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6、7、80后怀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怀旧
查看: 567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社1995年10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6:3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游侠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在社区任意驰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卢沟桥的狮子

   北京人有句歇(xiē)后语:“卢(lú)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已经是八百岁的高龄了。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diāo)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lí)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shèn)至(zhì)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dūn)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gài)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yì),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就数清了,总共是498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qīn)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tiǎo)衅(xìn),驻(zhù)宛(wǎn)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jù)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7页~第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6:52:4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miǎo)茫。

晨曦(xī)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zào)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xī)阳……

呵,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chuí)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níng)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zhuàng)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特区,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áo)游,
和(hè)着乐(yuè)曲,翩(piān)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yí)表到心灵都焕(huàn)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xī)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sì)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13页~第1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06:28 | 只看该作者
全神贯注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ào)地利作家斯蒂(dì)芬(fēn)·茨(cí)威格到他家里做客。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yí)态端庄的女像。茨威格不禁(jīn)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hè),祝贺又一件杰(jié)作的诞(dàn)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mǒ)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jī)里咕噜(lū)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sì)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chǎo)。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huī)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xù)更加激动了。他好像喝醉(zuì)了酒(jǔ)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chī)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xū)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miào),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āi)哟(yo)!你看我,已经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茨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29页~第3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26:41 | 只看该作者
峨眉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cōng)茏(lóng)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lǒu)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
  “铺路?”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chūn)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záo)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峨眉山光是游览(lǎn)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kuì)疚(jù)。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xián)吃力,而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用石板砌(qì)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32页~第3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59:47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gǎng),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jù)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bà)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gǒu)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zhì);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wéi)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jiāo)傲(ào)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gē)噔(dēng)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lóng)哑(yǎ)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我的心里。”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41页~第44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3:38:39 | 只看该作者
观潮
作者:赵宗成、朱明元

  钱塘江大潮(cháo),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lǒng)罩(zhào)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tíng)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ruò)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áng)首东望,等着,盼(pàn)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dǐng)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à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呼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hú)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五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g)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áo)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huī)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49页~第5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

  青蛙最喜欢吃昆虫。苍蝇,蚊子,白蛉(líng),蚱(zhà)蜢(měng)……它都爱吃。它鼓着一双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cēng)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有人把青蛙养在笼子里,拿许多死苍蝇放在笼子里来喂它。可是奇怪,青蛙一只也不吃,竟(jìng)活活饿死了。是不是因为苍蝇是死的,青蛙不爱吃呢?不是。只要把死苍蝇拴(shuān)在线上,在青蛙眼前掠过,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的苍蝇一个样。
  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shū),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dùn)。只要虫子在飞,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飞,它都能分辨(biàn)清楚,还能判断什么时候跳起来准能把虫子逮住。可是虫子如果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所以拿死苍蝇来喂青蛙,青蛙不知道眼前放着可吃的东西,只好活活饿死。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57页~第5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3:55:5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

  在西双版(bǎn)纳,我看到了可可树,也就是“巧克(kè)力”树。
  这是一种矮小的、漂亮的树,它的树枝下垂着,它的叶子闪闪发亮。
  “巧克力”树开着又细又弱的白花。你要到它的树枝上去找花,那可要白费力气,因为它们的花都开在树干上,非常小。可是这花凋(diāo)谢以后,却能结出一斤来重的大果实。
  椭(tuǒ)圆形的、橙(chéng)黄色的、表面还有一些棱(léng)棱的果实当然也不结在枝头,而是悬(xuán)垂在树干上。一棵可可树能结出一百多个果实。一个果实里藏有四五十粒种子。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5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58:55 | 只看该作者
倔强的小红军
作者:陈靖

  陈赓(gēng)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céng)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huǎng)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bèi)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qiào),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guǐ),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wěn)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nài)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ma)。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gǎng)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bāng)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65页~第6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0:13:1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靠岸了。陈毅(yì)和其他几个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一一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一会儿,陈毅却皱起了眉头。他的目光掠过河岸,停在河心的挂着外国旗的军舰上,气愤地说:“美丽的祖国,却在外国列强的铁蹄(tí)下惨(cǎn)遭蹂(róu)躏(lìn)!”
  不几天,联系船票的人回来告诉大家:“去上海,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一家是日本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乘客赠(zèng)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péi)了本,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乘客。”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有的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点儿洋货,开开眼界。陈毅对大家说:“北京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wǔ)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重庆人民也正在抵(dǐ)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yuán)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么能为了贪图一点儿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点儿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7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6、7、80后怀旧网    

GMT+8, 2024-11-22 22:26 , Processed in 0.1087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