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0后怀旧网

标题: 京人社1977年1月版中学《语文》第一册上册 [打印本页]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16 16:03
标题: 京人社1977年1月版中学《语文》第一册上册
一  毛主席词二首

忆秦娥①  娄山关②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③
长空雁叫霜晨④月。
霜震月,
马蹄声碎⑤,
喇叭声咽⑥。

雄关⑦漫道⑧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浣溪沙⑨  和柳亚子⑩先生
一九五〇年十月

    一九五〇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⑪,因步其韵⑫奉和⑬。

长夜难明赤县⑭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⑮,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⑯乐奏有于阗⑰,
诗人兴会⑱更无前。


附:柳亚子原词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⑲,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⑳。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
②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西北桐梓县内娄山上,是通往四川省的险要关口。
③烈——猛烈、强劲。
④霜晨——下霜的早晨。
⑤碎——细碎。
⑥咽〔yè〕——这里形容军号声断续而悲壮。
⑦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
⑧漫道——莫说、不要说。
⑨浣〔huàn〕溪沙——词牌名。
⑩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江苏省吴江县人。民主人士,民主革命时期的诗人。
⑪即席赋浣溪沙——当场作浣溪沙这首词。
⑫步其韵——按照柳亚子词的原韵用字(写这首词)。
⑬奉和〔hè〕——按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意思来写诗、填词。奉,对人尊敬的说法。
⑭赤县——指中国。古人常把赤县神州做为中国的代称。
⑮翩跹〔piānxiān〕——原指轻快起舞的样子。这里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妖魔鬼怪到处横行、为所欲为的丑态。
⑯万方——这里指全国各民族。
⑰于阗〔tián〕——汉朝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指新疆文工团。
⑱兴会——兴致。
⑲是阕〔què〕——这一首(词)。是,这。阕,量词,歌曲或诗词一首叫一阕。
⑳月儿圆——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1页~第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19 11:05
二  赞歌献给毛主席①



西湖的碧波漓江②的水,
比不上韶山冲里的清泉美。
毛主席就是那引泉人,
浇得春满园啊,
花也红来叶也翠!

海底的珍珠深山的宝,
比不上井冈山顶的青松好。
毛主席就是那栽松人,
栽得万山绿啊,
革命的青松永不老!

十五的圆月满天的星,
比不上延安窑洞灯火明。
毛主席就是那掌灯人,
照得天地亮啊,
革命人民心里红彤彤③!

雨后的彩虹④清晨的霞,
比不上天安门广场旗如画。
毛主席就是那绘图人,
绘出万年景啊,
四海同开胜利花!

------------------------------------------------
注释:
①选自一九六九年四月十六日《解放军报》。作者是解放军某部时永福。有删节。
②漓〔lí〕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江水清澈,两岸奇峰重叠,景色十分优美。
③红彤彤〔tóngtóng〕——形容很红。
④虹〔hóng〕。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6页~第7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19 11:08
三  华主席登上天安门①



金色的十月北京城,
蓝蓝的天上飘彩虹。

长安大街旗如潮,
春雷滚滚卷狂飙②。

普天同庆放鞭炮,
山也笑来水也笑。

欢庆的锣鼓不停地敲,
亿万人民的愿望实现了。

毛主席选定接班人,
华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举国上下凯歌奏,
我党又有了英明的领袖。

华主席是当之无愧的掌舵人,
毛主席放心我们更放心。

水流千里恋源头,
人民衷心爱领袖。

华主席啊爱人民,
跟革命群众心连心。

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子孙万代瞻仰红太阳。

筹备毛泽东全集快出版,
光灿灿的真理万代传。

清泉喷水如花放,
仰望着华主席心激荡。

江河奔流永不停,
毛主席的事业华主席来继承。

顶逆流啊抗天灾,
迎着风浪把船开。

三项基本原则是照妖镜,
照得妖魔鬼怪现原形。

“四人帮”狠毒又阴险,
阴谋篡党夺权罪滔天。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一举打烂了“四人帮”。

浪遏③飞舟把舵掌,
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人心党心向着华主席,
革命大军步伐齐。

江河湖海齐怒吼,
八亿人民痛打落水狗。

神州大地放笑声,
革命跨进了新里程。

草原上的钻塔高天的鹰,
大庆的红旗旗更红。

虎头山的金霞松溪河的水,
大寨花开吐新蕾④。

边防的哨卡军营的枪,
筑起了铁壁和铜墙。

红日喷薄万象新⑤,
前程万里花似锦。

长风卷动大江潮,
莺歌燕舞春意闹。

团结战斗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⑥一定要实现!
------------------------------------
注释:
①选自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解放军报》。作者是董耀章。有改动。
②狂飙〔biāo〕——暴风。这里指革命大风暴。
③遏〔è〕——阻止。
④蕾〔lěi〕——花蕾,没有开放的花。俗叫花骨朵。
⑤红日喷薄万象新——红太阳升起,天地间一切景象变化一新。喷薄,形容太阳将要升起时红光四射的样子。
⑥英特纳雄耐尔——外来词的音译。意思是国际共产主义理想。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9页~第1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19 11:13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8-4-19 11:18 编辑

四  民歌四首

毛主席走遍全国①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眉②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顶天,
钢水铁水成河。
༺༻༺༻༺༻༺༻༺༻༺༻༺༻༺༻༺༻༺༻༺༻༺༻༺༻༺༻༺༻༺༻
旗手就是华国锋③

长江后浪继前浪,
韶山劲松育新松,
革命大旗有人接,
旗手就是华国锋。
༺༻༺༻༺༻༺༻༺༻༺༻༺༻༺༻༺༻༺༻༺༻༺༻༺༻༺༻༺༻༺༻
路线正确人管天④

不信神,不靠天,
能调水,能搬山。
路线不对天治人,
路线正确人管天。
༺༻༺༻༺༻༺༻༺༻༺༻༺༻༺༻༺༻༺༻༺༻༺༻༺༻༺༻༺༻༺༻
天大困难也不怕⑤

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
天大困难也不怕。
------------------------------------------------------------
注释:
①选自《河北歌谣》。略有改动。
②峨眉——四川省的峨眉山。
③选自《诗刊》一九七六年第十一期。作者是杨成新。略有改动。
④选自《人民文学》一九七六年第一期。作者是大寨贫下中农。略有删节。
⑤选自《大庆战歌》,作者是王进喜。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15页~第16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4 16:14
五  我们胜利了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间,长征部队行进在甘肃地区。有一天行军途中,周副主席很兴奋地告诉我们说:“我们胜利了!陕北的红军已经派人同我们取得了联系,我们很快就可以和他们会师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都非常高兴。上政治课的时候常讲:我们为什么要长征呢?就是为了到陕北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在一起抗日救国,闹革命。现在我们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怎么能不高兴呢?“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是一点也不假。我们都为这即将到来的胜利兴奋得忘记了疲劳。
    这一天周副主席也很高兴,他同我们一起步行,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革命故事,讲到有趣的时候,引逗得大家一阵阵哈哈大笑。我不知怎么,在这高兴之际,想起了副主席的挑夫老李。他是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是一个很好的同志。我很怀念地说:“要是李佐礼同志还活着,同我们一起到陕北有多好啊!”
    我这么一说,犹如火上浇了一瓢冷水,大家都不讲话了。
    副主席也收起了笑容,很沉痛地说:“是啊!我们是有许多很优秀的同志倒在了长征途中,我们应当永远记着他们!”他停了一下,又满怀信心地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但是,我们红军象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
    在当时,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比喻的深远意义,但是我们相信副主席的话是对的。
    十月中旬,我们来到了吴起镇②。这是一个不小的集镇。市面很繁华,东西也不贵,三块银元买口猪,杀了有一百多斤肉。部队在这里休息了几天。我们拿分得的一点“伙食尾子”,买了一些鸡蛋回来,准备改善生活。周副主席看见了,问我们哪里来的这许多鸡蛋,是不是违犯了群众纪律,并问其他首长有没有。最后还教导我们:“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尤其我们是中央红军,更要特别注意。”
    副主席对我们这样的教导是很多的。每逢弄到一点稀罕③东西,不管是买的还是组织上发的,别人送的,他都要问清楚是怎么来的,接着就问其他首长有没有。如果知道了其他首长没有,就一定要让我们少留一点,其余的送给别的首长,或者让我们做好了请首长们一起来吃。在周副主席跟前,比别人特殊的事情是被绝对禁止的。
    十一月间,中央红军到了张村驿④。为了粉碎卖国贼蒋介石对陕甘边区的“围剿”,毛主席决定集中会师陕北的红军,在直罗镇⑤一带,给敌人一个迎头痛击。到张村驿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周副主席、叶剑英同志立即同程子华、徐海东等几位首长在一起开会,研究打仗的问题,下半夜又一起到前沿阵地视察。
    这时候,我们的一军团和十五军团在直罗镇包围了敌人的一个师又一个团。毛主席亲自指挥这次战役。首长们一来到前线,我们的部队就发起了攻击。“豆腐兵”哪里经得起铁拳砸,天刚亮,敌人的一个师就被全部消灭了;逃跑的一个团,也在追击中被歼灭。
    战斗结束之后,首长们走出了指挥所,站在山头上,迎着初升的太阳,望着那几小时以前的战场:敌人,死了的尸横遍野,活着的俘虏成群;而我们的红色战士,一个个勇似猛虎,在那里忙碌着押解⑥俘虏,打扫战场。看到这一切,周副主席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打了胜仗以后,我们又向蟠龙镇⑦进发。途中下起鹅毛大雪。红军的铁流,就在这白茫茫的雪原上迅速前进。天刮着刺骨的寒风,我们仍然穿着单衣、短裤和草鞋,但并不感觉寒冷,因为胜利的喜悦压倒了一切。
    来到蟠龙镇,我们象又回到了江西苏区。这里的人民群众象江西老苏区的人民群众一样,待红军亲如手足。他们把热炕让给我们睡;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给我们吃。照顾得无微不至。这天晚上,是我们长征以来吃得最饱、睡得最好的一个晚上。
    第二天,从蟠龙镇出发,我们向着长征的目的地——瓦窑堡⑧前进。这是长征的最后一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喜气洋洋,胜利的歌声,欢乐的歌声响彻原野,直冲云霄。范金标激动地放声高歌,唱起了在江西很流行的行军进行曲: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长官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我也唱了一段江西家乡小调,逗得大家一阵大笑。
    周副主席这天也象我们年轻人一样的活跃,也和着别人的调子唱了起来。
    下午三点多钟,我们走进了瓦窑堡的南门。在这里,我们受到了瓦窑堡父老兄弟姐妹们的热烈欢迎。军民的口号声、掌声、笑声和歌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置身于这个海洋之中的我,感到了无限的温暖,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热泪。一年多长途跋涉⑨的疲劳,为之一扫而光!
------------------------------------
注释:
①选自《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魏国禄。有删节。
②吴起镇——地名。在陕西省。
③罕〔hǎn〕
④驿〔yì〕
⑤直罗镇——地名。在陕西省。
⑥解〔jiè〕
⑦蟠〔pān〕龙镇——地名。在陕西省。
⑧瓦窑堡〔bǔ〕——镇名。在陕西省。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此召开。
⑨长途跋涉〔báshè〕——形容走长路的艰难辛苦。跋,翻山;涉,过水。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23页~第27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4 16:18
清贫①
作者:方志敏②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③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④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⑤大人物身上,颇⑥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⑦,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民党军的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⑧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那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钉⑨住我,威吓⑩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手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那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 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对我自上而下的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 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⑪里保藏着——怕国民党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⑫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
------------------------------------
注释:
①选自方志敏烈士文集《可爱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第二版)。
②方志敏(一八九九~一九三五)——江西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三年入党,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的创造者。一九三四年十月长征开始时,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遭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围追堵截,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江西德兴县陇首村因叛徒出卖不幸被俘。在狱中坚持斗争,写下《可爱的中国》等遗著。同年八月在南昌英勇就义。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中,对方志敏同志坚持正确路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③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的钱财追求享受。
④筹〔chóu〕集——想方设法搜集。
⑤国方——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方面。
⑥颇〔pō〕似——很像。颇,很。
⑦矜〔jīn〕持不苟〔gǒu〕——庄重、严肃,丝毫也不马虎。
⑧镯〔zhuó〕
⑨钉〔dīng〕——这里同“盯”。
⑩吓〔hè〕
⑪坞〔wù〕——四面高起、中间凹下的地方。
⑫齿冷——耻笑的意思。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29页~第32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4 16:19
七  梅岭三章(选二)①
作者: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伤病伏丛莽间②二十余日,虑不得脱③,得④诗三首留衣底⑤,旋⑥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⑦?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⑧集旧部,
旌旗⑨十万斩阎罗⑩。

