机枪、迫击炮各一连)在泥泞道路上沿河北上。这时已经入夜,对岸也有部队打着火把急进,互相询问,对方回答是退下来的友军,实际上是红军。周桂三营到达泸定桥时已二更,他仍然立即派兵也参加拆除桥板、构筑工事。
  天明前,团长李全山率领李昭营到达泸定桥。李全山下令以周桂三营为守桥主力,李昭营接周桂三营左翼进入阵地,并以机炮各一连位于桥头,高地归周桂三指挥。李全山团部位于周桂三营附近。直到5月29日天明后,撤除桥板的工作还在进行中,未能彻底完成。可以想象,拆除桥板应该十分困难,因为把桥板固定在铁索上是力求牢固稳固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工具很难拆除。
  营长周桂三下令部队扼守泸定桥两端,拆桥的川军应该是一部分人一边拆一边往东岸退,一部分人一边拆一边往西岸退。李全山部署刚刚完成,就已经从东岸看到对岸桥头有红军,便下令开始交火。想必那边扼守桥头的川军士兵已经被红军解决完了,张伯言4人文章没有提及此事。
  聂荣臻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中说:“泸定桥被拆得只剩下几根光溜溜的铁索,悬挂在令人头晕目眩的激流之上。”这个记载显示可能聂荣臻到达泸定桥时,触目之处就是光溜溜的铁索,而实际上桥板并没有全部拆完。毕竟桥面全长103米、宽3米,究竟拆掉多少,没有文献记载。桥东头敌人放火烧桥,也显示并没有全部拆完。如果全部拆完,不仅红军过桥的难度会非常大,敌人守桥也会容易得多。

川军全线溃败,主力撤出泸定桥
  红四团于5月28日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29日晨就已经出现在泸定桥西头。张伯言4人文章证实,李全山部于5月29日早晨与泸定桥西的红军交火。
  《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阻截红军的实况》一文中说,双方打了一天,互有伤亡,李全山团伤亡约50人。到了晚上,红军大部队到达,进攻的火力更加猛烈,守桥已经很困难。李全山召集周桂三、李昭两个营长研究对策,他们稍微商量一下,就决定打电话向旅长袁国瑞请示怎么办。
  《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阻截红军的实况》一文中记载,此时“袁国瑞这时正受对岸红军袭击,情况混乱不堪”。实际情况应该是袁国瑞此时正受到“东岸”红军的进攻,而不是“对岸”红军的进攻,最终部队难以抵挡红军的进攻,更不用说对袁国瑞有什么更好的“指示”了。
  袁国瑞说了一句“我们这里也很紧张”,就将话机放下,还没有挂断时,李全山从电话里听到袁国瑞那边的枪炮声,还听到有人喊“旅长,快点,快点”,电话才挂断。
  袁国瑞没有明确答复李全山所请示的“怎么办”,很明显是旅长已经顾不上他们了,他要李全山自己临机决断。也就是说,正在泸定桥守敌感到难以招架来自西岸的红军进攻的时候,东岸红军也正在向泸定桥方向压过来。

红军武器杀伤力超过川军
  前边已经提到,红军勇士强渡大渡河时,驻守北岸的7团韩槐堦营“被红军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没有阻击能力,只好退却。在泸定桥这一边也是一样,虽然张伯言4人文章说周桂三、李昭两营各有机枪连、炮连扼守桥头,还说到29日白天互相交火时“互有伤亡”,而之所以李全山惊慌失措,也因为桥头红军用猛烈火力集中射击,使守军伤亡很大。
  事实上,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川军装备十分落后的情况。1935年也参加了阻截红军的原川军将领、后来也成为民革党员的张宣武,在《抗日战争晋东战役·四十一军作战经过回忆》一文中写道:41军作为首先出川、首先接战的川军部队,其装备极其落后,“全军没有一门野炮和山炮,更没有任何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轻重机枪和步枪都是四川土造,射击距离很近,准确性极差,极易发生故障。”(《张宣武文集》第138-139页,内部资料,山东省聊城市新闻出版局准印证聊新出准字(2002)1-016号,2002年4月第一次印刷)这里记载的是川军阻截红军的两年之后的装备情况,显示出川抗战时还没有任何改善。张宣武当时在川军29军,守泸定桥的是24军,但川军装备基本上是同等水平。
  这时,川军李全山团长作为一线主官,他的战斗意志已经崩溃。红军夹河而上,自己腹背受敌,绝难久持。于是李全山决定,由周桂三营留部分兵力断后,李全山自己率两营主力退往天全,当夜即出发。周桂三下令以饶杰连的虎班长带一个班的人作为最后守桥部队。到放火烧桥的时候,红军22个勇士已开始打到桥东头靠近东岸的桥面上。
  时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负责组建突击队,他到二连挑选了22名勇士担任突击队员,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队长。根据彭加伦《飞夺泸定桥》一文的记载,22名突击队员从桥西向东岸进攻时,因为敌人放火烧桥,突击队一时停了下来,但廖大珠很快带头冒火冲了过去。这个记述应该是准确的,因为必须趁着桥板还没有完全烧毁时,才可以“踏着”火冲过去,如果停顿时间很长、火把桥板完全烧透了,很可能铁链也烧红了,想要爬过去就更难了。由此假定如果敌人一开始就决心烧桥而不是拆桥板,红军过桥就难了。
  红军勇士最后冲过泸定桥,是飞夺泸定桥的高潮,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姿态和英雄气概。所以《战士》报用最简洁语言的记叙描写,是最为精确的。
  综合攻守双方将士的回忆,关于飞夺泸定桥之战可以作出如下总结:
  (一)泸定桥之战不仅确实发生了,而且国民党军川军部队作出了周密部署,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川军在红军的强力进攻下失败。红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场关键战斗的胜利。
  (二)红军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红军是一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队伍,战斗意志、战斗力极强,红军战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无坚不摧、所向无敌,而国民党军尽管占据有利地形和防守优势,特别是川军为了私利而战,根本没有战斗意志,必败无疑。
  (三)红军指挥有方、英勇善战,一部分部队强渡大渡河,形成两路红军夹河而上之势,飞夺泸定桥志在必得。国民党军虽然也从安顺场到泸定桥都部署了足够的兵力把守,但应对失据、执行不力,大渡河、泸定桥两处都被突破。他们挡不住红军的进攻。
  (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紧密关联的两场战斗。强渡大渡河是飞夺泸定桥的前提,如果没有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就没有飞夺泸定桥的胜利。虽然西岸部队已经夺取泸定桥后东岸部队才到达,但没有东岸部队有力攻势的支持和策应,泸定桥桥东守敌主力不会很快撤走。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斗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五)红军装备虽然并不太好,但川军装备更加低劣,加上士气不振,根本无法抵挡红军的进攻。

——2022年7月21日一期《人民政协报》第9版刊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5-19 10:44 , Processed in 0.1155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