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0后怀旧网
标题: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打印本页]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8 21:28
标题: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一条军毯
1942年2月,我们护送刘少奇同志到山东去。开头的几天,每天宿(sù)营,我们都先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可是少奇同志总是等战士们都有了住处,才走进自己的屋子。后来一到宿营地,我们就先给战士们安排住处,让他们早点儿休息,为的是减轻少奇同志的劳累。谁知道这样办更使少奇同志操心了。他亲自给战士们安排住处,把好点儿的房子都给他们住,自己住在最简陋(lòu)的房子里。
有一天晚上,少奇同志住在一间农具棚(péng)里。这棚没有门,只好挂上一条破毯(tǎn)子挡(dǎng)风。二月的夜晚非常冷,北风吹起毯子,灌进屋里。我睡在另一间棚子里,怕少奇同志着凉(liáng),就披上衣服去看他。我走到棚子前面,看见破毯子洞里漏(lòu)出一道微弱的光。朝里一望,少奇同志正在蜡烛(zhú)光下看书。他看了一会儿,放下书搓(cuō)一搓冻(dòng)僵(jiāng)了的手,看看蜷(quán)着身子睡在他身旁的警卫员,就把盖在自己腿上的一件大衣轻轻地盖在警卫员身上。我看到这情景,激动得直想喊:“少奇同志,您的健康(kāng)更要紧啊!”但是我怕惊动了少奇同志,没有喊。
我急忙回去拿了自己床上的一条军毯,撩(liāo)开挡风的破毯子,走进少奇同志的棚子。
少奇同志看见我,放下书问:“怎么还没睡?”
我点了点头,把军毯盖在少奇同志的腿上。少奇同志推让了半天才收下。我很高兴,回来看看战士们都睡得很好,就睡下了。我虽然少盖了一条军毯,身上有点儿凉,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我慢慢地睡着了,朦(méng)胧(lóng)中觉得越睡越暖和(huo)。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原来给少奇同志送去的那条军毯仍旧盖在我身上。我出去问值班的,才知道我刚睡着,少奇同志就把军毯给我盖上了。
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没提军毯的事情,头一句话就问:“战士们睡得好吗?”
我回答说:“睡得很好。”
少奇同志点点头,笑了。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7页~第9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8 21:49
孤雁的故事
冬天快到了。大雁(yàn)成群结伴(bàn)飞向南方,去度过严寒的冬天。
山坡(pō)上留下了一只孤(gū)零零的大雁。他沮(jǔ)丧(sàng)地看着伙伴们越飞越远,后来,再也看不见了。他低头伏地失声痛哭,发出了悲(bēi)切的鸣声:“我悔(huǐ)恨啊!”
“你悔恨什么呢?”小松鼠上前关切地问。
孤雁抬起头,满脸泪(lèi)痕(hén),抽泣(qì)着对小松鼠说:“我悔恨我当初没有听伙伴们的话,以致今天落到这孤独凄(qī)凉的境地。”接着,他向小松鼠诉说了自己孤独凄凉的原因……
夏天,有一次他和伙伴们游玩儿,不慎(shèn)跌(diē)伤了脚。他的伙伴们十分爱护他,每天找草药给他医治,每餐(cān)把鱼虾(xiā)送到他嘴边,服侍(shì)得非常周到。渐渐地,他连动也懒(lǎn)得动一下了。伙伴们见他的伤将要痊(quán)愈,就劝他练飞,他却说:“怕什么,等我伤好了,也就自然能飞了。”伙伴们再三劝说,他都推说:“等明天”、“等明天吧”。可是光阴似箭(jiàn),冬天快到了,谁也不愿意再和他做伴了。而他呢,也已经没有本领再飞到南方去了。
小松鼠既惋(wǎn)惜孤雁的过去,又同情他现在的处(chǔ)境。他安慰(wèi)和勉(miǎn)励(lì)孤雁说:“能悔恨过去所做的错事,就是你进步的开始。不要过于悲伤,现在离冬天还有短暂(zàn)的一段时间,只要你有决心,就不怕练不出一身好本领。你一定能飞到南方的。”
小松鼠的话,激起了孤雁的信心和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duàn)炼(liàn),他终于飞向南方,寻找他的伙伴去了。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3页~第1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9 14:20
一把椅子
开学第一天,赵老师把我排在一个没有椅子的座位上。虽然我知道刚开学,各班教室的桌椅还没调整好,但我还是很不高兴。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教室。啊,怎么有一张黄色的椅子端端正正地放在我的桌子旁边!尽管大一些,但我还是高兴极了。
下午,我到办公室找老师,发现赵老师在站着办公。我顿时全明白了……
我飞快地跑到教室,搬来了椅子,激动地还给老师。刚要说话,赵老师拉住我说:“还是你搬去坐,我白天办公的时间不多,你整天站着听课、写作业,怎么行呢?”说着,她又把椅子递给我。“不,不!老师,我暂时站着听课不要紧。”我不容分说,急忙放下椅子,飞快地向教室跑去。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6页~第17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9 17:32
小松树
在一座古老的森林里,悄不声儿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松树。他是那么嫩(nèn),那么矮(aǐ)啊!瞧,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他高得多。他看着龙骨草,看啊看啊,就寻思起来:“哎,真有意思,这龙骨草后面有些什么呢?”他天天看啊,想啊,巴不得一下子就长高!
一个月,两个月,他看啊,想啊,长啊,终于长高了许多。
现在,他看到绿茵茵的篷蒿(hāo)、蓼(liǎo)草,还看到了一朵朵的蒲(pú)公英,一片片的鲜蘑菇(gu);再往远处眺(tiào)望——他不由得兴奋得微微摇起身子来,那些五颜六色的野花,一丛丛,一簇(cù)簇,争艳斗丽,可好看啦。他的四周尽是树木,高大而又粗壮。树木上头是蓝天。不过,他现在看到的还只不过是湛(zhàn)蓝湛蓝的那么一小方。
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他还像从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木后面又有些什么呢?”他看啊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子长得更高更高!
一年,两年,他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空旷(kuàng),越辽(liáo)阔(kuò)。
小松树发觉了这一点,便长得更快了。
这时,他望见:森林后面还有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森林……那么,森林后面有些什么呢?
