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0后怀旧网

标题: 鲁人社1973年5月第1版小学《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3 12:46
标题: 鲁人社1973年5月第1版小学《语文》
毛主席在水库工地上

  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是星期日。在这一天,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到北京北郊(jiāo)十三陵(líng)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这天下午,天气很热,没有一丝风。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戴着草帽,坐着汽车,向十三陵水库工地进发。
  三点二十分,汽车到了工地指挥所。毛主席参加劳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工地。工地上的广大革命群众欢腾起来了。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
  毛主席迈着雄健的步伐(fá)登(dēng)上水库大坝东面的高处,俯(fǔ)瞰(kàn)①水库全景,了解工程进展的情况。毛主席关切地询(xún)问:能不能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聚(jù)集在毛主席周围的群众坚定有力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看到群众这种高昂(áng)的革命精神,微笑着点点头。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同一个普(pǔ)通劳动者一样,握着铁锨,把土一锨一锨地铲(chǎn)起来,装进柳(liǔ)条筐里。
  参加水库建设的同志们都沉浸(jìn)在幸福和欢乐中。有位老贫农含着幸福的热泪说:“毛主席那样忙,还来同我们一起修水库,我们一定要加倍(bèi)努力,提前完成水库工程,好多打粮食,建设社会主义。”
  六点四十分,毛主席离开了工地。工地上的劳动大军依然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
    注释
  ①俯瞰——从高处向下看。俯,向下,低头;瞰,望。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页~第3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3 12:50
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
无边的旗海红似火,
战斗的歌声响入云。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领导我们闹革命。

敬爱的毛主席,
不落的红太阳,
草原上人民忠于您(nín),
永远革命志不移。

红彤(tóng)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
为什么太阳这样暖?
为什么幸福热泪流不息?
因为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敬爱的毛主席,
不落的红太阳,
草原上人民歌唱您,
万岁,万岁,毛主席!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页~第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4 13:15
给孩子的一封信

志强:
  告诉你一件振(zhèn)奋人心的大喜事,妈妈今天见到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啦!毛主席他老人家红光满面,身体非常健康,这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幸福!
  妈妈现在感到多么幸福啊!当毛主席他老人家微笑着挥手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妈妈的心激动得几乎要跳出来,热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孩子,这可是幸福的泪水啊!我使出全身力气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断地向我们招手致意。我把嗓子都喊哑了,还觉得没把满心眼儿对毛主席热爱的感情表达出来。
  孩子,你知道吗?在万恶的旧社会,“三座大山”①压得咱穷人好苦啊!你外祖父成年累(lěi)月给地主扛长活,还是养活不了全家老小。 你外祖母因为过分劳累(lèi)和饥饿,在我三岁的时候就被活活折磨死了。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妈妈哪能活到今天呀!毛主席真是咱们穷人的大救星啊!
  毛主席不但救了我的命,他老人家还给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使我懂(dǒng)得了做人要做革命人,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孩子,你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坚强可靠的接班人,跟着毛主席,永远革命不回头!
  让我们一起放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妈妈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三日于北京
༺༻༺༻༺༻༺༻༺༻༺༻༺༻༺༻༺༻༺༻༺༻༺༻༺༻༺༻༺༻༺༻
  注释
  ①三座大山——指统治旧中国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liáo)资本主义。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页~第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4 13:20
向秀丽

  年轻的共产党员向秀丽是广州(zhōu)市(shì)一个制药厂的工人。她在化工车间工作。
  一天,她和青年工人小罗在使用大型圆(yuán)底酒(jiǔ)精瓶(píng)时,忽然瓶底一滑,“啪(pā)”的一声,酒精瓶落到地上摔碎地。酒精马上流开,直向火炉(lú)流去。酒精碰上火,立刻燃烧起来。向秀丽急忙从肩上扯(chě)下毛巾(jīn),向大火扑去。火随着酒精蔓(màn)延着,墙边放着几桶烈性金属钠(nà)①,金属钠碰上火就会爆炸。向秀丽想到整个工厂和附近人民的生命安全,不顾一切地和烈火搏斗。
  火烧着了向秀丽的裤腿,烧到了她的身上。小罗着急地叫她,向秀丽大声地说:“不要管我,快去叫人救火!”说完,用手堵住酒精的去路。酒精继续向金属钠流去,向秀丽万分焦急,她想到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立即把身体贴在地上,挡住流动的酒精。
  向秀丽的衣服被酒精浸透(tòu)了,大火在她全身烧起来。这时候,向秀丽还是紧紧地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厂里的工人们飞快地赶来,把金属钠搬(bān)离了火场(chǎng),这才避免(miǎn)了一场严重的事故②。
  向秀丽被送进了医院。她从昏(hūn)迷中醒来,大声嚷(rǎng)着:“快去抢救金属钠!”同志们告诉她金属钠没有爆炸,她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笑容。党和人民千方百计抢救向秀丽的生命,但由于伤势过重,她终于光荣地牺牲了。
  向秀丽是党的好女儿,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
  注释
  ①金属钠——银白色的轻金属,容易燃烧和爆炸。
  ②事故——出乎意外的不顺利的事情或灾(zāi)祸(huò)。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页~第1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4 13:21
关心集体的小社员

  生产队的母牛生下小牛崽(zǎi)才半个月,就病死了。小牛崽到处乱蹦(bèng)乱跳,“哞(mōu)——哞——”地叫着。怎么办呢?生产队的干部们正商量着,红小兵李伟、张成找队长来了,他们要把护理小牛的事包下来。队长笑咪咪地问:“你们能行吗?’他俩响亮地回答:“我们保证把小牛护理好!”
  放学了,他俩熬了两碗米汤(tāng)。张成把小牛抱住,李伟撬(qiào)开小牛的嘴,慢慢地灌米汤给小牛喝。可是小牛不听话,把米汤都吐出来,喷(pēn)得他俩满脸都是。再接着灌,小牛生气了,猛地蹦起来,把碗也撞在地上摔碎了,李伟和张成被撞得一屁(pì)股坐在地上。正巧,老队长来看他们,见到这情形,就说:“怎么,碰了钉子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地说:“这点困难我们不怕!”
  “行,好样儿的!”老队长高兴地说。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竹筒(tǒng)递给李伟:“这是我刚才削成的,用这个试试看。’
  李伟、张成照老队长说的办法试着喂小牛。张成用腿夹(jiā)住小牛,李伟小心地把米汤倒进小竹筒,送到小牛的嘴里。李伟慢慢地灌着,张成轻轻地用手刮着小牛的喉管,“咕(gū)噜(lū)咕噜”,米汤都流进小牛的肚子里去了。小牛吃饱了,“哞——哞——”大声地叫着,还用舌头舔(tiǎn)舔他俩的衣角。李伟、张成高兴得直拍手。
  两个月过去了,小牛养得又肥又壮,身上的毛亮光光的,可以跟着生产队的大牛放牧(mù)吃草了。贫下中农看着这头可爱的小牛,不住地夸奖李伟和张成是“关心集体的小社员”。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页~第1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4 16:09
一条破棉絮

  驳船①工人赵阿洪(hóng)的家里,有一条破棉絮。在万恶的旧社会,赵阿洪一家祖祖辈辈用了它七十多年。这条破棉絮(xù)记录着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在旧社会,赵阿洪的爷爷、爸爸给地主当了一辈子牛马,先后含恨死去了。年幼的赵阿洪,在家乡受不了地主的残(cán)酷压榨(zhà),一个人逃到上海。临走时,母亲含着眼泪塞给他一个包袱(fú),里面包着全家仅有的一条破棉絮。
  赵阿洪逃到上海,船老板把他骗到了驳船上。从此,赵阿洪只好不分白天黑夜地给船老板干活。人还没有煤锹高,可每天得和大人一样铲煤扛煤,摇橹(lǔ)拉索。杠(gàng)棒(bàng)压肿了他的肩,摇橹摇得他头昏眼花。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破衣衫。寒冬腊月,赵阿洪没有穿的,就把母亲给他的那条破棉絮裹(guǒ)在身上,当做棉衣。寒风呼呼地直往破洞里钻(zuān),赵阿洪冻得上牙和下牙“得得”打战。
  一个寒冷的早晨,黄浦(pǔ)江上波(bō)浪翻滚,刺骨的江风嚎(háo)叫着,一会儿,鹅(é)毛大雪又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赵阿洪光着脚,身上裹着破棉絮,费力地摇着橹。船靠上码(mǎ)头,准备装生铁齿(chǐ)轮(lún),老板生怕把船碰坏,一把抢过赵阿洪披在身上的破棉絮,往船舱(cāng)里一丢,要当垫布。赵阿洪顿时火冒三丈,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他一把夺回破棉絮,抄起身旁的铁锹,狠狠地朝老板砸去,把老板砸了个嘴啃泥。恼羞成怒②的老板挣扎着爬起来,叫来狗腿子朝着赵阿洪没头没脑地一阵毒打,打得他皮开肉绽(zhàn),鲜血直流。雪花落在伤口上,化成水流进伤口里,真好比万箭钻心。工人们闻讯赶来,愤怒地握紧了拳(quán)头,举起杠棒,要和老板他们拼命,老板和狗腿子这才被迫住手,灰溜溜地走了。工人们拾起破棉絮,披在赵阿洪满是伤痕(hén)的身上,心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
  第二天,老板解雇了赵阿洪。从此,赵阿洪只好沿街要饭,四处流浪。一条破棉絮日当衣,夜当被,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把穷苦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旧社会的“臭苦力”,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解放以后,赵阿洪同志积极参加革命,努力搞好工作,曾(céng)经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如今,赵阿洪同志和他的子孙后代,依然珍藏着这条布满窟窿的破棉絮,为的是时时敲起阶级斗争的警钟(zhōng),永远不忘阶级苦。
༺༻༺༻༺༻༺༻༺༻༺༻༺༻༺༻༺༻༺༻༺༻༺༻༺༻༺༻༺༻༺༻
  注释
  ①驳船——港(gǎng)口装运货物的船只。
  ②恼羞成怒——由于恼恨、羞愧而发怒。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6页~第2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4 16:12
一壶酒前的批判会

  一天傍晚,第五生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面对一壶(hú)酒,愤怒批判大叛徒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xī)灭论”。会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震天动地。
  原来,这个大队有个叛徒,被群众揪(jiū)出批斗后,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妄图用拉拢(lǒng)腐蚀干部的办法来实现他的罪恶阴(yīn)谋。他拿了一壶酒鬼鬼祟(suì)祟地溜进了生产队长国义的家里,嘻皮笑脸地说:“国义呀,咱们老街(jiē)近邻的住了这么多年,今天我准备了一壶酒,咱俩喝几盅(zhōng)去。”“叛徒请我去喝酒?!”国义耳边响起毛主席的告诫(jiè):“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立即意识到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必须击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国义想到这,回答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
  国义同志找了十几个干部和贫下中农社员,一起来到这个叛徒家。那个叛徒正忙着往桌上摆酒菜,看见国义领着不少的人进屋来,心里正在纳(nà)闷(mèn)。只听国义雷鸣似地宣布:“批判会现在开始!”
  国义同志和大家一起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愤怒揭(jiē)发了这个叛徒拉拢腐蚀干部的罪恶阴谋。他说:“这不是一壶酒,是一颗糖衣炮弹,是阶级敌人在向我们挑战!我们一定要打退它!”
  广大贫下中农怒不可遏(è),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敌人的进攻。发言象连珠炮似的,批判了大叛徒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和这个叛徒的反革命罪行,批得他狼狈不堪(kān),臭不可闻。
  阶级斗争的现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进一步擦亮了大家的眼睛。贫下中农表示:我们要在胜利面前,眼看敌情,耳听枪声,头脑里牢记阶级斗争,进一步巩(gǒng)固(gù)无产阶级专政。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页~第3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4 16:15
棉田擒(qín)恶鬼