南国⑪烽烟⑫正⑬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⑭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⑮。
------------------------------------
注释:
①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作战负伤,行动不便,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以后中央苏区失陷,陈毅同志率部突围至江西省、广东省交界的油山及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至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战爆发才下山。这一组诗就写于这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苦的岁月。梅岭,即大廋〔yǔ〕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广东省交界的地方。
②伏丛莽〔mǎng〕间——隐蔽在茂密的草木中间。
③虑不得脱——想来可能冲不出重围(可能被俘、难免一死)。
④得——这里是完成、作成的意思。
⑤衣底——指衣服的最里面。
⑥旋——不久、随即。
⑦意如何——想些什么呢?
⑧泉台——迷信所说的阴间地府。连同下文的“阎罗”、“纸钱”,都是借用旧有的词语表达新的意义。
⑨旌〔jīng〕旗——古时旗帜的通称。这里代指部队。
⑩阎〔yán〕罗——迷信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
⑪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⑫烽烟——古时边境有敌人入侵,就用烟火为信号报警。这里指一九二七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
⑬正——恰好。
⑭国门——城门。
⑮捷报飞来当纸钱——意思是用胜利的消息来追悼、安慰革命烈士。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34页~第3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5 12:55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8-4-25 13:01 编辑

红色电波通北京①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突然,天空一道亮光闪过,地下顿时发出闷雷般的轰响,接着,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一场强烈地震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
    这时,解放军驻唐山某部无线电连共产党员吴东亮,正在电报房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报务员,一九七三年入伍后,一直做通信工作。平常,他爱电台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轰响和剧烈颤动,把吴东亮心爱的电台震得来回摇晃。他焦急、他心疼。电台,是首长的耳目,指挥作战的神经,可是,现在马上就有被毁坏的危险。电台一毁,联络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啊!
    “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
    眼前的紧急情况不容犹豫,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促使他马上挣扎着站起来,扑向桌上的电台。剧烈的震动,使他的身子完全失去了平衡。他不仅没有站起来,反而仰面摔倒在地。
    在同一个时间里——
    报房的天花板噼噼啪啪地开始塌落,一块锅盖大的隔音板掉下来了,砸在吴东亮的肩胛②骨上。
    沉甸甸的调压器从桌上滚下来,砸在吴东亮的脚上。
    在同一个时间里——
    电键③掉下来了,不偏不斜,正好砸在吴东亮的头上。
    电台,继续在桌面上晃动,眼看也要摔落下来!
    这时,吴东亮脑中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情况危急,要保护电台!眼下,首要任务是向上级报告!”
    吴东亮忍着伤口疼痛,咬紧牙,一跃而起,双手直朝窗下的暖气管子抓去。他那失去平衡的身体,稍稍有了支撑,便霍地站起来了。
    他还没站稳,就已经伸开双臂,扑向摇晃着的电台。
    抱住了!他紧紧地把电台抱住了!
    任凭大地疯狂摇晃,电台,心爱的电台,一直贴在吴东亮的心口上。瓦块、木头……什么东西也碰不着它了。
    但是,报房的上下左右都响着咯嘣咯嘣的声音。房屋的倒塌严重威胁着吴东亮和电台。
    “要保护电台,要立刻冲出去!”
    吴东亮选准出路,一个飞脚,把紧闭的窗户“哗啦”一声踢开了,他瞪着两只圆虎虎的大眼,一手扶窗,一手抱电台,双脚使劲一蹬,正要向外冲去。
    恰巧,电台台长及相林,从窗前经过,一把接住了吴东亮抱着的电台。
    跳出窗外,吴东亮才发现电源全部被切断。而抱出的这部电台,没有交流电是无法使用的,这多让人心焦啊!
    “冲进报房去,抢出那台备用的直流‘八一’小型电台!”
    大地还在震动,砖头、瓦片还在空中乱飞。与报房相连的器材仓库,正在轰轰隆隆地倒塌。
    吴东亮一心想着报告震情,丝毫没有考虑眼前自己要担多大的风险。吴东亮,象一只振翅搏击④的雄鹰,迎着房屋倒塌的声响,穿过满屋弥漫的烟尘,敏捷地冲了进去。抱住“八一”小型电台后,他又飞快地从窗口跳了出来。
    小型电台总算被抢出来了。吴东亮的脑子又一闪:
    电键、耳机子还在屋里;
    “八一”小型电台的插头还在屋里;
    联络文件还在屋里;
    抄报纸、铅笔也在屋里!
    这时,一股强烈的震波又袭击过来。树木在摇晃,房屋在摆动。
    怎么办?吴东亮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如果等一等再进去,电台的附件就有被埋在屋里的危险。马上冲进去,自己就有被压的危险。是冲进去,还是等一等?
    吴东亮,这个贫农的儿子,连队团支部副书记,平时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善于从马列和毛主席的教导中吸取力量。现在,吴东亮的眼前又显现了一段金光闪闪的大字: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继续战斗下去”!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力量。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锻炼的共产党员吴东亮,在紧要关头无所畏惧。他把嘴唇一咬,跃身向前,第二次冲进了正要倒塌的房屋。
    屋内黑洞洞的。吴东亮沉着镇静,蹲在地上,摸呀摸,一件一件地把附件摸到手里,然后又箭一般地夺窗而出。
    窗外开始下雨,雨点飘打在抱出的电台和附件上。这时,同连战友张俊卿脱险出来了。吴东亮急着要发报,和小张一起,赶紧把机器挪到一个平时训练用的有固定天线的地方。谁知,天线的一端已被倒塌的水泥预制板深深地压在碎砖乱瓦中。吴东亮眼明手快,掏出小刀一割,很快就与电台接通。
    现在的时间是四点整。
    从三点四十二分地震发生到四点,这中间仅仅只有十八分钟。
    在这十八分钟里,吴东亮冒着生命危险,几次进出摇摇欲坠的报房。
    这十八分钟里,饱含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这十八分钟,凝结着一个革命战士对人民极端负责的忠心!
    这十八分钟,显示了一个通信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点零三分,吴东亮经过多次呼叫,终于与上级电台沟通了联络。
    这是地震发生时,唐山市第一个与上级沟通联络的电台。
    看到自己的电台又与上级取得了联络,吴东亮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
    吴东亮突然严肃起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能早一分钟让毛主席、党中央了解唐山的震情,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就能少一分损失。不能迟疑,要马上向上级,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
    在这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我们的英雄战士吴东亮,能首先想到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这是何等可贵啊!
    还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多次告诉他:“北京城里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是贫苦人民的大救星。”一九六三年,冀中平原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吴东亮当时已经九岁了。他亲眼看见毛主席派来的解放军叔叔,为全村的贫下中农搭窝棚;亲口吃到了毛主席派来的银鹰空投下来的饼干和面包。从这里,吴东亮深深理解了父母的话:“什么时候咱贫下中农有难处,毛主席就会派人帮助咱!”
    现在,唐山人民遭受严重震灾,吴东亮心潮翻腾,分外地向往毛主席,向往党中央。
    可是,如何报告呢?机要人员还没有脱险,电报无人起草,电码无人翻译,而没有电稿,报务员是发不了报的呀!
    吴东亮灵机一动,突然想起通信工作条例上的几项规定:孤胆顽强,机智灵活……
    “灵活!”吴东亮从这两个字上悟出了办法。他决定把这次报告当作特殊情况处理:打破惯例,不要电文,用通信联络用语向上级报告。
    顿时,那悦耳的键声又响起来了:
    “嘀嗒……嗒嘀……这里紧急!”
    “嗒嘀……嘀嗒……请转告老台长(首长)!”
    那红色的电波,随着吴东亮手指的跳动,穿过隆隆的震波,直冲长空,飞向北京,飞向毛主席,飞向党中央。
    四时四十五分,上级立即往唐山发来一份特急电报。
    这是地震发生后,唐山收到上级的第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是动员令,是号召书。随着这份电报的发出,一幅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图,展现出来了。
    地下的余震减小了,但天上敌台的干扰却在加强。发报时,只要电键一跳动,敌台就盯上了他。
    这又是一场新的战斗。
    面对敌台的挑衅,吴东亮满腔怒火,他把耳机紧了又紧,屏⑤着气,一次又一次地调整频率⑥与敌人周旋⑦。
    吴东亮平时苦练技术,做到精益求精。在一次通信演习中,他创造了收发报一万六千组全程无差错的优异成绩。现在他迅速、准确、连续地发出一份份极其重要的电报,敌台被他摆布得不知东南西北,根本无法“瞄准”、“跟踪”。
    这一天,尽管敌台蓄意⑧干扰,吴东亮抢出来的电台,一刻也没有停。
    嘀嗒、嘀嗒……唐山——北京。
    嘀嗒、嘀嗒……北京——唐山。
    红色的电波,犹如一条纽带,把唐山和北京紧紧地连在一起,从未间断,永不消失。
------------------------------------
注释:
①选自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七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②胛〔jiǎ〕
③电键——一种特殊开关,用于接通、切断电路。在有线、无线电报方面,用作发报的控制部件,借按电键以传送各种电报符号。
④搏击——拍击的意思。形容鹰在天空中有力地扇动翅膀。
⑤屏〔bǐng〕——这里是抑止的意思。
⑥频率〔pínlǜ〕——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事物重复出现的次数。
⑦周旋——这里指机智灵活地对付敌人。
⑧蓄意——存心、诚心。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上册)第37页~第44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5 13:00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8-4-25 13:05 编辑