这样想着,小松树就不住地往上长。
如今,他已经长成这座古老的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然而,他还要继续往高处长,永不停留。他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23页~第2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9 17:49
寓言二则
两只猫
小黑猫(māo)和小黄猫因为偷懒,被两家的主人赶了出来。
他俩碰巧走到一块儿,都埋(mán)怨(yuàn)起主人来。小黑猫说:“其实,我妈妈非常勤快,他捉(zhuō)过许多许多老鼠。”小黄猫说:“我爸爸比你妈妈还要能干,他还敢咬(yǎo)蛇(shé)呢!”就这样,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个没完。
一只大花狗走过来听见了,说:“爸爸、妈妈的功劳是他们自己的,与你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不受主人欢迎的原因呢?”说得小黑猫和小黄猫惭(cán)愧(kuì)地低下头来。
驴的自我批评
驴的嗓门很大,他老爱大叫大嚷(rǎng),吵(chǎo)得上夜班的猫头鹰、黄鼠狼(láng)、蝙(biān)蝠(fú)都不能好好工作,也吵得其他动物不能好好休息。
驴知道动物们对自己的大嗓门意见很大,就亲自登门亮开大嗓门作自我批评,说自己大叫大嚷怎么怎么不好。可是,动物们却更加生气了。
老牛对驴说:“光检讨不改正是不行的。你嘴上的自我批评要和实际行动相一致(zhì)才行啊!”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28页~第29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9 18:17
我学会了擦玻璃窗
放学回家,我对妈妈说:“今天我来学着擦玻璃窗,好吗?”妈妈微笑着对我说:“行!”
我找来了一块儿干抹(mā)布,来到窗户前,把玻璃窗上的灰尘(chén)擦了擦,然后拎来一桶水,用净水把抹布洗干净,就开始认真地擦玻璃。
不一会儿,玻璃窗像个大花脸似的。我忍不住笑了,连忙拿来一块儿干抹布,使劲儿地擦。过了一会儿,窗户真的擦“干净”了。
可是,我又仔细一看,发现玻璃窗户的一角还有一点儿灰尘。我关键地问妈妈:“妈妈,这怎么办?”妈妈笑着说:“你自己动脑筋(jīn)吧!”我想啊想,突然灵机一动,高兴地说了声:“有了!”
我赶紧来到窗前,在玻璃角上哈了一口气,使出全身的力气,擦啊擦,终于把玻璃窗擦干净了。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31页~第32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13 19:09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0 编辑
穆教师的眼睛
穆教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乍(zhà)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她的这双眼睛还会说话哪。
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想起书桌里那块漂(piào)亮的新橡(xiàng)皮,手痒(yǎng)痒得不知不觉地伸进去,想要摸(mō)一摸。正巧被穆老师看见了,她的眼睛好像在暗示:“你怎么做小动作啦!”我的手马上不痒了,赶紧缩回来,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又有一次,穆老师在大礼堂给我们讲《乌鸦(yā)喝水》这篇(piān)课文,有300多位老师来听课。穆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我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的。穆老师叫我回答。我站起来,见有那么多位老师看着我,心怦(pēng)怦直跳,回答的声音很轻。穆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lì)的目光,似乎在说:“说得对,最好声音再响亮点儿!”我看着穆老师的眼睛,胆(dǎn)子大了,声音也响亮了。这时,穆老师的眼睛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像在说:“讲得好!”
记得还有一回,我生病住院了,过了一个多星期才上学。上课时,穆老师不时用眼睛看着我,仿(fǎng)佛(fú)对我说:“吃得消吗?”我病刚好,精神还不太好,但一看到穆老师的眼睛,精神就提起来了。
课下,穆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儿的时候,她的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儿“老鹰捉小鸡”,穆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呢?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哎——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真糟(zāo)糕(gāo)!末尾的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穆老师的眼睛笑得弯(wān)弯的,似乎在说:“哈哈,这回可让我捉住了!”
现在穆老师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是每当我看到穆老师,总要先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它对我说些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34页~第36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13 19:42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1 编辑
精彩的足球赛
这块空(kòng)地真是个赛足球的好地方。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又相约来到这儿。他们分好拨(bō)儿,用书包、帽子当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住在附(fù)近的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连从这儿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不由自主地坐到场边,欣(xīn)赏起这场球赛来。
你看,那个留平头的小球门手,尽(jǐn)管在上回守门的时候把膝(xī)盖跌(diē)破了,但仍然毫不在意。他戴(dài)着皮手套,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警惕(tì)地注视着对方的队员。他像一个真正的守门员!
站在球门手后面的腆(tiǎn)着肚子的小男孩儿,好象是个候补门手。他对比赛的情况不那么热心,却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扑(pū)住几个险球。
场外的观众呢?都望着远处的场地,可见双方队员正在那儿积极拼抢。那个戴红帽子的小女孩儿,生怕别人挡住她,往外探着身子,眼睛一眨(zhǎ)不眨地盯着远处,似乎在想:“那边可别输(shū)了。”坐在她旁边的红领巾伸直了脖(bó)子。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孩儿索(suǒ)性站起来。他们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刚刚带着小弟弟赶来的红领巾坐到了最边上,他把小弟弟搂(lǒu)在胸前,很快就被紧张的球赛吸引住了。不知谁家的漂亮的白狗也跟主人一块儿来了,可它对踢球并没有多大兴趣,你看,它正卧在场边闭目养神呢。再来看怀里抱着洋娃娃的那个女孩儿,她跟别人不大一样,腰挺(tǐng)得直直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好象严守中立。靠近她戴风雪帽的小孩儿,也许是头一回看到这么激烈的球赛,显得挺紧张。对这场球赛最感兴趣的要属那位大个子叔叔了,他面带笑容,看得津(jīn)津有味儿。
这场球踢得太精彩了。大个子叔叔从这群孩子身上,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街头踢球的那些美好的日子,看到了足球运动的明天。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37页~第39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15 23:56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1 编辑
我爱家乡
我的家乡在四川石棉县。我们生长在这儿,感到光荣和自豪(háo)。
先说大渡河吧,它是当年红军17勇士奋不顾身征服天险,打通北上抗日征途的历史见证,是对我们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大渡河水,一年多变,永远令人喜爱。夏天,河水猛涨(zhǎng),河面像开了锅(guō)似的,漩(xuán)涡(wō)重(chóng)重,汹(xiōng)涌(yǒng)澎(péng)湃(pài),不断有浪花撞击在岩石上,飞溅(jiàn)起一人多高的烟波,远远望去,就像千军万马扬起的烟雾(wù)。这时,你还会看见一根又一根大大小小的圆木,躺在大河母亲的怀抱里,一起一伏(fú),顺水漂(piāo)来,又一起一伏向四化建设的工地漂去。看到这种情景,谁不佩服大渡河对国家的贡献精神呢?冬天,河水减势,水面时而细浪翻滚,波光粼粼,时而水平如镜,清澈(chè)见底。这时,河里的水露出笑脸,也许向你,也许向太阳招手致意,既是欢迎你的到来,又是向你先别,因为它要流向电站,流向水库……
再说山吧。我们这儿的山,像一条条蛟(jiāo)龙,绵(mián)延起伏;像坚强的卫士,守卫着家乡。山下有丰富的石棉矿(kuàng)藏。一年四季,不停开采,取之不尽。如果你在春天来到这里,会看见漫山遍野都绿得十分可爱,微风吹拂(fú),鸟语花香,令人心旷(kuàng)神怡(yí)。家乡的山把它的宝藏(zàng)和它的绿,无私地奉(fèng)献出来。家乡处处充满着春意。
我爱家乡的水,我爱家乡的山。以后,我要为家乡多做贡献。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40页~第4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16 19:42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2 编辑
我爱星星
我历来喜爱星星。
记得小时候,祖母常常带我到空地上散步。我总爱呆坐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心里默默地数着,许多时候还缠着祖母跟着一起数,可是就没有一次能数出结果来。