  去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红小兵小邱就背上书包,兴冲冲地上学去了。她惦(diàn)记着教室里的几只坏凳子,得赶早去修理一下。田野里一片茫茫大雾,社员还没有出工。她哼(hēng)着革命歌曲,边唱边走。前面是队里的一块棉花田,棉花正在吐絮,珍珠般的露水,在叶片上滚动。望着一片丰收景象,小邱的步子更轻快了。
  突然,听到一阵喣(xū)喣嗦(suo)嗦的声音,小邱警惕地注视着棉田里的动静。她顺(shùn)着声音,放轻脚步,寻找过去,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在棉花田里鬼鬼祟祟的。小邱这时想起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大喝一声:“谁!干什么的?”话音刚落,棉花田里伸出一个人头。小邱仔细一看,原来是队里的一个坏分子,就厉声责问:“你在干什么?”“我, 我……昨天晚上……掉了……一样东西……来找一找。”答话声支支吾(wú)吾。“找什么东西!?”小邱根本不相信这个坏蛋的鬼话,断定这坏蛋是趁(chèn)着浓(nóng)雾在破坏生产。于是,她就上前搜寻(xún),终于找到了一个袋子,解开一看,尽是雪白的棉花和棉桃,小邱气得肺都要炸啦!她一步冲到这个坏蛋跟前,气愤地说:“你在摘棉桃,偷棉花,破坏生产,走!跟我到队长那里去!”说着,就拉住这个坏蛋往队长那里走。这时,这个坏蛋威胁她说:“快松手,你要死,还是要活,要放明白点!队里的东西,你管不着!”毛主席的红小兵,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邱勇敢地说:“你破坏生产,我拼死也要和你斗争!”小邱一边紧紧扭(niǔ)住这个坏蛋不放,和坏蛋搏斗,一边高声呼喊:“来人啊!抓到坏蛋啦!”
  不一会儿,贫下中农闻声赶到,一起把这个坏蛋抓住了。小邱举起棉花袋,愤怒地揭发了坏分子的罪行。霎(shà)时间,田头成了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在铁证面前,这个坏分子只得低头认罪。大家都称赞红小兵小邱警惕性高,斗争英勇。小邱连声说:“是毛主席教我这样干的。”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5页~第3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8 14:17
行军锅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连史室里,陈列着一口行军锅。这口行军锅有一段不平凡(fán)的经历。
  一九四七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进犯我山东解放区。那时候,八连是山东军区的一个连队,天天行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老炊事员独(dú)自去给伤员找水喝。他在一间又矮又暗的草房里发现一口行军锅,这是敌人逃命的时候丢下的。老炊事员高兴得跳起来,因为他多么需要有一口锅呀!他刚想去拿这口锅,被几个狼狈逃窜(cuàn)的敌人发觉了,敌人向他开了枪,老炊事员负伤了。但他不顾伤口的疼痛,怀着刻骨的仇恨,对准这几个敌人使劲扔出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敌人都丧了命。老炊事员满怀胜利的喜悦(yuè),背着这口行军锅回到连里。他十分爱惜(xī)这口锅,每天用它烧水做饭,行军的时候就背在身上。
  一九四九年四月,我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教导,横(dù)渡长江,直捣蒋(jiǎng)家王朝的老窝(wō)。老炊事员背着这口锅随着部队渡过长江,又千里行军来到上海,继续用它烧水做饭。
  一九五二年,老炊事员复员了。在离开八连的时候,他无限深情地指着行军锅对同志们说:“艰苦朴素(sù)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是咱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啊!咱们要把这口锅一代一代传下去。”
  好八连的同志们最听毛主席的话,他们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老炊事员从硝(xiāo)烟弥(mí)漫(màn)①的战场上带来的行军锅,当成连队的传家宝,一代传一代,继续用它烧水做饭。锅破了,补了再用,一直用到一九六年。后来,为了教育新战士,他们就把这口锅陈列在连史室里。
  今天,八连的指战员,每当看到这口行军锅,就想起了老炊事员,就想起了那战火纷飞的艰苦年月。他们决心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艰苦朴素这个革命的传家宝,并且把它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
  注释
  ①硝烟弥漫——空气中充满了烟雾和火药味。形容战斗紧张激烈。硝,制火药的原料。弥漫,这里是“充满”的意思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3页~第46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8 14:20
沈秀芹日记摘抄

一九六六年九月十日
  毛主席教导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风。”我是个在甜水里长大的青年,老一辈的苦没吃过,战争的年代没经过,要变是很容易的。自己应主动找些苦吃,在斗争实践中,磨练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一个不忘本、不变修的革命接班人。

一九六六年×月×日
  焦裕禄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
  这个问题提得对。
  “坐破椅子干革命”,这不仅是节省几个钱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毛主席历来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就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一个革命者有了这个武器,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就吹不进,就能始终保持旺(wàng)盛的革命斗志和蓬(péng)勃(bó)的革命朝气。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我今天走这点路②算什么。脚磨起了泡,更能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我决心按照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长期奋斗下去。只有接过革命传家宝,才能继续走万里长征(zhēng)路,永不变质。
༺༻༺༻༺༻༺༻༺༻༺༻༺༻༺༻༺༻༺༻༺༻༺༻༺༻༺༻༺༻༺༻
  注释
  ①沈秀芹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回乡九年的女知识青年,山东省荣成县成山林场副场长。一九七年一月一日,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了壮丽的青春。
  ②指林场到县城八十五里路。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8页~第50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18 14:23
毛主席诗一首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22 15:14
一把米的故事

  一九四三年春天,新四军的一个班,住在妇救会主任洪大嫂家里。战士们除了打仗,就帮助群众整田插(chā)秧。当时正是青黄不接,群众都靠糠菜度日。新四军战士吃的也是掺(chān)着野菜的稀(xī)饭。
  洪大嫂发现战士每次做饭,本来米就很少,下锅以前,还要留出一把来,装在一个米袋里。洪大嫂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问班长。班长说:“毛主席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我们再苦也要节约粮食,减轻群众负担。我们定了制度,每餐(cān)省一把米。”洪大嫂听了,十分感动。新四军节约一把米的故事,一下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稻子吐穗(suì)的时候,这个班调走了。临走那天,班长拿出一袋米,交给洪大嫂,说:“这点儿米是我们一把一把积攒(zǎn)起来的,留给村里的孩子们吃。”洪大嫂正要推让,班长一声口令,战士们背上枪,向老乡们招招手就走了。
  新谷登场(cháng)了,家家吃着香喷喷的新米饭。这时候,人们想起和新四军战士们一起整田插秧的日子,想起班长临走留下的那一袋米。有一天,妇救会开会,洪大嫂说:“新四军为了咱们老百姓,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一餐省一把米。我们也来个一餐一把米,省下来送给新四军,支援抗战,妤吗?”大家都赞成。一村传一村,一把米运动开展起来了。
  第二年春天,妇救会会员们把积攒起来的大米收在一起,装上车。她们排成队,敲锣(luó)打鼓(gǔ),把一车车大米送给了新四军。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2页~第5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22 15:18
石匠造大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xiáo)河上,有一座闻(wén)名世界的大石桥,叫赵州桥①。这座桥是隋(suí)朝(cháo)②的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雄伟、壮丽。桥长五十多公尺,宽九公尺多。桥面有三股道,中间行车马,两旁走行人。这么长的大桥,全部用石头建成。中间没有一个桥墩(dūn),只有一个长三十七公尺多的拱(gǒng)状③大桥洞。大桥洞两端的顶上又各开了两个小桥洞,好象大桥洞上长了四个小耳朵。平常日子,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就减轻了水流对桥身冲击的力量,同时也减轻了桥身的重量,使桥不容易损坏。这个设计十分巧(qiǎo)妙,不但坚固、美观,而且节省材料。
  最古老的桥是很简(jiǎn)陋(lòu)④的,只是在水下打上一些木桩(zhuāng),把连接河两岸的木板或石板撑(chēng)住就行了。这种桥既不牢固,又不便于行船。赵州桥可不同。由于设计者的精心⑤考虑,这座石拱桥,不仅牢固,而且便于行船,因此,它在建桥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科学的架桥技术,在赵州桥建成以后七百多年,欧(ōu)洲才出现第一座类似的桥。不过那座桥早已损坏了,而我国的赵州桥,千百年来,经过多少风雨洪流,通过多少人群车马,一直到今天还傲然挺(tǐng)立在洨水河上。
  这座坚固、美观的桥是谁发明创造⑥的呢?原来,它的设计者是一位名叫李春的普通石匠(jiàng)。
  李春是隋朝人。这位平凡的石匠,经过长年的劳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建桥经验,一生设计和参加建造了好几座大桥。赵州桥就是他设计和参加建成的。
  赵州桥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赵州桥的建成,充分显(xiǎn)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huì)和才能,有力地说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
  注释
  ①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在河北省赵县的南门外。
  ②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约有1300多年。
  ③拱状——弧形状。
  ④简陋——简单,不完备。
  ⑤精心——特别用心。
  ⑥创造——发明或制作以前没有的事物。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2页~第6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26 14:13
小侦察员三钻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在毛主席关于“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的号召下,积极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日本侵略者。
  十二岁的三钻(zhàn)是贫农的儿子。他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了。三钻的家离八路军某骑兵连驻地不远,他常给八路军做侦(zhēn)察(chá)工作。
  有一回,三钻装成一个拾柴禾的,到日寇(kòu)①占据的一个集镇(zhèn)去侦察。他背着筐子,走到集镇附(fù)近,一边拾柴禾,一边注视着日寇的动静。
  一个日寇军官带着一群鬼子在巡(xún)哨,发现三钻,就急忙围上来,指着三钻问:“你的,干什么的?”
  “拾柴禾的。”三钻指了指身边的柴禾若无其事②地说。
  “胡说,你的小八路,给共产党探(tàn)听消息的!”那个日寇军官吹胡子瞪(dèng)眼地大声喊着,然后翻了翻眼珠子哼了一声说:“你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镇东头。”三钻镇静地回答。
  “好的,领我去看看!”日寇军官冷笑了一声,接着又拍了拍他腰里的手枪,威胁地说:“小东西!你要是说(huǎng)谎的,我的枪毙(bì)你!”
  三钻从容③地说:“好,跟我走吧。”一群鬼子跟在三钻的后面,向镇东头走去。
  三钻一边走,一边暗中仔细观察着。走到镇东头了,他发现一间破草屋里有个人影在晃动,就机智地指着破草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家!”说完又故意把筐里的柴禾“啪嗒啪嗒”地倒在门口。
  这时,破草屋里走出一位衣衫(shān)褴(lǎn)褛(lǚ)的老大娘。三钻一见,就一下扑到她怀里喊:“娘!娘!我在西头拾柴禾,他们硬说我是小八路,是探听消息的,要杀我!”
  三钻这突如其来的行动,使那位老大娘愣(lèng)了一下,但她很快就明白了,立刻紧紧地搂(lǒu)着三钻说:“孩子,别怕!拾柴禾的就是拾柴禾的,什么消息不消息的!”
  “他真的是你的儿子?”日寇军官还不甘心,又钉问着老大娘。
  “难道儿子还能随便乱认吗?”老大娘反问。
  那个日寇军官张口结舌(shé),无话可答,只好领着那群鬼子垂(chuí)头丧气地走了。
  三钻在老大娘的掩(yǎn)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侦察任务。第二天,八路军骑兵连包围了这个集镇,把日寇全部歼(jiān)灭了。
༺༻༺༻༺༻༺༻༺༻༺༻༺༻༺༻༺༻༺༻༺༻༺༻༺༻༺༻༺༻༺༻
  注释
  ①日寇——日本强盗。寇,强盗。
  ②若无其事——象没有发生那回事儿一样。这里是形容态度镇静。若,好象;其,那个。
  ③从容——这里是不慌不忙,非常沉着(zhuó)的意思。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1页~第7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26 14:15
一支木头枪的故事