五一万岁!①
(节录)
作者:[俄罗斯/苏联]约瑟夫·斯大林


    早在十九世纪,全世界的工人就决定每年纪念今天这个日子——五月一日。这是一八八九年的事情。那时在世界社会主义者巴黎代表大会上,工人决定在今天,在五月一日 这一天,当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森林和群山披上翠绿,田野和草地开遍鲜花,太阳开始更温暖地照耀,空气中感觉到新生的喜悦,大自然陶醉②于舞蹈和狂欢中的时候,——他们决定在今天大声地公开地向全世界宣布,工人给人类带来的是春天,是挣脱资本主义枷锁③的解放,工人负有在自由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革新世界的使命④。
    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所喜爱的节日。贵州们有自己的节日,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宣布“有权”掠夺农民。资产者有自己的节日,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证明”“有权”剥削工人。神甫⑤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赞美现存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死于穷困,寄生虫却沉溺⑥于豪华奢侈的生活。
    工人们也应当有自己的节日,在这一天,他们应当宣布:人人劳动,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这个节日就是五一节。
    工人们早在一八八九年就这样决定了。
    从那时起,在五一节这一天的群众集会和游行示威中愈来愈有力地响起了工人的社会主义的战斗呼声。工人运动的海洋日益波澜壮阔⑦地泛滥起来,把欧洲和美洲到亚洲、非洲和澳洲的许多新的地域和国家卷进去了。从前工人的薄弱的国际间的联系,不过几十年就成长为一个定期举行代表大会并团结着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千百万工人的宏伟的国际间的亲密联盟了。无产阶级愤怒的海洋掀起了巨浪,日益猛烈地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堡垒。不久以前在英国、德国、比利时、美国等地爆发的引起全世界剥削者和帝王们恐惧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日益迫近的鲜明标志……
    “我们不崇拜金偶像!”⑧我们不需要资产者和压迫者的王国!让资本主义及其所引起的穷困和流血的惨像受人诅咒⑨吧,让这些东西死亡吧!劳动王国万岁,社会主义万岁!
这就是全世界觉悟了的工人在今天所宣布的。
    他们确信自己的胜利,他们镇定而坚强,他们骄傲地沿着通向乐土的道路,沿着通向光明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逐步地实现马克思的伟大号召:“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
------------------------------------
注释:
①节录自《斯大林全集》第二卷。写于一九一二年四月初。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斗争,终于获得八小时工作制的权利。一八八九年七月,世界社会主义者巴黎代表大会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
②陶醉——沉醉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③枷〔jiā〕锁——这里比喻束缚。枷,一种套在脖子上的刑具。
④使命——重大的任务。
⑤神甫〔fǔ〕——天主教等一些宗教中有一定职位的传教士。
⑥沉溺〔nì〕——比喻陷得很深,不能自拔。溺,淹没。
⑦波澜〔lán〕壮阔——成语。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澜,大波浪。
⑧“我们不崇拜金偶像!”——这是俄罗斯《工人马赛曲》中的一句歌词,这里“金偶像”比喻沙皇的专制统治。
⑨诅咒〔zǔzhòu〕——咒骂。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上册)第47页~第49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6 11:2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录)①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作者:毛泽东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过去的思想改造是必要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做法上有些粗糙,伤了一些人,这是不好的。这个缺点,今后必须避免。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
注释:
①节录自第五部分“知识分子问题”。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51页~第52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6 11: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
作者: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②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③,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④,紫红的桑葚⑤;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⑦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⑧,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⑨藤和木莲⑩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⑪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⑫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复盆子⑬,像小珊瑚珠⑭攒⑮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⑯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⑰。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⑱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⑲,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⑳,棒上系㉑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㉒,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㉓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㉔,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㉕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㉖,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㉗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㉘,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㉙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㉚,将要退下来㉛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㉜,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㉝。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㉞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㉟。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㊱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㊲。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㊳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㊴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㊵的,蒙在小说的绣象㊶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㊷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㊸和《西游记》㊹的绣象,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㊺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㊻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
注释:
①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本文写于一九二六年九月,文中揭露、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制度。解放后,绍兴城内鲁迅故居的房屋及屋后面的百草园由政府保管,并且在那里设立了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居附近的三味书屋也成为纪念馆的一部分。
②朱文公的子孙——这里指一户姓朱的人家,含有诙谐讽刺的意味。宋朝封建理学家孔孟之道的代表人物朱熹死后,皇帝赠给他“文”的称号,朱文公就是朱熹。
③畦〔qí〕
④皂荚〔jiá〕树——也叫皂角树,果实象扁豆,可以洗衣去污。
⑤桑椹〔shèn〕——就是桑葚尔〔rènr〕。
⑥长吟——长声叫。
⑦油蛉——直翅类昆虫,就是“金钟儿”。
⑧斑蝥〔máo〕——鞘翅类昆虫,颜色美丽,爱捕食小虫。这里所说的斑蝥是类似斑蝥的“行夜”,俗称“放屁虫”。
⑨何首乌——多年生蔓草,根粗大,可以入药。
⑩木莲——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
⑪莲房——莲蓬。
⑫拥肿——过度肥胖。现写作“臃肿”。
⑬复盆子——落叶灌木,茎长,有钩刺,在地面蔓延,开白花。果实可食,又可入药。
⑭珊瑚〔shānhú〕珠——珊瑚制成的珠子。珊瑚,一种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聚集而成的东西,形状象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
⑮攒〔cuán〕——凑集。
⑯长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她常给鲁迅讲故事。
⑰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⑱敛〔liǎn〕——收拢。
⑲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的地方)。
⑳秕〔bǐ〕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㉑系〔jì〕
㉒“张飞鸟”——即鹡鸰〔jílíng〕。头黑额白,整个身体羽毛黑白相间,很象旧时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所以浙东有的地方叫它“张飞鸟”。
㉓书塾〔shú〕——就是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㉔Ade——德语,意思是“别了”或“再见”。读作adei。
㉕扁——一般写作“匾”。
㉖方正——正直、正派。
㉗东方朔——汉武帝时候的人。相传他知识丰富、说话很有风趣。
㉘怪哉——神话里的一种虫。传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大家都不认识。皇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古时候冤死在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结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怪哉”的意思是“希奇啊!”
㉙阿长——即长妈妈。
㉚上了生书——(听先生)讲完新课。
㉛退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书塾里老师讲新课,学生要到老师的座位旁边站着听;听讲完毕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所以这里说“退下来”。
㉜宿儒〔rú〕——封建时代的老学者。宿,这里是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信奉孔孟之道的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
㉝对课——对“对子”。旧时书塾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
㉞三言——三个字。
㉟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㊱同窗——旧时对同学的称呼。
㊲人声鼎沸〔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沸,原指锅(鼎)里的水烧开(沸)了,发出响声。
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这是在宣扬孔老二的反动思想。正文的四句古文,分别是《幼学琼林》、《易经》、《尚书》和清代武进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见《清嘉集初编》)中的句子。从鲁迅揭露的旧私塾教的这些反动、陈腐、无聊、艰深难懂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窦,读dòu。厥,读jué。叵,读pǒ。倜傥,读tìtǎng。
㊴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㊵荆川纸——一种薄而透明的竹纸。
㊶绣象——旧时小说戏曲里人物的画象。
㊷影写——把薄而透明的白纸蒙在字画上面,照着样子描画。
㊸《荡寇志》——旧小说名。它发泄对农民起义的仇恨,是一部极为反动的小说。
㊹《西游记》——明朝吴承恩著的一部神话小说。
㊺锡箔店——卖锡箔的铺子。锡箔,旧时搞迷信活动用的一种东西。
㊻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83页~第91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7 12:23
一一  毛主席送我入学①


    到达陕北之后,环境安定了。
    一九三六年春,一天,红军大学的政治部主任来主席这里,谈起“红大”招收学员的事情。谈到中间,主席看了我一眼,又沉思了一会儿,说:
    “我们总部有一些老兵,他们都是经过长征考验过的好同志,把他们送到你那里学习好吗?”
    主任点点头,连声说:“欢迎!欢迎!”
    几天后的一天早晨,我给主席打过洗脸水后,正要走,主席忽然叫住我说:“陈昌奉,送你到红军大学去学习,你高兴吗?”
    我没有马上回答,心突突地跳了起来,各种各样的想法,一齐涌到心头。我,一个没有读过书的、自小给地主放牛的人,主席居然送我上学,这能不高兴吗!可是,我跟随主席五、六年了——这是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呵!在那些最艰苦的日子里,主席无论怎样繁忙,从不放弃随时随地教导我、关心我;从我的政治、思想、文化学习,一直到最细小的生活。我在他的那种慈父般的关照下,在他的伟大思想的影响下,我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我懂得了阶级斗争的真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我从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作风中,直接学到了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一切,永远印在我的心上,刻在我的脑子里。现在,我要去学习了,要离开主席了,我怎么能离开他呢?
    主席见我沉思不语,又问了一句:
    “想通了吧?”
    “我,我还是不去吧?主席!”
    “为什么呢?”
    “没有什么。就是不愿离开您!……再说,跟着您还不是一样地学习吗?”
    主席走到我的面前,把手轻轻地搭在我的肩上;然后又让我坐下,他也坐了下来,温和地说:
    “陈昌奉,你应该懂得,我们的根据地一天天地扩大了,各种工作都需要干部;需要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好干部。你跟我五、六年了,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现在应该到学校去有系统地学习学习了。学习好了以后,出来为党更好地工作,我也很高兴,你说对吗?”
    主席慈祥的眼睛一直看着我。
    “可是,我走了,您的生活怎么办?”
    主席笑了,说:
    “那没有问题。你走了,组织上会派别的人来接替你的工作的。”
    我去学习的事,就这么决定了。
    临离开主席的前一夜,我翻来复去地不能入睡。想着主席说的学习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学习,自己心里也明白;但又想到马上要离开主席……我离开他,派谁来接替我的工作呢?新来的同志一下是不会熟悉主席的各种生活习惯的,能照顾好主席吗?想到这里,心里矛盾得很,我轻轻地从床上跳下来,走出门去。夜已经很深了,主席的办公室里灯光还亮着,我想进去,向主席再作最后一次要求,把我留在他的身边。但当我走近他的窗前,看见主席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写东西的时候,我的勇气没有了。我知道,只要我推门进去,主席一定会和我谈谈的,可是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我不能进去,我不能打断他的工作!难道能为我这点事情,妨碍他为整个国家、整个党所进行的重大工作吗?于是,我又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宿舍来了。
    第二天,我起得特别早,洗过脸就去主席办公室,象往常一样,我一件一件地擦洗和安置那些办公用具。这些东西,我是多么熟悉呵!——墨盒、毛笔和我裁开的纸张……,它们就要和我分别了!过了一会儿,主席进来了,他手里拿着几个本子和几支铅笔,走到我面前说:
    “你要走了,不要收拾了,休息一下吧!”说着,把手里拿的两个报纸本子和两支黄杆“长城牌”的铅笔交给了我,一面说:“这是给你学习用的。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休息的时间,就到我这里来玩。”
    我接过东西,呆呆地望着主席,没能说出话来,只觉得喉咙有什么东西堵塞着,眼泪快要涌上来了!
    我入了红军大学不久,主席就到前线去了。
    我在红军大学总共学习了四十天就调出到西北保卫局保卫队当指导员。
    同年八月间,主席从山西前线回来,我去看他。一进门,主席就问我:“学习得怎样了?”
    “不学习了,已经工作了。”我说。
    “什么工作呀?”主席点燃一支烟,很有兴趣地问我。
    “在西北保卫局保卫队当指导员。”
    “好嘛!”
    停了一会儿,主席又问我:“工作怎么样呀?当指导员了,会立正、稍息了吗?”(我们过去跟主席的时候,连立正、稍息都作不好,主席经常说我们。)
    我知道主席想起了我以往的情况,不由得笑着答道:“现在可是会了,但就是不会讲话,特别是晚上点名……”
    主席接着又说:“当干部了,各方面都要注意。讲话的时候,讲明白了就可以了,不要罗唆,不要装腔作势。”又问:“战士们学文化吗?”
    “学。”我说。
    “谁教他们哪?”
    我有点难为情地说:“我”。
    主席瞅着我笑着说:“你呀!识那么几个字,怎么教别人哪!”
    我说:“我一边学,一边教;有不识的字,就请教字典。”
    主席听了,鼓励我说:“这就很好了!要克服困难。”
    主席的工作那么忙,可一得便,就想出各种办法督促我们学习。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就贴标语,主席就利用行军、开会的空隙指着标语教我们识字。在这个地方教了,到另一个地方就考我们。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是主席亲手教的哪!主席不只教我们认字,还教给我们各种知识,记得我们住在福建龙岩(出煤的地方)时,主席就给我们讲解地底下为什么会出煤;到了有温泉的地方,主席就告诉我们地下怎么会冒出热水;到了打雷、闪电的时候,他又给我们谈些关于气象变化方面的知识。记得在瑞金的时候,主席每个月有九毛钱的菜金(和我们一样),主席没有专用炊事员,做饭做菜就是我和小吴。我们俩轮流着给主席买菜。我每次买回来,就把菜名记在文化课本上。
    有一天,主席检查我的文化课本,发现上面尽记了些大蒜、豆腐之类的菜名,便很有兴趣地问我:
    “陈昌奉,你这是记的帐吗?”
    我说:“不是帐,是学习的字。”
    主席说:“这个办法很好呀!小吴也记吗?”
    我说:“他不记。”
    “那怎么行呢!”主席严肃地说,“你把他叫来!”
    我把小吴找来,主席对他说:“以后每天买菜回来要记上帐,还要向我报帐!”
    从这时起,小吴才慢慢地开始认字、写字了。
    主席就是这样地关心我们的学习。
------------------------------------
注释:
①选自《跟随毛主席长征》(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陈昌奉。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55页~第60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7 12:25
一二  毛主席把我救出火坑①
——老矿工赵劳柱说家史