现在,虽然长大了,但是喜爱星星的那份心情,却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每到晚上,我总要找些机会,独自躺在屋后那条长长的水泥凳上仰望星空,和星星亲近一番(fān)。虽然星星不说话,我也不开口,可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47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16 19:48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5 18:05 编辑
阅读
我家门前有一棵松树,既高大又粗壮。
春天,当别的树还没有吐绿的时候,大松树那茂密的绿叶已经一簇簇地紧挨着,像一家人一样。微风吹来好像在给人们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儿。
夏天,松树挺着胸膛,用高大的身躯挡住烈日,让人们坐在树下歇凉。
秋天,杨树、柳树、槐树的叶子开始落了,小草也枯了。但松树还是那么苍翠,那么朝气蓬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冬天,凛(lǐn)烈的寒风刮着。松树却像巨人似地挺立着,把寒风卷起的沙土挡住,勇敢地和严寒进行搏斗。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48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21 18:25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5 18:06 编辑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入公园大门不远,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一眼望去,好像没有尽头,这就是长廊。它有700多米长,分成一间一间的,一共有273间。每一间都有红漆柱子,绿色栏杆。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上面画着人物、花草、或者画着风景。273间,间间不同。
长廊的两边都是花木,这一边的花还没谢,那一边的又开了。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的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佛香阁。佛香阁下面是一排排的宫殿,叫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一望,颐和园的景色一大半在眼底了。在葱郁的树丛中,有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举目远眺,隐隐约约地望得见公园外面古老的城楼和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到了昆明湖边。长长的堤岸上有数不清倒垂着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在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沿着湖边向湖中心的小岛走去,要经过一座石头砌成的长桥。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把湖岸和湖中心的岛连接起来,好让人们走到岛上去。桥栏杆上有好几百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石刻的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形象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啊!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51页~第55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21 18:56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5 18:06 编辑
趵突泉
千佛(fó)山、大明湖和趵(bào)突泉(quán),是济(jǐ)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可以看见一溪(xī)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景。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眼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zhòu)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大自然的伟大。泉水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pí)乏(fá),永不退缩,只有大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zǎo)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tǔ)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pào);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wāi)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zī)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jǐ)上来,像一朵攒(cuán)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56页~第57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29 23:56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5 18:06 编辑
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sì),寺后就是圆通山。以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xiè),有花,有树,有鸟,有兽(shòu)。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shòu)叶,并不惹(rě)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jǐn)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星期天我去看花。进了公园门,迈步登山。看花的人接踵(zhǒng)摩(mó)肩(jiān),多极了。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yīn),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这时候,什么苍(cāng)松啊,翠(cuì)柏(bǎi)啊,都挽(wǎn)不住游人。大家一口气攀(pān)到最高峰(fēng),淹(yān)没(mò)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xuàn)耀(yào)着自己的鼎(dǐng)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yuè)心情。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bàn)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fǎng)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téng)。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yīng)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qín)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yóu)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的人走累了,拣(jiǎn)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儿,似乎又感到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zhù)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fān),更好。有人很大方,只是驻(zhù)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huò)者(zhě)干脆(cuì)翘(qiào)起鼻子一嗅(xiù)再嗅。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语,嘴里低吟(yín)着什么。老奶奶看花,拄(zhǔ)着拐(guǎi)杖(zhàng),牵着孙孙。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chóu)衬衫。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
昆明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méi)花也罢,杜(dù)鹃(juān)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闹地来访问它,欣赏他。
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58页~第60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30 00:04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2 编辑
阅读
我家有一盏(zhǎn)漂亮的小台灯,远看就像一个大蘑菇。下面是黑色的圆形的底座,上面是一个椭(tuǒ)圆的灯罩。
灯罩上面有四幅画:第一幅上面画着两只丹顶鹤,它俩在苍松下扭动着身子,梳理着洁净的羽毛;第二幅上面画的是两只画眉,正在翠绿的枝叶中引吭高歌;第三幅上面画着一只顽皮的小猫,正在兴高采烈地捕捉一只花蝴蝶;第四幅上面画着一只胖乎乎的小白兔,竖着耳朵,津津有味地啃着大白菜。能工巧匠们用多彩的画笔,把灯罩装饰(shì)得生机勃勃。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67页~第68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30 00:22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3 编辑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huī),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中便会涌起赤诚的爱国之情。