  在越南南方的一个村子里,有十几个少年儿童,组织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象游击队的叔叔们一样,狠狠地打击了美国强盗。
  少年游击队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一支枪也没有。怎样去打击敌人呢? 大家都在想办法。一天,十二岁的阮(ruǎn)进用木头做了一支冲锋枪,背在肩上,对大家说:我做了一支木头枪,夜里,敌人看不清真假。我们带着它,摸进敌人的据点,去缴获(huò)敌人的真枪,怎么样?”小伙伴们一致表示同意。
  一天夜晚,阮进和小战友们摸到美国侵略军的一个哨所,阮进出其不意地用木枪对准哨兵的脑袋,严厉地命令:“不许动,缴枪不杀!”小战友们立刻冲了上去,用毛巾堵住哨兵的嘴,夺下他的枪,又把他捆绑(bǎng)起来。接着,小战友们飞快地冲进哨所,缴获了四支自动步枪和四颗手榴弹,胜利地返回村子。他们留下了一支步枪,其余的枪和手榴弹都送给了游击队。
  有了一支真枪,少年游击队战斗得更带劲了,接连打了好几个漂亮仗。一天深夜,他们又带着木头枪和这支真枪,摸进了敌人的火车站。他们用这两支枪,逼着站长交出卸(xiè)铁轨(guǐ)的工具,卸下两节铁轨,使敌人的一列装运弹药的火车翻了个底朝天,引起了剧烈的爆炸。后来,他们又参加了几次战斗,捉住了好几个伪乡政府人员,还缴获了敌人三支步枪。
  随着整个越南南方抗美救国战争的节节胜利,这支少年游击队也不断地发展壮大。但那支木头枪,还一直保存在游击队里。同志们见到这支木头枪,更增添了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6页~第7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9-26 14:17
小哨兵

  这个故事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那年我才十二岁,还是村里儿童团的团员呢。当时,我常在村边放哨,同志们都叫我“小哨(shào)兵”。
  有一次,老支书赵大叔把我叫到跟前嘱(zhǔ)咐了几句,我就背着大刀,扛着红缨枪放哨去了。我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忽然远处过来一队日本鬼子,大约有四五十个。我赶紧把身子隐蔽(bì)在一棵大树后面,两眼紧盯(dīng)着敌人。鬼子离村子越来越近,眼看就要走到我们埋伏的地雷跟前了。这时,我咬住牙,捏(niē)紧细麻绳,心想:哼,狗强盗,一会儿就叫你们见阎(yán)王去!鬼子进入地雷区了,我用力一拉细麻绳,“轰!轰!”连环(huán)雷响起来了,顿时,烟雾弥漫,鬼子兵乱成一团。趁(chèn)着烟雾没散,我“哧(chī)溜哧溜”地爬上了大树。这树的叶子长得很密,把我遮(zhē)得严严实实的。我透过缝隙(xì)向外一瞧(qiáo):嘿!地雷区那边横七竖(shù)八躺着好多尸(shī)体!剩(shèng)下二十几个鬼子弓着腰端着枪,胆战心惊地走过来了。他们绕着大树转(zhuàn)了好几圈,用刺刀东挑(tiǎo)挑西刺刺,逗(dòu)得我在树上直想笑。鬼子瞎忙了一阵,什么也没找到,害怕村里有八路军,想要溜走。
  “砰!砰!”
  赵大叔带领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了。鬼子兵更慌了,好象没头的苍蝇,不知该往哪儿跑。
  民兵叔叔把敌人团团包围起来,高声喊:“缴枪不杀!”“缴枪不杀!”
  我再也忍不住了,从树上跳下来,挥动大刀,和民兵叔叔一起,冲向敌人。不到十分钟,二十几个鬼子全被消灭了。
  我们正在欢呼胜利,赵大叔把一支崭新的小马枪挎在我的肩上,并鼓励我好好干,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当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dǎo),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哪!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0页~第83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0-4 14:13
“东风”轮

  “‘东风’轮下水啦!‘东风’轮下水啦!”
  一九六八年一月的一天,喜讯传遍了整个上海。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一口气跑到码头上,只见码头上挤满了人。我拼命往里挤。“唷(yō)!真大呀!象座山似的。”
  我问旁边的工人叔叔:“这‘东风’轮能乘多少人?”工人叔叔笑着说:“这是货轮,是装货(huò)物去支援世界革命的。”
  “能装多少货呀?”
  “能装一万一千七百多吨(dūn),如果都是米的话,可以给六万多人吃一年。”
  接着,工人叔叔又向我介绍(shào):这“东风”轮有一百六十多米长,船上发出来的电可以给一个有十多万人的城市用。它能在海上不停(tíng)地航行四十天。这“东风”轮是我国工人阶级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zhé)学”,突破了一个个难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我越听越高兴,越看越自豪,说:“工人叔叔真了不起!”叔叔接着说:“这‘东风’巨轮的诞(dàn)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辉煌(huáng)成果,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6页~第8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0-4 14:17
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山西省昔(xī)阳县大寨大队是毛主席亲自提倡的一面红旗。
  大寨原是贫穷山区,土质(zhì)不好,又常受灾害,产量很低。但是大寨大队靠毛泽东思想,靠集体力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搬掉了十几万立方米石头,造起了一百八十多条石坝,把七沟八梁一面坡建设成层层梯(tī)田,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
  一九六三年八月,大寨遭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洪水灾害,地冲了,房倒了,窑(yáo)塌了,路断了。在困难面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贫下中农,心比火红,志比钢坚。他们说:“洪水再大,冲了山,冲了地,冲不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冲不了我们脑子里的毛泽东思想。”这时,阶级敌人也乘机攻击。大寨贫下中农牢记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又打退了阶级敌人的进攻。他们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铁手、铁肩膀,造梯田,盖房屋,建窑洞,修山路。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他们就战胜了灾害,获得了从来没有的特大丰收。
  一九六八年,他们又战胜了特大雹灾。一九七〇年获得了粮食亩产超(chāo)千斤的好收成。
  就这样,大寨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大寨精神。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9页~第91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0-4 14:21
喜看卫星过北京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实现了!
  四月二十七日晚,晴(qíng)空万里,群星闪烁(shuò)。首都红小兵和广大革命群众满怀喜悦的心情,拥到天安门广场,拥到大街小巷(xiàng),激动得抬头仰(yáng)望,期待着卫星的到来。
  八点一分整,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我们的红色卫星,情不自禁(jìn)地欢呼起来:“看见了!看见了!”周围的人们立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西北部天空红色卫星伴随着《东方红》乐曲飞驰(chí)而来。顿时,“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人们纵情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声、欢呼声和人造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声交织在一起,震撼(hàn)着大地,回荡(dàng)在太空。
  在这幸福的时刻,人们的脑海里闪现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壮丽的宏(hóng)图:南京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大寨红花遍地开放;原子弹、氢(qīng)弹爆炸成功;万吨巨轮乘风破浪……今天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些伟大成就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shuò)成果。
  天上,卫星继续飞行,《东方红》乐曲响彻长空;地上,人们放声歌唱: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2页~第9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 21:04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11-1 21:05 编辑

农村常用词汇——家畜(chù)和家禽(qín)

农、林、牧、副样样全,
牲畜、家禽大发展。
马驹(jū)、牛犊(dú)、小羊羔(gāo),
大力繁(fán)殖(zhí)精心管。
牛、马、驴、骡(luó)、羊满圈,
集体喂养专人管。
膘(biāo)肥体壮力气大,
拉车、驮粪、耕农田。
猪、鸡、鹅、鸭(yā)户户养,
队里也要建栏圈。
队养户喂相结合,
“石门宋(sòng)”经验处处传。
猪多肥多粮满仓,
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7页~第9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 21:13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11-1 21:14 编辑

常用标点符号口诀(jué)

学习标点并不难,
形状用法记心间。

逗号(,)小点带尾巴,
句中停顿才出现。

句号(。)是个小圆圈,
表示一句话说完。

顿号(、)好象黑芝麻,
并列词语点中间。

冒号(:)就是两圆点,
要写的话儿写后边。

引号(“”)好象小蝌(kē)蚪(dǒu),
引文引语在中间。

问号(?)好象耳朵样,
表示一句问话完。

感叹号(!)象手榴弹,
表示惊喜和感叹。

先来学习这七种,
多看多用才熟练。

——山东省小学课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8页~第9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 13:44
最重要的是工作