    我家三辈受穷,房没一间,地没一垄。爷爷从小就给地主放羊,当牛做马五十年,被地主吸干了血,榨干了汗,最后被逼死在破庙里。我两岁的时候,得了眼病,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治病呢?疼了三天三夜,结果两眼都瞎了。
    爷爷死后,爹又被逼着给地主放牛,受尽辱骂和鞭打,到头来还是拿不到一个工钱。实在没有办法,爹带着一家大小离开了家乡,来到大同煤矿,下窑背炭。天下乌鸦一般黑,逃出了狼窝,又进了虎口。爹没白天没黑夜地给窑主干活,还是连顿饭也吃不饱,沉重的毛炭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爹因劳累、饥饿过度,口吐鲜血,摔倒在地。爹病倒了,我家的生活更苦了。为了给爹治病,妈忍痛把十岁的姐姐卖给了人家当童养媳。不久,六岁的妹妹又被活活饿死,眼看一家人活不下去了,没有别的出路,妈只得瞒着爹,又把两岁的弟弟卖掉。卧床不起的爹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卖的卖,死的死,又急又恨,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口吐鲜血,含恨离开了人世。
    从此,我们一家七口,只剩下妈和我两个人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得沿街乞讨。就这样熬过了四年。这年冬天妈又得了重病。一天,妈把我叫到她的身边,用她那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说:“孩子……妈……妈不行了……咱们一家子七口,眼看就剩下你一个……你要记住,你爷爷、爹、妹妹是怎么死的;要记住,你姐姐、弟弟是为什么卖掉的……”这时候,我的眼泪唰唰地往下流,一下扑到妈妈身上,大哭起来:“妈,您不能死呀!您死了,叫我这个没眼睛的孩子怎么过呀!妈……”
    妈妈死后,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身上无衣,肚里无食,光着脚四处流浪。冬天,脚冻坏了,走在雪地里一步一个血印;到了夏天,冻疮溃烂,成群的苍蝇围着转,伤口里生满了蛆。
    有一天,我路过恶霸张三宝家门口,他家的狗崽子放出一群恶狗向我扑来,把我咬得鲜血淋漓,他却哈哈大笑。“狗东西,欺人太甚,老子跟你拼了!”我一棍子打下去,打得那个地主崽子嗷③嗷哭叫。这时候,恶霸地主张三宝吆喝几个打手,向我扑来。我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能斗得过这群恶狗呢?我被打得遍体鳞伤④,昏倒在地。
    天下穷人心连心,阶级感情似海深!贫农王大娘把我背回了家,帮我洗去身上的血污,乡亲们给我弄来草药敷⑤上,我就住在王大娘家里养伤。可是王大娘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我怎么能再连累她呢?伤势稍有好转,我含着感激的眼泪离开了王大娘和乡亲们,继续过着漂泊流浪⑥的生活。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走过多少村,路过多少门。一天,我来到七年前姐姐被卖的地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姐姐。亲人相见,悲喜交集,姐弟抱头痛哭,泪水湿透了衣襟。
    “爹呢?”“爹死了。”“妹妹呢?”“妹妹也死了。”“弟弟呢?”“卖了。”“咱妈呢?”“妈……也……”
    死的死了,卖的卖了,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其实,在那吃人的旧社会,家破人亡的何止我们一家,流离失所⑦的又何止我一个!
    姐夫原是个背炭工人,因为在井下砸断了腿,被窑主一脚踢出了门,从此失业,自己一家大小都难糊口,怎能再添一张嘴呢? 为了生活,在矿工陈大叔的帮助下,我开始下窑背炭。
    在那黑暗、狭窄的巷道⑧里,我这没有眼睛的孩子,摸着进去,爬着出来,每天背十三趟炭,每次要背一百五、六十斤,还要爬三、四百磴的梯子。上上下下,跌跌撞撞,经常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牛马般的劳役,本来就换不了几个钱,但是贪得无厌⑨的窑主在结帐的时候还挖空心思从中克扣。我实在憋不住了,就质问他们:“我当牛做马干了一个月,就这么几个钱?!”那个窑主说:“你算算,扣了你的割帐钱⑩、烘炭钱、敲镢头钱、灯油钱、对火钱……”
    “灯油钱、对火钱?”我这个常年不点灯的瞎子,也要扣灯油钱、对火钱?黑心的窑主就是这样,硬扣我的灯油钱、对火钱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哪!
    一次,我正在背炭,只听得轰隆一声,一块大炭塌落下来,砸得我满脸是血,顿时昏了过去。狗窑主看我再也不能给他们卖命了,借口给我治病,偷偷地把我扔进了“万人坑”!后来,陈大叔他们发现我“丢了”,四处寻找,最后在“万人坑”里找到了我,把我抬了回来,救了我的命……
    光明驱散了黑暗,红太阳照亮了苦难深重的矿山,毛主席派来的队伍把我们从火坑里救了出来。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斗倒了窑主,废除了封建把头制,从此矿山回到了人民的手里。我这个旧社会的奴隶,做了矿山的主人,做了国家的主人。党把我送进矿上办的养老院,欢度幸福的晚年。
    想想过去,看看今天,真是天大地大没有毛主席的恩情大,爹亲娘亲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亲。我一定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
------------------------------------
注释:
①根据《血泪的控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仇恨满矿山》)一文改写。
②毛炭——原煤。
③嗷〔áo〕——哀叫声。
④遍体鳞伤——浑身是伤。形容伤势很严重。
⑤敷〔fū〕
⑥漂泊〔piāobó〕——原指东西在水上顺流漂荡。这里比喻旧社会劳动人民被生活所迫,到处流浪。
⑦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处安身。
⑧巷〔hàng〕道——采矿或探矿时挖的坑道。
⑨贪得无厌——贪心永远也不满足。厌,满足。
⑩割帐钱——窑主从工人工资中克扣的所谓手续费。下文的烘炭钱、敲镢〔jué〕头钱、灯油钱、对火钱等,都是窑主巧立名目剥削工人的手段。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63页~第67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8 11:02
一三  大柳树下话当年①


    今天的大寨,山新、地新、村庄新,旧的痕迹越来越看不出来了。村东头那棵大柳树,成了大寨由旧变新的见证。
    大寨老贫农介绍说,这棵大柳树已生长一百多年了。它盘根错节,斑痕累累,可是老树发出了新枝,这些年越长越葱茏②茂密了。在这棵大柳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乐人树”三个大字。为啥叫它“乐人树”呢?说来话就长了。
    解放前,这棵大柳树是地主富农吊打穷人的地方。那时大寨的贫苦农民都叫它“苦人树”。大寨人民的苦难遭遇,它看得最多,听得最真。年复一年,长夜漫漫,大柳树多少次听见穷人因交不起租、还不起债被地主富农抽打的皮鞭声;多少次听到穷人卖儿卖女、生离死别时撕人心肺的哭泣声;多少次看到穷人被地主富农逼死,只裹着一领破苇席被埋掉的悲惨情景……大柳树呀大柳树!如果你有“灵性”,你也要把根根枝条化作条条皮鞭,把那吃人的旧社会狠狠抽打。
    人们乍听到大寨这个村名,以为一定是个寨子,也许还有森严的寨门,高大的寨墙。其实,这里只有过一个光秃秃的土圪垴③,名叫“寨垴”,大寨就是由此而得名的。那时候,进了村不见村,全村除一户地主、三户富农住着几所较好的院子外,贫苦农民都住在“寨垴”周围和山沟两旁破破烂烂的土窑、土房里,那土山、土坡、土窑、土屋,黄土一片,死气沉沉!
    那时候,全村近八百亩耕地,东一簸箕,西一巴掌,分作四千七百多块,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块块缺边少堰④,里高外低,铺着夹沙带石的一层薄土,活土层还没有一犁厚哩。一座虎头山象是穿了一身千补万衲⑤的百结农。不下雨,满山灰茫茫,一片荒凉;一下雨,满山泪道道,一片凄惨。真是旱也怕,涝也怕,不旱不涝也长不出好庄稼,三天无雨苗发黄,下股急雨土冲光,累死累活干一年,一亩难打百斤粮。
    那时候,全村六十四户人家,四户地主富农就霸占了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四十八户贫下中农,有三十来户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放牲口,有十几户终年讨吃要饭。一九二〇年,大寨遭荒年,全村竟有二十多户贫苦农民卖儿卖女,七户被天灾、地租、高利贷害得断门绝户。人们说,那时大寨有五多:当长工的多、背债欠帐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扛长工,没铺盖。卖儿郎,当乞丐。终年还不清财主的债,有女不嫁穷大寨。”这首民谣,真实地道出了当年大寨穷苦农民的悲惨生活。
    陈永贵同志是大寨贫苦农民的一个代表。他在旧社会的苦难史和斗争史,就是大寨贫下中农度过的艰难岁月和斗争经历的一个缩影。
    陈永贵的老家在离大寨六十里的石山村。爷爷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庄户人。父亲陈志如弟兄五个,全被旧社会逼死。一个叫日本法西斯强盗抓去,被活活烧死在矾⑥窑里;一个扛了二十多年长工,被地主榨干血汗后,一脚踢出门外活活饿死;一个讨吃要饭,被黄河畔⑦上的荒沙埋了尸骨;一个让吃人的旧社会折磨得发了疯,悲惨死去。陈永贵六岁时,他父亲走投无路,挑着担子把全家迁到了大寨。哪知,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到了大寨,还是终年劳累,填不饱肚皮。就在一九二〇年的大旱中,陈志如含着眼泪,忍痛把陈永贵的母亲、姐姐和弟弟都卖掉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这个悲愤已极的老人跑回石山,在祖坟前的一棵树上,上吊而死。从此,陈永贵成了孤儿。八岁上,给地主放羊,才满十岁,就当了小长工。由于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曾跑到外地下过煤窑,当过饼面铺的学徒,但他无论跑到哪里,都摆脱不了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处境,只好再回大寨扛长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一年过“灯节”,大寨的地主富农要长工们按照指定的线路给他们“迎灯”:先到龙山,再到虎山,然后回到他们的门口,表示把“龙虎吉星”引到了他们家中。陈永贵跟穷哥们商量:“狗财主想吉祥如意,咱们偏叫他败兴丧气!”他领着大伙故意先到虎山,后到龙山,根本不过地主富农家的门,把地主富农气了个半死。
    一九四二年夏,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到了大寨。穷人找到共产党,如同黑夜见太阳。那时,距大寨十里外的昔阳城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据点,日本鬼子还不断来大寨烧杀抢掠,但是陈永贵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经常掩护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给游击队站岗放哨,递送情报,筹款运粮 ……
    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九四五年八月,昔阳全县解放了。从此,红日高照虎头山,山山水水放光芒。就在大柳树下,扬眉吐气的大寨贫苦农民开了庆祝大会;一九四七年,在大柳树下,斗地主,分田地,实行了土地改革;一九五三年冬,又在大柳树下,宣布了全村入社,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一九五八年秋,还是在大柳树下,迎来了大跃进,成立了人民公社。此后,“苦人树”就改名为“乐人树”了。但是,斗争并没有止息。英雄的大寨大队,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修正主义斗,同资本主义斗,同旧的传统观念斗,终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大寨,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大寨。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波澜壮阔的批林批孔运动,大寨大队更是一年一变样,一步一层天。今天大寨大队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里程中,又跨进了新的火红的年代。
------------------------------------
注释:
①选自《大寨红旗》(人民出版社出版)。略有改动。
②葱茏——形容草木长得青翠而茂盛。
③圪垴〔gēnǎo〕——土岗儿。
④堰〔yàn〕——挡水的堤坝。
⑤衲〔nà〕
⑥矾〔fán〕
⑦畔〔pàn〕
⑧龙虎吉星——旧时迷信说法,认为这种星宿〔xiù〕能给人带来福气。
⑨吉祥如意——旧时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一种祝愿话,意思是事事顺心,有福气。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70页~第74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4-28 11:13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18-4-28 11:19 编辑