国徽中间上方的五颗(kē)五角星,金光闪闪,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wèi)来。
五颗五角星的下面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天安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徽的四周是谷穗和齿轮。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méng)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和睦(mù)的祖国大家庭里,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要尊敬国徽,爱护国徽,保卫国徽所代表的伟大祖国!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70页~第7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0-12-30 00:31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3 编辑
可爱的小溪
一条小溪,从我家门前缓缓流过。
清晨,溪水映照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色绸带。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rùn)的空气滋(zī)润着我的喉咙,淙(cóng)淙流水伴随着我的琅(láng)琅读书声。
中午,我也要到溪边站上一会儿。微风吹来,水面上泛起层层鱼鳞(lín)波纹。倒映在溪中的物影,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又聚拢,又散开……等到水波平静时,树儿、草儿的倒影更绿更新了。
晚上,月影静静躺在水底,星星也在水底眨着眼睛,云彩也高兴地跑到水里来了,给溪水增添了银色。小溪好像把我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多美啊,可爱的小溪。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83页~第8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 22:30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1-1-7 15:54 编辑
火柴的制作
从木材到火柴,大致要经过锯段、旋条、切梗(gēng)、蘸(zhàn)药、装盒、刷(shuā)磷(lín)、包装七道工序(xù)。
木材运进厂后,先用电锯把它锯成大约50厘(lí)米高的木墩(dūn),再把木墩旋成宽4厘米的木条,然后把木条送到切梗机上,切成火柴梗。火柴梗再由管道送进烘(hōng)干房,烘筒(tǒng)不停地转动,把它烘干,送进二车间。
合格的火柴梗输送到二车间后,由自动连续机把它插到插板上,先蘸上油,后蘸上药,经过烘箱烤(kǎo)干,再卸(xiè)在盘里送往三车间。
到了三车间,工人把空火柴盒、火柴装在指定位置,由装盒机自动装好,再经刷磷机把盒子两边刷上磷。最后一道工序是包装。在包装机那儿,10盒包成一封,200封再装一纸箱。
总之,一盒火柴,从原料到制成成品,要经过七道工序。这七道工序,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kuò),就是要“切三切”(锯段,旋条,切梗),“跑三跑”(梗跑,插板跑,装盒跑),“烤三烤”(烤梗,烤药,烤磷)。切时注意厚薄均匀(yún),跑时注意流水线畅通,烤时谨(jǐn)防失火。
火柴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看起来,小小一盒火柴,不过值几分钱,算不了什么。可是,在每根火柴上,要花费工人和技术人员多少心血和劳动啊!我们要珍惜每一根火柴,珍惜工人的劳动。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73页~第7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 23:11
雨中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暗红色的云。天还没黑,就淅(xī)淅沥(lì)沥地下起雨来。
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汹涌的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lín)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浮动在水面的点点花瓣。偶(ǒu)尔(ěr)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行驶(shǐ)的小船。
一个年轻的姑娘蹬(dēng)着一辆运货车,急匆(cōng)匆地奔来。车上,装着两大筐(kuāng)苹果,红彤(tōng)彤的,堆得冒出了箩筐。也许是心急,也许是路滑,在马路拐弯的地方,只见车子一歪,一个萝筐翻倒在马路上,又圆又红的大苹果,滴(dī)溜溜地在湿(shì)漉(lù)漉的路面上蹦(bèng)跳着,蹦到了马路中间,跳到了马路对面,滚得满地都是。姑娘赶紧从车上下来,慌手慌脚地拾(shí)起苹果来。这么多的苹果撒了一地,哪里来得及捡呢!正在这时候,远处一辆汽车嘟(dū)叫着迎面开过来。
一群孩子跑过来了。没等姑娘招呼,他们就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姑娘直起身子,不由得皱起眉头,万一遇上的是一帮淘(táo)气包,每人捡起几个苹果,一哄(hòng)而散,挡也没法挡啊!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儿仿佛看出了她的焦(jiāo)虑(lǜ),走到她身边,说:“别着急,大姐姐,保证一个苹果也不会少!”说完,他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大声叫道:“萌(méng)萌、燕(yàn)燕、苏瑞(ruì),来,咱们封锁(suǒ)交通!”几个小伙伴立刻和他站成一排,挥动着红领巾,向驶近的汽车大声喊着:“停一停!停一停!”
一辆载(zài)重卡车停下来了。司机是个小伙子,他把头伸出车窗一瞧,笑了,然后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拾起苹果来。一辆小轿(jiào)车停下来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也走了下来。路边,过往的行人也来了。人们争着拾滚得满地的苹果,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
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那位运苹果的姑娘,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帮助拾苹果的人已经消失在雨帘(lián)里。孩子们嬉(xī)笑着撑着伞,唱着歌儿走了。卡车开走了。轿车也开走了。那满满一筐大苹果,又回到了姑娘的货车上。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77页~第79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4 21:14
阅读
在朝鲜,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开到另一个地方,去执行一项任务。这时候,到处是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在闪电的亮光里,战士们发现前面有一道白色的矮墙。走近一看,不是什么白色的矮墙,而是一队穿白衣服的朝鲜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sǒu),肩并肩,手挽手地站在那儿。夜是那么黑,雨又那么大,小朋友站在那儿干什么呢?原来,那里的路很窄,路旁是悬崖(yá),下边是深谷。他们怕志愿军叔叔看不清摔下去,特地站在那儿做路标。
倾盆大雨湿透了小朋友的衣服。看到这动人的情景,战士们激动地说:“小朋友,谢谢你们,快回家换衣服吧,别淋(lín)坏了身体。”一个朝鲜小朋友说:“志愿军叔叔,我们不回去,还有队伍要经过这儿呢。”另一个小朋友说:“志愿军叔叔上前线打敌人,我们也要出把力!”
队伍走远了,小朋友们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33页~第13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5 18:04
钻石
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在地里干活儿的人们走得差不多了。有个姓魏的姑娘还在挥舞着䦆头。她最后刨的这块地太硬了,怕是好多年没人翻过。一䦆头刨下去,只能錾一个小坑。她刨啊,刨啊,胳膊都酸了。突然,一个通体透明的晶块儿,随着䦆头蹿出地面,跳到眼前。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的,直灼眼睛。
“呀,钻石!”姑娘认出来了,高兴得喊起来。
小魏捡到钻石的消息一传开,小山村沸腾了。
乡亲们都来看钻石,不时发出赞叹声。有的向姑娘投来羡慕的眼光,有的还说,前几年邻村有人捡到一颗玉米粒大小的金刚石,就卖了1000多元,小魏捡到的这颗,简直是无价之宝。
夜深了,乡亲们都走了。姑娘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她想起九岁那年的一天,放学走到村头的小石桥上,一位老奶奶坐在石墩上像是在等什么。她上前一问才知道,老奶奶捡到一个钱夹,里面有一大笔钱。她坐在那儿等候失主,已经好久了。她征得老奶奶的同意,陪着老奶奶把钱夹交给了政府。党委书记夸奖她们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高兴得像一朵绽开的花。她也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人。
她又想起了在金鸡岭过的那个难忘的团日。孟良崮战斗中倒下的英雄就在这一带。同学们来到一座无名烈士墓前,团委书记告诉大家,当人们在血泊里收殓这位负伤30多处的女英雄的遗体时,发现她还死死咬着敌人的一片耳朵。
对!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想着想着,她心里踏实了。
在另一间屋里,家里人正在为怎样处置钻石议论着。姑娘披衣进去,说:“我打定主意了,把这颗钻石献给国家。”她的语调像无风的湖面那么平静。
听了女儿的话,父亲斩钉截铁地说:“还是闺女的话对!咱明早就上县进宝!”