  一九三五年四月的一个夜晚,红军到达金沙江边。这是我们突破乌江天险②以后遇到的第一条大江。 金沙江,水急浪大,凶龙般地翻腾着。我们的船只很少,大家很着急。毛主席更是忙碌(lù),他在和各军团的负责同志研究如何渡江。
  天快拂(fú)晓(xiǎo)③,主席带我上船,渡过了金沙江。一下船,他又和总参谋长研究队伍渡江以后如何前进的问题去了。我赶快到江岸去找房子,给主席安排住处。
  江岸上是光秃(tū)秃的石山,没有什么房屋,只有四五个不象样的洞子。洞子里湿得很,没有木板,就连稻草也找不到。我只好在潮湿的地上铺(pū)一块油布, 放上毯子(tǎn),算是给主席搭好了铺(pù),我想等主席回来先休息一下,他这几天太累了。
  过去一到宿(sù)营地,主席的文件、地图等办公用具都是我和秘(mì)书一块儿拿出来,摆在临时搭起的办公桌上的。可是,今天秘书还没过江,又没有办公桌,怎么办呢?我拿出地图往墙上挂,墙是沙土的,根本挂不上。没有桌子,办公用具也摆不开。这时候,过江已经有两顿饭的工夫,主席也许快从总参谋长那里回来了,我连水还没有烧好呢!他累了一夜,回来一口水也喝不上,那怎么行呢!我就找地方烧水去了。
  天亮了,主席回来了,找人去叫我。我一进洞口,看见主席正站在洞子中间沉思。我说:“您回来了。”他答应了一声,接着就问:“都弄好了吧?”我指着地上的铺说:“好了。这地方连木板都没有,铺只好搭在地上了。请您先休息一会儿,水马上开。”说完,我拔腿就想出去继续烧水。还没走出洞口,主席把我叫住了,问我:“办公的地方呢?”我随口回答说:“秘书还没有来,这里连张小桌子也找不到。您,您先喝点水吧!”他象是没听见我的话,向前迈(mài)了一步,用严肃而温和的语调说:“现在重要的是工作,吃饭喝水都是小事。江那边有我们两三万同志在等着哪!这是几万同志的性命呀!”我只是呆呆地站在他面前,心里怦(pēng)怦直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主席又向前走了几步,说:“先去找块木板架起来也行!”我这才恍然大悟,飞也似地跑出了洞口。
  好容易找到了一块堵洞口的小木板,连忙搬进洞子。主席亲自动手和我把它架起来,摆上办公用具。这时候,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文件、电报,电话也不断地响起来。我看他忙得一点空也没有,心里很难过,心想如果我早点儿找到这块木板,也许不致使他忙得这样。
  过了一会儿,主席站起来对我说:“你跟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工作的重要?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把办公的地方搞好,然后如果有空,才是吃饭、休息。记住,无论现在和将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工作。”他停了一下,走近我,用手抚(fǔ)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好了,快去睡觉吧,两个眼皮都打仗了。”听了这话,我更不愿动了。主席又说:“快睡去吧!”说完,他自己却工作起来了。
  金沙江对岸的几万部队一直过了三天三夜,毛主席也三天三夜没离开那张办公“桌”。
༺༻༺༻༺༻༺༻༺༻༺༻༺༻༺༻༺༻༺༻༺༻༺༻༺༻༺༻༺༻༺༻
  注释
  ①本文是陈昌奉同志写的。红军长征时,陈昌奉同志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②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③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页~第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 14:25
难忘的航行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九日,是海军战士最难忘、最幸福的日子。这天,威武的“长江”舰(jiàn),停泊(bó)在武汉码(mǎ)头。海军战士穿着新军装,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正准备迎接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前来视察。
  上午十一时,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登上了“长江”舰。军舰上和江岸边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大家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毛主席,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毛主席啊毛主席! 我们海军战士多么想念您啊!多少个白天,我们看着您的画像,多少个夜晚,我们在梦里见到了您,今天我们亲眼看到了您,这是多么的幸福啊!
  军舰慢慢地离开了码头。岸上的人们奔跑着追赶军舰,跳跃着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毛主席站在甲板①上,微笑着向岸上跳跃的人群挥手。军舰离岸已很远了,毛主席还是站在甲板上,亲切地向群众挥手致意。
  毛主席来到前甲板,战士们立刻围在毛主席的身边,目不转睛②地看着毛主席慈(cí)祥的面容。毛主席笑着问大家:你们都到过北京吗?
  “到北京参加过国庆检阅。”几个战士一起回答说。
  毛主席和战士们亲切交谈,一阵阵笑声传到江面上。
  军舰飞快地前进着。江面上寒风呼呼地刮着,把战士们的衣服都吹得飘了起来。天气很冷,毛主席摸摸战士的衣服,关心地问:冷吗?战士们在毛主席身边感到无比的温暖,一起回答:“不冷。”
  毛主席又关心地问大家:你们团结不团结?大家齐声回答说:“很团结。”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
  军舰平稳地前进着。毛主席要下机舱(cāng)③看望战士们。机舱里机油熏(xūn)人,又闷(mèn)、又热,是全舰最艰苦的地方。一个战士忙上前说:“机舱里温度很高,请主席不要去。”另一个战士接着说:“下舱的梯子很窄(zhǎi)、很滑,里面地方又小,下去很不方便。”但毛主席还是微笑着下了机舱。
  在机舱里,毛主席和正在值班的战士老张谈话。机器声很响,说话听不大清楚,毛主席就用手放在耳旁遮(zhē)着听。谈完话,毛主席向老张伸过手去,老张又高兴又激动,他刚要伸手,一看自己的手满是油腻(nì),又赶快缩(suō)了回来,想用棉纱把手擦干净。可是还没来得及擦,毛主席的手已经伸过来了,老张双手紧紧地握着毛主席温暖的巨手,久久地望着毛主席。
  毛主席走遍了军舰的每一个地方。他老人家告诉海军战士:我国有很多地方靠海,靠海的地方就要有海军来守卫。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多是从海上来,所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最后,毛主席为“长江”舰写下了金光闪闪的两行大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战士们望着这光辉的题词,心情无比激动。决心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伟大航向奋勇前进!
  毛主席视察“长江”舰,在海军战士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这是一次幸福的航行,一次终生难忘的航行。
༺༻༺༻༺༻༺༻༺༻༺༻༺༻༺༻༺༻༺༻༺༻༺༻༺༻༺༻༺༻༺༻
  注释
  ①甲板——轮船或军舰舱面上的钢板、铁板或木板。
  ②目不转睛——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盯着看。
  ③机舱——轮船或军舰上安装机器的船舱。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页~第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5 15:01
英雄的三户贫农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滹(hū)沱(tuó)河①畔,安平县南王庄,曾有一个三户贫农的合作社。这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合作社!三户贫农王玉坤(kūn)、王小其、王小庞(páng),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行动,被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誉(yù)为“五亿农民的方向”。
  伟大领袖挥巨手,贫下中农紧紧跟。十几年来,英雄的三户贫农和南王庄广大贫下中农,胸怀朝阳,顶风压浪,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阶级敌人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不断地巩固和扩大了社会主义阵地。从前“刮起风来不见天”的南王庄,今天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兴旺的景象。
  全国解放前夕,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南王庄的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一九五一年成立了互助组,一九五四年又建立了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百八十多户农民入了社。给地主当过长工的王玉坤,只有不过一条牛腿的王小其,跟母亲讨过饭的王小庞,听说毛主席让办社,打心眼里拥护,都带头入社,想尽一切办法把社办好。可是刘少奇这个大坏蛋,却恨之入骨。在南王庄建社不久,他在河北省的代理人就派人到这里,大喊大叫什么“退社欢送”。一边叫喊,一边挥动“大斧(fǔ)子”大砍合作社。一九五五年春天,只有六户的王玉坤小社里,三户富裕农民要求退社,结果让他们走了;三户贫农风吹浪打不动摇,表示无论如何要继续干下去。就是这样一个小社,刘少奇及其代理人也不放过,硬要强行解散,他们派来的人对王玉坤说:“三户太小, 不能叫社。”王玉坤同志坚定地回答:“我们走的是毛主席指引的光明大道,谁也拦不住,叫什么随你们的便”!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发现了这三户贫农办的合作社,给了最大的支持。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说:“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一切个体经营的农民,终归是要走这三户贫农所坚决地选择(zé)了的道路的。”毛主席的指示,给全国五亿农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南王庄沸腾了!广大贫下中农挺起了胸膛,坚决走上了这三户贫农所走的道路,从合作社直踏上了人民公社康庄大道。十几年的工夫,南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亩产量由互助组的一百三十多斤提高到九百多斤。
  刘少奇砍合作社不成又生一计。在我国经济暂(zǎn)时困难时期,他又抛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②”等修正主义黑货,大叛徒刘少奇在河北的代理人,为了给其主子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找“根据”,派人到南王庄搞所谓“调查”,大刮“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yāo)风。王小其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俺们南王庄的贫下中农没想过搞‘小自由’,集体才是战胜灾荒的靠山,自由市场不是方便群众,而是方便资本主义!”王玉坤把这些严重的阶级斗争事实提到了支委会上。他说:“眼下又跟那年砍社一样,上边派人来搞‘三自一包’,下边资本主义势力乱翻腾。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走毛主席指引的路。不管哪里刮来的妖风,都要坚决顶住。”随后,党支部召开群众大会,王小其、王小庞带头忆苦思甜。一家苦引起千家恨。在三户贫农的带动下,南王庄的贫下中农击退了这股资本主义复辟的逆(nì)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敌人又把斗争矛头首先指向了一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三户贫农,妄图拔(bá)掉这面红旗,他们几次要对王玉坤下毒手。王玉坤抬头望着挂在墙上的那张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举杯共庆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合影,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好象毛主席就在身边指挥战斗。他找到王小其、王小庞,说:“现在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刻,我们要站得稳,顶得住, 他们要否定‘五亿农民的方向’,我们坚决不答应!”在毛主席一系列光辉指示的指引下,一小撮(cuó)妄图否定“五亿农民的方向”的阶级敌人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lā)圾(jī)堆(duī)。英雄的三户贫农,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又立了新功。
༺༻༺༻༺༻༺༻༺༻༺༻༺༻༺༻༺༻༺༻༺༻༺༻༺༻༺༻༺༻༺༻
  注释
  ①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经天津入海。
  ②“三自一包”——即自由市场、扩大自留地、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四大自由”——即雇工、借贷、土地买卖和租佃、农村贸易自由。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页~第1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7 14:53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11-7 14:54 编辑

风雪传红心

  北风怒号,雪花飞舞,山野披上了银装。清晨,有一老一少踏着冰雪,往前赶路。他们是“五·七”小学贫下中农管学代表韩大伯和红小兵方生,正冒着风雪去公社参加教育革命学习班。
  韩大伯今年六十多岁了,花白的胡子,黑黝(yóu)黝的脸上有几道深深的皱(zhòu)纹,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①。他拄着拐(guǎi)杖,虽然跛(bǒ)着一条腿,步子却迈得很轻快。
到公社三十里,尽是山路。路上结了冰,滑溜溜的。他们好半天才走了五里路。
  “这路可真滑!”摔(shuāi)了几跤的方生望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嘟囔了一句。
  “大伯,咱们还不如等风雪住了再去呢,这大雪天,晚去一会儿也没啥关系!”方生向韩大伯抱怨(yuàn)起来。
  韩大伯听了方生的话,觉得不是味儿,又见他那泄气的样子,就对方生说:“来,大伯给你讲个故事。”
  韩大伯拍了拍方生的肩膀,深沉地说:“孩子啊,解放前,我们这地方也有一所学校,可是这学校不是我们贫下中农的,读书的全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有一个穷孩子非常想读书,可家里哪有钱供他上学呢?他爸爸上山给地主烧炭,被崩塌(tā)的炭窑压死了。家里全靠母亲给地主碾米换点糠,来养活他和两个小弟弟。他只好在给地主放牛或者上山砍柴路过学校时,站在窗外听听。在一个大雪天,他又去听,正听得入神,被地主谢老黑碰见了。‘这是你来的地方? 快给我滚开!’说着,谢老黑就用手杖朝这孩子的头上恶狠狠地打去。
  ‘我听书,碍你什么事?’那孩子气极了,使尽全身力气,一头朝谢老黑胸口撞去,把他撞了个仰面朝天。谢老黑气急败坏,唤来了他的大恶狗。恶狗追来,孩子光着脚往树林里跑,漫山遍野的雪往哪儿跑呢?他跑呀跑呀,被一根枯枝绊(bàn)倒了,恶狗扑了上来,朝他腿上猛咬了一口。孩子痛得两眼冒金星,一骨碌从山坡上滚了下去,膝盖撞在树丛上,皮开肉绽(zhàn),骨头露了出来,一阵剧痛钻心,昏了过去。直到天黑,他妈妈流着眼泪,才和乡亲们在雪堆里找到他,可孩子已冻得全身发紫(zǐ),只剩下一口气了。”
  “那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方生摇着韩大伯的手,着急地问。
  “那孩子没有死。不过,从那以后,孩子的腿……瘸(qué)了!解放了,毛主席把他从苦海里救了出来,他和乡亲们一起斗倒了谢老黑那伙坏蛋。”
  “大伯,他是谁?他现在在哪儿?”
  韩大伯看了看方生,没有回答。
  方生望着韩大伯饱经风霜(shuāng)②的面孔,他的眼光慢慢落在韩大伯腿上。忽然他心里猛地一热,眼睛湿润了。“大伯,大伯!那孩子就是您呀!”说着方生一头扑在韩大伯的怀里。
  韩大伯给方生擦了擦眼泪,语重心长地说:“方生啊!旧社会咱们穷苦人成年累月给地主做牛做马,吃不饱,穿不暖,哪谈得上读书呀!解放了,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穷人当家做了主人,我们贫下中农子女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可是,十几年来,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把学校变成毒害我们贫下中农后代,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地方。今天,毛主席领导我们造了修正主义的反,夺回了教育大权,叫我们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我们贫下中农子女都上了学,这全靠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好领导!你们在学校,一定要好好读毛主席的书,学好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将来更好地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服务啊!”
  方生十分激动地说:“大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做贫下中农的好后代。我们一定要把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倒批臭,一定要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北风渐渐地小了,大雪也停了。红日高照,只见一老一少正大步向公社走去。
༺༻༺༻༺༻༺༻༺༻༺༻༺༻༺༻༺༻༺༻༺༻༺༻༺༻༺༻༺༻༺༻
  注释
  ①炯炯有神——眼光发亮,形容精神饱满。
  ②饱经风霜——受过很多艰苦和折磨的意思。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5页~第1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8 15:05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11-8 15:06 编辑