一四  批判“四人帮”短文两篇
吸血鬼的高调
    蚊子是靠吸人血为生的,因而被人们所深恶②痛绝。蚊子的吸血有一大特点,就是如鲁迅所说,在“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象是发表什么演说,糊涂人还以为是催眠曲,于是听着听着,便昏然入睡。蚊子便正好进行袭击,大吸其血,吸饱了又哼哼而去,既要吸血,又要唱高调,便是蚊子的最可恶处。
    联想起来,那种唱着各色各样似乎是十分动听、悦耳的高调,暗地里却在那里吸人民血的现象,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一种突出表现,党内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王张江姚不正是这样一伙唱着高调的吸血鬼吗?他们高喊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实际上却正是他们在无限地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并且以此为诱饵③,拉拢一些人,腐蚀一些人,搞结党营私的勾当。他们住高级楼,坐高级车,抽高级烟,喝高级酒,直到看西方电影,打“高尔夫”球④,奢侈无度,腐朽透顶。他们从政治思想到生活作风,完全资产阶级化了。他们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地,三不会打仗。那些革命的词句,完全成了这一伙祸国殃民的盗贼打扮自己的装饰品。
    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就是这一批吸血鬼,对待人民群众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⑤,稍不遂意,棍子、帽子齐下,必欲置人死地而后快⑥。细想一下,也不奇怪,吸人血的魔鬼,哪会顾及国计民生?他们只要自己有血可吸,脑满肠肥便可!“四人帮”的种种表演,终究是骗局而已。他们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们自己才是无限制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吸血鬼,才是货真价实的卑鄙者!因此,他们的种种高调只能更加暴露出他们灵魂的丑恶。而那些战斗在车间、田头的广大工农群众,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共产主义明天,努力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真正的英雄!
    经过风霜熬煎,更懂得太阳的温暖。人民从切身体会中清楚地知道:不打倒这些吸血鬼,毛主席为我们创建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断送,人民就会重新沦入茫茫苦海⑦!
    因此,八亿人民同声说道:清除“四害”,人心大快!消灭吸血鬼,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定会大变样!
༺༻༺༻༺༻༺༻༺༻༺༻༺༻༺༻༺༻༺༻༺༻༺༻༺༻༺༻༺༻༺༻༺༻༺༻༺༻༺༻༺༻
江青的买卖⑧
    江青其人,林彪说她“在政治上很强”。“强”在哪里?就是会搞政治阴谋,会做投机买卖。政客+商人=政治掮客⑨。江青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江青喜欢送礼:送材料,送书籍,送“国服”,送玉簪花⑩,送茄子,送倭瓜,送草帽,送发卡——不论“高等货”“低等货”,一应俱全。送给好人,叫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送给死党和亲信,他们受到“珍奇”的馈赠⑪,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山呼万岁,恨不能肝脑涂地,心想,这下子可要平步青云了⑫。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⑬”。江青的送,就是卖,为的是买。
    江青经常大拍卖。她待价而沽⑭,送货上门,把党和国家的大量机密卖给敌人,在市场上大搞政治投机,为树立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江青的大拍卖,就是卖党、卖国、卖人民、卖革命,她是个吸人血的政治大奸商、大卖国贼。
    江青这个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正如马克思所形容的:“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她和她的“四人帮”同伙一样,比资本家还要厉害。
    其实,江青连自己也卖给西方了。月亮是西方的圆,生活是西方的快活 。西方电影成了她的精神鸦片,离开不能活。真是寡廉鲜耻,奴颜媚骨⑮,连一丝一毫中国人的气息也没有了。
    江青出卖那么多,她要收买什么呢?收买人心,招兵买马,最后篡党夺权,买得一顶瑰丽的皇冠,登上女皇的宝座,进而做更大的买卖,把党和国家整个出卖给帝、修、反。此所谓“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⑯。”江青、宋江,二江合流,心心相印,息息相通⑰,都是投降派。
    可惜历史开了个大玩笑,正当江青做着“黄袍加身⑱”的美梦,她和那拍卖公司连同她的同伙,一起垮了台。冤有头,债有主,人民愤怒了,跟她算总帐的时候来到了!
------------------------------------
注释:
①选自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作者是余燕。略有改动。
②恶〔wù〕
③诱饵〔ěr〕——捕捉动物时用来引诱它的食物。
④打“高尔夫”球——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游戏。
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我的,我就让他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我就叫他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昌,昌盛。逆,违背。
⑥必欲置人死地而后快——一定要把人整死然后才痛快。形容心肠很毒。欲,想要。置,放。死地,无法生存的境地。
⑦沦入茫茫苦海——陷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之中。沦,陷入、沉没到。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⑧选自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作者是严江。略有改动。
⑨掮〔qián〕客——方言。旧社会中替人买卖货物从中取得佣钱,进行中间剥削的人
⑩玉簪〔zàn〕花——观赏植物。花洁白如玉,花含蕊象簪头。簪,古人别住发髻〔jì〕或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
⑪馈〔kuì〕赠——赠送。
⑫感激涕零……这下子可要平步青云了——这是讽刺的话。意思是江青的死党、亲信得到她的赏赐,感激到极点,要誓死为她效忠,并幻想自己已得到了主子的赏识就要一步登天了。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万分感激。现多用于贬意。涕,眼泪。零,落。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现多用于贬意。戴,尊奉、推崇。山呼万岁,封建王朝大臣祝颂皇帝的礼节。肝脑涂地,形容誓死尽忠,任何牺牲在所不惜。这是封建社会臣子表示对帝王尽忠到底的话。涂,抹。平步青云,比喻不费力气就达到很高的地位。平步,在平地上走路。
⑬欲先取之,必先与之——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一定要先给他一些什么。这是剥削阶级的权术。与,送给。
⑭待价而沽〔gū〕——等有好价钱才卖。这是剥削阶级的生意经。沽,卖。
⑮寡廉鲜〔xiǎn〕耻,奴颜媚骨——没脸没皮,不知羞耻;卑躬屈膝地逢迎讨好别人。寡、鲜,少、缺少。廉,廉洁。奴颜,奴才相。媚,谄〔chǎn〕媚、逢迎。
⑯“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写给妓女李师师的一首词中的话。意思是要出卖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向皇帝投降,换得皇帝招安。凤城,封建时代京城的别称。
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呼吸互相连通。形容彼此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关系非常密切。息,呼吸。
⑱黄袍加身——后周太尉赵匡胤〔yìn〕在陈桥驿〔yì〕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领替他披上黄袍,拥护他当皇帝,他就建立了宋朝,他就是宋太祖。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76页~第81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18-5-2 10:39
一六  李顺①


    淳化中②,青城县③民王小波聚众为乱④,谓其众曰:“吾疾贫富不均⑤,今为汝辈⑥均之。”附者益众⑦。小波死,众遂推李顺为帅。
    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⑧,令具其家所有财粟⑨,据其生齿⑩,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⑪贫乏。录用材能,存抚⑫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⑬。时两蜀大饥⑭,旬⑮日之间,归之者⑯数万人。入据⑰成都,遗兵四出,北抵剑关⑱,东距巫峡⑲。所向州县,开门延纳⑳。传檄㉑所至,无复完垒㉒。及败㉓,人尚怀之㉔。
------------------------------------
    白话译文
    宋代淳化年间,青城县人王小波聚众叛乱,他对起义者们说:“我痛恨贫富不均,今天我为你们消除贫富不均。”呼应、投奔的人越来越多。王小波死后,众起义者随即推选李顺为统帅。

    李顺担任统帅之初,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都召集来,命令其开列出所有的财物粮食,除了大户人家维持生计外,其余部分全部由起义军管理,统一拨付,用来救济贫困农民。起义军招贤纳士,慰问和安抚善良民众。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民众利益秋毫未犯。时逢两蜀发生饥荒,仅十日工夫,投奔起义军的人数以万计。起义军占领成都时,大批官兵临阵溃逃,起义军统辖区域北至剑门关,东至巫峡。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开门迎接。起义军发布的讨伐檄文无论传递至何处,宋廷官兵均无法镇守、抵抗,最后无一例外被起义军掌控。尽管起义最后失败了,然而人民对李顺久久无法忘怀。
------------------------------------
注释:
①这篇文章是根据《宋史》和沈括《梦溪笔谈》等史料辑录的。写的是北宋时期四川农民起义的故事。
②淳〔chún〕化中——宋朝淳化年间。淳化,宋太宗(赵光义)年号。
③青城县——现在四川省灌县西。
④聚众为乱——这是旧史书对农民起义的污蔑,实际是农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起来造反。
⑤吾疾贫富不均——我痛恨贫富不平均。疾,恨。
⑥汝〔rǔ〕辈——你们。
⑦附者益众——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附,依从。
⑧悉召乡里富人大姓——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都召集来。悉,尽、都。
⑨令具其家所有财粟〔sù〕——命令把他们家里所有的财物粮食都开列出来。其:陈述、开列。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⑩据其生齿——按照他家的人口。据,根据、按照。生齿,人口。
⑪赈〔zhèn〕——救济。
⑫存抚——慰问和安抚。
⑬所至一无所犯——所到的地方一点也没有侵犯。
⑭时两蜀大饥——当时四川正闹大饥荒。两蜀,今日四川。四川分川东、川西,所以称两蜀。
⑮旬〔xún〕——十天是一旬。
⑯归之者——投奔李顺的人。
⑰据——占据、据守。
⑱北抵剑关——北边到了剑门关。抵,到。剑关,即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的剑门关。
⑲东距巫峡——东边到了巫峡。距,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巫山县东。
⑳所向州县,开门延纳——(军队)所到的州县,都开城门迎接进去。延,引进。纳,接纳。
㉑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指李顺发布的军事文告。
㉒无复完垒——不再有完整的堡垒。
㉓及败——到了失败(以后)。及,到。
㉔人尚怀之——人民还怀念他。




——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上册)第93页~第94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第2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0-29 16:15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8-4-28 11:13
一四  批判“四人帮”短文两篇吸血鬼的高调①    蚊子是靠吸人血为生的,因而被人们所深恶②痛绝。蚊子的吸 ...

    拓展阅读
江青与小靳庄
——彻底清算叛徒江青在小靳庄的反革命罪行

    编者按叛徒江青以抓“点”为名窜到小靳庄,进行了种种反革命的丑恶表演。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手法是多么卑劣,他们的罪恶活动达到何等猖狂的程度!
  从一九七四年六月到一九七六年八月,叛徒江青曾三次窜到小靳庄,并多次派她的黑干将迟群和她在天津的亲信去小靳庄,散布了大量反革命谬论。两年间,《人民日报》在“四人帮”安插的那个心腹的直接操纵下,连续发表了六十九篇吹捧小靳庄的新闻、通讯、文章、诗歌和一些图片,吹捧小靳庄是什么十二级台风刮不倒的“英雄”,流毒全国,影响极坏。
  叛徒江青大树小靳庄的险恶用心和滔天罪行,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个战役中,必须进行彻底清算。

  “让毒蛇缠过的人,最知道毒蛇的害:被毒蛇咬过的人,打蛇最狠。”
  从一九七四年六月到一九七六年八月,短短两年多时间,叛徒江青以抓“点”为名,三次窜到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又派她的黑干将迟群和另一个女黑干将前后五次到小靳庄进行阴谋活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以后,小靳庄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一桩桩一件件清查了江青在小靳庄的反革命罪行,戳穿了她利用小靳庄篡党夺权的罪恶阴谋。

  一九七四年六月十九日,江青率领于会泳、迟群等一帮党羽窜到天津,以听取宣讲儒法斗争史为名,别有用心地说:“社会主义时期党内也有儒”,把矛头指向敬爱的周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她声称要到农村去看看,又听说小靳庄批林批孔活跃,特别是一些社员会写诗、唱样板戏,觉得对她篡党夺权有用处,便在六月二十二日,打着抓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幌子,把魔爪伸进了小靳庄。
  江青声称要听小靳庄社员发言,可是在社员们发言时,她却一再打断。有一个社员发言,批男尊女卑,江青借题发挥,大做文章,把矛头指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她放肆地攻击:“我们中央就不合理。……他们都是大男子主义,到了掌握政权,都出来了,一把抓”,为“四人帮”妄图“组阁”的阴谋大造反革命舆论。她还气焰嚣张地叫嚷:“这回要改变”,“女的要超过男的。”江青把敬爱的周总理视为眼中钉,视为“四人帮”实现所谓“改变”的重大障碍。为了发泄聚积在心头的仇恨,江青又以“批儒”为名,挖空心思恶毒影射攻击周总理。江青问一个青年女社员:“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周福兰。”一听“周”字,江青的反革命神经紧张起来,语无伦次地说:“是周公的周,还是周礼的周?”周福兰莫名其妙:“就是那个周呗!"江青提高嗓门说:“我要造你的反!”周福兰更惊讶了。“我不是造你的反,是造你名字的反,你的名字太封建了。”江青专横地要给她改名字,说:“你叫周抵周吧。”江青觉得“抵周”还不解心头之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恶狠狠地说:“你就叫周克周吧,用咱们这个‘周’,克制他那个‘周’。”当时,周福兰并不理解江青的险恶用心。
  江青在小靳庄施展各种伎俩,丑态百出。她提出要去割麦,到了地里,还没干活,就提出要戴农民的蘑菇帽。帽子拿来了,她嫌帽子上有汗味,借口帽圈太小,让人又换了一顶。割了几下麦子,割不动了,又埋怨镰刀不快。于是,她镰刀一放,回到村里,把几个女青年叫到身旁,大谈起什么头发的发式来了。江青寻找一切机会,把自己打扮成“文艺革命的旗手”,她指定一个女社员唱段《红灯记》,厚颜无耻地标榜说:“样板戏是我搞的。”充分暴露了她的反革命面目。