第二天鸡还没叫,姑娘就上路了。当她走进县委大院,把用绸布裹着的稀世之宝双手献给国家的时候,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位姑娘:白里泛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没有炫耀的神采,嘴里没有表白的话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86页~第9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7 16:43
高大的皂荚树
在我们学校前面,有一块大约30步见方的空地。这块空地后来成了我们的小操场。在这个操场的东边,有一棵很大的皂荚树。
好大的皂荚树啊,它向四面伸展的枝叶,差不多可以遮盖住我们整个小操场。
皂荚树的叶片小小的,有点像槐树的叶子。小小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
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了雨滴,我们就还能够在操场上做体操,做游戏。
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皂荚树的遮挡,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们活动在操场上,觉得格外凉爽。
秋天,皂荚树上许许多多的皂荚儿成熟了,那样子,就像常见的大扁豆。高年级的同学爬上树去,用带钩子的小竹竿,把皂荚儿钩下来。小同学呢,把它们捡进筐里,交给老师。
每天,老师用皂荚熬了水,盛在脸盆里。上完课,我们的手上沾了些墨汁,用皂荚水一洗,就又白白净净了。劳动过后,我们的手上,胳膊上满是土,满是泥,用皂荚水一洗,就又清清爽爽了。
冬天,皂荚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
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同学们欢叫着点燃了一堆树叶。轻烟袅袅,褐红色的火苗升了起来。飘舞的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眼里,引起了我的深思:皂荚树啊皂荚树,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阴;现在你又燃烧着自己,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期望。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92页~第96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7 17:09
我爱家乡的翠竹
我的家在山区,环境非常清幽(yōu)。尤其是那些四季常青的翠竹,把家乡打扮得分外秀丽。
春天来了,微风轻轻地吹着,竹子舒(shū)展着树叶,贪(tān)婪(lán)地吮(shǔn)吸着春天的甘(gān)露,在雨雾(wù)中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是它们在赞美春天的雨水。
清明节过后,地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fèng)。这些裂缝不知在什么时候渐渐地扩大了。于是,冒出了一个个像尖塔似的小脑袋,而且都戴着一顶黄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竹子的后代——笋(sǔn)。笋在春天温暖的怀抱里,迅速地往上长。据老农说,一个下春雨的夜晚,笋能长高一尺多呢。
笋的种类很多。那种又胖又大的笋叫“黄泥拱(gǒng)”,长大以后就是毛竹;那种细细长长的笋,长大以后就是青皮竹。这些笋的外面都包着一层箬(ruò)壳。箬壳上面长满了细细的绒(róng)毛。笋的味道鲜美,叫人越吃越爱吃,但也不能多吃。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吃,把一碗凉笋吃完了,后来就拉了肚(dù)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多吃凉笋了。
笋越长越高,越长越高。尖尖的脑袋,像一把把锥(zhuī)子要把蓝天顶破似的。笋长大了,变成枝叶青翠的竹子。长成的竹子,小的可以做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清脆(cuì)悠扬;大的可以做成水桶来装水;还可以用来做筷(kuài)子,编竹蓝(lán),打箩筐。心灵手巧的山民用竹子编出的各种各样精致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广州交易会上还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我喜欢在环境清幽、空气清新的竹林里跑步,做操,爬竿,乘(chéng)凉……这里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无论是严寒,还是酷(kù)暑(shǔ),它四季常青,象征着山区人民正直、质朴(pǔ)的品格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爱家乡的翠竹,更爱家乡的人民!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97页~第98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7 17:48
我真喜爱大熊猫
我最喜欢的动物,要数大熊(xióng)猫了。
暑假里,我跟舅(jiù)舅在福州西湖动物园的熊猫馆里见到过熊猫“涛(tāo)涛”和“青青”。它们的身体胖乎乎的,圆滚滚的,真逗(dòu)人喜爱。大熊猫的毛很光滑,四肢(zhī)和肩膀是黑的,身子和头是白的。它那一双圆圆的黑眼圈,看上去好像戴着一副墨镜。熊猫走起路来东张西望的,再加上它笨(bèn)重的身体,缓慢的步子,显得更可爱。动物园的叔叔、阿姨把许多竹子放在馆中,让熊猫痛痛快快地吃。
大熊猫不仅样子可爱,它还会表演各种节目,如拉二胡、抱娃娃吃奶……精彩的表演常常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我真喜爱大熊猫。就让外婆在我的毛衣上绣了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使我常常能够看到它。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0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8 18:02
盲童的画
在少年儿童画展彩色缤(bīn)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máng)童的画。
雪白的纸上,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座小屋,小屋前有一条小溪,还有一棵树。寥(liáo)寥几笔,勾(gōu)出了一个和平幸福的人家。
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细细地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简单的画,好像透过这张画,触(chù)到了这个盲童的心灵。
设想一下盲童拿起笔的情形吧:她画一个太阳,那美丽的太阳准是露出红红的脸,放射着温暖的光芒(máng),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她画一棵树,准是葱绿葱绿的,上面栖(qī)留着无数的鸟,唱出悦耳的歌,她好像也听到了它们的合奏;她画一条小溪,准是清澈见底的溪流,她曾在溪里洗过手,多么清凉;她画一座小屋,屋里准是充满着亲切的细语,温暖的笑声。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这么疏(shū)疏落落的几笔。一个失去视力的孩子,用她那美丽的想象,组成这样一幅和谐(xié)的画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就从这没有色彩的画幅上,人们看到了她心灵上的色彩;从这线条简单的构(gòu)图上,人们听到了她感觉到的声音。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03页~第104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9 20:10
功到自然成
徐悲鸿(hóng)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画的奔马气势雄壮,四蹄(tí)生风,好像驰(chí)骋(chěng)在宽广无际的原野上。那强劲的蹄腕(wàn)下,仿佛响着“嘚嘚”的蹄声,催(cū)人奋发,促(cù)人向上。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徐悲鸿少年时代的真实写照。
徐悲鸿学画的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纸很缺。为了画画,他常常跑到废(fèi)旧书摊(tān),找些旧账本,用背面写字画画。因为家境贫寒,他白天在田间跟父亲一起干活,晚上在灯下读书、写字、画画。有时母亲舍不得花钱打灯油,他就含泪乞求妈妈:“妈妈,我少吃碗饭,用省下来的钱打油,让我读书学画吧。”善良的母亲心软了,抚(fǔ)摩(mó)着他,叹着气说:“孩子,妈妈不是不知道你的心思,可咱家的日子过得太艰难啊!”父亲早被儿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他说:“悲鸿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说什么也要打灯油让他念书学画。”从此,陪伴他的那盏小灯,常常是村里亮得最早,熄(xī)得最晚的。
徐悲鸿长年累月画个不停。夏天,他不怕日晒,顶着烈日画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冬天,他不怕严寒,画风雪中的树木、村庄。他在纸上画,石板上画,地上画,墙上画。他画牛马,画山水,画人物。
为了画好奔跑的马,他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在奔跑时的神态和肌(jī)肉的变化。有多少次,由于他两眼盯(dīng)住奔跑的马,忘记了道路坑坑洼(wā)洼,摔了跤,把手、脚、脸都磕(kē)破了。可是他不喊一声疼,连身上的尘土都顾不得拍打,爬起来追马。徐悲鸿画马入了迷,在他睡觉的小屋里,贴满了各种姿态的马的画稿,简直像是生活在马的世界里。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徐悲鸿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他的动物画,特别是他笔下的马,不论是奔腾的马、吃草的马、饮(yǐn)水的马,也不论是单马、双马、群马,都形神兼备,栩(xǔ)栩如生。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06页~第108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9 20:25
山茶花
我们学校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再远一点儿,是一座座山岭。早晨,我总爱远眺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
你看哟!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红得那么鲜艳,那么炎热。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光;微风一吹,又好像千万面旗帜在飘扬。
一天,学生问我:“老师,山茶花为什么那么红呢!”