李维超同志的故事

  李维超(chāo)同志是解放军某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的军医。他虽然身患严重的肾(shèn)炎(yán),但是,几年来,他“以毛主席革命路线为第一生命”,“宁肯自己倒下去,也要让阶级姐妹站起来”,满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与生命抢时间”,写下了一曲曲为人民服务的壮丽凯(kǎi)歌。
  下面是李维超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两个小故事。

瓜地巡(xún)
  一次,李维超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给贫下中农治病。他走遍了全村的几十户人家,把毛泽东思想送到人们的心坎里,把一包包药给病人留下。李维超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天已过午了。这时,他腰部阵阵发痛,便在村头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准备稍微休息一会儿再回卫生科。
  他刚坐下,一个红小兵跑到他跟前说:“李叔叔,我爷爷长了痔(zhì)疮(chuāng),这么多年也没治。他在瓜地看瓜呢!”李维超一听感到非常不安,埋(mán)怨自己不细心,差一点落下一个病人。他忙问:“瓜地在哪儿?”红小兵用手指了指说:“离这儿有四五里路。”李维超拿起药包就朝瓜地奔去。他刚走了几步,只觉得眼前发黑,身子摇晃了一下,险些栽倒。红小兵赶忙跑过来搀(chān)扶他:“叔叔, 到我家休息一会儿,明天再给我爷爷看病吧!”“明天?”李维超自言自语了一句。这时他耳边响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他想,为了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今天有多大的困难,也要给老大爷去看病。想到这里,他用药包顶着腰吃力地向瓜地走去……
  李维超来到瓜地,老大爷见他满脸汗水,军装都湿透了,忙问:“解放军同志,你有什么急事?”李维超微笑着回答说:“老大爷,毛主席派我给您治病来了。”
  “给我治病来了!”顿时,老大爷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把李维超搂在怀里,对李维超说;“解放前我年年给地主看瓜,风里来,雨里去,得了这个痔疮。那会儿,我有时跑回村找点热水洗一洗,地主知道了就用鞭子抽我。解放后,由于我们村太偏僻,就没有及时治……”听了老大爷的话,李维超更加细心地给老大爷看病。看完后,他刚要向老大爷告别,忽然想到,留下的药用完了,老大爷的病还不一定好,到外地买又不容易,应该教老大爷用草药自已治疗。他就领着老大爷走出瓜棚,到瓜地、路边采集“骨节草②”,又耐心地教给老大爷用法。
  老大爷望着走远的李维超,捧起“骨节草”,无比激动地说:“毛主席派解放军给我治病,毛主席和咱贫下中农心贴着心啊!”

“他的心在咱工人身上拴着哩”
  有一次,李维超随部队到一个城市执行任务。他身体有病,担负部队的卫生保健工作就够累了,但他每天还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工厂给工人看病。在部队执行任务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歇过一个星期天。部队执行完任务要回去,许多工人群众找到部队领导,要求把李维超留下。
  李维超留下来了,他想起广大工人群众对他的信任,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更加起早贪(tān)黑地为群众看病。他“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他无比信任,一传十,十传百,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住的招待所变成了“门诊所”。工厂的领导为了照顾李维超,就给他换了间房子,还规定了一条“保密”纪律,不准告诉别人李维超住在什么地方。
  李维超知道后,就背起药包,每天到工人家属住地送医送药上门,把自己新住的地方也告诉了家属。这下子“秘密”又暴露了,他住的房子又成了“门诊所”。李维超同志说:“看着阶级兄弟有病, 让我歇一分钟心里也难受啊!”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使同志们非常感动。后来,很多群众知道李维超身体有病,又感动,又心疼,不好意思再去找他看病了。
  李维超发现找他看病的人少了,他想起毛主席关于要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的伟大教导,就又出去巡诊了。当工人群众看到他身背药箱又在家属区给大家看病时,都无比感动地说:“小李子他的心在咱工人的身上拴(shuān)着哩!”
  李维超同志就是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
  注释
  ①巡诊——巡回医疗,送医上门。
  ②骨节草——一种草药。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页~第2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8 15:12
愚公移山
(节选)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
作者:毛泽东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党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shuài)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chǔn)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b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xiān)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7页~第3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9 14:36
急电

  一天傍晚,已经七点钟了。马路上熙熙攘攘①,来往的车辆很多。一个穿绿制服的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马路上飞驰着,这是电报局的送报员老庞同志。
  新华旅馆到了,老庞同志下了车,急急忙忙把身边最后一份电报交给服务员。
  “董克勤,”服务员看了看收报人的姓名,又翻了翻旅客登记薄,说:“这个人已经在两个钟头以前动身回福建去啦!”
  老庞同志听了,不禁一愣。服务员见他那着急的样子,又补充说:“不会错。他的行李已经拿走,房间的账也结了。”说着,就在电报封面上写了四个大字“此客已去”,然后把电报交还老庞同志。
  老庞同志望着那四个大字,知道自己扑空了。
  “请问,董克勒他来这里……”
  服务员知道他要问什么,就说:“哦!他是采购员,身边带一只皮包,一个黑色旅行袋,还有……”
  听说是采购员的电报,老庞同志急得火烧眉毛似的。他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一定得想办法把电报送到采购员的手里。他瞧瞧时钟,又查了一下柜台上的火车时刻表,满有把握地说:“现在七点钟刚过,离开车时间还有半个钟头,还能找到他!”他立刻跳上自行车,飞也似地向车站赶去。
  车站上到处是人,要找的又是个陌生②人,就是这个人从面前走过,恐怕也认不出来。
  离开车时间只有十分钟了,乘客们正在上火车,老庞同志心一急,办法也跟着想出来了。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服务处,请广播员同志广播。
  “我们现在很忙,你稍等一等!”服务员向他解释。
  “同志,这是一份紧急电报,我是特地赶来的。”
  服务员经他这么一说,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福建董克勤同志,请你赶快到服务处来一趟,有紧急电报,有紧急电报!”扩音器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
  老庞同志站在人丛里,踏起脚,睁大眼睛,焦急地等候着电报的主人。
  突然一个满头大汗的旅客,向服务处赶来。老庞同志一见,忙迎上去,这个人就是董克勤。老庞同志看过董克勤的证件,办好了签收手续,就把那份电报交给他。
  电报是厂里打来的,告诉董克勤还有别的紧急任务,要他继续留几天。
  董克勤看完电报,激动地握着老庞同志的手,半响才说:“同志,谢谢你!”
  这时只听列车员在喊:“火车马上要开了,乘客们快上车……”
  董克勤想起火车上的行李还没拿下来,很着急。老庞同志说:“我帮你拿去!”说着,拉着董克勤就跑。
  两个人刚刚把行李拿下来,火车就开动了。董克勤感动地对老庞同志说:“同志,你真是毛泽东时代的好工人!”
༺༻༺༻༺༻༺༻༺༻༺༻༺༻༺༻༺༻༺༻༺༻༺༻༺༻༺༻༺༻༺༻
  注释
  ①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②陌生——生疏,不熟悉。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0页~第32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1 14:44
向阳花开朵朵红

深夜的一场战斗
  一天深夜,临西县一个大队的红小兵宣传党的“九大”光辉文献回来入睡不久,呼呼的北风夹着小雨打得窗户直响,风雨声惊醒了红小兵占名,他急忙穿上衣服,马上提起一盏马灯就往外跑。原来社员们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又打了一眼深机井。为了使这眼机井早日打好,红小兵们主动承担了制作井上用的干胶(jiāo)泥球的任务。红小兵占名怕干泥球被雨淋(lín)湿(shī)了影响打井的进度,他赶忙起来,把红小兵们集合齐,开始战斗了。红小兵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不顾寒风冷雨,不怕天黑地滑,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终于把干泥球全部收藏起来,第二天送到机井工地,保障(zhàng)了施工的需要。