  江青抓的是一个什么“点”呢?按照“四人帮”反革命政治的需要,江青派迟群率领“梁效”一些人作了一番“调查”,名之为“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江青为经营这个“点”费尽了心机。又是派人送材料,又是派“梁效”得力人员去“辅导”,更趁四届人大召开之机,把积极投靠她的原小靳庄大队的一个负责人塞进了人大常委会。
  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办起的政治夜校,原来既学政治,又学文化、技术,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江青插手后,竟变成了灌输反革命思想的场所。在这里宣讲儒法斗争史,大批“当代的大儒”,编写新《三字经》,特别写上妇女“能掌权”的字样。有些吹捧江青的诗歌,是作为“政治任务”布置给社员,又经别人大量加工修改,有的甚至捉刀代笔。江青看到几首吹捧她的诗非常得意,亲自作了修改,指令在《天津日报》发表。江青还派人到小靳庄辅导排练样板戏,晚上练,白天也练,不光在本村演,还到外地演。小靳庄共有二百多个整半劳动力,经常脱离生产的就有四五十人。江青逼迫着杜员们写诗、唱戏,闹得他们不能干革命,不能搞生产。不少社员对这种作法非常不满,说:“耪地的不如唱戏的”,“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一个贫农社员不赞成江青指使的这种干法,那个积极投靠“四人帮”的人公然威胁说:“你反对唱戏,就是反对江青,就是反革命。
  原来,小靳庄贫下中农以大寨为榜样,靠自己的双手,奋战几个冬春,改造了盐碱滩。江青插手以后,强令有关部门“大力支援”,调去大批物资。小靳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被搞掉了。农忙季节,经常有上百名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到这里劳动。邻村的社员说:小靳庄是“社员唱戏,请人种地。”
  尽管小靳庄已经被江青糟害得不成样子,“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却大肆鼓吹所谓的“小靳庄经验”,用来压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大寨红旗。江青的倒行逆施,受到广大军民的谴责和反对。当时,海军某部的一个转业战士就向小靳庄社员写信,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对“四人帮”的义愤,戳穿了江青利用小靳庄搞反革命活动的阴谋,提醒小靳庄贫下中农不要上江青的当。这封代表了广大革命群众心声的信,被反动文痞姚文元当作“反革命”信件,批给他们在公安部的亲信处理,使这位海军转业战士遭到了严重迫害。
  一九七四年九月,江青在大批人马簇拥下,第二次来到小靳庄,无耻地说:“这是我的点。”正在江青猖狂活动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她作了尖锐的批评,告诫她“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江青对抗毛主席的批评,继续利用小靳庄进行反革命活动。她选派“联络员”,以“劳动锻炼"为名到小靳庄,并要“不经第三人”随时直接向她报告情况。
  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副主席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政治局会议,对“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针对江青对抗毛主席的批评,利用小靳庄胡作非为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批评,并且警告“四人帮”的余党:你们就是学“小”不学“大”,跟得紧,陷得深,跟人不跟线。邓副主席的批评揭露了江青利用小靳庄砍大寨的阴谋。党中央采取坚决措施,命令“四人帮”在国家体委的那个余党撤掉了吹捧江青在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中安排的小靳庄的画面,并且指示有关部门撤回江青派到小靳庄的“联络员”。华国锋同志主持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制止了“四人帮”要把小靳庄的所谓“经验”塞进会议的图谋。这些措施给了江青沉重的打击,喧器一时的小靳庄冷落下来了。

  一九七六年初,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四人帮”的反党阴谋活动更加猖狂。他们把冷落了一阵子的小靳庄重新抬出来。
  一月二十二日,迟群和一个女黑干将,向小靳庄的个别干部,诬陷邓副主席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中央对江青的斗争是“攻击”,是“造江青的谣”。二月,迟群又去进行反革命煽动,恶毒攻击邓副主席是“还乡团长”。
  与此同时,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一个内部材料上看到所谓小靳庄《“十二级台风”刮不倒》的通讯,如获至宝,二月二十五日打电话给报杜说,这样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公开报道呢?可以的!”第二天,“四人帮”在《人民日报》的那个心腹,就在头版头条位置抛了出来。这篇黑文捏造事实,说小靳庄是“自觉抵制”一个错误口号的“英雄”,是“国家没有给过钱,也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钱”的“自力更生”的“典型”,是“对着干”的“反潮流战士”。
  这篇黑文一发表,“四人帮”及其干将齐声喝采。国民党特务张春桥亲自批准部队召开学习小靳庄观摩交流会,让小靳庄那个骨干出席作报告,介绍他们所谓“刮不倒”的经验。“四人帮”在部队“放火烧荒”的那个干将狂叫“向英雄的小靳庄学习”,“向英雄的小靳庄致敬”。“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召开全省范围的会议,推广“小靳庄经验”。“四人帮”在国家体委的那个余党叫嚷:“把国家体委办成小靳庄式的体委”。江青在天津的那个死党强令编写以《“十二级台风”刮不倒》为内容的所谓“揪走资派”的毒草话剧《红松堡》,竭力为江青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疯狂推销“四人帮”提出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
  四月初,迟群和一个女黑干将带着“梁效”写作班子的几个喽罗,又鬼鬼祟祟地窜进小靳庄,策划新的反革命阴谋。他们偷偷把小靳庄的干部和理论骨干召集到村西南角的一间小学教室内,秘密进行“透风”、“交底”。他们一连讲了五个小时,居心险恶地说:“很多没有接受教训的人安排了第一把手,省委书记,这些人不改悔。”“民主派必然发展到走资派”,“走资派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伙人的代表”。并且公然煽动“对走资派可以揪斗”,要层层揪。这几个喽罗怕阴谋败露,讲完之后,作贼心虚地问:“有没有外人?”又再三嘱咐:“今天讲的不要往外传。”
  迟群等人走后不久,姚文元看到一份有关小靳庄的内部材料,立即摇动黑笔批转《红旗》,责令《红旗》的亲信“组织他们自己写一篇”。于是,在五月份的《红旗》上,抛出了一篇以小靳庄大队党支部署名、题为《顶风前进》的黑文。这篇黑文毒汁四溅,恶毒攻击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咒骂撤销小靳庄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发言、撤销有关小靳庄的图片展览,是什么“黑云压顶,浊浪翻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
  在江青的控制下,小靳庄成了为“四人帮”转交黑信的据点。从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六年八月,他们转送河南、安徽、辽宁、江苏、吉林、陕西等省的来信达五、六十封。这些信大都是诬告当地干部的。
  “小靳庄经验”究竟是什么货色?是在提倡作诗吗?唱戏吗?不对!所谓“小靳庄经验”是根据江青要当女皇的野心而捏造出来的,是为推销“四人帮”的反动政治纲领大造反革命舆论的丑恶表演。

(四)
  天津遭受地震灾害以后,华国锋同志代表毛主席、党中央率领慰问团,深入灾区进行慰问,给天津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和力量。叛徒江青妄图抵销华国锋同志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为“四人帮”篡党夺权作舆论准备,于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第三次窜到小靳庄。
  江青在小靳庄公然声称:“这回我什么也不怕了!”她乘毛主席病重之机,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江青这次小靳庄之行,野心表现得更露骨,更充分,毫无顾忌,毫不掩饰。
  从下车开始到驱车离去的六个多小时当中,江青屁话连篇,喜怒无常。她忽而要人给她唱戏作诗,忽而要到地里擗棒子,忽而钻进社员的防震窝棚去照相。她看到一间被地震震塌一角修一修尚可住人的房子,突然对周围的人大声喊叫:“服从命令听指挥,站队,拆房!”可是,她只搬了五六块砖,扭头走了。
  尽管江青这次到小靳庄象疯子一样,人们还是可以从她的言行当中理出一条黑线,就是:猖狂反对、恶毒咒骂伟大领袖毛主席,明目张胆地反对毛主席亲自培养和挑选的接班人华国锋同志,急切切恨不能马上当上女皇帝。
  据小靳庄的群众揭露,江青一下汽车,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她却大嘴一撇,恶狠狠地说:“活到万岁也得死!”她对毛主席批评她乱送材料怀恨在心,阴阳怪气地发泄说:“我不敢给你们送材料,送材料成了一条罪状。”对敢于同“四人帮”作坚决斗争的邓小平同志,江青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她进村、离村,都举起拳头,歇斯底里地狂喊攻击邓小平同志的口号。毛主席愤怒斥责江青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是“放屁,文不对题”,指示“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江青对毛主席的批评和指示反攻倒算,诬蔑邓小平同志“在主席那里告我的状,说我乱插话",“造我的谣”。她把党中央政治局对她的批评说成是“跟在监狱里差不多,就是差低头,揪辫子”。还挑拨说:“七、八、九,家家有,家家都受他们的气哩!”
  江青这个女皇迷在小靳庄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大讲皇帝。她杜撰的那套荒唐无稽的“女人掌权论”,就是在小靳庄出笼的。她胡说什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男的女的,还不都是女的生的?”“在氏族社会是女的当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来管理国家的还是女同志。”“到了共产主义也有女皇。”她竟向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发出反革命夺权叫器:“男的要让位,女的来管理!”
  如同一切反动派一样,在她发出阴谋篡党夺权叫器的时候,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和虚弱。当有人请她以后再来时,她哀鸣道:“到那时候,阎王老子也许请我喝烧酒去了。
  总之,江青在小靳庄大露“狰容”,反动表演淋漓尽致,恰恰是江青篡党夺权野心达到顶点、面临覆灭下场的错综复杂心理的绝妙写照。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江青苦心经营的小靳庄,成了声讨江青的战场。贫下中农满腔怒火,纷纷起来揭发批判江青在小靳庄的滔天罪行。人们说:“江青窜到小靳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她是想踩着贫下中农的肩膀,爬上女皇的宝座。”被江青改了名字的贫农女儿周福兰,当众宣布恢复自己原来的名字。她说:“江青这个反革命分子的心肠比恶狼还狠,比蛇蝎还毒。江青攻击周总理,就是我们贫下中农的死敌!”
  江青的女皇梦破灭了。小靳庄从江青这条毒蛇的盘绕下解放出来了!小靳庄人民决心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和全国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深揭狠批“四人帮”,把江青在小靳庄放的毒气清除得干干净净。

——摘自1978年1月12日一期(第10779号)《人民日报》第二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1-11-3 17:18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8-4-19 11:08
三  华主席登上天安门①

    拓展阅读
华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喜看《华主席在湖南》美术作品展览
作者  刘国祥 李振善 王微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在北京展出的《华主席在湖南》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以英明领袖华主席在湖南二十多年的光辉革命实践为题材,从不同的侧面,热情歌颂了华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看了展览后,华主席踏遍三湘四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舞。
  走进展览的大厅,立刻会被华主席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所感动。《深夜零点》和《战士的亲》这两幅作品,就生动地再现了华主席忘我工作和关心革命战士的感人情景。前一幅画表现华主席为建设好毛主席的家乡,认真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为全省的各项工作日夜操劳,每天坚持到深夜零点。后一幅画描绘华主席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冒着严寒来到战士的宿舍查铺。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生动的笔墨刻画了华主席的神态,他正爱护备至地给战士盖大衣。我们看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华主席啊,您是那么和蔼可亲,您虽然没有把大衣直接盖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却和画中睡熟的战士一样感觉到温暖。您把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看待,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您不仅是我军的英明统帅,也是我们战士的亲人。
  我们从《老房东又见面了》这幅油画中看到了华主席和群众的鱼水情谊。画面截取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瞬间:华主席——当年的华书记到农村蹲点,与老房东见面后紧紧地握手。画面上:屋前一丛青竹吐翠,池塘中鸭群扑翅引颈,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欢乐的气氛:屋门两边“人民公社好”的对联,标志着这是激扬沸腾的跃进年代;老房东的小女儿见到了华书记,象是见到自己最喜爱的亲人,亲热地抢过了华书记的大背包;房东夫妇的脸上充满久别重逢的欣喜。这幅画的题目,采用了口语,突出了一个“又”字。“又见面了!”多么淳朴的语言!“又见面了!”多么动人的情景!它激起人们多少的联想啊!
  还有许多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赞颂了华主席的优良作风和崇高品质。如中国画《拨开洞庭千重浪》,画中表现的是湖南解放初期,华主席驾着小舟,亲自荡起双桨,穿过芦苇,惊起雁群,深入洞庭湖区调查研究的动人情景。又如,中国画《华书记是我作田人》、油画《同抗大旱年》,都生动地表现了华书记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总之,从沸腾的工地到宁静的课堂,从巉岩耸立的山区到碧波粼粼的水乡,湖南的三湘四水都留下华主席的脚印,处处有华主席的身影。毛主席一贯倡导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在华主席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华主席不愧是毛主席的好接班人,不愧是我们的好领袖。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曾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峰同志,要使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华国锋同志。”湖南省的美术工作者们,为了歌颂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崇高品质和伟大革命实践,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创作并举行了这次展览,真是好得很!它表达出了我国亿万人民的心愿,也给全国美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我们热烈欢迎这次展出,决心以这些美术作品为生动的形象教材,认真学习华主席的革命实践,永远继承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摘自1978年1月13日一期(第10780号)《人民日报》第四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2-7-22 18:00
本帖最后由 无度不丈夫 于 2022-7-22 18:05 编辑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8-4-26 11: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作者: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 ...