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我酷爱山茶花,竟然不知道它为什么红得那么绚烂(làn)夺目!
不久,我从一位放牛伯伯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早些年,这一带的山茶花全是白的,洁白得像水晶一样纯净透明。红军路过这儿时,跟地主武装接上了火。一场血战,歼灭了敌人,我们红军的一位女卫生队长挂了重彩。部队北上前,把她托付给农民协(xié)会照顾,藏在附近一个山洞里养伤。后来,敌人顺着血迹抓到了这位红军女战士,万恶的匪(ě)徒绑着她游乡示众,一滴滴鲜血洒遍了条条山梁(liáng)。
第二年春天,这个山村开遍了鲜红鲜红的山茶花。人们说,那是红军女战士的殷(yān)殷血迹(jì)。
我把山茶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的眼睛湿润(rùn)了,晶莹的泪珠滴在胸(xiōng)前飘拂的红领巾上……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10页~第11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9 21:51
古井
我的故乡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rǔ)汁,哺(bǔ)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我家距(jù)古井几十米远。每天,从微熹(xī)初露到暮(mù)色降临,到古井边取水的人,从我家门前络(luò)绎(yì)不绝地闪过。桶儿、筲(shāo)儿发出的吱悠吱悠、叮(dīng)儿当儿的响声,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不时传进我的耳朵。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shī)漉漉的,像刚下过春雨似的。
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xún)、相依为命的老人。男人,是个老党员,在抗战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qué)一拐;女的,又矮又瘦(shòu),身子单薄得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这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今儿这个帮着挑(tiāo)一担,明儿那个帮着挑一担。老人院子里那口大水缸(gāng),长年不空。我听村里人讲,两位老人多次表示,对帮他们挑水的人要给些报酬(chóu),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ǎn)们不能总让你们白出力气啊。”老两口总是带着歉(qiàn)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故乡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táo)冶(yě)着乡亲们的品格,使她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都清楚,那口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gū)量的作用。它对人们,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远离可爱的故乡已经17年了。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口古井,它时时在启迪(dí)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19页~第121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1 23:50
鹅
我家喂(wèi)了一只鹅(é),它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已经四年了。它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那淡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qiàn)在白玉上一样。它那突兀的额头,是它区 别于鸭(yā)的标志。它缓慢的步子从容、沉着、稳健。当它昂首挺胸、引颈(jǐng)高歌的时候,更显出一副昂扬雄健的姿态。
一天中午,鹅竟破例回家来了,腿像灌满了铅(qiān),步子非常迟缓。它是病了吗?是糟蹋庄稼被打伤了吗?我疑惑不解地仔细观察着它的行动。它东张西望,神情慌张,一会儿钻进鸡窝,一会儿又跑出来嘎(gā)嘎地叫,最后蹲在鸡窝(wō)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它可能要下蛋了吧?过了一会儿,我再去看它,它已经悄悄离去了。我欣喜地察看它蹲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我很失望,但是又不死心,便随手去拨那些稻草。啊!一个比我拳(quán)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这时,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我想: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下了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差点儿也把我哄(hǒng)骗了。
鹅还会看家,看到生人就大喊大叫起来,好像给主人通报一样。
别看它平时很文静,可是对残(cán)暴的敌人却毫不示弱,动作竟是那样的敏捷和勇猛。记得一个晴朗的夏夜,我们早已睡下了。鹅照例睡在鸡窝旁。突然一阵鸡的惊叫把我从熟睡中惊醒。接着,又是一声尖叫。我侧耳细听,沙沙沙,好像有什么在搏(bó)斗。我一骨碌爬起来冲向鸡窝。啊!月光下,一只体态瘦长、嘴巴尖尖、全身褐(hè)黄的家伙,拖着长长的尾巴,趴在鸡窝上,两只贼(zéi)眼闪着寒光,正对着大白鹅,哦,是黄鼠狼!我憋住气,轻手轻脚,正想上前助战,只见大白鹅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威武极了!我从来没见它这样愤怒过。忽然,它用嘴对准黄鼠狼猛地啄过去。那家伙急忙向外逃窜,空气中顿时扑来一股难闻的气味。鸡得救了!大白鹅呢?面对黄鼠狼逃去的方向,引颈高叫了两声,活像一位得胜的“将军”!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回想起四年来它在我家的经历,深深地感到:鹅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平凡的。我爱鹅,爱它洁白无瑕、一尘(chén)不染的形象;爱它忠诚尽职;还爱它保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25页~第127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1 23:57
阅读
夏夜的风儿总是可爱的。它用飒(sà)飒的细声,对我耳语;用无形的手,轻轻拂弄我的衣襟(jīn);有一股柔和的感觉,牵动着我的遐(xiá)想。仰望太空闪烁(shuò)的小星星,瞧着那宁静的柏油路上婆娑(suō)的树影,心里甜蜜蜜的,我似乎也和风一样欢快了。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57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2 00:01
阅读
亲爱的伙伴我问你,祖国的台湾在哪里?在和平统一的春风中,在盼望回归祖国的泪花里。啊!美丽的宝岛台湾省,依偎(wēi)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
亲爱的伙伴我问你,祖国的台湾在哪里?在亲人日夜的思念中,在深深的骨肉情谊(yì)里。啊!富饶的宝岛台湾省,在伟大祖国各族人民的心坎里。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72页~第173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2 01:21
强渡大渡河
天明了,雨停了,瓦蓝(lán)的天空缀(zhuì)着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xuán)崖峭(qiào)壁显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还在一股劲儿地咆(páo)哮(xiāo)、翻腾。这时,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一切:对岸离渡口大约一里地,是个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围筑有半人高的围墙;渡口附近有几个碉(diāo)堡(bǎo),四周都是黝(yǒu)黑的岩石。估计敌人的主力隐蔽在小村里,企(qǐ)图等我渡河部队接近渡口时,来个反冲锋,迫我下水。
“先下手为强!”我默默地下定决心。随即命令炮兵连的三门八二迫(pǎi)击炮和数挺重机枪安放在有利的阵地上,轻机枪和特等射手也直入河岸阵地。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问题还是渡河。一只船装不了多少人,必须组织一支坚强精悍(hàn)的渡河奋勇队。于是我把挑选渡河人员的任务交给孙继光同志。
战士们知道组织奋勇队的消息后,一下子围住了孙继光同志,争着抢着要参加,弄得孙继光同志怎么解释(shì)都不行。
“怎么办?”一营长问我。我又是高兴又是焦急。高兴的是我们的战士个个勇敢,焦急的是这样下去会拖延时间。因此,我决定集中一个单位去。
孙继光同志决定从二连里选派。二连集合在屋子外的场地上,静听着营长宣布被批准的名单:“连长熊尚(shàng)林,二排长罗会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肖(xiāo)汉尧(yáo)……”16个名字叫完了,16个骑士跨出队伍,排成新的队列。一个个神情严肃,虎彪(biāo)彪的,都是二连优秀的干部和战士。