“是毛主席教育我这样做的”
  一天下午放学后,景县一个小学的一年级红小兵小旺,正在拾老鸦(yā)虫喂鸡,忽然发现树坑里放有一个钱包,他赶紧拾起来,一数(shǔ)整整二十元。小旺马上想起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教导,又联想到,雷锋叔叔在车站上给丢失火车票的大娘买票的故事。于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把钱归还原主。
  他拿着钱一溜烟地往学校跑,准备把钱交给老师,忽然看见贫农社员李大娘低着头,匆(cōng)匆忙忙地走过来,好象寻找什么。小旺机敏活泼地跑上去问:“大娘,你在找什么?”大娘焦急地说:“今天下午我来村北劳动,不小心丢了钱。”小旺忙问:“丢了多少?”大娘说:“二十元。”小旺高兴极了,赶紧走上去说:“大娘, 我刚才在村北树坑里拾到了二十元钱,正准备去交给老师呢!”大娘高兴极了,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小旺响亮地说:“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教育我这样做的。”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3页~第3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1 14:48
三口大锅闹革命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浩荡东风吹遍了全国。一个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在吉林市热气腾腾地开展起来了。共产党员刘声带领十二名烈军属和街道居民,凑(còu))了二十五元资金买了一口大锅,借了两口大锅,办起一个街道油脂(zhǐ)厂。有人摇摇头说:“一个残(cán)废,一群妇女,十二个半人,能办个啥工厂?”刘声,这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了重伤,失去双手双脚的特等残废军人,斩(zhǎn)钉截(jié)铁①地回答:“没有双脚也要走革 命路,没有双手也要开顶风船!”大家也激动地说:“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tiān)砖加瓦。”
  “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开始创业的革命工人,胸有朝阳,千难万险脚下踩。没有厂房、设备,大家就一起动手,四处去找破席片、碎木板和砖头、石块,搭起了席板棚,垒起了锅台;不懂技术,他们就刻苦钻研,用手摸、眼睛看、鼻子闻、舌头舔(tiǎn)的办法,检验产品质量,边干边学,闯过了一道道的技术难关;燃料不足,他们就从家里拿来木柴,到外边捡回煤渣。工人们坚定地说:“为革命没有吃不了的苦,为革命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三口大锅闹革命的火焰就这样点燃起来,越烧越旺。
  一九六二年,工厂改为地方国营,工厂发展了,工人增多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革命传统却始终没变。工厂准备盖一所变电所,需要几万块砖和许多铁块。油脂厂的工人坚决不向国家伸手。他们从倒塌的墙壁、废弃的炉灶(zào)、道旁路边的各个角落里,捡来了砖头石块、废铁废钢。点点滴滴汇大川,在荒草地上,一幢幢砖瓦房盖起来了。为了扩大生产,工人们自己设计,自筹(chóu)材料,制造出一批批新的生产设备。工人们豪迈地说:“有了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天塌下来能顶得住,地陷下去也能填平。”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油脂厂更显得朝气蓬物,英姿焕发。现在,这个工厂已发展到二百多工人,由过去只能炼废油到成批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他们生产的一种机器用耐高温润滑脂,使用一次可以使机器连续运转十一个月,而过去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同类产品只能使机器连续运转六个月。帝、修、反被我们远远地抛(pāo)在了后面。
  在伟大的七十年代里,油脂厂的工人们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从战备需要出发,决心“爬坡要爬最陡(dǒu)的坡,登山要登最高的山”,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
  注释
  ①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2页~第4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3 14:51
“小愚公”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有一伙放牛娃,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沿山腰修成了一条一公里多长的小水渠(qú),可以引水灌溉三十多亩大旱地,社员们赞誉他们是“小愚公”
  “小愚公”们修水渠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小保在山坡上放牛,看到社员们为了抗旱保苗,汗流浃(jiá)背地从河滩(tān)往山坡挑水浇地,不由地想起山坡后经常饮牛的那股山泉水。他想:要是顺山腰开一道小渠,把水引到梯田最高处,该有多好呀!想到这里,他立刻跑去找他那些放牛的小伙伴们商量。大家一听,都拍手赞成。于是,他们跑到山泉旁,这头看看,那头瞧瞧,用鞭杆当标尺,一段段测量,用土块作标记,定好了渠位。
  第二天一早,小保和他的小伙伴们扛着镢头、铁锨,赶着牛,来到坡后,留一个人负责放牛,其余的都去挖渠。他们边挖边试水,渠道节节向前伸。当修到一块陡峭的石崖时,小保身贴石壁,用镢头一点一点往下啃,啃出一道壕(háo)沟。有一次,小保一脚没踏稳,从两丈多高的崖上滚下沟底,摔得昏了过去,头、手、脚也碰伤了,他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他的几个小伙伴也有些动摇了。晚上,小保他们聚集在饲养棚的小油灯下,再次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们说:为革命连牺牲生命都不怕,这点伤算啥!这点困难吓不倒咱!干下去!第二天,他们又满怀信心地走上工地,干得更起劲了。
  闯过了这道难关,又碰上了三块比牛还大的石头。小保他们想:老愚公敢把两座大山搬,咱们还能被这三块石头拦住?!小保发现第一块石头下面是硬上,他就用水泡泡再挖,挖一气再泡泡,……终于挖通了,让渠水从石头底下穿了过去;第二块石头是一层一层的板岩(yán),他们就用镢头顺着茬(chá)口一点一点往下刨,不几天就刨出了一个石槽;第三块石头又大又硬,更难挖了。“小愚公”们一起动手,集中“火力”来对付,镐刨锤砸,一块一块往下打。他们不怕腰累痠臂累痛,不怕手震裂,每天“挖山不止”,硬是把那块大石头给搬掉了。
  在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小保他们在山坡上艰苦奋战两个多月,挖了一百五十多方土石,垒了十多处渠堰,终于把小渠道修成了。贫下中农称赞小保他们人小志气大,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整修和加固了渠道,还在渠首修建了一个小水库。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5页~第47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3 14:54
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一五一八年生在湖北省蕲(qí)春县。
  李时珍的父亲是个医生。他从小就常常跟着父亲为穷苦人治病和上山采药,因此在他少年时代,就接触到不少病例和药物,成为他研究医药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
  李时珍二十二岁,就开始正式行医①了。有一年,他的家乡遭到水灾。大水淹没了田地、房屋,很多穷苦的乡亲流离失所②,水退以后,疾病流行。李时珍帮助他父亲抢救了不少病人。这使他更深刻地感到医生是乡亲们所需要的,决心立志在医药工作方面做出贡献。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许多旧的药物书中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书上没有记载(zǎi);有些药物只写了名字,没有写出这些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一些药物还写错了药性、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编一本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医疗实践中加以留心考察,更重要的是他亲自上山采药。他不怕山高,不怕路远,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有时他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一些干粮,天黑了就在野外过夜。看到一种新的植物,他就十分高兴,仔细地研究它的根、茎(jīng)、叶、花、果,确定它可以归到哪一类。他还带一些标本下山,研究它在药物应用上的效果。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老农、土医、渔民和猎(liè)人,虚心地向他们请教。他们热心地告诉他许多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还帮助他采集很多药材。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李时珍的知识。
  李时珍经过这样长期的虚心学习,刻苦研究,特别是他亲自上山采药,反复实践,整整花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出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gāng)目》。
  李时珍在医药方面的成就,是他长期从事多方面医药实践活动的结果。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的那样:“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③。”李时珍的科学成就,说明了知识来源(yuán)于实践的伟大真理。
༺༻༺༻༺༻༺༻༺༻༺༻༺༻༺༻༺༻༺༻༺༻༺༻༺༻༺༻༺༻༺༻
  注释
  ①行医——做医疗工作。
  ②流离失所——离开家乡,失掉安身的地方,到处流浪。
  ③《本草纲目》——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和功用的书。全书五十二卷,分十六个部分,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是世界历史上关于药物学方面的著名著作。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2页~第54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8 14:37
陈胜吴广起义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发生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首领是陈胜和吴广。
  那时候,统治者是秦(qín)朝的皇帝。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大半都被官府霸占了。男子被征去当兵,妇女被迫去转运粮食。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皇帝还订了许多残酷的刑(xíng)罚(fá),动不动就砍断腿,削掉鼻子,挖去眼睛。这样残暴的统治,农民忍无可忍,终于发生了农民大起义。
  这一年秋天,安徽(huī)大泽乡来了九百个农民,陈胜和吴广也在里面。他们是皇帝征来的新兵,要开到遥远的长城边去。已经走了好些日子,刚到大泽乡,就遇上连日大雨。道路冲毁,只好在大泽乡耽(dān)搁(gē)下来。按照皇帝的法律,新兵过期不到,立即处死。九百个农民眼看都活不成了。陈胜和吴广就商量:去吧,是送死;逃走吧, 逮住了也是死。反正是死,不如造反。要造反,咱们手里有了武器,不见得一定会死。他们就杀死了押(yā)送的军官,领导九百农民,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推举陈胜和吴广做首领。没有武器,就砍下树木做武器;没有旗帜(zhì),就用竹竿扎上布片做旗帜。各地的农民,纷纷赶来参加起义军。农民群众起来了,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不到两个月,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打败了皇帝的军队,攻下了许多县城,一直打到了离秦朝都城咸(xián)阳不过几十里的地方。
  后来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陈胜和吴广惨遭杀害。但是秦朝皇帝的统治,不久就被起义军推翻了。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5页~第56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18 15:09
二七烈士纪念碑

  汉口江岸“二七烈士纪念馆”前面,矗(chù)立着一座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碑的正面,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镏(liú)金大字,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碑座两侧,有反映“二七”大罢工斗争的浮雕,描绘了工人阶级前赴(fú)后继地同敌人英勇战斗的感人情景。
  每当我们瞻(zhān)仰“二七烈士纪念碑”的时候,一种仰慕(mù)烈士、学习烈士的心情,就自然地涌上心头。
  一九二三年的“二七”大罢工,是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的一场红色风暴。这场风暴,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强大力量。
  “二七”大罢工之前,全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一九二一年秋,毛主席亲手点燃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烈火,映红了整个中国的天空,大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浪潮。
  一九二三年二月一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成立了总工会,洋鬼子的走狗吴佩孚(fú)硬不让成立,总工会决定从四日起举行京汉路大罢工,同时决定把总工会迁移到汉口江岸分会会址。工潮闹起来了,江岸一万多工人涌上大街游行,声势浩大,气吞山河。敌人害怕极了。二月七日,洋鬼子和吴佩孚指令盘踞在湖北的走狗萧(xiāo)耀南,派出反动军警包围江岸会所,开枪屠杀工人。铁路工人,一个个是刚强铁汉,在反动派的血腥(xīng)屠杀面前,无所畏惧,举起拳头,抡起木棍、铁棒,向敌人猛冲,从敌人手中夺取枪支,跟敌人拼杀,坚持了几十分钟的激烈搏斗。在这次搏斗中,三十多位革俞工人壮烈牺牲了。
  敌人到处搜捕革命工人。二月七日晚上,共产党员、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同志被捕了。敌人把林祥谦同志绑(bǎng)在江岸车站电杆上,逼迫他下令复工,他严词拒绝。敌人喝令刽(guì)子手①用大刀砍他,连砍了七刀,凶恶地问:“上工不上? ”林祥谦同志血流遍体,仍然厉声回答:“头可断, 血可流,工不能上!”并且痛斥:“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 竟断送在你们这帮帝国主义走狗手里!”林祥谦同志横眉怒对血淋淋的屠刀,岿然不动,宁死不屈,把敌人看成一群臭虫,表现了无比高贵的革命气节。他被敌人杀害了,可是,他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革命人民是杀不绝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二七” 罢工遭到反动势力的野蛮镇压,但是一场接一场更加猛烈的革命风暴掀起来了!工人阶级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进行了不屈不挠(náo)的斗争,终于推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yíng)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
  “二七烈士纪念碑”,是对“二七”烈士的深切悼念,是对他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的高度赞颂,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每当我们站在“二七烈士纪念碑”前,仰望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们就心情激荡,耳边响起一个伟大、洪亮的声音: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
  注释
  ①刽子手——旧社会执行死刑的人叫刽子手。这里指屠杀革命战士的凶手。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2页~第6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0 14:01
方志敏烈士的故事

  方志敏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一样,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在过去困苦的岁月里,艰苦奋斗,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下面讲几个方志敏烈士的故事。

“打!”
  有一次,方志敏同志从上海到南昌去,乘的是一艘帝国主义国家的轮船。在船上,他看到三个穷苦的中国人,因为买不起船票,被洋奴才①折磨得死去活来。
  洋奴才用藤(téng)条和竹片抽打他们,还用绳子把他们吊(diào)起来,挂在船外,浪花象急雨一样打在他们身上。那些无耻的洋奴才,却在旁边跳着笑着,连声说:“好玩!好玩!”
  “打!”方志敏同志忍不住了,冲着洋奴才喊起来。
  “谁喊打?”洋奴才睁圆了凶恶的眼睛问。
  “打!”几十个乘客一齐喊起来。洋奴才一看势头不对,就赶快溜走了。

“你们想错了!”
  一九三五年一月, 方志敏同志在作战中不幸被俘了。国民党的士兵从他的衣领摸到袜底,希望能搜出银元来。可是,他们忙了半天,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找到。
  一个士兵拿起手榴弹,威吓说:
  “赶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炸死你!”
  “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吧!想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同志严肃地说。
  “你骗谁?象你这样一个大官会没有钱?”拿手榴弹的兵不相信。另一个兵弓着背又把方志敏同志的衣角、裤腰仔细地捏了一遍,希望有新的发现。
  “不要瞎忙吧!我们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方志敏同志蔑(miè)视②地说。
  这两个兵大失所望③。
  方志敏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他口袋里常常没有一文钱。他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就是这样,当敌人进攻的时候,方志敏同志还把它包得好好的藏在山洞里呢!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同志被俘后,敌人把他关在监(jiān)狱(yù)里,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折磨他。硬的不行,就换软(ruǎn)的,拿金钱、地位引诱(yòu)他投降。
  方志敏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他们:“投降?你们国民党是什么东西?一伙凶恶的强盗(dào)!一伙无耻的卖国汉奸!一伙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你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lú),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同志知道自己早晚要遭敌人杀害,他多么想为祖国多做一些工作啊!他天天拿着笔,给同志们写信,写过去的工作经验,鼓励同志们继续战斗。他说:“我能丢弃一切,只有革命事业,却时时刻刻记在心里。”还说:“我感到最痛苦的是失去了为党工作的机会。”
  一九三五年七月,敌人杀害了他。那天,他拖着十几斤重的脚镣,昂着头,挺着胸膛,走上了刑场。
  方志敏同志壮烈地牺牲了。他那忘我无私的高贵品质和忠于革命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注释
  ①洋奴才——指甘心给帝国主义当走狗,帮助帝国主义做坏事的人。
  ②蔑视——轻视,看不起。
  ③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7页~第70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0 14:38
小柱头智送情报