    拓展阅读
空间的文化意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论
作者:廖光发

  摘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近百年,其学术研究囿于主题研究、形象研究、儿童视角研究,近年则集中于中学教学研究。然而,散文中的空间结构却未被关注,而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却蕴藏了文化的意蕴。
  关键词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空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21)02-0047-04

  引言
  在空间叙事学理论下,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往往涉及两个空间:一个是故事空间,即发生在文本里面的空间,其空间存在形态往往是具体故事中的具体场景;另一个是话语空间,即作家在创作文本时,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环境和场景。在话语空间中创作故事空间时,作家往往将情感隐藏于故事空间,并在故事空间下蕴藏文化意蕴。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空间就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在这两个场景中,鲁迅分别经历了不一样的空间体验;话语空间是异乡、厦门大学和简陋的石屋,并且此前鲁迅刚刚从上海转移到厦门,遭际了一系列的事业不顺;其中的文化意蕴主要集中在两个空间:百草园的空间和三味书屋的空间。基于空间叙事学理论的“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化意蕴,重新审视鲁迅的“封建斗士”形象,开拓鲁迅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为文学经典的解读提供一个新方向。
  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前空间文化时代
  鲁迅逝世八十五周年之际,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研究已历经近百年时光,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耕耘,主要呈现出主题研究、形象研究及儿童视角研究,而近年中学教学研究更是不断,如景物描写、语言品析和散文结构分析,其重点在于老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主题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批评封建教育”说,如在1956年的教学大纲中①,将批判封建腐朽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戕害指定为唯一主题;另一方面是“热爱”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试教》②强调,散文是为了突出鲁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热爱的主题,其后也有两个中心思想共存的提法。形象研究则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美女蛇”的形象研究,聂国心③将美女蛇解读成当时文坛上攻击鲁迅的文人和当权势力,同时强调这是封建迷信的象征;第二个方向是“私塾先生”的形象研究,如孙慎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解》④,将教书先生解读为封建教育的推行者,钱梨⑤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教书先生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代表;第三个方向是“三味书屋挂画”研究,立足于三味书屋大堂前的“梅花鹿伏树图”,学人陆维天⑥将其阐释成封建教育的象征,这样的书堂是在培养封建教育的传承人。儿童视角研究则有诸如解泽国⑦,他立足于研究文章中的儿童趣味,品析其中的儿童乐趣。
  九十多年来,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文简写《百草园》)的研究在量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从2007至2020年十三年间,其研究总量就已经达以往研究总和的几倍,其学科分布集中在中等教育(81.65%),而中国文学学科仅占8.08%。在中学教材的鲁迅文本解读中,鲁迅往往被冠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反封建斗士形象,这并不吻合新时代的文化环境。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代的学生已经无法触及鲁迅时代的腐朽与麻木,如果遵循这样的文本解读趋势,必然扩大鲁迅与中学生的鸿沟,同时加剧了“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教育困境。即使在新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百草园》的文本解读,也仅仅是对“封建教育说”和“儿童心理说”的再次强调⑧,散文中的空间未得到发掘,空间中潜藏的文化意蕴也未得到解读。当今鲁迅研究已经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势,并朝“文化的鲁迅”和“东亚的鲁迅”方向上发展。解读鲁迅文本的文化内涵,无妨以空间为视角,这样不仅可以重塑鲁迅的文化性,也可以在现代进程和传统文化间找到一个支点,从空间中解读文学经典蕴藏的传统文化。
  二、百草园的空间文化意蕴:“原风景”视阈下的“精神式”田园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奥野健男提出“原风景”概念。所谓“原风景”是在童年的经验中形成,往往产生于故乡,承载的多为对自身根的探寻,涉及对历史性、民族性和文化的理解。但这其中留有一个悖论,童年时代无法获得对“原风景”的文化认知,直到长大后“小时候不理解的那些风景或形象的意义会逐渐得到理解”⑨。这一概念与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概念相类似,都是意识深处的存在空间,是每个作家自己形成的、固有的一个空间,对于这些“原风景”,作家内心充满情感。在散文《百草园》中,鲁迅回忆的不仅有百草园中童真天性的一面,也回忆了在三味书屋里儿童受教育一面,这样的童年经验产生于故乡,对于故乡的情感多见于《朝花夕拾》的其余篇目。当落住于厦门大学的石屋时,鲁迅“面对着大海,翻着古书”,“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⑩,对于童年的故乡经验,鲁迅在这样一个话语空间环境下重新拾起。1926年9月,鲁迅于上海南下转入厦门,在厦门大学的国学教学过程中,他并不被待见,而此前又正遭受其他文人团体的攻击,更亲历“女师大风潮”等等。鲁迅从不愿看到的眼前现实,一头扎进了回忆的空间,回忆了一个与话语空间截然相反的故事空间。鲁迅记忆中,百草园是一个容纳动物、植物和人的空间,不仅动植物和谐相处,人也能融入这样的田园生活。在这个空间中,鲁迅描摹了诸如“菜畦”“黄蜂”“蝉”“油蛉”等生物,这些景物是故乡的原初元素,也是中国古典田园诗歌中常见的田园景物。鲁迅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下选择向回忆皈依,实则蕴含了一种向田园皈依的心理取向,只不过,鲁迅是“精神式”的。
  “精神式”的田园皈依,在空间叙事学理论范畴下将显得更加突出。空间叙事学理论下,散文《百草园》中存在两个空间: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故事空间即百草园的空间和三味书屋的空间;话语空间即鲁迅写作《百草园》时的环境空间。所谓“话语空间”是“叙述者所在的空间,包括叙述者的讲述或写作环境”⑪。在以往的文本解读中,偏好于强调话语空间的文本解读,于是衍生了“封建批判说”和“封建形象”的解读,故事空间中的文本文化意蕴也因此被遮蔽,因此鲁迅的形象往往是以“反封建斗士”的身份出现并被接受的。用空间叙事学解读文本时,《百草园》的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其实存在一个主次的区分,故事空间为主,话语空间为辅,正如鲁迅在《故事新编·小引》中写道“这是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⑫。对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的主次选择,存在鲁迅的主体思考。面对话语空间,鲁迅选择了“不见”,这即是说鲁迅在写作《百草园》时,就是强调故事空间,也就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空间,以往的解读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站在鲁迅的角度解读。因此,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主、辅关系就得到加强,故事空间是主要的。
  鲁迅在日记中反复提到现实的遭际:排挤、攻击与混乱。鲁迅不愿意面对“目前”,所以主动选择了百草园。百草园的平和景象与话语空间形成对比,目的不是说明现实处境,而是为了营造并突出百草园万物相容的意蕴。在这样一个空间对比结构中,重新返回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百草园中人、植物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景象与现实截然不同,这是鲁迅对传统田园世界的一次皈依,其中蕴含了几千年的田园美学,它提供给鲁迅一种内心的平静与积极的精神。之所以说鲁迅是“精神式”的,是因为鲁迅并没有在乱世中选择陶渊明式的归隐,而选择了“精神式”的皈依。鲁迅身在现实世界,面对种种遭际也仅仅是回忆式的,并在回忆中找寻慰藉心灵的力量,这无疑是对“陶式田园”的一次超越,更给当下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范本。人无法拒绝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但可以选择精神的田园,这样的精神田园一直蕴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而故乡的“原风景”正是这种力量的聚集所,正如学者侯越在研究中日文化关系时写道,山冈、田园等“都是日本原风景的重要构成要素”⑬,这样的“原风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数不胜数,其蕴含的就是一种鲁迅式的精神皈依。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不仅仅是具有一种田园美学的原风景文化内涵,在这样的文化内涵下,更隐含了鲁迅对现世人际关系的一种隐喻:人与人应和平共处;以故事空间中万物相容,来呼吁话语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
  三、三味书屋的空间文化意蕴:传统教育空间下童真与求学的二元兼容
  在故事的空间中,除了书写百草园的原风景,鲁迅也运用了大量文笔描写“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一个离家不到半里的私塾,在这里不仅有渊博的宿儒,也有满含儿童趣味的学生,更有一个诸如百草园一样的小园。从“百草园”再到“三味书屋”,这样的空间转移并非鲁迅主动选择的结果,鲁迅在《百草园》写明“我不知道为什么……将我送进书塾”,这就说明,空间的转移是一种跳跃性的,强制性地将读者的视野拉向三味书屋,话语空间的鲁迅思考到“也……也许……也许……都无从知道”,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回忆时,已经加入了话语空间中的认识和理解。回忆中的事件与其说是一种随机性的,不如说是在作者安排下呈现出新的含义的一组事件,鲁迅积极回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构、修复回忆,并赋予回忆新的内涵的过程。之所以是“建构”和“修复”的空间层次,仍要借助话语空间来辅助理解。此时鲁迅从上海南入厦门,这是话语空间中潜在的空间转移。话语空间的转移,加之厦门大学的遭际,触发了鲁迅回忆中的空间转移,重回故乡的回忆,不仅仅是单纯地怀念故乡生活,更多的是鲁迅在现实与回忆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当“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不能使他即刻幻化”⑭,面对厦门大学及社会现状,鲁迅从百草园走向了三味书屋。
  鲁迅在回忆三味书屋的空间记忆时,写下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怪哉虫”风波及师生朗读的细节,但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空间—一个诸如百草园一样的“小园”。三味书屋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教育空间,也暗含了一个可供学生玩乐的童趣空间。小园就像是百草园一样的“原风景”,芦原义信曾在《街道的美学》中写道,原风景“是充满感情色彩的风景,它常常作为文学的出发点而表现在作品当中”⑮,并且多次论证日本街道的原风景文化内涵,将建筑空间拓展到“阴角”和“阳角”的范围⑯57。在日本街道建筑中,阴角空间存在较少,但是当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再看空间时,阳角中也有潜在的阴角,阳角是一种向外的、开放性空间,阴角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空间,阴角和阳角互为衬托才形成一个整体。三味书屋也潜在隐含这样一个互为衬托的空间。在三味书屋的两个空间中,私塾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小园是一个向外的开放式空间,而三味书屋的整体结构就是兼容了这样的两个空间。鲁迅在回忆中也将这种空间关系展示了出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并在散文的具体描写中,将两种空间的教育功能和童真内涵体现了出来。
  三味书屋的教育空间,其主体是学生和私塾先生,功能为学习。鲁迅在回忆受教育的过程时,曾在文内用六个自然段描写朗读过程,其中的古文线索样似毫无关联,实则暗含了一条有关“仁”的线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论语·述而》,其含义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到达仁,仁就能达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出自《幼学琼林·身体》,讲的是一个人在嘲笑别人牙齿不全时,自身也露出了不全的牙齿,其意为宽容他人的先天不足;“上九潜龙勿用”则出自《周易·乾》,遇此卦当行事小心,尤其是力量不够时;至于私塾先生所吟“铁如意,指挥倜傥”,改编自清人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其故事是讲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为此封官晋爵,但他为了扩大手中权力,与其他兵力连年对战,而三垂冈就是一次庆功宴,后来告诫为权者需对百姓讲究“仁”。一条关于待人讲包容、为政当行仁政的线索,就隐藏在这人声鼎沸的学堂中,鲁迅回忆的其实是一场关于“仁”的大讨论,并非以往解读中为了培养封建接班人。私塾先生也并非封建教育的推行者,他是一个严慈并济的教师典范。私塾先生并没有因为学生爱玩而处罚学生,正如鲁迅在散文中写道“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即使有戒尺、罚跪的规则,先生也从不使用。
  从描写三味书屋到结束,先生始终是一个渊博、宽容的教师形象,哪怕鲁迅问及“怪哉虫”的由来,先生仅仅“似乎很不高兴”,但在其后的日子,先生却由严厉,到对我“好起来了”,这些都足以说明私塾先生是严慈并济的,而先生承载的,实则是鲁迅对启蒙教育的一种考察。首先,对于三味书屋的空间描写,笔下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兼具学习与童趣的空间,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又能够不违背学生爱玩的天性,提供了一种“学与趣”兼容的教育模式,这在当下也足够具有示范意义,鲁迅从来都不仅有在书桌刻“早”的一面,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其次,在处理学与玩的关系时,鲁迅笔下的私塾先生是默认的,为了平衡两者的关系,私塾先生会在学生玩太久时叫到“人都到哪里去了?”,于是学生陆陆续续走回课堂,开始朗读起来。这样的私塾先生是一个懂教育规律的先生,无论是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空间布置,还是对学生的具体教育实施,都体现出一个兼容童真与求学的教育空间,三味书屋的每一部分,都有它实际的文化内涵。鲁迅笔下的私塾空间,是鲁迅对启蒙教育的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实际上是再现中国传统的教育空间。传统的教育空间,往往只被强调学习的一面,却忽略了它包容学生天性的另一面,实际上,传统的教育空间是一个兼容童真与求学的空间,它至少在空间设置上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样的三味书屋,既能达到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让蒙学阶段的学生慢慢融入受教育的过程。
  四、总结
  在历史的研究中,关于《百草园》的文本解读,要么采用偏好于话语空间的解读方式,要么是将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强行拆开的解读方式,这都遮蔽了文本故事空间中的文化内涵,其中“原风景”的文化意蕴,暗含了鲁迅“精神式”田园的价值取向,鲁迅行走于现实,内心却留有陶渊明式的田园恬静,这是鲁迅向文化传统的一次“皈依”与“反叛”,这样的“原风景”文化意蕴不仅蕴藏于古典诗歌,也能够在现代文学作品得到体现;而传统的教育空间,更是对童趣与求学二元兼容的一种创造,这对于当代教育空间的设置,仍有启发意义。鲁迅从未试图做青年的导师,其文本的空间价值,不仅仅是反对封建的利器,也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考量。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不应只落脚于民俗因子,诸如服饰、节日和饮食等等,更应该在文学经典中挖掘文化内涵,而鲁迅作为连接古代文化资源与现代新传统的桥梁,其作品的民族性与文化是具有永久的价值的。
༺༻༺༻༺༻༺༻༺༻༺༻༺༻༺༻༺༻༺༻༺༻༺༻༺༻༺༻༺༻༺༻
  参考文献:
  ①张毕来.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112~117.
  ②佟乐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试教[J].语文学习,1960(5):4~6.
  ③聂国心.反封建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完美融合——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广州大学学报,2003(8):12~15+109.
  ④山东师范学院,山师聊城分院《鲁迅作品讲解》.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鲁迅作品讲解(下)[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277.
  ⑤钱梨.重新认识一位“人”师——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形象[J].考试周刊,2014(12):20~21.
  ⑥陆维天.中学鲁迅作品详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13.
  ⑦解泽国.品出“三味书屋”中的童趣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三味书屋”部分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2):131~132.
  ⑧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0.
  ⑨奥野健男.文学中的原风景[M].东京:集英社,1972:29.
  ⑩⑫⑭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4.
  ⑪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5:9.
  ⑬侯越.传承与跨越:中日当代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42.
  ⑮⑯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⑰彭小燕.往昔之“光”的自觉点亮——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2(2):52~69.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4卷第2期第47页~第50页
(2021年6月出版)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3-5-23 15:32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8-4-24 16:18
清贫①作者:方志敏②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 ...