突然,“哇(wā)”的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他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要去!我一定要去!”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二连的通信员。孙营长激动地看看我,我也被眼前的场面所感动。多好的战士啊!我向孙营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让他参加。营长说了声:“去吧!”通信员破涕(tì)为笑,赶忙飞也似的跑到16个人排成的队列里。
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17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liú)弹,还有作业工具。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庄严的时刻来到了,熊尚林带领着16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们!千万个红军战士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坚决地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
渡船在热烈的鼓动声中离开了南岸。
胆颤心惊的敌人,向我渡船开火了。
“打!”我向炮兵下达了命令。神炮手赵章成同志的炮口早已瞄(miáo)准了对岸的工事,“咚(dōng)咚”两下,敌人的碉堡飞向半空。我们的机枪、步枪也发挥了威力。炮弹一个个炸在敌人的碉堡上,机枪的子弹像暴风雨一样卷向对岸,划船的老乡们一桨(jiǎng)连一桨地拼命划着。
渡船随着汹(xiōng)涌(yǒng)的波浪颠(diān)簸(bǒ)前进,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岸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
突然,猛的一发炮弹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打得小船剧烈地晃荡起来。
我一阵紧张,只见渡船随着巨浪起伏了几下,又平静下来了。
渡船飞速地向北岸前进。对面山上的敌人集中火力,企图封锁我渡船,17勇士冲过一个个巨浪,避过一阵阵弹雨,继续奋力前进。
一梭(suō)子弹突然扫到船上。从望远镜里看到,有个战士急忙捂住了自己的手臂。
“他怎么样?”没等我想下去,又见渡船飞快地往下滑去。滑出几十米,一下撞(zhuàng)在大礁(jiāo)石上。
“糟糕!”我自语着,注视着渡船。只见几个船工用手撑着岩石,渡船旁边喷起白浪。要是再往下滑,滑到礁石下游的漩涡中,非翻船不可。“撑啊!”我禁(jīn)不住大喊起来。岸上的人也一齐呼喊着,为勇士们鼓劲、加油。
就在这时,从船上跳下四个船工,他们站在滚滚的急流里,拼命地用背顶着船。船上另外四个船工也尽力用竹篙(gāo)撑着。经过一阵搏斗,渡船终于又前进了。
渡船越来越靠近对岸了。渐渐地,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不顾敌人疯(fēng)狂地射击,一齐站了起来,准备跳上岸去。
突然,小村里冲出一股敌人,涌向渡口。不用说,敌人梦想把我们消灭在岸边。
“给我轰!”我大声命令炮手们。
“轰轰!”又是两下巨响,赵章成射出的迫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在敌群中开了花,接着,李得才同志的那挺重机枪又叫开了,敌人东倒西歪,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
“打!狠狠打!”河岸上扬起一片吼(hǒu)声。敌人溃(kuì)退了,慌乱地四散奔逃。
“打!打!狠狠打!”我再一次地命令着。
又是一阵射击。在我军猛烈火力的掩(yǎn)护下,渡船靠岸了。17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把冲下来的敌人打垮了。勇士们占领了渡口的工事。
敌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一次向我们反扑,企图趁我们立足未稳,把我们赶下河去。我们的炮弹、子弹,又一齐飞向对岸的敌人。烟幕中,敌人纷纷倒下。17位勇士趁此机会齐声怒吼,猛扑敌群。17把大刀在敌群中闪着寒光,忽起忽落,左劈(pī)右砍(kǎn)。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拼命往北边山后逃跑。我们胜利地控制了渡口。
过了一会儿,渡船又回到了南岸。孙继光同志率(shuài)领机枪射手上了船,向北岸驶去。这时,天色已晚,船工们加快速度,把红军一船又一船地运向对岸。我们乘胜追击,又在渡口下游缴(jiǎo)了两只船。于是,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了大渡河。
红一师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左翼(yì)兵团抢占泸(lú)定桥。很快,泸定桥被我红二师红四团胜利夺取了,红军的千军万马在这里渡过了天险大渡河。蒋(jiǎng)介石企图把我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而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将永远为后人所传诵(sòng)!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六册第163页~第170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3-5-16 16:18
拓展阅读
刘少奇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
作者:王凤青(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指导山东建立统一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局面”。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与晋察冀和太行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特别是1941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1942年3月,刘少奇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软弱无力的原因在于对群众工作没有正确认识,并提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办法。这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很快摆脱了困难,并推动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密切关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刘少奇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之所以落后,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中共山东分局没有把群众工作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致使群众工作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这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批评了轻视群众工作的思想。在《群众运动问题》报告中,刘少奇批评了山东党员干部忽视群众工作的错误思想。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要通过群众工作把成千上万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发动和组织起千百万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任何工作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批评了脱离群众的错误认识。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刘少奇就指出,共产党人要“以群众中一员的资格,在群众中出现”,而不是以共产党员或者自命为领袖的资格去命令和指挥群众。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他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指出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他还强调指出,如果去命令和指挥群众,“他虽还有党籍,实质已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最后,批评了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要最忠实地为实现群众的利益、改善群众的生活而斗争。但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由于没有解决抗战依靠谁这一关系到根据地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的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和落实,群众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从而影响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党政军民的关系。