  事情发生在一九四二年夏天。小柱头那年才十二岁,是儿童团员。
  小柱头长得和他的名字一样扎实:矮(ǎi)墩(dūn)墩,胖乎乎,黑黝黝。脸上那对圆睁睁的大眼睛,透出又机灵又大胆的神色。这天早上,他从村旁放哨回来,刚进家门,就听见屋里有人说话。从门缝往里一瞧,哟(yō),是陈区长和爸爸在商量事儿。陈区长手里拿着一封信,只听见他说:“……今天上午这信要是送不到,等于放走了敌人。无论如何得找个可靠的人送去。”爸爸沉思了一会,毅然地说:“区长, 把信交给我吧,我去送。”“不行!你是村干部,为了防备敌人搞突然袭击,你不能离开这里!”“那怎么办呢?”这时小柱头一步就窜到了屋里,大声说:“区长, 把任务交给我吧!”“交给你? ”陈区长一边抚摸着小柱头,一边思考着。“您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小柱头十分坚定地说。柱头的爸爸见区长还在考虑,忙说:“叫他去吧!他过去送过情报,他去比大人去有利。”陈区长一拍柱头的肩膀说:“好,就这样定啦。”小柱头见区长答应了,高兴得跳起来。
  小柱头把信搓(cuō)成了一个小长条,缝在裤腰带里,骑上小毛驴(lǘ),上路了。 过了曹各庄刚入大道,只见由东面过来一队人马,小柱头一看是鬼子的“讨伐队”,心里不免一惊,但仍然很镇静,不慌不忙地把牲口拨到道边走。这时,一个鬼子军官看见了小柱头,把马横过来,往小毛驴前一挡,恶狠狠地说:“你的, 什么的干活?”小柱头镇定地回答:“上姥(lǎo)姥家去,姥姥病着哩……”那家伙一扬手,过来几个黄狗子,把小柱头浑身上下搜了个遍,什么也没得到。
  旁边一个黄狗子,一眼看见了小柱头的裤腰带,冷不防地窜上来,把小柱头的裤腰带解开,抢了过去。原来那家伙鞋脱了帮,正愁找不到绳子绑鞋底。小柱头可急了,信,就在腰带里呀,这还了得!他一只手提着裤子,使劲跳过去,抓住缝信条的那头往回拉,边拉边叫:“还我腰带!还我腰带!没有腰带叫人家用什么系(jì)裤子?”可是那个黄狗子不肯松手。一个往这边拉,一个往那边拉。那腰带是用旧布头做的,只听“嘶(sī)啦”一声,断成了两截,小柱头闹了个“后蹲儿”。机灵的小柱头顺势躺在地上,捂(wǔ)住半截腰带,登腿伸脚,哇哇地“哭”起来。“还我腰带!还我腰带!”边“哭”边眯起眼睛偷偷观察着敌人的动静。鬼子军官见这光景,觉得没啥捞(lāo)头,便把手一挥:“统统的开路!”那个黄狗子也觉得这截旧腰带不顶用,往地下一扔,拖着鞋跟“讨伐队”一起滚蛋了。
  小柱头捡起断了的腰带,打上个结,系在裤腰上,牵起小毛驴赶自己的路。这一关闯过去了,小柱头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啦。只见他骑在驴背上,高兴地哼起了自己编的歌儿。
  走了一段路,迎面又碰上了一支汉奸队伍。硬逼着柱头用小毛驴给驮(tuó)粮食。小柱头赶着毛驴往前走,惦记着腰带里的信,心里真是又急又恨。怎么办呢?忽然,他灵机一动,从地上捡起一块带尖儿的石头,乘敌人不注意,朝驴背上的米袋狠戳(chuō)了两下子。跟着,小柱头勒着驴缰绳,把脚步渐渐放慢下来。
  黄狗子见小柱头赶毛驴的步子慢了,就催他快走。小柱头指指米袋说:“老总, 你们搬米袋怎么不小心啊,把布袋都剐(guá)破了。看,两个窟(kū)窿(lóng)净往下漏米。走得越快,米就漏得越多呀!”两个黄狗子一看,也想不出米袋上怎么剐了两个大窟窿,紧皱了皱眉头,不敢再催促快走了。
  这么慢腾腾地走了一阵,渐渐被前面的队伍落下一截子路。小柱头眼珠子一转,凑过去对两个黄狗子说:“老总,这样走下去,米漏光了,叫皇军吃什么呀?”黄狗子一想,也是呀,米漏光了,回去开不了饭,可不好交差(chāi)。小柱头看黄狗子没了主意,又说:“再说,赶不上队伍,万一碰上八路军,可就没命啦!”黄狗子一听说有八路军,吓得浑身打哆(duō)嗦(suo)。黄狗子试探地问:“你说怎么办呢?”“前面就是村子,不如到村子里找两条布袋换换。换了新布袋,打着毛驴紧跑一阵,不就赶上队伍啦!”
  说着,他们到了一个村子。两个黄狗子果真叫小柱头在街头等着,自己闯门破户去找布袋。黄狗子一走,小柱头使劲把米袋往地下一掀,打着毛驴就跑。串了几条街,绕了几个大圈子,跑到了村外。又拐了几个弯,闪进高粱地里,不见影子了。
  就这样,小柱头把信按时送到了目的地。
  武工队接到情报后,立刻派出队伍开往预定地点,在敌人返回的路上,进行伏击。给了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全部被歼灭了。武工队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小柱头机智勇敢送情报,为人民立了一功。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5页~第7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7 14:46
军民鱼水情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bāng)》选段)

      〔郭建光顺手拿起扫帚打扫场院。劳动之后,面对江南景色,他心情激动,思念战友,渴望尽快重新奔赴战场。
郭建光  (唱)〔西皮原板〕
      朝霞映在阳澄(chéng)湖上,
      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
      全凭(píng)着劳动人民一双手,
      画出了锦(jǐn)绣江南鱼米乡。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岂容日寇逞(chěng)凶狂!
      战斗负伤离战场,
      养伤来在沙家浜。
      半月来思念战友(转(二六〕)与首长,
      〔流水〕
      也不知转移在何方。
      〔快板〕
      军民们准备反“扫荡”,
      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
      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健壮,
      为的是早早回前方!
      〔沙奶奶偕(xié)小凌上
小  凌  指导员!
沙奶奶  指导员!
郭建光  沙奶奶!
小 凌  指导员,沙奶奶又给咱们洗衣裳了!
沙奶奶  这姑娘,洗两件衣裳还不应该吗!
郭建光  哈…哈…
沙奶奶  (向郭建光)同志们都回来啦?
      〔小凌晾(liàng)衣裳。
郭建光  回来啦。稻子全收完啦。把您的稻谷都给藏好了。
沙奶奶  好!累坏了!
郭建光  不累呀,沙奶奶!
沙奶奶  快坐这歇会儿!指导员,你看,这是阿福给你们送来的年糕。
郭建光  乡亲们待我们太好了!
      〔沙四龙提了两条鱼和螃(páng)蟹(xiē)、虾(xiā)米上。
沙四龙  妈!我摸了两条鱼,还有螃蟹、虾米!
沙奶奶  四龙,刚干完活就下湖去了?
沙四龙  好给指导员下饭哪!
郭建光  哈…哈…
沙奶奶  好啊,拿来,我拾掇(duò)去。
郭建光  我来吧。
沙四龙  妈,您甭(béng)管了,我去拾掇。(进屋)
郭建光  沙奶奶,您坐。
      〔叶思中从屋后上。
叶思中  指导员,有几个同志申请归队。(递上申请书)
郭建光  都这么性急!(看申请书)好,叶排长,我看,一部分同志伤已经好了,可以先走。
叶思中  是。
沙奶奶  走?上哪儿去?
郭建光  我们找部队去呀!
沙奶奶  找部队去?那哪儿成啊I
      (唱) 〔西皮摇板〕
      同志们杀敌挂了花,
      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乡亲们若有怠(dài)慢②处,
      说出来我就去批评他
叶思中  沙奶奶……
      〔郭建光用手一拦。
郭建光  沙奶奶叫咱们提意见。提意……沙奶奶,我给您提个意见哪!
沙奶奶  给我提意见?(爽(shuǎng)朗地)好哇,提吧!
郭建光  好吧!沙奶奶,您听着。
      (接唱)
      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
      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
沙奶奶  (认真地)说什么来着?
郭建光  (接唱)
      七嘴八舌不停口……
沙奶奶  哦,意见还不少哪!
郭建光  (接唱)
      一个个伸出拇(mǔ)指把你夸!
      〔郭建光、叶思中、小凌同笑。
沙奶奶  我可没做什么事呀!
郭建光  沙奶奶。
      (亲切地,唱)〔西皮流水〕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精心调理真不差。
      缝补浆(jiàng)洗不停手,
      一日三餐有鱼虾。
      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
      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怎能上战场把敌杀!
沙奶奶  (对叶思中等哟!你瞧他说的!
      〔郭建光、叶思中、小凌同笑。
郭建光  (接唱)
      待等同志们伤痊(quán)愈(yù)——
沙奶奶  (接唱)
      伤痊愈,(亲热地)也不准离开我家。
      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
      一觉睡到日西斜,
      直养得腰圆膀又扎,
      一个个象座黑铁塔,
      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
      郭建光  (接唱)
      驰骋(chéng)③江南把敌杀。
      消灭汉奸清匪霸,
      打得那日本强盗回老家。
      等到那云开日出,
      家家都把红旗挂,
      再来探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
༺༻༺༻༺༻༺༻༺༻༺༻༺༻༺༻༺༻༺༻༺༻༺༻༺༻༺༻༺༻༺༻
  注释
  ①选自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第二场。
  ②怠慢——待人态度冷淡,不热情。
  ③驰骋——骑着马奔跑。这里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1页~第86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1-27 15:08
农村常用词汇

㈠农具名
杈(chā)、耙(pá)、扫(sào)帚、扬场锨,
碌(liù)碡(zhóu)、簸(bò)箕(jī)、使牛鞭,
筛(shāi)子、抬筐、麻袋、囤(dùn),
胶轮、条筐和车袢
犁、耙(bà)、耢(lào)、耧(lóu)和砘(dùn)子,
绳索、粪篓和扁担,
锄、镰、锨、镢样样有,
各种农具要备全。
抓革命来促生产,
愚公移山改自然。