    拓展阅读
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之际

  【新华社南昌2019年8月6日电】(记者赖星 姚子云)题: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之际
  八月,夜色下南昌市赣江之滨,行人如织,光华璀璨。
  当年他就义之地,已是青山绿水,一碧万顷。
  今日之中国,已如他所愿。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赣江边就义,距他的37岁生日仅半个月。
  8月21日是方志敏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一生心向光明,他“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他,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
  高铁在阳光中前行,窗外树影模糊,远山和白云却清晰可见。穿过一片片田野,方志敏的童年就显示在眼前。
  这是江西上饶市弋阳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树林,小河弯弯曲曲穿林而过。方志敏曾从远处眺望自己的村庄,他感叹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不能将眼前的美丽描写出来;他也看到了农村的衰败和黑暗,村民苦到不能生活。
  “我于一八九九年生于离漆工镇二里许的湖塘村。在这长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我生活着,我受着压迫和耻辱地生活着;我长大起来了;我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
  走进他的青春岁月,就走进了他的初心赤胆,就理解了他的人生选择。
  1922年,方志敏在上海求学时看到法国公园门口的牌子上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他感到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这几个字射入我的眼中时,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他感慨中华民族命运的悲惨,但是依然相信,即使当下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立志要建一座属于人民的公园。九年后,他的梦想成真。1931年春,在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他亲自筹建了列宁公园,园内小桥流水,树木成林。上自政府主席,下到年幼孩童,随时可在公园内休闲、玩耍。
  “我爷爷当年就参与修建了这个公园,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他们的心愿。”葛源村村民周子根说,在这个小村庄,包括他爷爷在内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00多人。
  80多年过去,列宁公园风采依旧。方志敏当年亲手种下、象征革命必定胜利的梭柁树如今已亭亭如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叔叔,你们是干嘛的呀?”13岁的周桂兰趴在门槛上,仰头问牵着白马的男子。
  “我们是要建立一个苏维埃新中国的革命者。”这名叫方志敏的男子笑着回答。
  1932年,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周桂兰家的院落成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机关大院。方志敏在她家办公、居住了较长时间。
  生活在方志敏身边,周桂兰对这个大英雄心怀崇敬。87年后,周桂兰已是百岁老人,她总是念叨着,方志敏是老百姓的活菩萨。
  在周桂兰的印象中,方志敏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油炸的豆子,是他最爱的食物;穿的是旧长衫或者中山装,汗褂裤、被子等用两只旧箩筐装着。
  至今,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还保存着当年的银库,这座银库是由周桂兰家的粮仓改建而成。方志敏曾自述,自己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方志敏被捕后,敌人只在他身上搜到一块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国民党士兵根本不相信:“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答案写在方志敏的遗稿中:“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鄙陋潮湿的茅棚……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一种境界。正如方志敏所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
  “乡亲们,你们不要悲伤,不要哭泣,你们看在我流血的地方,在我瘗骨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那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话剧舞台上,饰演方志敏的村民方旭平眼泪夺眶而出,尽管3年来,这句台词他说了不少于百次。
  为了纪念方志敏,家乡的村民们把他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我是听方志敏的故事长大的,他让我明白了越奋斗越快乐。”方旭平是方志敏的宗亲,他主动争取到了方志敏的角色,初中文化的他边忙农活边记台词,在台词本上,他还把生僻字都认真地标注上了拼音。
  这一生,方志敏以身许党,始终怀有一颗奋斗之心。
  在他看来,共产党员都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绝不是厌世主义者,绝不诅咒人生,憎恶人生。
  “但是,我们绝不是偷生怕死的人,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他还写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1935年1月,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敌人围困,他已经七天没有吃饭,饿得两脚走不稳,冻得发抖,每晚都难以入睡,但他依然鼓励自己:“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乐。”
  在狱中面对死亡,回首人生往事时,方志敏多次提笔写下“奋斗”二字。
  “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艰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方志敏回忆起过往的艰苦斗争,他用轻松的笔调写道:“一脱离白军追逐时,我们又唱起革命歌来了。”

“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方梅只能看着爸爸的照片长大,当方志敏牺牲时,她才3岁。
  她出生时,父母把这个哭声像小猫一样的女孩寄养在当地的老百姓家中。方志敏有时抽空回村看望女儿,看着患病的女儿痛得嘶哑地叫着,他的眼泪直流。
  1934年夏,方志敏最后一次与女儿见面。那天傍晚,他抱起2岁的方梅亲了又亲。转身间,即成永别。
  纵使远隔80多年,依然能感受到一位父亲的不舍。方梅曾走遍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记述父亲经历的苦难与斗争,当想起父亲被杀害前发出的声音“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时,她嚎啕大哭。
  是什么,让方志敏不得不抛下他最爱的人?
  “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深情地向党告白。
  此后十余年间,无论是开辟赣东北根据地,还是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方志敏对党至死相随:“党要我做什么,虽死不辞!”
  在狱中,他以共产党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敌人进行信仰交锋,感化了多名国民党人,使得狱中写下的文稿得以带出。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用最炽热的感情表达自己的信仰。
  方梅21岁那年,母亲送给她一本父亲写的《可爱的中国》,她第一次触摸到父亲的文字。“从此,我懂得了‘祖国’的意思——祖国,就是生养了我们、值得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去保护的母亲!”她说。
  如今,方梅已是87岁的老人,有时在睡梦中,她会梦到爸爸向她微笑,希望女儿幸福生活。她希望时光再慢些走,因为爸爸需要她用一生去读懂。

作者: 无度不丈夫    时间: 2023-5-23 16:01
无度不丈夫 发表于 2018-4-24 16:18
清贫①作者:方志敏②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 ...

    拓展阅读
我替父亲看到了“可爱的中国”
作者:方梅
(《人民日报》记者胡妍妍采访、整理)

  我一生只见过父亲方志敏两次,但是够我怀念一辈子的了。
  1932年冬天,国民党军出动近40万兵力,第四次疯狂“围剿”苏区。我就出生在这次围剿的炮火中。当时敌人已经冲到了村庄边上,母亲是在转移途中自己扯断脐带,把我带到了人世间。迫于当时的形势,我被父母送到当地老百姓家里寄养。1935年,父亲被捕,继而遭到杀害,敌人为斩草除根,四处搜捕方志敏的后人。我被迫改了姓名,跟着养父母生活在农村。
  直到1949年8月 ,全国解放在即,母亲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我,把我接到她的身边。那时候我已经18岁了。
  18岁,我终于又做回了“方梅”。“方梅”是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心有三爱, 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是父亲最爱的一副对联。三爱,爱的是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山河物产;而四物,无一不寄托他对高洁品性和人格的向往。父亲为自己战火岁月中出生的5个孩子,分别取名为松、柏、竹、梅、兰。
  18岁之前,我一直在农村做农活,没有上过一天学。母亲知道后,立刻送我去烈士子弟学校读书。可我年龄大了,不愿意读书,三天两头往乡下跑。直到有一次,母亲非常痛心地对我说:“如果没有把你培养成有文化的革命接班人,就是没有完成你父亲的遗愿,就是对不起你父亲!”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从那以后,我发愤用功读书。
  到1953年,我已经上了4年学,认了不少字。那一年秋天,母亲郑重地送了我一本书。拿到手上,我才知道这本书原来竟是父亲的遗著之一《可爱的中国》。母亲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给我:“梅儿,这本书是你爸爸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地精读,努力的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继承你爸未竟的事业!”
  《可爱的中国》是我学习文化后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 我触摸着书中的文字,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尽管有不少字不认得,但书中一再提及的祖国母亲、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美丽母亲被残害被剥削的伤心,都在我的思想深处引起巨大震动,给我前所未有的启示。
  从《可爱的中国》起,我才开始真正认识父亲、了解父亲,渐渐懂得父亲说过的话,理解了他的作为。对我来说,父爱以回忆的方式、以精神力量的方式存在。我为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感到无上光荣。虽然我不能做出父亲那样的丰功伟绩,但他的精神和气节我要继承。
  母亲健在的时候,赣东北苏区的老同志时常来南昌看望她,一起回忆革命往事,回忆父亲的故事。母亲去世了,我就接过母亲的担子,延续着与父亲革命战友、家乡人民的血肉联系。听过的故事越多,父亲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就越清晰,为父亲立传的念头也越强烈。我希望通过书的形式让父亲的精神得到传扬,让他的事迹以这种方式被镌刻。
  1986年退休后,我开始全身心投入寻访父亲革命足迹的事业。“兹有我单位共产党员方梅同志,系方志敏女儿,因采访父亲事迹需要,请配合采访为盼。”凭着这封盖有江西省航运管理局公章的介绍信,我几乎跑遍了父亲生活和战斗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上千人。每到一个地方,人们听说我是方志敏的女儿,都热情地接待我。我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方志敏全传》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父亲的生命,走进父辈的历史。
  父亲生命中最后7个月与其说被囚禁,不如说是在战斗一一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篇,以他真挚的心路历程鼓舞了更多后来者。他笔下的文字,坚定地表现了他的信仰和信念:“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在我父亲所处的时代,爱国就是要救国。他一生忠贞不屈,到了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救国。今天身处和平年代,爱国就是要建设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建设得更加可爱。父亲毕生都在为一个可爱的中国而奋斗。我可以告慰父亲: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而且比您想象的还要好。

——2021年5月7日一期《人民日报》第20版刊载





欢迎光临 6、7、80后怀旧网 (http://607080hj.net/) Powered by Discuz! X3