二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刘少奇在剖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错误认识后,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
尊重群众及群众团体的自主性。刘少奇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前提是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性。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没有发挥群众自主性的现象,他指出:“群众运动不是同木头一样,我们主观上想做桌椅板凳,就听任我们一块一块地凑合起来,这样是行不通的,”一定要遵循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他认为山东的群众和农救会还没有发生血肉相连的关系,农救会没有权威,群众腰杆子不硬,积极性因此受到了压抑。因此,在群众工作中要尊重农救会的独立领导权,使农救会等群众团体真正能够保护群众的利益,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说话。当然,尊重群众团体的自主性不是说群众团体不受党的领导,党要在政治上掌握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但不是去干涉其内部生活,要严防官办代替。
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群众中生根。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不深入到群众中去的现象,刘少奇指出,共产党人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中的一员,要认识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军队和干部要深入到群众里面去,每个人至少在群众中交几个知心朋友,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是自己人,是亲人,八路军是他们自己的军队;对于群众的问题,可能解决的,不管大大小小,应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应该及时向他们解释,并指给出路。他特别指出,那种脱离群众,对群众颐指气使的人,“是和共产党员的称号不相容的”。
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提高其政治觉悟。刘少奇指出,工农群众在重重压迫与剥削下,生活极度困难,他们为国家民族生存斗争的热情会受到极大压抑。只有当他们的生活地位得到改善、所受压迫减轻了的时候,才能使他们的抗战热情、积极性和对于革命的忠诚发展到最高限度。所以,共产党人必须为改善群众的生活状况而斗争,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使根据地变成抗战的坚强堡垒。
注意培养群众工作的积极分子。刘少奇指出,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的工农干部,是群众运动的伟大源泉。他们有联系工农群众的天然优势,应该在工作中注意提拔他们,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注意发挥他们在工作上的独立性,使他们成为坚强的群众工作干部。
三
刘少奇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之所以出现问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减租减息的重要决定。他要求各级党委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减租减息这个中心进行。在这一要求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42年,中共山东分局相继颁布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作的补充指示(一)》《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作的补充指示(二)》等一系列指示决定,要求“迅速实行减租减息,迅速把群众的热情发动起来”,各根据地要把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作为第一位的中心任务抓好,废除一切超经济剥削,战前债务由政府布告所交利息超过本金一倍者停息还本,超过二倍者本利停付;雇农工资应改为粮食工资制,最低应逐渐达到300斤粮食,平均工资应为450斤。还提出在运动开始前,要切实了解群众的切身问题是什么,首先替群众解决这些切身问题;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要建立农民对农救会的信仰,成立并加强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使群众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真正团结起来。
这些措施使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解除或减轻了多年以来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他们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革命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抗战积极性大大提高。如敌人扫荡时,群众严密封锁消息,坚壁清野,使日军喝不上水,煮不成饭;妇女、儿童站岗放哨,发现敌情后,他们把绳子一拉,村里的铃就会响,人们迅速行动,很快村里就会连一只鸡都见不到。群众还创造了路条制度,通过路条盘查行人,没有路条,谁都无法顺利进入根据地,从而使敌人寸步难行。平原地区的群众还挖掘了纵横如网的抗日沟,使敌人的部队无法行动。有些地区的群众还多次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其无法与增援部队联络。群众的大力支持对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解决抗战时期的各种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群关系也更加密切,沂蒙精神逐渐形成。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好群众工作、促进根据地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2年3月2日一期(第26328号)《光明日报》第11版刊载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3-5-18 18:14
拓展阅读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水位创近20年历史同期新高
【中国新闻社济南2022年7月14日电】(记者 李欣) 刚刚结束的一轮强降雨,使“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地下水位两天攀升30厘米,7月14日,达到了28.93米,为200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水位。
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誉,其域内分布近千处大小泉眼,最著名的有72处,其中尤以中国清代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居首。趵突泉泉水水位也经常被人们视为中国北方气候水文环境的标尺。
记者14日在趵突泉景区看到,三窟并发的趵突泉“水涌若轮”。自7月7日水位达到28.57米后,已连续7天出现“趵突腾空”盛景。“趵突腾空”是济南八景之一,只有趵突泉地下水位超过28.50米才会出现。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趵突”二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始称。
查阅趵突泉水位记录,记者发现,历年同期水位普遍徘徊在28米左右,今年水位为近20年来最高。2021年同日水位28.19米,2020年为27.72米,2019年为27.73米。
12日9时至10时,山东省共有69个县区市、872个乡镇出现降水,平均降水量3.4毫米,折合水量约5.3亿立方米。济南大明湖蓄水量约为120万立方米,山东一小时的降水量,相当于440多个大明湖。
据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消息,进入7月份主汛期,济南全市累计降雨196.3毫米,列1950年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高值。济南卧虎山蓄水量最高时超过5300万立方米,水位达到127.7米。
济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统显示,截至7月14日,今年济南市平均降水量412.4毫米,比常年同期279.7毫米多132.7毫米,多47.4%。只有在雨季充足的降雨储存蓄水,一众泉眼才能够挺过秋冬季漫长的枯水期。
资料显示,1976年3月30日,因地下水位低于26.98米,趵突泉首次出现停喷,最长停喷纪录达926天。2003年9月6日,停喷548天的趵突泉复涌,至今已持续喷涌18年10个月。
欢迎光临 6、7、80后怀旧网 (http://607080hj.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