㈡农业机械名
双铧(huá)犁、喷雾(wù)器,
磅(bàng)秤(chèng)、钢磨(mò)、粉碎机;
柴油机、抽水机,
轮铡(zhá)、水泵(bèng),拖拉机;
弹花弓、轧(yà)花机,
油磙(gǔn)、油榨(zhà)、扒米机。
机械操作快又好,
发展生产靠集体。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0页~第101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2-2 14:05
渡口老妈妈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rǎn)冉①升起,灿烂的阳光撒在广阔的酉(yǒu)港(gǎng)河上,泛起一点点耀眼的金花。这时,只见一条小船轻快地划(huá)破水面,来回载运着渡河的解放军战士和社员群众。划船的是位五十多岁的老妈妈,战士们亲切地叫她蔡大娘。
  蔡大娘的丈夫在旧社会给地主扛长活,被活活累死,她领着小女儿从湖北逃荒来到湖南。解放前夕的一天,蒋匪军突然闯进了她的家,翻箱倒柜(guì)抢东西,蔡大娘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被打昏在地。当她醒来时,房子被烧了,小女儿惨遭杀害。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指挥人民解放军推翻了蒋家王朝,把她从苦海里救了出来,过上了幸福生活。蔡大娘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从心眼里热爱毛主席,从心眼里感到解放军亲。前些时候,当解放军某部驻到酉港河北岸后,蔡大娘便自动要求到渡口来为解放军摆渡。
  这里的渡口,原来只是白天摆渡。一天夜里,几个战士要渡河执行任务,因找不到渡船,绕路多走了二十多里。蔡大娘知道后,心里很不安。她想:毛主席号召要“拥军爱民”,我一定要帮助解放军解决渡河的困难。蔡大娘便找队长商量,请生产队在渡口搭了间茅(máo)草棚,她把家搬了进去,随时准备为渡河的解放军服务。许多贫下中农见河边风大潮湿,怕她年纪大受不了,争着要换她,她怎么也不肯。她说,“为子弟兵服务,再苦再累,心里也香甜。”打那以后,不管刮风下雨,飞雪降霜, 只要解放军同志要渡河,蔡大娘就马上划起小船为战士们摆渡。
  今年六月,酉港河涨(zhǎng)水,河面增宽了许多。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蔡大娘睡在床上,忽然隐约听到河北岸有人喊“蔡大娘”,便知道战士要渡河了。她披上雨衣,提起小马灯,一边答应,一边冒着风雨向小船走去。小船在河中剧烈地颠簸(bǒ)着,河水不断地扑进船舱,溅(jiàn)到大娘身上,她全然不顾。她心想,战士们深夜冒雨渡河,一定有紧急任务,无论如何,要把船快点划过去。船到北岸,果然是通讯班的战士们要过河去执行任务。战士们见大娘浑身湿透了,十分感动,都争着帮大娘划船。蔡大娘怕战士们不熟悉水性,耽误了渡河时间,仍然坚持为亲人划船,使战士们按时完成了任务。
  蔡大娘热心为子弟兵服务的精神,受到当地军民的一致赞扬。人们把这个渡口称作“拥军渡”。
༺༻༺༻༺༻༺༻༺༻༺༻༺༻༺༻༺༻༺༻༺༻༺༻༺༻༺༻༺༻༺༻
  注释
  ①冉冉——慢慢地。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7页~第89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12-2 14:16
友谊瓜

  军号又吹响了。连队的食堂里热气腾腾,刚刚训练回来的战士们围坐在桌边吃饭,大家对今天晚上吃到的南瓜兴致很大。炊事班长见同志们吃得乐滋滋的,走过来说:“同志们!这‘友谊瓜’的味道不错吧?”
  “咦!怎么叫‘友谊瓜’?”战士们奇怪地问。炊事班长一说,大家才知道这些南瓜是赵庄小学的同学上午送来的,炊事班的战士们给起了这么个有意义的名字。
  原来,连队春天宿营在赵庄小学时,曾开垦(kěn)了河滩边上的荒地,种上了南瓜。可还没等瓜秧出土,连队接到新的任务,在一天深夜, 就静悄悄地离开了赵庄。第二天,解放军叔叔走了的消息,象一阵风似地传遍全校,可把同学们急坏了,有的呆呆地看着解放军叔叔和他们一起裁的小树,有的捧着解放军叔叔赠送的毛主席著作出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时,一个红小兵大声说:“同学们! 解放军叔叔向我们宣传毛泽东思想,还给我们讲革命故事,现在解放军叔叔执行新任务去了,我们怎么办?”话音未落,同学们异口同声①地说:“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红小兵沈(shěn)志坚激动地说:“我建议: 解放军叔叔不是种了许多南瓜吗?他们走了,让我们把南瓜管理好。将来结出瓜来,我们用小车推着送去。……”
  “对呀!”同学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大家都高兴得跳起来。
  从那天起,同学们每天都提早到校,拿来脸盆、水桶和锄头。他们又是浇水,又是锄地,忙个不停。有的同学简直象着了迷似的,每天非到瓜地去三四次不可。红小兵沈志坚,经常干到很晚,又是整理瓜藤,又是修枝护叶。同学们都关心地劝他歇一会儿,他激动地说:“解放军叔叔最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走《五·七指示》的道路,我一定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
  儿童节那天,连队派了几个代表,到学校来看望红小兵。同学们正在上课,校革委会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讲述了自他们走后,同学们管理瓜地的情况。
  “当当当”,下课了,不一会儿屋里和窗外就挤满了同学。同学们和解放军久别重逢,格外高兴。大家把解放军叔叔围了起来,又是拍手又是笑。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解放军叔叔,瓜地的南瓜长得非常好。
  解放军叔叔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走毛主席指示的“五·七”道路。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南瓜获得了大丰收。同学们小心翼(yì)翼②地把南瓜装满了几辆小车,欢天喜地送到连队来。这天,连队战士都训练去了,只有炊事班在宿营地。炊事班长看着累得满头大汗的同学,又看看那一辆辆小车上的南瓜,激动地说:“这是你们辛勤劳动出来的,劳动果实应该是你们的。”炊事班长话没说完,几十张嘴巴一起争着说起来:“地是你们开的呀!种子是你们播的呀!”“瓜是你们宣传毛泽东思想所结的果实,你们不收,那怎么行哪!”
  正在这时,指导员回来了,看到这动人场面,和同志们一商量,决定收下瓜,并决定用买瓜的钱,买一些毛主席著作和革命故事书送给同学们。
  炊事班长和同志们一边高兴地谈论,边吃着香甜的“友谊瓜”。
༺༻༺༻༺༻༺༻༺༻༺༻༺༻༺༻༺༻༺༻༺༻༺༻༺༻༺༻༺༻༺༻
  注释
  ①异口同声——大家说的都一样。
  ②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山东省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0页~第92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3-1-9 12:44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22-11-20 14:01
方志敏烈士的故事
  方志敏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一样,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实现 ...

    拓展阅读
方志敏诗歌中的“小我”与“大我”
作者:戴和圣

  方志敏的诗歌集中创作于他走上革命道路期间(1922~1923年),以及1935年牺牲前夕,从中可见他在革命艰难时期的深邃思考和崇高信仰,诗中处处闪耀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品格。

(一)
  方志敏出身贫寒,自幼经历艰辛坎坷、尝尽人间疾苦,这使得他对劳动大众的苦难感同身受,自觉将“小我”融入追求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刻苦求学、投身革命,坚定了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期间,他牵头开展阅读进步报刊的读书活动,参与领导反对“华盛顿会议”的爱国运动,发起成立揭露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大同盟”小组,引起北洋军阀的敌视。1922年夏,他愤而退学回到家乡弋阳县法雨寺养病。肺病、呕血的恶疾和贫穷的现实,使他愈发感到压抑,作《呕血》以吐心中块垒:“我这般轻轻年纪,就应该呕血吗?”质问暗黑的世界;“我为家庭虑;我为求学虑;我又为无产而可怜的兄弟们虑。万虑丛集在这个小小的心儿里,哪能不把鲜红的血挤出来呢?”青年革命者爱国爱民的心,殚精竭虑到滴血;“无产的人都应该呕血的……何止我这个羸弱的青年;无产的人不呕血,难道那面团团的还会呕血吗?”矢志探寻现实问题的答案,力图为人民、为中国谋求改变。“读书不成,只为家贫,千万人贫而失学,何只我方志敏一人”,他只身漂泊上海,毅然踏上爱国救国的革命征途。
  他深切同情劳动者,《哭声》以灵魂体验悲鸣痛呼,“他们呜咽的、悲哀的而且时时震颤的声音,越侧耳细心去听,越发凄楚动人了”;用心倾听民间疾苦,“我们血汗换来的稻麦,十分之八被田主榨取去了,剩的些微,哪够供妻养子”;为最底层人民悲壮呐喊,“我们牛马一般的在煤烟风尘中做做输运,奔走,每日所得不过小洋几角,疾病一来,只好由死神摆布去了”;感慨劳动大众的无奈与不甘,“狂暴的恶少,视我们为娱乐机械,又来狎弄我们了”;揪心未来力量的质朴发问,“我们刚七八岁,就给放牛作工去吗”;民生悲悯是吹向革命青年的战斗号角,“青年人,可爱的青年人,你不援救我们还希望谁”;勇毅回应人民的哭诉,“我应该援救你们,我同着你们去”,激励有志青年勇立潮头,担负救国救民重任。

(二)
  方志敏历经辛亥革命、五四学潮、国民革命、抗日反蒋浪潮,始终站在大动荡、大变革、大危难的风口浪尖,以心怀“大我”的爱国爱民情怀不断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他极端厌恶和仇恨黑暗的现实,《血肉》用寓意的笔法倾吐心中愤懑:“伟大壮丽的房屋,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血呵肉呵!铺了白布的餐桌上,摆着的大盘子小碟子里,是些什么呢?血呵肉呵!”揭示出统治阶级享用的一切皆由劳动人民用血肉创造的黑暗现实,谴责社会的不公。
  他苦苦思索救国救民之道,感愤于旧社会的罪恶创作了《快乐之神》,“快乐之神,你在哪里?我寻你好久了呵”,通过跨时空对话,深刻反思残酷的现实,激发革命者的斗志,呼唤理想社会的到来。他自嘲22岁的年纪却像32岁,“脸儿黄瘦了——额上还鼓起两条很粗的青筋;皮肤起了些皱纹;黑发丛里,长出了好几根白发”。雪上加霜的还有吐血的顽疾,他不禁发出感叹,“快乐之神,我的生命,是走到最危险的境地了!我所以如此,就是你不和我同在”,这是青年革命者的自画像,体现了他刚毅的品格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他游走在危险的边缘,“可怜的青年,我何尝不愿亲就你呢?只是在你周围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凶狠狠的恶魔……我怕闯入你的悲惨的世界呀”,却从未放弃思考,誓要改变这人吃人的社会。

(三)
  爱国救国是方志敏的人生原点,指引着他深刻思考现实问题、竭力求索革命前途、毕生扎根革命实践,积极成就“大我”与“小我”。
  他用《我的心》真情告白:“挖出我的心来看吧!我相信有鲜血淋漓,从彼的许多伤痕中流出!”虽历身心磨难,但对党的赤诚、对人民的炽爱始终如一;“生我的父母呵,同时代的人们呵,不敢爱又不能离的妻呵!请怜悯我!请宽恕我!不要再用那锐利的刀儿,去划着刺着,我只有这一个心呵!”心系亲人、也忧世人,祈盼人民安好,这是痛彻心扉的忧,更是刻骨铭心的爱。《同情心》抨击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铁一般的硬的,烂果一般的坏的,它,怎样也摸不着了”,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糜烂;“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的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他人的生命当膳饗,他人的血肉当羹汤,啮着喝着,还觉得平平坦坦”,谴责黑暗势力的残酷无情,同情贫苦大众的尊严尽失;“爱的上帝呀,你既造了人,如何不给个它”,寻求改变没有“同情心”的社会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1934年12月,谭家桥战役失利,他率领部队转移,途经皖南柯村时写下“握紧攙枪,任它风浪”,教育红军干部要坚持斗争。次年1月,部队行至浙赣交界,正值大雪,他有感于雪压翠竹,即景吟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抒发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我”的思想境界使他从来无畏于“小我”的艰难困苦,“我加入了共产党,从此我的一切乃至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在狱中,他忧心国家存亡,向死而歌:“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充溢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的理想抱负,伴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怒吼,化为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
  郭沫若诗赞方志敏曰:“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典范,方志敏的诗歌充分彰显了“小我”的品质与“大我”的境界,是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

——2023年1月2日一期(第1885期)《学习时报》刊载





欢迎光临 6、7、80后怀旧网 (http://607080hj.net/)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